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7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大力:第二历史》展 揭秘历史玄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3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大力:第二历史》展 揭秘历史玄机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雷锋英姿:在1990年出版的画册中,雷锋背后是挺拔的青松(上图);但在1965年的版本中,雷锋其实是站在灌木丛前留影(下图)


同样的场景,在1978年发表的图片中,只有毛主席的形象(上图);到1986年“历史还原”,其实还有刘少奇(下图) 图片翻拍/蔡惠中林桂炎

一个特别的展览,昨天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你不但看到许多曾经广泛流传的历史照片,还有这些照片被修改的痕迹和“证据”。修改的方式除了运用美化、抹去、添加元素外,还有拼贴,好比当下的photoshop,用几张不同的照片“制作”出一张新图。无论是“领袖”,还是“平民”,他们的形象都有可能被修正,使之符合公众的想象或国家形象。
这个名为《张大力:第二历史》的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窥见部分历史原形的机会。
据悉,几年前,艺术家张大力开始关注公开出版物上对图片修改的现象。比如说,纪念毛主席的图集出来后,历史学家发现,其中多数照片都作过修改,如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的合影,除毛泽东本人外,其余全都给模糊化了,很多年后这一照片得以“还原”,原来坐毛泽东身边的,是后半生不幸的女作家丁玲……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整整六年,张大力埋首于北京各大国家媒体机构的旧照片及相关资料中。这次展出的130多组作品,就是他挖掘的一段段“背后的历史”。
张大力说,许多公开发表的图片,某种意义上其实属于“第二历史”,而原始图片无疑是“第一历史”。
毛主席皱纹没了
领袖合照换背景雷锋照多经修改
你是存在于虚幻中还是历史中?在张大力看来,你存在于“第二历史”中。
毛主席皱纹没了
进入展厅,没走几步,是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拍摄的中年毛泽东肖像。“这是1965年出版物上的照片,毛主席脸有皱纹,但你看后来的出版物,不断地修整,越来越红光满面,皱纹也没有了,更加器宇轩昂。但已经不是当时的领袖的状态了。”
张大力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对这些照片的修整并不难,就当画来修,拿毛笔画,拿刀子刮,“这次我还请了一个当年修过照片的老先生来,70多岁了。”
领袖合照换背景
展览中,有两张毛主席和朱德在一起研究工作的照片,几乎看不出区别,但实际上,原来的照片中,朱德的帽子是有国民党党徽的。“八路军时期嘛,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有国民党党徽的照片,后来出现在了1986年的国内出版物上。
有一张著名的历史照片,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个人并肩坐在一起。但“更原真”的照片,却是两位领袖的周围都站着人,毛泽东身后还是苏联元帅朱可夫。个个表情愤怒。“气氛不对,但剩下两个人的时候,气氛则成了庄重的。”张大力说。
雷锋照多经修改
张大力说,雷锋的照片很多,不少都经过精心修改。“雷锋学射击,你看这张原来的照片,是俯拍的,但修后的照片,是仰视了,一下子突出了英雄的光辉形象。还有,雷锋旁边的那个人因为比雷锋高大,也修掉了。”
此次展出的最著名的雷锋照片,是雷锋手握钢枪,站在松树下。而这张照片下面,是张大力整理出来的更原始的照片:背景是普通灌木丛。“抚顺还种了这种松树,叫‘雷锋松’,对小孩子说,这就是当年雷锋站在树下拍照的地方。”如何证明“灌木雷锋照”就是原始照片?张大力说,他经过寻访,拍雷锋的作者还在,他亲口证实的。
另外两张雷锋照片,初看几乎没区别,但张大力说,你看袖子,原来的照片是露出了白色袖子的,但有点脏,而且不整齐。“不过修改得也太草率了,像棉衣袖子,但明明穿的是夏装。”
领导笑脸被嫁接
有一张历史照片,当年发表时是领导人都笑得很灿烂。但原版照片显示,这个场景拍了三次,有的人都没笑,只得从其他地方找了照片来,补贴上去。对于有的原版照片,张大力看到有补贴的痕迹,试图揭开,结果发现留下了醒目的黄胶,“第一历史”呈现出来。
一些普通的照片也被修改。有一张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的照片,与另一张对比后发现,其他场景都没变,唯一变化的是毛主席的眼睛从左边转到了右边。“有些人很能为主席‘谋’,修改的时候毛主席肯定不知道!”
延安风景隐了人
展览最后的一组照片被认为“最有意思”。上面一幅是曾经发表的延安宝塔山的纯景色照片,而下面的原本照片,场景一样,只不过中间是毛主席在行走。“上面的照片我是在2006年国内出版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据说是为了寻找延安当时的景象,但现在这一带已经是高楼大厦。怎么办?只能再把下面这张照片的毛主席修改掉。”张大力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4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44:30 | 只看该作者
张大力:第二历史

