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3 05:02
标题: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一)作文教学的对策
上传: 熊金辉


          学生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老师们总是感叹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存在着严重问题:或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或语言干瘪苍白、肤浅无力。究竟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是学生不明确写作目的,为教师作文,为应试作文。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过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知识、技巧方面的辅导,只注重从主题、材料、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等方面指导训练学生,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等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只重视写作知识的记忆、写作结构的摹仿和应试技巧的掌握。学生在作文中完全迷失了“自我”。所以学生的作文观变成了“为作文而作文”,甚至是“为教师而作文”。这样的作文当然很难奢望其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有较强的生命力了。
二是学生缺少必要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需要大量的信息,即素材。素材的获得,主要靠深人生活,靠阅读、观察、调查等,而现在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比较缺乏。中师生比起高中生来说,他们有较多的机会深入生活,有较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观察和调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正确加以引导。

近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方面也作了一些努力,在此姑且把它叫做“一转三促”法。“一转”即转变观念,“三促”即“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改促写”。

一、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本身一定要转变观念。教师首先要确立如下新观念。

第一,作文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过程都应该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进来。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到训练方式、批改方式、评价方式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增加透明度。或者让学生来讨论决定,让学生参与操作。这样,学生就不仅会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而且会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做,全然不像以前那样当作任务来完成,甚至完全是应试的感觉。

第二,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文字。思维从哪里来?关键还在于学生平时思想、知识、生活、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从“动态研究”理论出发,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首先是在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上下功夫,而绝不应该只把精力花在“静态研究”之上,即只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上下功夫。

第三,写作教学中要建立宽泛的容纳机制。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作文也就可以在任何生活和任何学科中找到表现自己的丰富内容。这样,作文训练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传统题材,如:《我的理想》、《我最崇敬的人》、《记忆深刻的故事》等,还可以写数理化的实验报告,写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写学校招生广告、写初恋滋味、写考试作弊心态剖析等等。写作题材一旦拓宽,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思维就会被激活,作文也就不可能被学生看成是应试的工具,是令人头痛的事了。

第四,拟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需要。叶老也曾说过:“训练写作的人只需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1)平时训练学生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2)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3)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在学生,训练者实在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

其次,也要转变学生的作文观。

第一,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一件平常事。作文不是应试的需要,而是生活的需要。作文要写的是平常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对于学习作文,叶老曾经说过:“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

第二,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无定法”的事。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寄希望于让学生读一些“作文技巧”之类的书,或让学生读一些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这些书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能启发思维、拓展视野等,但帮助不会太大。而且如果运用不当,还会形成诸如说假话、抄袭等坏习惯。为什么诸如“作文秘诀”之类的书作用会不大呢?原因有二:一是作文反映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情感,而这些在书上是不可能找到的。二是文章总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经验确定作文内容,有了内容再考虑如何表达,怎样开头、怎样构段、怎样结尾等等;先有形式再去“填”内容,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观念一转,作文教学的天地就会变得无限宽广。

二、以读促写

人们写文章,总是要经过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由信息加工到信息输出的过程。人们的头脑吸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了头脑的鉴别、整理、挑选、联想等加工手续,然后根据一定的主题,按照各种文章的组织规则输出许许多多有组织的信息,就是文章。从文章的产生过程来看,信息输入显然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发现,感到无物可写是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的确,学生整天囿于校园之内、教室之中,眼中风景不多,笔下风云难卷,也是客观事实。对此种情况,我们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并且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中师学校一般都要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除了接受标准的普通话熏陶外,语文老师更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累思想,积累典型事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另外,还可利用春游、观看演出、参观、搞社会调查等一切外出机会让学生感受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断扩大生活积累。

邹韬奋说:“当我拿起笔写作的时候,只要有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在我的脑际驰于我的腕下。”因此,要想让学生达到这种出神人化、文思泉涌的境界,除了以上所说的多深人生活、深入社会之外,关键还在于语言材料的积累。为此,必须从以下几点人手:

1.多读。古人云:“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精炼概括地说明了量和质的关系、读和写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书和写作,就好似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读书破万卷”,是往头脑里输入信息,“下笔如有神”便是输出,阅读是写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写出较好的文章,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输入上下功夫,让学生广泛阅读,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写作素材。

2.善读:不仅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破万卷’,即让学生学会“善读”。因此就必须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开列书目,推荐课外读物;指导并组织学生订阅各种报章杂志;举办有关读书的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等。只有使学生“善读”了,才能从中吸取写作养料、思想养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道德修养,才会领悟在心,不必在意摹仿。自然运用于写作之中。“善读”,贵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要注重引导其对各类知识的积累。应该要求学生向蜜蜂学习,采集语言、材料、思想等“花蜜”,建立各类写作仓库,让学生明白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能自觉地做读书笔记,如我们实验班的学生两年来总是坚持每周写2000字以上,节假日则更多:

3.熟读:阅读不仅要“善读”,而且还要“熟读”。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从当前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熟读成诵的量还是不够的。就中师课本而言,每学期20多篇文章,教材规定背诵的只有二、三篇古文,一、二篇现代文,再加三、四首诗歌。如此之量要想产生高效之质恐怕绝非一件易事。所以我们主张改进阅读教学,加强诵读教学,熟读乃至背诵古今中外较多的精美诗文,同时还能背诵一些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生动的口语、佳句、精采的描绘片断等等,只有一定量的文字材料烂熟于心,作文时才能任意驱遣,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三、以写促读

