《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26 15:30
标题: 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
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①-李魁正


[/url]

[url=http://artist.yishu.net/%E6%9D%8E%E9%AD%81%E6%AD%A3-100198.html]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奖励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引 言
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绘画的发展史是同步的。其最远可追溯至甲骨周鼎、秦砖汉瓦上的装饰图形,战国、秦汉时期的帛画可以看作是工笔画的雏形。工笔画可以说是华夏民族血脉之最纯正、文脉之最根本的艺术形态。时代是一切文化艺术的大背景,如果与文学的发展演变相对照,工笔画的发展演变也有一番曲折。经历了晋唐繁盛辉煌、两宋华美璀璨、元代清高雅逸、明代尚古装饰、清代趋俗自闭、民国消沉的盛衰过程。唐宋之际,工笔画地位为最高。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官撰《宣和画谱》、沈括《梦溪笔谈》、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等画论著作,都对工笔画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宋元之后,工笔画因文人水墨画的兴起逐渐落寞,甚至被排挤到与“画工”等同的地位。如明代画家陈淳就曾有言“若夫翠辨红寻,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语高流之逸足也。”把工笔花鸟画看成是“俗工之技”。时至清代,工笔画无论从工整细丽还是从骨相神韵上,确实大不如唐宋。尤其是近代以来,如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中感叹“中国画学至国朝衰弊极矣”,他过于推崇写实而忽略工笔画的写意性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康有为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工笔画在近代走向了衰落。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和新中国的诞生,工笔画也迎来了复苏。时有徐燕荪、于非闇、陈之佛、王叔晖、刘凌沧等一批画家前辈,他们以一种近乎抢救濒危物种的精神,重新拾回了工笔画的“阳魂”。复苏后的工笔画,一度成为市民喜爱的中堂画和乡村围墙张贴的年画样式。虽然这一发展阶段中,也有一部分作品具有标语口号化的特征。但在文革后,一方面对传统文化遭受的破坏进行了反思,另一方面,西方绘画和日本绘画进入国门,不少画家也走出国门学习,国内文艺思潮活跃,打破了苏联绘画样式在中国影响之一家独秀的局面,为中国画坛注入了新的观念和表现因素,中国画坛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这是工笔画复兴并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大背景。
中国工笔画得以复兴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由于基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水墨画体格失去了社会制度的依托。随着时代发展,过分强调远离现实意义的高逸超脱,已经与时人的审美意趣大相径庭,加之当代水墨写意画的笔墨功夫和理念、修养所限,导致“写意”水准呈现下滑的局面。于是工笔画便以它原本就与民族文脉密切相联的意象写实新品相,重新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一、确立工笔画当代面貌的几个方面
1987年,工笔画界的同仁们汇集烟台,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当代工笔画学会,到2008年中国工笔画学会正式成立,已经举办了八届工笔画大展。近10年来,工笔画作品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率越来越高,工笔画家队伍也盛况空前。相对于近一二十年来水墨、彩墨写意画低迷的现状,工笔画以回归中国画坛主流的态势,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其实,成为时代主流并不是实质性的目的,而如何使工笔画这个与民族文脉有着浓厚关系的优秀画种完成向当代过渡与转型才是关键。
我以为,要确立中国工笔画的当代面貌,必须强调如下几点:即传承性、现实性、写意性、包容性、绘画性、自觉性。
1、传承性。我们需要传承的首先是工笔画的艺术根本精神,这个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勤劳隐忍、尚和为贵、平和达观的民族精神和文脉底蕴。是儒、道、释三教融合互补并存的文化精神,即以儒家为主线的修身养性、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和恪守仁、智、礼、仪、信的文明道德入世观,兼有佛家、道家的崇善忌恶、尚真唯美、无为而治、超凡避世的出世观的一种综合的文化信仰和道德观。概言之,就是强化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审美观念,颐养一种后天的精神信仰。它内化到中国工笔画中,便构成了其内在的文化精神。