时间: 2010-04-08


一组组“看似相近”的照片,掀开一段段“背后的故事”,到底历史有着怎样的波折?
揭秘经典照片“第二历史”

雷锋英姿:在1990年出版的画册中,雷锋背后是挺拔的青松(上图);但在1965年的版本中,雷锋其实是站在灌木丛前留影(下图)



同样的场景,在1978年发表的图片中,只有毛主席的形象(上图);到1986年“历史还原”,其实还有刘少奇(下图)


毛泽东“第一标准像”的原始照片。题图为从这张照片中“抠”出来的主席头像,即现在百元人民币上的头像。


广为人熟悉的毛主席机场接周恩来的照片,其实经过了加工,右边的刘少奇被裁去了。下图为原始照片。广东美术馆供图
“我努力使他们在失踪了的暗处重新活过来,回到他们原来的位置。”3月27日,“张大力:第二历史”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观者如云。130余组历史照片仿佛让人们一次次坠入对历史的错觉之中。


张大力在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纪念毛泽东》一书中发现了未被修改的原图(下)。修改后的图片(上)中毛泽东身后所有的人都被抹去了。

鲁迅许广平等人在1927年的合照,后排有三个人(下图);但在1977年出版的图片中,变成只有一个(上图)












左上是林语堂夫妇。
■核心提示
一个特别的展览,3月27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你不但看到许多曾经广泛流传的历史照片,还有这些照片被修改的痕迹和“证据”。修改的方式除了运用美化、抹去、添加元素外,还有拼贴,好比当下的photoshop,用几张不同的照片“制作”出一张新图。无论是“领袖”,还是“平民”,他们的形象都有可能被修正,使之符合公众的想象或国家形象。
这个名为《张大力:第二历史》的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窥见部分历史原形的机会。
据悉,几年前,艺术家张大力开始关注公开出版物上对图片修改的现象。比如说,纪念毛主席的图集出来后,历史学家发现,其中多数照片都作过修改,如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的合影,除毛泽东本人外,其余全都给模糊化了,很多年后这一照片得以“还原”,原来坐毛泽东身边的,是后半生不幸的女作家丁玲……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整整六年,张大力埋首于北京各大国家媒体机构的旧照片及相关资料中。这次展出的130多组作品,就是他挖掘的一段段“背后的历史”。
张大力说,许多公开发表的图片,某种意义上其实属于“第二历史”,而原始图片无疑是“第一历史”。
在1990年出版的画册中,雷锋背后是挺拔的青松。
但在1965年的版本中,雷锋其实是站在灌木丛前留影。
毛主席皱纹没了
进入展厅,没走几步,是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拍摄的中年毛泽东肖像。“这是1965年出版物上的照片,毛主席有皱纹,面有菜色,但你看后来的出版物,不断地修整,越来越红光满面,皱纹也没有了,更加器宇轩昂,如神一般。但已经不是当时的领袖的状态了。”
张大力告诉记者,对这些照片的修整并不难,就当画来修,拿毛笔画,拿刀子刮,“这次我还请了一个当年修过照片的老先生来,70多岁了。”
领袖合照换背景
展览中,有两张毛主席和朱德在一起研究工作的照片,几乎看不出区别,但实际上,原来的照片中,朱德的帽子是有中国国民党党徽的。“八路军时期嘛,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有国民党党徽的照片,后来出现在了1986年的国内出版物上。
有一张著名的历史照片,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个人并肩坐在一起。但“更原真”的照片,却是两位领袖的周围都站着人,毛泽东身后还是苏联元帅朱可夫。个个表情愤怒。“气氛不对,但剩下两个人的时候,气氛则成了庄重的。”张大力说。
雷锋照多经修改
张大力说,雷锋的照片很多,不少都经过精心修改。“雷锋学射击,你看这张原来的照片,是俯拍的,但修改后的照片,是仰视了,一下子突出了英雄的光辉形象。还有,雷锋旁边的那个人因为比雷锋高大,也修掉了。”
此次展出的最著名的雷锋照片,是雷锋手握钢枪,站在松树下。
而这张照片下面,是张大力整理出来的更原始的照片:背景是普通灌木丛。“抚顺还种了这种松树,叫‘雷锋松’,对小孩子说,这就是当年雷锋站在树下拍照的地方。”如何证明“灌木雷锋照”就是原始照片?张大力说,他经过寻访,拍雷锋的作者还在,他亲口证实的。
另外两张雷锋照片,初看几乎没区别,但张大力说,你看袖子,原来的照片是露出了白色袖子的,但有点脏,而且不整齐。“不过修改得也太草率了,像棉衣袖子,但明明穿的是夏装。”