前面已经提到,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主张,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多写。坚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我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多鼓励”。所谓“抓大”,是指每学期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5—6篇大作文,文体要求和教材同步。教师认真辅导,重点讲评,做到保量又保质。所谓“放小”,是指每学期还布置学生课外练笔、自由作文,内容、体裁、字数等皆不作限制。一般每学期20篇左右,写得多的给予表扬鼓励。要求批改小组的同学及时推荐或学生及时自荐,教师及时查阅,发现比较优秀的作品及时面批,给予肯定,并加以指导修改,或推荐在班报上发表,或推荐在学校展廊展出,或推荐参加各类竞赛,或帮助推荐往各类报刊。一部分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就更加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坚定了他们读书的信念:如此就带动了整个班级,使班内形成多读书多写作的良好氛围。据调查,我们的实验班学生一年级进校时中外名著最多的读了二十多本,最少的0本,两年后最多的已达数百本,最少的也有三十多本。近两年来,所教班级平均每学期有10篇左右的文章在全国、省、市级刊物发表或在各级各类单位组织的竞赛中获奖。

四、以改促写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怎样批改才最为有效呢?以往的做法大都是教师“精批细改”,领导和老师都把这种做法视为工作认真的表现;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这样做是“劳而无功”。他说:“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本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完全理解你们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会转化为作文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叶老还进一步指出了这样做的实质:“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出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家长,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充分突出其“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改,不仅包括改自己的文章,还应包括改其他同学的文章。对师范生而言,学会修改文章,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他们不久就要去做老师,要去修改分析别人的作文,这就更需要有修改作文的经验了。笔者在实验班中一直实施自改作文,效果很好。而且学生对自改作文这一方法也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在关于作文自改优劣谈的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自改作文好处很多。学生把这些好处归纳为10多条,如:学会批改,是未来职业的需要;互改作文,提供了同学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看到别的缺点,可警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看到别人在遣词造句及谋篇布局上的优点,找到了与别人的差距,可激发自己努力上进;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学会咬文嚼字;改后写评语,既是阅读能力的一次检阅,又是写作能力的一次锻炼,可谓一举多得。如此美事,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实施作文自改呢?

1.让学生明白改作文的意义。开始时学生可能会不理解、不习惯,这时教师务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求得学生的理解,使他们明了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

2.要教给学生以修改文章的方法。

在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对文章立意布局进行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要进行再三斟酌。对于语言,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别人的文章,务必要抱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态度,仔细阅读,认真批改。开始批改的时候,可提示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修改,如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选材、结构、中心、语言等。

当然,自改也好,互改也好,学生参与了作文训练过程,但千万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考虑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必须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教师还

是要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批改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帮助克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尤其要注重改后的讲评工作。

总之,作文教学,也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开手脚。首先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引导学生在寻找作文的源头上下功夫。其次,在大力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今天,老师们也千万不要遗漏了作文教学这块领地,作文教学中同样