体现在工笔画的审美气象上,就是以独具东方审美意蕴的线来廓形、写形、塑形,以阴阳向背的平面立体(或称浮雕立体)观和凹凸晕染法,表现物象的结构层次,以固有色或概念色的平光着色法,体现物象的色彩关系,以多点透视的置陈布势法经营位置(构图),以知白守黑的阴阳转换理念,梳理和展现画面的虚实关系及空间关系的一整套表现理念与技法程式。传承方法是通过听讲、临摹和习作,达到认知、熟练掌握工笔画的传统理法程式的目的。诸如线法(包括白描、双钩、皴擦、点厾等);线性(把握线的形、质、光、色、情与感情符号等);着染法及程式规律(分、统、晕、罩、醒、提、勒、接、冲、撞、渍、流等着染技法以及三矾九染、打背衬等程式要理)。其中明理得法是关键,只有明白了工笔画的传统理法,才谈得上拓展传统。
2、现实性。我们所说的现实,其一是工笔画的造型观是意象写实的,因此工笔画塑形的前提是写实,塑形的理念是意象。具体说就是以主观情意摄取客观形神。唐代诗人杜甫在《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中评价薛少保的工笔画,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诗里提到的“写真”,就包含了“意象写实”的造型观。“写”强调的是“意象”,“真”强调的是“写实”。其二是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宋代有写生赵昌、易元吉“穴窗”的传说,有宋徽宗赵佶以孔雀升礅先举左脚还是右脚,考画院众画家以及奖赏画正午芍药花的青年后学的故事,均可以体味到宋代画家面对现实生活深入观察、一丝不苟的“写生”传统。今天的工笔画家所面对的现实,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人类面临着净化灵魂、提高情操,进一步得以觉悟和认知、珍惜生命,保障生存与和平安定的大现实的重要性。工笔画家需要面对当今的现实,去表现这一现实,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使命。
3、写意性。“写意”,表在写而重在意。一是写心,即“抒写胸中臆气耳”。二是书写,即“直以书法演画法耳”。中国的绘画历史上,不是以工笔和写意而是以工笔和意笔来论工和写两种不同体格的。两种称谓都是以用笔为中心,一个是用笔工,一个是用笔意,故“工”是精工,“意”是非工而意到。其实工笔和意笔完全在于用不同的笔法去抒情。“工”与“意”二字之别,以及后人俗称的工笔与写意的“工”与“写”二字之差,便为工笔和写意种下了一颗千年误解的种子。自古以来,有很多工笔画家的作品都是既笔工又尽意的,而又有不少写意(意笔)画家的作品却未见写出什么胸中臆气来。故工与写其实是两种体格之不同,一个是长于精工细作,一个是长于简约概括罢了。
自宋代文人画兴起直到清末民初,在一些士大夫文人画家眼里,工笔画就是工匠画,工笔画家就是工匠人。追溯五代的“徐黄异体”,当时工写并未分家,徐熙的“落墨花”和徐崇嗣的“没骨图”就是既工又写的工笔画。因为清代以后工笔画确实一蹶不振的颓势,于是工笔画也就着实成为画坛中的下品画科了。这虽然带有某种不公平的误解,但这的确是社会历史的写照。当然,工笔画的写意性不是在画中增加一些所谓写意笔法,而其根本是要在工笔画中融入意写的精神内涵和韵致。
4、绘画性。绘画是造型艺术史中架上作业的统称,它兼顾了对客观的感悟、考察、收集素材,也兼顾了构思、构图、朽稿、色彩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工笔画由于其表现特征所决定必须具有这样的绘画性,而绘画基本功则是保障绘画性的要素。就传统中国画而言,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要锤炼8种基本功,即:线描、凹凸着染、着色程式、构图章法、笔墨、诗文、书法、篆刻功夫。就现代绘画基本功而言,又有3大功夫,即素描、现代色彩构成、现代图式设计。客观地说,现代素描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传统中国画凹凸理法的不足,现代色彩构成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传统中国画以固有色理念为表现特征的缺憾,现代图式设计在视觉观念上拓展了中国画的构图理念和规律。随时代不同,传统中国画8种基本功会不断调整,现代3大基本功也会在中国画创作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中国画不能也不可能重新回到旧文人士大夫“玩弄”笔墨自娱的时代了。工笔画是有资格担当起绘画性大理念的表现形式,担当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责任是工笔画家的历史使命。
5、包容性。我们需要构建21世纪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的绘画艺术必须要面对世界大格局。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多次外出“取经”,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了龟兹壁画的辉煌成果;大唐玄奘到印度取回佛教经卷,扩大了佛教艺术在中原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包容的胸怀。中国工笔画在经历了一次濒危而复生的痛苦过程中,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20世纪不少美术家留学过海外,我们也曾聘请如前苏联的油画专家马克西莫夫、罗马尼亚博巴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任教。