领导笑脸被嫁接
有一张历史照片,当年发表时是领导人都笑得很灿烂。但原版照片显示,这个场景拍了三次,有的人都没笑,只得从其他地方找了照片来,补贴上去。对于有的原版照片,张大力看到有补贴的痕迹,试图揭开,结果发现留下了醒目的黄胶,“第一历史”呈现出来。
一些普通的照片也被修改。有一张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的照片,与另一张对比后发现,其他场景都没变,唯一变化的是毛主席的眼睛从左边转到了右边。“有些人很能为主席‘谋’,修的时候毛主席肯定不知道!”
展览最后的一组照片被认为“最有意思”。
上面一幅是曾经发表的延安宝塔山的纯景色照片,而下面的原本照片,场景一样,只不过中间是毛主席在行走。
“上面的照片我是在2006年国内出版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据说是为了寻找延安当时的景象,但现在这一带已经是高楼大厦。怎么办?只能在把下面这张照片的毛主席修改掉。”张大力说。
为何关注“第二历史”
张大力说,好几年前,他就开始注意公开出版物上对图片修改的现象。大家记忆犹新的是1976年9月到10月间的重大事件,9月9日毛主席去世,不到一个月,江青及其同伙就给抓了起来。这当中的时间太短了,以至于当时公布毛主席追悼会的照片,不得不作了修改,让站在毛泽东遗体前面的队伍“露出空白”。
(上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去北京十三陵水库铲土,当时发表的图片,是有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陪同的,但到了后来,图片中彭真就给修掉了。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张大力说。
为什么要修改照片
张大力总结发现,历史照片的修改,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治需要,把某些人去掉或加上;二是突出重要人物,可能是国家的文化政策的需要;三是生活习惯,如穿得太破了、小孩子光屁股了,就得修。
“也许你不相信,其实照片里谁都有可能被修掉。”张大力说。
修改照片四种形式
张大力总结了修改历史图片的四种形式,第一种,也就是较容易被观察出来的,是出于政治目的的修改,涉及政治人物的浮沉变迁;第二种是美学式的,图片发表前,编辑根据流行的审美标准进行或多或少的加工;第三种是“修版”,不过这一次不是出自编辑,而是出自技术工人,比如修版师傅的眼光;最后一种最为接近绘画,主动剪裁和拼接一个趋于理想的场景,以符合受众的期待。
羊城晚报
同样的场景,在1978年发表的图片中,只有毛主席的形象。
到1986年“历史还原”,其实还有刘少奇。
鲁迅许广平在1927年的合照,后排有三个人。
但在1977年出版的图片中,后排变成只有一人。
■新闻附件
美国也有修改照片
修改照片的事情在其他国家也存在。著名学者巫鸿说,美国前总统林肯最具风度的标准像,实际上是在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的身体上“嫁接”了林肯的头!有意思的是,这名参议员还是林肯的反对者。
历史研究面临考验
“第二历史”框架搭建好后,张大力还来不及思考其带来的其他纷繁复杂的问题。
比如学术研究,假如某位学者辛辛苦苦,以某张照片作为论题的开始,但后来发现这只是“第二历史”,是被修改过的,那他的理论大厦会不会面临新的考验?
“张大力:第二历史”凝结了艺术家张大力在过去6年间埋首于北京各大国家媒体机构的工作成果,这些机构存有广泛流传的旧照片及其相关资料。面对这些已经几乎被世人遗忘,已经长出霉斑、丢弃在角落的图片和背后的历史,张大力通过长时间的整理,最终塑造了《第二历史》这件作品——确切来说是一百三十余组作品。每一张图片的背后,都是一段独立而存在的、再现的历史——张大力说,他的工作是让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画面的真实面目浮出水面,至于研究“第二历史”的工作,将留给学者们去做。
张大力所收集到的为我们熟悉的历史图片,除了经过多次出版所呈现的不同样式的照片之外,还包括了这些照片被修改的痕迹和“证据”,有的不仅有原作底片,还有附在原作的背后或照片边沿的修改批示。这几个要素和与图片并置,形成原件与修改件的对照。修改照片的方式除了运用美化、抹去、添加元素,甚至还有拼贴,即好比当下的photoshop,用几张不同的照片制作出一张不存在的新图。无论是“领袖”,还是“平民”,他们的形象都被无数次的利用和修正,使之符合国内国外的人民群众的想象和国家形象。这次展览正是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窥见部分历史原型的机会。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领袖”、“群众”、“英雄”,各件作品分别按照历史(出版、拍摄)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yishujia.findart.com.cn