也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3 05:03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二)如何唤醒学生的作文主体意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益如何,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多、差、慢、费”之疾久治难愈,而作文教学尤其举步维艰,究其原因,这与教师习惯于一相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息息相关。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严重的厌学心理,或草草应付了事,或东拼西凑,依着葫芦画瓢,造成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可悲局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赘述于下,以飨读者,敬请方家斧正。
一、厚积薄发,活水不绝
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症结在于腹中空空,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也无济于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怎样改变这种艰难处境呢?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作文才能春意盎然,意蕴常新。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常常指导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以之震撼读者的心灵。比如带领学生爬轿子顶时,我们来到那座废弃的土墙房子前,面对满墙的乱涂乱画,正当有好事者情不自禁的捡起黄土块儿或别人烧火剩下的小木棍寻思着留下点儿什么作纪念的时候,我趁机引导大家仔细阅读墙上的“杰作”,并启发大家思考:要是人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像这些人那样大笔一挥,来个“×××到此一游”,或者再学学古人,题上几句打油诗什么的……大家想象一下,祖国的大山名川将变成什么模样?同学们嘻嘻哈哈乐开了怀……我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眼睛,透过这扇窗户,表现人物的美好(或丑陋)的心灵,例如,写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以表现其聪明可爱;写柳叶眉下的一双丹凤眼,表现人物的秀丽灵气;写瞪得圆圆的灯笼似的大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愤怒难抑等。通过观察指导,提高学生的描摹能力,我还引导他们深入生活,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对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写出具体生动的观察日记来积累素材,以丰富自己的题材库,例如让学生充当防骗“小侦探”,让大家留意生活中骗人者玩弄的种种伎俩,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拆穿他们的假面具,并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或讨论,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此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还要求他们在每篇日记下边画上一幅与内容相关或相符的主题画,图文并茂,画龙点睛,这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竟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能开阔眼界,培养其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写作素材。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那么,他们将想有路头,写有源头。如演讲比赛、书画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智力竞赛等,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由灰心失望到欣喜若狂,感触细腻,作文也自然就血肉丰满,颇具感染力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让他们积累素材,如“妇女节”为妈妈和女老师制作贺卡、献花或送小礼物等,让他们品味母亲的激动、老师的欣慰和自己的兴奋、幸福等情感碰撞的流程。让爱充满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当他们情绪高涨,欲罢不能之时,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情真意切,异彩纷呈……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
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听新闻、收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和“湖南新闻”等节目,并准备一个本子,随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不断从生活中引进鲜活之水,以弥补“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视野狭窄的不足。总之,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绚丽多姿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勤思考、勤动口、勤动手,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互改互评,百家争鸣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从被批评的被动牢笼中解放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我都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优生一人,中等生2~3人,差生1~2人)。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的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在寻找别人成功之处学习借鉴外,还挑出别人习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课前三两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或叙事或抒情,或奇闻逸事,名言佳句,总之,把学生看作活的现实发展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有脸,树有皮,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学生尤其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满怀激情的加以肯定和赞美,使之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你还可以编辑《日记集锦》《妙言佳句选》《优秀作文选》等,也可以把特别优秀的习作推荐到有关报刊,让学生的作品打出去,使之阔步走上领奖台。通过荐稿发表或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变“要我写”为“我想写”,“我要写”。这剂良药就可以使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为作文创新的主人。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3 05:04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英姑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表现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把这种逆向思维合理的运用在写作中,可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
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逆向思维呢?
一、立意上的逆向思维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了,可见主题的确立在一篇文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立意要新颖,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个便捷的途径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即“反其意而用之”。
如古人写到落花,往往写得很凄惨。例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如果据此立意写文章,总也摆脱不了悲凉、凄惨的情调,我们不妨反其义而用之,借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立意,歌颂落花,就能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记得在讲完《荔枝蜜》后提问:“文章热情赞美了蜜蜂高尚的可贵的牺牲精神,然而,他是否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呢?你能否由物及人,展开一下思考和联想呢?”于是学生纷纷发言:“蜜蜂不敢按劳取酬,整天忙碌,到头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被别人占有,这不是现代人应持的生活态度”,“蜜蜂太保守,世世代代只会埋头苦干,缺乏开拓精神,就像过去的农民只靠单一的种田吃饭一样”,“蜜蜂爱憎不分明,竟好坏不分,什么人都蜇。”学生的这些观点也许不一定全对,但毕竟打破了单一的僵化的思路,能从多侧面考虑,进行逆向的思维,这是应该鼓励的。又如我让学生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一般习惯于从正面去“赞雪”,如写雪的“洁白无瑕”、“装扮世界”、“大公无私”等,而运用逆向思维的学生,则从相反的方向上去思考,贬雪的“虚伪”、“残酷无情”、“见不得阳光”等。这样的立意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 构思上的逆向思维
构思即文章的组织和构造。构思上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使文章达到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但这里的逆向思维,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与常理相悖的思维方式,而是要反对程式化,出奇制胜,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来。
记得古书记载,宋徽宗时,许多画家云集京城举行绘画大赛,考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有的画家画了许多花瓣,在“花”字上下功夫,有的画了一个跃马扬鞭者,在“马”上打主意,有的画了一只马蹄,在“蹄”字上做文章……这些都无法与诗句吻合──没有画出“香”味来。只有一位画家运用了逆向思维,不从“花”“马”“蹄”落笔,而是独辟蹊径,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翩翩起舞,这一构思,把香味画出来了,完美地表达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诗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成语、俗语、惯用语的含义陈旧了,所存的观点过时了,看法有片面性。因此,那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概念、观点、看法,也随着社会而变化和更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构思上标其新,立其异,采用逆向思维,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例如“班门弄斧”,有时,不可在“班门前弄斧”,否则,遭人嘲笑,但有时,还得“弄斧”到“班门”,不然,将永无表现,岂不委屈自己。
又如“看风使舵”,用在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之徒,太形象不过了,那种靠看别人脸色来决定自己行动的人,实在太可鄙了。但是,如果不是为了逢迎,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不正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如何看风,怎样把握大方向,倒是很有文章可做的。
记得我班李权同学依成语而解的作文写得非常好。题目是《没有“异想”,哪来“天开”》,作者借“异想天开”,反其贬义而取其褒义──“异想都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并明确指出不敢“异想”,不能“异想”,创造和发明将很难有希望,这就体现出构思上的新奇巧妙。
总之,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加以有目的的训练,就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3 05:04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四)高中生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作文教学中尤其应当引起重视。本文结合高中生作文现状,主要讨论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作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引言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在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略述拙见,权当引玉之砖。
一、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一词是由拉丁语“create”派生而来,原意指“在原来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生成新的东西”;在《辞海》中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现代创造性研究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
二、高中生作文现状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严重禁锢学生的灵性思维和创造活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作文训练,但到高中毕业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很多高中生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初中用过的一些陈谷子烂芝麻,形式呆板无趣,且思维层次停滞于相当肤浅的阶段,少有灵气。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失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作文教学如此尴尬的局面呢?