改革开放以来,有远见、有开拓精神的中国画家,正确地面对了西方、日本绘画,汲取他们的优点,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出现了可喜的新局面。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日本的浮世绘、岩彩画,西方的石版画,为中国工笔画和水墨画注入了新的视觉元素。我们不妨把这些称作是中华美术的又一次“取经”。我们取回了绘画艺术的素描经、色彩经、油画经。这些“经”都已经在华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长成了大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完善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理念与格局。如造型手段的多元化、光色的运用、图式构成新视觉规律的应用与转换等等。
6、自觉性。中国工笔画的复兴,是几代工笔画家靠民族自信心和复兴工笔画的高度责任心,发扬民族艺术的使命感,经过不懈努力换来的。致力于工笔画复兴的徐燕荪张大千于非闇陈之佛潘絜兹王叔晖刘凌沧俞致贞田世光等前辈所作的努力和贡献,让我们深感到一种伟大民族艺术的自觉和觉悟。从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为中国工笔画注入了西方的所谓素描因素,到清末民初虚谷任伯年岭南画派绘画,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朱屺瞻李可染石鲁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中国工笔画虽然一直吸收西方和日本绘画的优点,但现当代名家和大师们所确立的,仍然是华夏民族的艺术语言和风范。当代工笔画的视觉审美主体与法理基点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审美风范,它是在传统视觉审美理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范的当代工笔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26 15:31
金秋图-李魁正


二、工笔画的复兴之路
中国工笔画的复兴靠的是自身的觉醒。这种觉醒不是要将工笔画拉回到唐宋时期的老样子,实际上也不可能。而是要通过对传统的研究、挖掘,认识传统和更好地继承。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传统生命力最集中的体现,是它的流动性与发展性。因为这种传统是对本民族前辈成就承扬的传统,也是吸收、借鉴、同化外来文化的传统,同时更是不断发展变革的传统。我们还必须要把握的是,这个传统是植根于华夏民族血脉和文脉基点上的传统。无论怎样流动怎样发展,根是不能变的。所以“固守本根,挖掘潜力;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当是振兴工笔画的精神主旨。首先是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信上对传统的尊敬与承扬,以十分虔诚和珍视的心态面对辉煌璀璨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诸如岩画、墓室壁画、石窟寺观壁画和彩塑,中国民间美术,少数民族服饰、民居、图案,乃至文人水墨画以及到其他姊妹艺术中去挖掘、寻找优秀的传统审美元素和表现符号。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其次是当代工笔人已经面对并担当起了回归主流绘画的历史责任,以时代的特征和当代的面貌,将工笔画艺术推向引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其引领的前提就是在拓展与开拓中迎来一个发展的未来;其引领的目标就是重铸一个辉煌的未来。
上个世纪的1987年,工笔画界精英聚会山东烟台筹建了当代工笔画学会,吹响了复兴中国工笔画的号角。1988年11月,首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潘絜兹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我们的话——我们宣告,中国工笔画终于走出了低谷,看到了无比开阔的前景”。1989年和1990年,中国工笔画家群体分别在台湾和香港举办了建国以来的首次工笔画精英展。1991年3月,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开幕时,在潘絜兹署名的前言中,仍然只重复延用了首届大展开幕词的那句话。用同样一句话,这反映了工笔画家坚定的决心和信念。1994年4月,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在南京举办,潘絜兹在开幕辞中说:“工笔画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丽花朵,今天正走上复兴之路。复兴意味着新生,虽和旧传统有着血缘关系,但已面目一新了,现代化了,这是特别令人高兴的。”“我们要使工笔画在下一个世纪,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再现历史的辉煌。这是可以达到的。”潘絜兹代表广大工笔画家所发表的满怀激情的“誓言”和“预见”,不是正在被实践所证实吗!仅仅6年的时间,连续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便向世人宣告了中国工笔画已经开始复兴并走上新生之路了。