张大力在过去几年完成的《第二历史》正是开了这样一个头:昨日构建的“第二历史”,也是一系列过去的“当前”,带给今天的,会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为什么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在背后都是受到控制的?我们作为出版物针对的对象,却没有获得如其承诺的诚实与公开。
展览开幕之后,由杨小彦先生担任主持,邀请来自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及摄影等多方面学者参与的学术研讨会将在广东美术馆举行。此外,公共教育部将举办一场“艺术家、策展人工作坊”,拟邀请艺术家、策展人一同与观众观看作品,认识作品,解读作品。
(供稿:刘潇)
主办单位:圣之空间艺术中心
开幕时间:2009年12月12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 :2009年12月12日 – 2010年02月28日 北京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
2010年03月26日 – 2010年04月18日 广州 广东美术馆
《第二历史》文献图书出版首发式:2010年02月28日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艺术中心
联系电话:+86 10 59789213
Exhibition Sponsor: SZ Art Center
Opening Timeec. 12, 2009 3:00 PM
Exhibition Time: Dec. 12, 2009 – Feb.28, 2010 Beijing, SZ Art Center
Mar. 26, 2010 – Apr.18, 2010 Guangzhou,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Documentary Book Release: Feb. 28, 2010
Exhibition Venue: Beijing 798 Art District, SZ Art Center
Tel:+86 10 59789213
张大力作品
张大力作品
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张大力将于2009年12月12日在圣之空间艺术中心举办他的个展——《第二历史》。《第二历史》是张大力用了近五年时间完成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都已故去,他们曾经的光荣和伟大的梦想,都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所有的文学和艺术题材里,他们被无数次的描述。就是极端形而上的现代艺术题材里,也时刻离不开他们无法回避的身影。但即使他们都活着,也许他们也都无法正视和理性地看待这段历史,因为历史是他们处在恩怨、失语或不利或有利的地位。他们是我们的先辈,他们给我们留下了遗产也留下了太多的谜团。张大力努力在寻找这段历史的真相,使他们在失踪了的暗处重新的活过来,回到他们原来的位置。《第二历史》是一件纯档案形式的作品,这些图片本身是存在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孤陋寡闻和某种限制,大众并不能够了解当时拍摄此照片的历史背景,往往某张图片在后来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加之编辑学者并不深究,后来的人们在按图索骥时就会找错方向,形成了和原本事实既有联系又对其背叛的历史,这就是第二历史。任何人都有美化自己的嫌疑,一个时代在权力的支配下,更会戏剧性的美化时代拯救者的经历以及成就,艺术在这种环境下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有时艺术家甚至会和御用历史学者共同合作来创作“更新更美的图画。”从艺术的角度来思索,理性的挖掘出图像表面效果背后的机制,才是《第二历史》的意义所在。yishujia.findart.com.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45:48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度摄影展览提名:《张大力:第二历史》