1.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的思想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但同时也有一些不适时宜的文化观念与习俗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如,“中庸之道”——取法于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怕冒尖,随大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有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随遇而安”、“听天由命”、“激流勇退”等观念,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回避矛盾,极大地遮蔽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2.素材积累贫乏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聚焦社会,走进生活,这样才能使作文充满时代气息、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激情,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的过分照料,使之缺少生活历练,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逐渐萎缩;此外,“家庭—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节奏,让学生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长此以往,又怎能激发作文的情思,写出鲜活的文章!
知识是创造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作文的基础。中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时期,也是他们向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汲取营养,从而完善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然而,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80%的学生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其余20%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也不足半小时。一个阅读面窄量少的学生,又怎能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呢?
3.指导思想偏颇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作文课随意性较大,点评作文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更有甚者,作文课临时抱佛脚,仓促上阵,教师只留下题目,不做任何解释,任凭学生随意写作;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作文教学的重要,可是训练方法不当,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没有顾及学生的智能差异,把作文教学搞成技术培训,如: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这种机械性的训练模式便于操作,易出效果,因而颇具市场。渐渐地,学生作文也就暴露出千人一面、个性丢失、内容肤浅等问题。
4.命题脱离实际
命题脱离实际主要表现在作文题目陈旧上。当前命题作文往往是记时令性的活动(节日、假期活动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父母、老师、同学等);议勤奋刻苦、勤俭节约、拼搏进取之题,抒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校园之情……小学写了、中学写,今年写了明年还写,命题作文成了“遵命作文”。久而久之学生重复腻了,写不出新意,尝不到写作的乐趣,容易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为了应付交差,往往是胡说瞎编,或人云亦云。
三、培养学生作文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及方法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角色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按照“命题—指导—写作—评改”的结构模式。往往教师一布置作文题目,学生便皱眉、叹气,直呼“作文作文,难死小人”。写作乏术,于是便出现了假大空、无病呻吟等问题。要知道,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劳动,要靠个人的内在动力而非外在压力,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教师讲得再好也收效甚微。专制的、压抑的教学气氛只会窒息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思维的灵活性才会充分显示出来。
(二)拓宽知识视野,奠定创新基础
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信息量的积累。一个人的生活视野越广,知识储备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作文亦如此。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对现在的学生来说,真正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审美观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在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博览群书,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平时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由老师或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时文美文、时事,并不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多读报纸,要求看有所选、看有所得,并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深入思考;此外,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由观看或者精选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社会意义的节目指定学生观看,看完节目后组织学生撰写收视评论,表达对节目的看法、体会或收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随看、随听、随想、随记的习惯,日后作文时也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一改往日内容空洞无物,虚假造作的老毛病。
(三)激发写作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起点。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是创新之笔,包括一句文言的妙用,一个成语的翻新,一个新颖的比喻,一句闪光的稚语,都应及时鼓励,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树立“我能写好文章”的信心。此外,为了激励更多的同学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教师可采用多种鼓励形式。如,采用开展“一语惊人”口头作文比赛,三分钟演讲比赛,编印优秀作文竞集,组织校园文学社等形式,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励他们去创造。
(四)打破思维樊笼,培养创新能力
据报载:美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美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多运用定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因而,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几种思维的方法:
1.培养发现问题能力。古人云:“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置疑,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比如,组织学生讨论:孔乙己在今天该有什么命运?祥林嫂能不能独身?别里科夫与华莲卡真的结婚会有什么后果?经过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还养成了“不满意识和撞击意识”——就是对已有的现成答案或事物提出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见解,并在质疑讨论中撞击出创造的火花,培养了创新性思维能力。
2.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也叫反常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用之于写作,即古人说的“翻案法”,要求学生“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
①论争文章。把优秀作文粘贴在习作专栏上,让学生同题异作,写文章商榷。俗话说:“石木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良玉在切磋中生辉,思想锋刃在砥砺中闪光。鼓励学生写论争作文,打“笔墨官司”,既可以训练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②质疑作文。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质疑前人的理论或经验。如“名师未必出高徒”“弄斧还须到班门”“有志者事未必成”等,启发学生不泥古,不守旧,认真分析,勇于质疑。
3.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造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①假设作文。假设某种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凭借生活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如,十字路口,两辆自行车相撞,甲、乙两人同时倒地。试想象当时两人的言语、表情——如果两人是熟识的朋友;如果两人是有隔阂的邻居;如果一人是另一个的领导。
②编创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材料,编创出超越时空的传奇故事,如《孔乙已巧遇范举人》《孔乙已夜访鲁迅》等,编创这类故事,就得借助创造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③幻想作文。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对发展其创造想象力有积极意义。如,写作《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④续写小说。把小说中已经告一段落的故事,按照情节发展的趋势接着写下去,例如学习课文《项链》后,要求学生续写“玛蒂尔德如何回答佛来思节夫人的话,以及她后来是如何生活的”。
4.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过程。学者吉尔福特曾要求被测试者3分钟内列出“红砖”的用途。甲答:盖房子、盖仓库、建教堂、铺路修炉灶。乙答:做门槛、压纸、打狗、支书架、打钉子、磨红粉、做棒球垒。二者比较,甲的答案全是建筑用途,而乙的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做门槛、支书架、做棒球垒为一类,属于材料;磨红粉为一类,属于原料;压纸、打钉子为一类,属于工具;打狗一类,属于武器)。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如以“伞”为话题作文,可多角度立意:(1)炎炎夏日,伞顶住烈日,把凉爽留给人们;暴风骤雨,伞使人们免受淋漓之苦。伞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风格。(2)从纸伞、油布伞到形形色色的折叠伞、自动伞、帽子伞……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青年一代不应大人的“保护伞”下虚度光阴。同样是伞的联想,角度不同发散出的立意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立意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五)精心设计命题
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欲望的强弱和思维的活跃程度。要使学生自由表达,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多数同学对写作由“知之”“好之”最后达到“乐之”。所以在命题上一定要巧用心思,合时合事。一是文题要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命题时注意捕捉生活中新鲜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东西,采用半命题或给出“母题”的方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拟定完整的题目,然后完成写作。如,针对中学生崇拜歌星、影星的现象,可拟题《追星热之我见》《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等。二是文题要贴近社会,尽量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生活,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例如,在观看“温家宝总理亲临汶川慰问地震灾民”电视直播后,同学们满怀敬仰之情写下了《温家宝总理的魁力》;针对藏独分子肆意阻挠奥运圣火传递这一暴行,同学们愤怒地写下了《我看藏独分子的末日》等等。
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应愈发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针对高中生作文现状,提出了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即以教学环境为先导,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以创新意识为动力,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以作文命题为突破。相信据此入手,扎实地努力,将会有丰硕的收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3 05:05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五)给学生一把作文的钥匙