1992年10月,中国现代没骨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引起了中国画坛的轰动,也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潘絜兹在《美术》杂志1993年第二期发表的《筚路蓝缕,以启艺林》的文章中写道:“没骨画是先从工笔画提出的,因为没有它,工笔画就不完全,缺半边天……所以它的发展,是中国画自我完善、自身发展的必要”,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大潮中必然产生的……“这个展览也使一个沉埋已久的画派变活,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它活跃起来。”“这不是单纯技法问题,将带来旧国画观念一系列的变革。如线的统治地位动摇了,色与光闯入禁区,使一片渲淡的水墨世界变得灿烂夺目、多姿多彩。继之是材料工具的变革,创造民族新形式等等。”现代没骨画的登场亮相,无疑对工笔画的回归与复兴是锦上添花。
在这之后,也就是中国工笔画又经过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大展之后的2008年,中国现代线描艺术研究会和中国工笔重彩画研究会成立。2008、2010年,在郑州举办了首届、第二届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与此同时,现代工笔重彩画展也多次在北京和外地举行……线描、没骨、重彩、双勾晕染这四种传统中国工笔画的表现形式,便共同为当代工笔画的复兴演奏了一台具有时代品貌的四重奏大联唱。根据初步统计,近10年来在全国性展览的获奖作品中,工笔画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这不能不说是工笔画已经在全面回归与复兴中,开始向中国绘画主流地位挺进的一种态势。而中国工笔画学会在2008年的正式注册成立,可以说是对工笔画复兴的一个完美的归结和标志。这种回归主流态势的特点,就是中国美协与地方政府或专业性的民间社团联合,举办全国性的工笔画大展、线描艺术大展,以及与工笔画传统有着手足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学术性联展和提名展,如现代没骨画展、工笔重彩画展、岩彩画展等。加之各种工笔画培训班、高研班、展前班、强化班的交替开办,大大激发了当代工笔画家的创作激情,也大大提高了工笔画的地位和创作水平。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展览带动工笔画创作,以展览促进工笔画的繁荣和复兴。
从民族自尊的心理和发展前途的根本利益讲,中国工笔画艺术,是有资格也应该在复兴和回归主流的态势中,担当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优秀画种。这也正是自20世纪中叶中国工笔画开始“复苏”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工笔画继而走向复兴之路,也是应合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完全脱离社会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元代文人画中,“四君子”题材之所以盛行,是当时汉儒对元人统治不满的一种发泄;抗战时期的革命版画,是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反抗……从世纪之交到21世纪的前10年,是中国美术对如何承扬传统和借鉴西方、日本的冷静反思时期。其具体体现虽然仍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落实 “二为方向”和“二百方针”的精神为主导,但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对现实的关注。1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奋斗迎来了解放,发展过程中又几度遭受波折。我们再也经不起动乱和反复了。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完全赞同美术界当前所掀起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举措;也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必要性的战略意义。诚然,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旋律,不仅仅是要落脚在民族发展的前途上,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我们应该有回归大自然的宇宙意识。这个宇宙意识绝不是我们老祖宗的天人合一观所能代替和解释的,因为它更具有时代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如果我们能从表现‘一花一鸟’、‘一山一景’、‘一人一物’狭隘的小我之情解放出来,而代之以大我之情的话,那么艺术作为提高情操和净化灵魂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也就得以实现了。”
三、工笔画的时代特征与当代面貌