  展览名称:张大力:第二历史
  展览地点:2010年3月27日,广东美术馆
  展览简介:
  “张大力:第二历史”凝结了艺术家张大力在过去6年间埋首于北京各大国家媒体机构的工作成果,这些机构存有广泛流传的旧照片及其相关资料。面对这些已经几乎被世人遗忘,已经长出霉斑、丢弃在角落的图片和背后的历史,张大力通过长时间的整理,最终塑造了《第二历史》这件作品——确切来说是一百三十余组作品。每一张图片的背后,都是一段独立而存在的、再现的历史——张大力说,他的工作是让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画面的真实面目浮出水面,至于研究“第二历史”的工作,将留给学者们去做。
  张大力所收集到的为我们熟悉的历史图片,除了经过多次出版所呈现的不同样式的照片之外,还包括了这些照片被修改的痕迹和“证据”,有的不仅有原作底片,还有附在原作的背后或照片边沿的修改批示。这几个要素和与图片并置,形成原件与修改件的对照。修改照片的方式除了运用美化、抹去、添加元素,甚至还有拼贴,即好比当下的photoshop,用几张不同的照片制作出一张不存在的新图。无论是“领袖”,还是“平民”,他们的形象都被无数次的利用和修正,使之符合国内国外的人民群众的想象和国家形象。这次展览正是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窥见部分历史原型的机会。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领袖”、“群众”、“英雄”,各件作品分别按照历史(出版、拍摄)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张大力在过去几年完成的《第二历史》正是开了这样一个头:昨日构建的“第二历史”,也是一系列过去的“当前”,带给今天的,会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为什么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在背后都是受到控制的?我们作为出版物针对的对象,却没有获得如其承诺的诚实与公开。
展览开幕之后,由杨小彦先生担任主持,邀请来自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及摄影等多方面学者参与的学术研讨会将在广东美术馆举行。此外,公共教育部将举办一场“艺术家、策展人工作坊”,拟邀请艺术家、策展人一同与观众观看作品,认识作品,解读作品。
  提名理由:
  长期以来,国内的摄影研究领域对五六十年代的摄影,言必“宣传、教化式的摄影”、“政治的工具”、“新华体”……似乎采取一概否定的意思。然而,在张大力看来,情况并非如此,除了依然存在个人视角的独特观看之外,作为主体的新中国摄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觉经验,在这种政治权力话语主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影响,为我们建构了一种“超我”的影像模式。我们如何重新看待一种特殊历史时期,国家意志的图像生产与个人经验的图“像碎”片所共同形成的意义互动结构在今天的意义与价值;重新评估意识形态的观看方式与视觉建制的话语表征,并对其进行再解读;如何从中寻找到中国摄影的制度、生产、传播运作模式,以此来重新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摄影转型与再造机制,以及一种新的摄影美学观念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关联;如何重新展开摄影与社会、摄影与政治、摄影与历史和摄影与摄影家个体的关系。也就构成了张大力准图像学研究的核心所在。(蔡萌)
  引用策展人巫鸿的评论:“这个展览标志了张大力艺术实验的一个新起点,通过系统调查照片的修改和所使用的方法,反思中国现代视觉文化的机制。”这个展览在作品呈现、研讨会举办,都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与严肃的学术态度。(李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47:45 | 只看该作者
朱宪民:镜头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时间:2010-08-25
作者:admin