        观点一:学生无物可写,与生活积累──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足有关,但更与不知如何运用材料有关。
       常常看到学生面对空空的作文本,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久久打不开思路,不知说什么。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种“言语痛苦”。这种痛苦与词汇的贫乏、语言运用不熟练、表达技巧不高有关,但更与表达的内容有关。曾经有一个传统笑话,说一个读书人做文章,久久不能写出一个字,其妻说:“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苦着脸说:“当然,你生孩子是腹中有物,而我是空无一物啊。”
       这或许可以用来说明一部分写作者的困境。许多人,包括语文教师都普遍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缺乏积累,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苍白、经验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确实无物可写。现在的孩子,每天宿舍──餐厅──教室三点一线或者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生活空间被各种学习活动挤占了,使他们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博大和丰富。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也在运用:多阅读、多结交各种人,增加间接经验;多参加各种活动,多经历一些事情,增加直接经验。
         但我认为,出现学生“无物可写”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学生找不到作文的切入口,无法运用自己的资源,坐守金山却不知运用,俗语就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还记得史铁生在十几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很多人都问他,腿不好使了,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就少了,每天呆在家里,慢慢把那点生活积累写完了怎么办?史铁生说只要活着就是在生活,又怎么会写完?果然,他没有枯竭,在写出了《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二十多年后,他又写出了《务虚笔记》、《病隙随笔》等。他后来枯寂的生活确实使其丧失了与社会直接交流的很多机会,作为一个残疾作家,除了回忆早岁的梦和己身的苦乐外,对正在变动的世界的参与和认知,是有限的。但正是这一有限,使他沉浸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得以对生命进行深刻地静观。这说明现在的学生即使是生活有些枯燥单调,经历有些苍白贫乏,也不至于连一篇八百字的作文都写不出来。但现在竟写不出来,就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寻找一下原因。
         学生的作文通常分为自由作文和命题作文,前者是主动作文,后者是被动作文。现在学生的问题是,缺乏感悟的自觉性,缺乏写作的冲动,不能进入作文的自觉状态。绝大多数作家的成长历程和写作经验说明,只有本人进入了作文的自觉后,他的写作成为了他生命的释放口,成为了他的人生重要支撑,才能在写作上投入更多的感情和时间,才能取得作文的进步。而学生由于缺乏这种感悟和创作冲动,很难主动进行作文,他的生活感受不能及时地转化为一篇文章。
         而在面对命题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又觉得无话可说。也就是说那些作文命题与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没有发生共鸣,没有成为开启学生作文思路的钥匙。既然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一份生活,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内心世界,有自己的苦乐喜恶,那么只要找到适当的钥匙,就能打开学生积累的库房。
         观点二:从现代信息论的角度看作文,“无物可写”与学生不能将积累的信息顺利进行“同化”和“外化”有关。
        现代信息论为我们认识作文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文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输出与反馈的过程。学生作文是信息转化的“结果”,同时又是信息转化的“过程”。学生作文的全过程是这样的: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
         信息积累就是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感知,并进行编码、储存,以备作文之用。生活感悟和读书经验都有助于学生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这包括直接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感受与思考)和间接生活经验(耳闻目睹、阅读)。
          信息同化指某一作文命题与学生的信息积累相碰撞后找到了切合点,这一冲突过程,决定着作文腹稿的成败与质量。
          信息同化完成后,再借助于“得心应手”的作文技能,学生就可把胸中之“竹”外化为纸上之“竹”。
         因此,要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当然要先正本清源,即组织学生一方面积极投入生活,增加阅历,增长经验,另一方面多读书,多体验,多感知。从而丰富感情,磨砺思想。作文能力,从很大程度上讲,不是依靠教师喋喋不休的质的分析,而是依靠学生自己信息数量的积累。而丰富学生的信息,就得面向生活、面向经典以及电脑网络,广泛地、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
         但是,并不是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就能写出好文章。这里还有一个能否将个人体验顺利“同化”和“外化”的问题。
          观点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刺激物──命题,并要事先为学生准备丰富的作文模型。
         怎样使学生个人体验顺利实现“同化”和“外化”?
          首先,要按照信息与作文命题平衡的规律,把握作文命题与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作文命题的质量。成功的作文命题要保持学生原有信息与命题之间的距离,才能具有信度和效度。作文命题,就是一个刺激物,只有被信息同化时,这样的作文命题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其作文的兴趣和动机。当学生遇到新的刺激物但不能被同化时,就会或修改原有图式以使刺激物能够符合于这种图式,或创造一个能够容纳这一刺激物的新图式。同化会丰富和加强原有图式,顺应则导致图式的变化和发展。“平衡”就是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达到学生原有信息与刺激物的均衡或调节,它是推动认知和创作发生并发展的动力。
         依据这一原理,作文命题要尽量满足学生的信息积累,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进而促使学生能创造新的条件进行解题,达到发展其作文能力的目的。
         至于学生在作文之前阅读过的大量范文,会对学生作文的模仿、创新提供“图式借鉴功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它的生成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实现两次转换。第一阶段是构思阶段,在认知的基础上,因“交流需要”而做出选择,是“意”的初步形成。第二阶段是转换阶段,即选择表达“意”的言语形式,将要表达的内容转化为言语信息。这是第一次转换,即内部语言开始生成。第三阶段是执行阶段,就是把头脑中的言语信息转换为文字符号系统,变成书面作文。根据波里特“表达过程”图示模型,我们可以知道,影响甚至决定书面语生成的是两类知识:一类是写作基础知识,包括文章体裁和文章布局结构等各种知识,另一类是作者平时掌握和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其中后者是决定性的。有了这两种知识,才能在包括文题在内的各种“需要”的刺激下,利用由“主题”和“题材”构成的“搜索器”对“记忆”进行信息搜索,取得信息,并确定其价值,决定对其的取舍。也就是说,构思的成功取决于“记忆”知识的丰厚和“搜索”意识的明确。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和范文模型。因为学生作文虽不排斥一定的创新,但毕竟还是一种训练和尝试,只要能达到“观点鲜明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并有一定的写作速度”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作为学习者,其行为必定带有一定的模仿性。
         综上所述,要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积累信息中库存的有效信息。
          二、在平时,应该着重训练学生面对一个命题时,迅速从命题提供的一些信息点理出命题要求,在这一范围内搜索自己的库存信息,在检查自己的信息占有量后,决定作文的主题取向。同时,回忆自己看到过的这类主题所需要的文本模型,进行一番取舍后确定文体。伴随这个思索过程,学生要列出一个简括的提纲,理出文章思路,提取所需的材料。这个构思过程当然是越短越好。
         三、为达成这种写作能力,教师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计划,整个学段的,每个学年的,每个学期的,每个专题的。每一专题的相关信息积累,要尽量全面丰富,既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他人的经验之谈(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每一专题的文本,要全面涉猎,并尽量掌握,这样在作文时有一个参照,表达起来更会加得心应手。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3 05:06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六)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