就当前中国绘画在题材上所关注的主题而言,除了前面所讲的“重大历史题材”外,主要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当前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人文关怀的方方面面。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民族大团结、民族和谐和民族风情的歌颂;二是对祖国美好前景和发展前途的寄寓和寄望;三是描写社会主义大家庭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四是反映都市生活、都市文化、都市建设场景以及都市青年的心理状态;五是反映新时期的文化教育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侧面;六是关注信息社会所带给人们的新的生活情景。总之,是通过反映现实生活唤起人民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和谐安定局面的一种珍惜。那种过于理想化、神秘化、无为超脱、清高出世的玄想主题,已经被有情感的现实世界几乎全面覆盖和异化了。当下工笔画在表现形式与面貌上呈现的是传承开拓、取向多元的局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六种类型:
1、传统正宗脉系的工笔画在回归中拓展。这里我们首先要拨正一个误解,就是工笔重彩画只是中国工笔画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工笔画。我们所说的工笔画的正宗,应该是以唐宋工笔人物和工笔花鸟为代表的重彩与淡彩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注重意象写实、以线造型、讲究传统材质(传统丝绢、矾宣和用传统方法提炼的植物色、矿物质颜料及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并具有一整套传统理(理念)法(技法)程式的民族绘画的正统审美样式。
不管是唐代的张家样(张萱)、周家样(周昉)或是五代《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家样”(顾闳中),亦或是徐黄体异的“徐家样”、“黄家样”,已经深印在当代工笔画家特别是学院派画家的心里。自然,继承这种正宗的传统工笔画,在当前老中青三代工笔画家中仍然占据大多数,但是这种传统正宗的工笔画,在日本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变异。工笔人物尤其受日本美人画和欧洲中世纪绘画的影响,已经逐渐衍生成几种更富有当代审美情境的新样式;而工笔花鸟也由于吸收了日本装饰绘画和西方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光色构成,也已经开拓出了重、淡彩结合的以传统正宗脉系为主体审美意韵的一片新天地。这点从全国第七届、第八届工笔画大展的金银铜奖获得者以及诸多优秀作品和入选作品中得到了验证。
 2、工笔重彩画焕发出新的青春。传统工笔画正宗脉系由唐宋高峰所形成的审美程式,经过元、明、清及民国延续,“香火”已大不如前,加之西方与日本绘画的冲击,于是回归传统稚朴精神,便逐渐成为了一种心灵诉求。鉴于现代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装饰艺术需要,鉴于中国画家尤其是工笔画家,对古代石窟壁画的崇敬和重振传统壁画璀璨辉煌的艺术精神,便掀起了一股重新研究、挖掘、梳理石窟壁画艺术的热潮。体现一是通过用敦煌石窟壁画和龟兹石窟壁画为画面背景,以现代时装的各种不同人物为前景的画面安排,使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二是尤其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稚朴风格,和颇受古希腊罗马、印度、波斯艺术影响的龟兹壁画朴素夸张变形的装饰图形的原始审美元素中,找到一种回归稚朴的神韵和取向,以作为重铸工笔重彩画新体格的参照。三是通过对壁画大型场景构图的研究,寻找一种与当代宏大场面的参照与对接;并通过对古代石窟壁画材料、技法的研究找到与现代材料、技法的某种对接和对应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潘絜兹先生的带领下,一直力倡恢复敦煌壁画和“汉唐雄风”的艺术精神,重铸工笔重彩画的辉煌已经成为一种追求。工笔重彩画的中青年画家队伍迅速扩大,并且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支十分可观的群体。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26 15:32
李魁正作品



3、现代没骨画的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双勾晕染、重淡彩结合的唐宋传统正宗的工笔画,在技法表现上已经呈现一种十分通俗化、概念化的停滞乃至倒退的趋势。然而传统没骨画却以其新的思维和面貌悄然崛起了。1991年,一批中青年没骨画家自由结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现代没骨画派群体,并起草了《没骨画的重新崛起——中国现代没骨画派宣言》。1992年10月,8位中青年没骨画家举办首次中国现代没骨画展,并召开了学术研讨,《美术》、《中国画》杂志还刊登有关没骨画的研讨文章、会议发言摘录……现代没骨画,是在承传五代徐熙的“落墨花”和徐崇嗣的“没骨图”理念,直到清代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理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绘画的光色表现和日本绘画的装饰元素而开创的一条以弱化线条(并非完全舍去线条),线色融一的尚骨精神为主旨,以冲、撞、渍、点、晕等新老技法相结合的新视觉审美意韵,而为传统没骨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当下,中青年没骨画家的队伍越来越强大,在近20年来的全国性的画展中,没骨画风格的作品占了获奖工笔画作品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仅以2007年第二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节“齐白石奖”中国画的3名金奖(人物、山水、花鸟各一名)为例均为没骨画作品。更让我们可喜的是,当下没骨画的朦胧体格已经诞生,一些中老年和中青年没骨画家正在探索中国工笔画的朦胧风格,这对中国美术发展史中没有中国画朦胧体格的空白是一个填补。