   ■朱宪民作品
■吕厚民作品
“领袖与人民”影展亮相广州,本报记者专访“人民”摄影师
  ■新快报记者 陈煜堃
  8月21日,“领袖与人民——吕厚民、朱宪民摄影作品展”在广州开幕。展览共展出70多幅珍贵老照片,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十余年间,曾担任毛主席专职摄影师的吕厚民用其的独特视角,鲜活再现了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毛主席的日常生活与政坛英姿;同时,作为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另一摄影大师朱宪民先生的镜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常态和精神风貌。
  这些珍贵照片为历史留下了可贵的真实记录,正如朱宪民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作为摄影师,我们的镜头就是记录历史变迁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真实”
  新快报(以下简称“新”):展览中您和吕厚民老师两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很有意思,他的镜头对准的是毛主席,而你的镜头里则全是人民群众,在“领袖”与“人民”两者间,您是怎样看这一微妙且呼应的关系?
  朱宪民(以下简称“朱”):人们很怀念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尤其是毛主席。大家以往熟悉的毛泽东照片不在少数,然而,不同的是吕厚民老师的镜头则向人们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在孩子们面前的慈祥,也记录了他作为一名领袖同普通百姓之间不可分割的深情。而我的镜头恰恰是对准了就在那一时期的老百姓,探讨他们当时是怎么样生活的和他们当时的精神状态。
  同样是真实的记录,但这些照片却与纪实摄影有着一点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特定年代背景让其中不少照片是“摆拍”完成。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是不允许拍摄百姓真正的生活的,不然会犯错误的,所以虽然在形式上是不真实的,但放在一个历史的语境下,这一切又是真实的,的确非常真实地描摹和记录了那个年代。
  新:这不就等于是一个加了引号的“真实”?
  朱:对,就是这样!当时拍的这种照片,可能不是当下最客观的一个状态,但其实这事实本身反映的恰恰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片段。摄影最大的功能是真实记录社会的变革,也许现在从照片中我们看到一些所谓的“调动”与“修饰”,但正是这种有意为之留住了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新:印象中当时要发表的照片,都要经过重重审核、挑选,甚至连作者自己都无法确认照片是否能够公开发表?
  朱:是的,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那个年代,摄影作品更多是为政治服务的,不少照片的诞生原本都是为了作资料存档使用,个人的确很难预料其是否会公开发表。这方面,吕厚民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毛主席的“御用”摄影师,吕老的镜头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一批毛泽东日常与政治生活照,但他却不拥有它们的发表权,像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也都是从国家档案馆里借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48:04 | 只看该作者
镜头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新:也许更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年轻人感兴趣的是,当时为大家公认的审美,如构图、人物神态、人物姿势等,是否也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是怎样的?
  朱:那个时候的镜头中主要是有两个表情,一个是忆苦思甜,一个是欢呼喜悦。这就是一个时代明显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可不是装出来的。比如我在拍一对父子、母女或是一个家庭时,充其量也就是在按下快门之前当一回“动作指导”,但对象脸上的表情神态则是生硬的摆布所无法营造的。
  新:这种大家都认同的模式大概发生在什么时间段?现在回想起来,您觉得当时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是什么?
  朱:1966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摄影界依然很难摆脱这种模式,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大的遗憾是受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留下一些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新闻照片;让我最欣慰的,就是自己能够比大多数人更早地把镜头对准了人民和他们的真实生活,在那个时候我曾深入到林区、矿区、草原与当时的工人、农民、牧民交谈接触,了解和捕捉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
  新:那您是怎样走过那一段过渡时期,同样也有着很大的思想冲撞吗?今天再回头看自己当时的作品,会做一个怎样的评价呢?