         摘要:导语部分主要简介想象力的重要性。
         本论主要阐明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的是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去。想象力的培养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了。第二部分论述的是教会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独立的思考,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方向,使得他们能把事物看得很深刻,很周密;丰富的情感,能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兴趣和信心,使得他们能把自己的事业坚持下去,直至成功。下篇主要阐明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可忽视具体方法的指导。科学的指导方法,是走向成功的推进剂。下篇也主要从两方面论述。第一方面:运用联想法,第二方面:运用设想法。
         结论:把本论主要问题浓缩一下点出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想象力
导语
当你在熏风佛面,繁星满天的夏夜,依偎在老祖母的怀抱中,听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时,你的头脑中会编织出一幅广寒宫的神奇画面来;当你读到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时,你的大脑中不难想象出那个圆滑世故、阴险善变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杜甫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不无神奇的想象之笔;毛泽东的诗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2]也是绝妙的想象画面。
         遨游文学的殿堂,从上古文学到当代文坛,大凡情味隽永,意味深长的上乘之作,都含有丰富的想象。可见,想象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写作水平至关重要。
本论:如何培养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现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3]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想象力是人脑在思维的参与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新形象的一种能力。[4]文艺理论认为:想象力是文学创作能力,是文艺作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5]
         凡此总总,我们不难看出,想象力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创造思维活动能力。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呢?
一、上篇涵养生活积累,培养写作兴趣
         我在三年的家教作文辅导中有意识地进行了想象力培养。发现想象力的高低,确实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下面是我的一些浅陋做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去
         如前所述,想象力培养药从源头抓起。因为想象并不就是无木之本,无源之水,它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阅历基础之上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的生活阅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一个人的想象力水平。[6]生活是作文的本源,只是积极投入生活,真正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写作中去,才能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作文精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把写作同社会生活割裂开来,这是闭门造车,写出的文章是空泛无用之作。
         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和校外活动,就是要把作文教学纳入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背景之下。
         众所周之,叫学生学会作文首先得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这就要求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决不能关闭视听,只读圣贤书。诚然,近年来,由于升学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头脑里除了书本几乎一片空白,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很模糊。这使我们强烈认识到: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真正要“补”的课,不是那些学科课程,而是怎么样教学生做人,怎样生活这门人生之课。
         说道写文章,我们常常引用“功夫在诗外”的名句,遗憾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诗外”的功夫,做到的却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7]的功夫。学生一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构思,不是去展开想象,而是急于找些报刊杂志、作文选之类来参考参考,写出来的东西是“克隆”的产物。这些文章显得无创意,空泛苍白。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脱离了生活的缘故。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投入到生活中去。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真善美、假恶丑,培养自身的健康情绪,为想象力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为此,我在2005届高三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分甲、乙两班实验,内容如下:
(1)要求甲班每天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日记,须是真人真事,或是亲身经历,或从报纸、电视、广播中得知,并写出当时心中的真实感受。
要求乙班每天抄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或文章选段,可以是小说、散文等。
(2)要求乙班每周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命题做文,文体不限。
(3)甲班每周一次大检阅,教师大力鼓吹认真写日记的好处,为升级想象训练做好铺垫。
乙班每周进行一次讲评,拣好的例文读给大家听。
         如此做了十周以后,两班的作文出现了分歧:甲班开始文章写得很杂乱,鸡零狗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但其中有些文章写得很感人;乙班文章较有章法,但内容多是模仿来的,无新意,空泛乏味。
         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两班作文出现了明显的不同:甲班学生作文兴趣浓厚,有很多有创意的文章出现,特别是题目新颖,内容新鲜,构思较巧的作品层出不穷。有两位女生更是放胆写了一些想象绮丽的作品等。乙班同学与一开始并无太大改观,记叙文多是陈词滥调,少数几篇好作却是模仿痕迹太重。
         从两班作文教学的比较中,我深刻认识到,作文教学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不能一味地讲章法、说规矩,讲多了会束缚学生的手脚。[8]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充分领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并放开手脚去写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写一些美好的事物。
         正如矛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9]当然,这样的要求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或许太苛刻了,但我要说明的是我们平时要处处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为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的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0]只有我们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有了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作文中才可以绽放出想象的花朵,我们的想象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
         想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更离不开带着强烈的感情去思考生活,去抒写生活。我们学生作文不能拄着拐杖走路,不能脑袋长在别人头上,得自己走;作文要表现出自己的丰富情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每个诗人都是多愁善感的人,每个作家都是感情细腻的人。唯有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自己独立地解决生活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对生活感受越深,作文中的感情就越真越感人。有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想象力有了这肥沃的土壤,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我这里有这么个生活中真实的例子。一个初三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粗心大意,许多容易会做的试题都做错了,内心很痛苦,跑回家中哭了一通,母亲见了心疼,安慰她,平息了这位同学心中的痛苦。同样,另一个学生也遇到上述那位女生的经历,而这位并没有大哭一场,而是自己反省,独立地思考这件事,找出解决的办法。当我们要求他们写相关的文章时,前位同学写道:
         就是那次挫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后位同学写道:当我知道自己这次考试结果时,我犹如在漆黑的夜晚步入了一个荒凉的沙漠中,让我迷失了,找不到走出的道路,但我始终坚信,天会亮起来的,太阳会升起来的……
         同是一个题目,但由于两位同学对生活的感受补一样,写作的主旨和构思不尽相同。独立思考问题无疑在写作中表现更优秀,有丰富的情感更是如虎添翼。可见独立思考问题,丰富的情感是精品作文出现的先决条件,是想象力培养的关键。
         鉴于此,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1.坚持多观察,写日记,记述每天的有意义的事,及其心中的感受。
2.坚持写随笔,每周一篇,题目自拟可展开联想和想象,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内心对生活的体味。
3.当堂作文。命题考虑应贴近生活和时代特色,采取多种作文方式:命题、半命题、供料、话题作文等训练,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构思作文。
4.教师坚持每天都找几位同学谈话。可以谈人生,谈理想,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
5.研究性学习。命题:人生是什么?怎样面对人生?可以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也可以结合个人经历来思考。
         提示:1~4项都要在学生兴趣浓厚时,感情饱满之际进行,多鼓励,少批评。第5项时间为一个学期。
         经过三月辅导班的实践,我深刻感受到:学生的思维灵活了许多,作文中添加不少理性思考,更多了许多想象的精彩画面。例如以前我带的学生萍萍,刚开始,作文只写一些流水账似的文字,如同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通过上述方法一学期的训练,我发现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写出700字左右的文章,其中不乏有对人生的哲理的探求。
         独立的思考,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方向;丰富的情感,能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只有自己独立面对人生,才能充分感受人生的真谛,追求的艰辛;只有充满激情去生活,我们的作文才会放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达到极致。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想象类作文,命题如下:
1.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2.南郭先生外传
3.假如有时间机器
4.假如我是孙悟空
5.三十年后的我
         (注:任选一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想象类记叙文)
         110位同学有60多位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想象的情境表现出来。其中或是对人生真谛的体味,或是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或是对环境与人类问题的思索。一句话,是想象让我们作文如此美丽。
         刘勰说:“闻之思也,其神远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11]没有丰富的生活积淀和阅读积累,没有广阔而灵活的斯洛,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岑参诗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2]这奇妙的诗境令人惊服,若没有对梨花的观察,对雪花的欣赏,再有灵活的思路,哪来这千古佳句呢?
         当然,必须明确的是:我们教学生写作文,不是让学生当作家,不能一味地让他们想象创造出新的东西。我们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防止东施效颦,生搬硬套,使想象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下篇晓实践出真知,知方法育真才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件日积月累的事情。我们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像做数学题那样一道一道地去做。不过它也是有法可循的。就想象力的具体而言,我尝试了如下两种方法:
(一)运用联想法
         要想提高想象力水平,就得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近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13]联想的方法就是要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方法。若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联想的本领,我们就要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启发他们由痛苦联想到快乐,由失败联想到成功,由损失联想到收获,由古代的风流人物联想到今天的建功立业者……这样的思维跨越度大,但难度并不大,经常这样思考问题,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敏,心胸会变得更加开阔。他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探求的眼光。他不会放弃从眼前掠过的一只飞蛾,不放弃课堂上粉笔灰的飞扬,不会放弃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联想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对下面“水”白描展开联想:水汹涌奔泻而来,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水迂回流动,如……
2.体会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
A.桥、路灯   B.莲花、梅花   C.朝阳、夕阳    D.圆
3.运用联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示例:鲜花总是会凋谢的,塑料花却地久天长,聪明的商家把鲜花做成假花,做成半凋败状,真是巧夺天工,然而它再也凋谢不下去。生命与凋谢同存,幸邪?悲耶?
(一)运用联想训练法
         说到设想,大家都很熟悉,而且还很热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无限制的,可以以把自己货物想象成某人或物,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受。真所谓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意思。设想训练,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假想训练
A.马良神笔的故事大家众周知,请以“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为题,写一篇想象类作文,可以编故事。
B.围绕“人间到处有真情”内容,请同学们设想:
假如我是一位医生,          。
假如我是一位名医,          。
假如我是一个歌唱家          。
C.要求学生作出如下设想:
假如你是一个双目失明者,          。
假如你是一个孤儿,          。
2.推想训练
A.推测具具有以下性情的人物形象:谦虚、后悔、愤怒、痛苦
B.按提供的场合,展开推想当时心理活动:
妈妈生病,爸爸不再家时,          。
受到批评,你感到委屈时,          。
被别人不小心碰撞时,          。
3.幻想训练
         幻想是以非现实为载体,对未来的思考、向往和预见。需明确,幻想是建立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切忌随意空想。训练内容如下:
A.运用变形手法,展开大胆想象
我是蚂蚁城市中的一个普通市民,          。
我是一个将要被污染的水害死的小鱼,          。
我是在空中艰于呼吸的鸟儿,          。
B.大胆虚构,穿越时空,突破现实
         孔乙己重现咸亨酒店,          。
         阿Q又来了,          。
         菲利普夫妇穿上遇见的是有钱的弟弟,          。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丽的玉不是凭空产生的,来自他山之石。无论联想、设想、还是幻想,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们对自己已知生活的创造性认识。有效地展开联想、设
想、幻想,是提高学生想象力水平的有力途径和方法。习惯乃成功之母。要能使学生能训练联想、设想、幻想成为一种习惯,就得在平常的作文放手去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挥想象,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就在作文训练中培养起来。
三、结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4]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是个老课题,要有个突破很难。但只要我们从头抓起,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做起,我想,我们这个老课题会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老中产新,我想这正是语文作文教学的全新课题。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3 05:07
作文教学方法研究(七)作文教学的创新意识