4、重塑中国线描艺术的新品格。中国的传统白描经历了吴道子李公麟为代表的晋唐、两宋以寺观壁画为粉本的高峰,又经历了陈洪绶任渭长为代表的明清版画为依托的高峰,再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后贺友直、华三川等为代表的连环画读本为依托的第三次繁荣。从白描到线描的演进过程以及“十八描”理法的形成,彰显了中国工笔画以线廊形、以线写形、以线塑形的造型理念,也为中国的白描传统谱写了历史的篇章。时至今日,现当代的中国画家都无不以这些传统经典为效仿范本。线描艺术所以受到重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工笔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需要。其中的主旨是将中国的传统白描(线描),从历史上的依托地位提高到中国画独立表现形式的地位,使线描与工笔、写意、没骨,共同成为中国画的四大表现形式,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画的表现体系。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画家就在探索中国传统白描向现代线描过渡和转型。江西美术出版社1992年、1995年和1997年出版《中国现代线描精选》、《中国现代人物白描精选》、《中国现代肖像线描精选》,共集中了101位画家的十分精彩的多种线描风格的作品。1998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白描·古代卷》、《中国白描·人物现代卷》、《中国白描·花鸟现代卷》;2000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线描艺术·人物卷》、《中国当代线描艺术·花鸟卷》,这两套共5本的白描、线描画集共收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画家的线描作品80幅,现当代中国画家线描作品648幅。这些书籍的出版,为中国线描向当代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当下,两年一届的全国线描艺术展,为许多画家投身对现代线描艺术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5、工笔画与岩彩、综合材料进行全面对话。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岩彩画和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带有冲击性的。其实所谓日本岩彩画,就颜料而言是对中国传统的矿物质颜料进一步研发的成果。我们的一些画家从国外带回来的,不仅是颜料和材料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现代材质对色彩和材料的质量上、视觉乃至触觉上都带来了新的意识与美感的问题。对工笔画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它打破了传统的文房四宝故有的工具材质概念范畴。越来越多的画家在尝试使用新材质来完成新理念的创作。工笔画在工具材料上虽然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使用多层粘成的厚皮纸或麻布甚至板材也已经不属奇怪的事了;先打底和先刷背景色也已经成为常用的作画手段了;贴箔也已经成为工笔重彩画乃至传统工笔画的技法之一了……新矿物质颜料、金属材料,正在进入工笔画的创作应用实践中。其实我们传统的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在某些颜料材质上原本就与现代颜料和材质有着相契合的关系。当下工笔画已经进入了与岩彩、综合材料全面对话时期,这将对工笔画工具材料变革起到推进作用。
6、融合多种绘画表现手段。当下,融合借鉴民间年画、民间剪纸、石版画、水墨画等元素,是中国工笔画的一种发展趋向。不少作品中不但出现了使用拓印、揉纸、喷绘、擦洗、打磨(用砂纸打磨)、撒盐、吹流等多种技法,而且在画面构成方面,也尝试用“拼接”、“错位”、“转换”等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借用各类媒材的现象都可以见到。这对提高工笔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促使工笔画呈现丰富多彩的语言形态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工笔画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终于走出了低谷”到“前景不可限量”,可以说是中国工笔画已经在复兴之路上摆出了回归主流的态势,但态势并非已经成为事实。工笔画若要真正实现时代赋予的使命,冷静地认识工笔画当前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1、在当前的工笔画作品中,不难看到基本功缺失的问题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一是对工笔画传统基本功学习、理解、掌握的不够,甚至有很大的差距。如对以线廊形、以线写形、以线塑形的认识尚停留在很浮浅的概念上,有些作品线的质量不高甚至很差,可以说是既不表形也无美感;如对工笔画重要的基本法之一的凹凸晕染技法的理念与一整套技法程式,似乎让人感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根本不懂(如传统的三矾九染是怎么回事?打背衬的作用与基本要理是什么?着色的基本规律与矿物质颜色的规范使用方法等),而经常出现有违“阴阳向背”着染规律的初级错误;如对传统构图规律还没有很好的掌握,画面上经常犯有明显违背基本构图规律的毛病;如题字用印很不讲究,甚至基本不懂题字盖印的作用与道理。不但字写得难看,而且位置也不对;章的大小、阴阳文的使用、位置的选择等都是与画面有直接关系的一门学问。