一、仿中求“创”,力求作文的真实性
          写作过程是一个由模仿——掌握——熟练——创造的过程。作文教学也是这样安排的。每一组的课文都一定有为基础训练中的作文而服务的范文。因此,老师上课总是要指导学生模仿着范文去写。而我认为范文只是引路不能把学生的思想局限在某篇范文里,应该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如有这样一个例子,老师教学生写这样一篇记叙文《记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老师给学生先念了一篇关于“记一位同学拾金不昧”的文章,然后要求学生去仿写。结果学生大多数都写的是“捡钱”。这样一来,让别人一看就感到学生在写假,弄成了似乎这世界上到处都有钱可捡,显得文章就乏味了。因此,老师在念范文的基础上应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生写一篇有关“我的故事”的文章时,我在给学生念范文的基础上,再进行序列化的组合,力求开拓学生视野,让文章富有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写“我的故事”分三部曲进行。即:孩提时代我的故事——现实中我的故事——我的未来幻想故事。这样,选材范围广了,给了学生充分创造思维的空间。写出的作文内容也就丰富了。于是有的以《我的童年》《幼稚的我》等为题,有的以《现实的我》《我现在好难熬》等为题,有的则以《新塑的我》《我在太空中遨游》等为题。
二、同中求“异”,培养学生想象力
当前,社会上批判学生作文的模式化严重,连说假话也是异口同声,千人一腔。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因此,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十分重要。
l。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
2。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样,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强,创新能力随之也增强。如指导《雨中的灯塔》(记一个在雨中搀扶倒在泥泞中的盲人)情境作文时我引导学生(1)由静态的画面中想象动态(看见一个人飞奔、搀扶等),(2)由外表想到内心(从盲人的面部表情想到其内心的感激之情),(3)由动作想象语言(雨中二人的对话,周围人们的称赞),(4)由平面的无声处想象立体声响(风声、脚步声、谈话声等),(5)由正面战士的部分情节想象前因后果(盲人因看不见,加上狂风暴雨,稀泥路滑而摔倒),(6)由特写式画面想象全景式的故事(雨中发现、搀扶、护送盲人回家、人们称赞的全过程)。这些情境,可以说是学生平时有所感知的,有着丰富的表象积累,一旦融情入境,便会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精妙的文章来。
三、意中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深刻性、批判性、创新性等。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有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写作时的立意首先就要有新意。如一位同学写了篇《家乡的竹子》,记叙了家乡的房前屋后满是竹子,青枝绿叶,美化了环境,给家乡的人们作了很多贡献。尽管文中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但是这样的文章还是显得只是一般,比较平庸,缺乏让人领会的言外之意,神悟的弦外之音。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