其二是对现代绘画三大基本功的欠缺。如造型能力差,比例不对、形象不准、姿态不美是常见的问题。不去写生,照搬照片“素材”,在造型上常常浮浅、概念和呆板毫无生气;如由于对现代科学色彩观的漠视甚至排斥,所以画面的布色关系不但谈不上什么色彩构成法则的运用(如复色、环境色、色相、色阶、明度、鲜灰、调性等),色彩课题解决不好成为影响画面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工笔画如何吸收借鉴图式设计,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因为现代图式设计也常牵扯到意象变形的问题,如果对有关秩序、排列、象征、错位、重叠、虚幻等图式设计的原理没有认识,而一味地设计或变形,势必会使工笔画走向工艺化道路。再加上为了躲避意象写实能力不足而刻意进行毫无内涵的人物变形;花朵“无限放大”、鸟类也向装饰化变形;山水向平面化、图案装饰化变形等等。这种所谓装饰化和趋丑、趋怪的变形现象,在当前工笔画作品中也是值得警惕的。
2、不少工笔画作品制作比较粗糙,缺少精工刻画、笔工意精的严肃精神。工笔画需要精工细制,这不是工匠式的工艺制作,而是为保证艺术品质和境界得以升华的艺术制作,所以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为工笔画的制作精神呐喊。
3、富有创造意识、有思想深度的构思、构图和立意的工笔画精品为数尚少。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当前借助照片生硬拼接和靠摆布模特的创作方法,似乎成为一种风气,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造化为师、面对现实、感悟生活、体察入微、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规律。
4、工笔画尚需在品质与格调上进一步提高。工笔画的艺术质量既不取决于画面的大小,也不取决于画幅式样的变换“出新”,而是由品质和格调也就是由品格来衡量的,而品格取决于思想境界的深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而当前一些工笔画“不自觉”地趋俗现象,诸如光腻、柔媚、轻浮、酸腐等习气,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另外就是风格趋同化,表现在宁可摹仿和仿制他人的探索成果和样式,而不愿意下功夫进行原创探索的情况也不为少见。这可能与迎合市场与大众化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肯在增加学养和完善知识结构和人格(人品)修养上下功夫。
从民族自尊和发展前途讲,工笔画艺术是有资格也应该担当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优秀画种。这也是自20世纪中叶中国工笔画“复苏”的原因。从世纪之交到现在,是中国美术对如何承扬传统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冷静反思时期。立足对传统的深入研究和再开发,融入西方绘画艺术的先进理念和表现形式,调整和推进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奋斗才迎来了解放,中华民族再也经不起动乱和历史的反复。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是我们的目标,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是全社会的期望。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完全赞同和积极参与美术界当前所掀起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举措;也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当前掀起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战略意义。诚然,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旋律不仅仅是要落脚在民族发展的前途上,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一个当代画家,“我们应该有回归大自然的宇宙意识。如果我们能从表现‘一花一鸟’、‘一山一景’、‘一人一物’的狭隘的小我之情解放出来,而代之以全民族、全世界乃至全宇宙的全息大我之情的话,那么艺术作为提高情操和净化灵魂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也就得以实现了。”复兴中的当代工笔画,正以其回归主流的态势担当起引领中国画从传统迈向新世纪的重任。 (完)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