  朱:那是一场革命!当时的过渡实在太快了,在这期间我借鉴学习了像布列松、尤金·史密斯等一些国外摄影家的观念与手法,最剧烈的思想冲撞,就是常常要提醒自己去摆脱束缚,尽可能做到真实地记录和还原生活原有的面貌,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种种社会变革。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香港《摄影画报》上发表了一些黄河主题的作品,当时人们对我的评价多是“你怎么总是拍一些只见到贫穷落后的照片”。但我认为,那都真实记录了当时80%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那个时候的中国,确实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地方,譬如我是第一个深入矿井去拍摄矿工真实的工作环境及情况的,当一脸都是黑乎乎的工人出现在我的照片上,就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我这是往工人脸上抹黑。其实,并不是我刻意把镜头对准极端的事例和人,更不是我刻意用镜头表现生活中丑陋、贫穷、不幸……但这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常态,作为摄影师,我们的镜头就是记录历史变迁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造假、剽窃纯属个人道德问题
  新:随着现代数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捕捉瞬间、记录真实的摄影而言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吗?
  朱:要说不良的影响,那就是给某些摄影师在影展、比赛中去造假、剽窃,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与机会。然而,事实上这对摄影的发展而言是一次暗房的革命,数字时代更方便了记者、摄影家的工作。但是,用胶卷还是用数码都是个人的选择,这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我们不能让这场革命变成一些人投机取巧的借口,摄影本身首先要是真实的,绝对容不了弄虚造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48:25 | 只看该作者
  新:今天中国摄影造假剽窃的丑闻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何以屡禁不止?
  朱:我觉得是有一些人的观念和认识走向了误区。他们认为现在的数码时代是按自己的观念去做的,而没有遵循纪实摄影的原则——真实性!和小说、绘画、电影是不一样的,尽管摄影也是一门艺术,但摄影所要诠释的价值就是真实,很大程度上照片是最值得信赖、最真实的一个表述方式。造假、剽窃这些个别事件的出现是与数码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没有直接关系,那纯属个人的道德问题。
  新:现在还有一个引发争执和讨论的关键,那就是关于盗用、剽窃的标准应该怎样去判断呢?
  朱:我的观点就是,你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当自己的东西用,这就超出摄影本身的一种观念了。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提高,这些状况会逐渐消失的。而关于评审制度和措施,我觉得那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根本解决的方法就是要提高每个作者的道德观念和创作思想,而且社会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我们也是很欢迎和需要的。
  【记者手记】
  “摆拍”与“加工”出来的真实
  展览中最叫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1963年毛主席一个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广场迎面朝摄影师走来的照片。吕厚民捕捉的这一瞬间,早前在广东美术馆的展览《张大力:第二历史》中却有着另一个“真相”:同样的场景,这张照片中原本在毛泽东身旁的刘少奇、朱德等人,都被裁剪掉了。当代艺术家张大力花了六年时间,埋首于北京各大国家媒体机构的旧照片及相关资料中发掘中国近现代历史照片被修改和美化的事实。他曾表示,许多公开发表的图片,某种意义上其实属于“第二历史”,而原始图片无疑是“第一历史”。而日前吕老也回忆说,自己在担任毛泽东随身摄影记者时,只负责拍摄留档,幕后的裁剪工作都是由新华社编辑完成,自己当年还有很多照片至今仍未能公开发表,还留在国家档案馆内。
  按照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人就会问:被修版师加工、拼接的照片甚至是底片本身,是否也能与今天中国摄影界的造假风波相提并论?
  非也!显然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这些特定年代的历史照片或是在“摆拍”下完成的,又或是在“加工”后发表的,但放在当时的一个历史语境下,它们恰恰能够非常真实地描摹和记录了那个年代。与文艺作品不同,摄影不仅仅要从作者主观审美的角度使观者从精神上认知世界,还要建立在一个客观环境的大前提下。反观艺术家张大力给这些“加工”了的照片起了个名字,叫“第二历史”,也正是从另一面承认了它们对历史的真实呈现,因为真正被动了手脚的是历史事实本身,照片只是反映这一事实的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48:44 | 只看该作者
如此一个“摆拍”与“加工”出来的真实,它正是我们才得以真切地触摸到那段难忘的历史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0:49:35 | 只看该作者
蒙蔽历史 比杀人更残忍
   

    香港《明报》报导,现年52岁、原籍哈尔滨的自由艺术家张大力,因为相信一个国家所保留下的图片都是其统治者思想及世界观的延续。为此,自2003年起,张大力花费逾十载光阴,四出寻找,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并寻找到当年修过照片的70多岁的老先生。

    目前,他已经搜集约500张存在造假的历史照片,大多都是中国人熟悉的图片被修整过。

    张大力发现,上世纪50、60、70年代修改的官方照片数量最多、改动幅度也最大;其中包括50年代总结红军长征的左倾、右倾错误,所以像原名秦邦宪的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博古、中共前总书记张闻天、前国防部长彭德怀等人在照片中就被删去。

    进入70年代文革期间最严重,涉及被打倒的刘少奇等人的肖像都不能再出现。

    这些照片修改的方式除了运用美化、抹去、添加元素外,还有拼贴,好比当下的photoshop,用几张不同的照片〝制作〞出一张新图。

    张大力表示:〝如为审美,没有问题;如果是为了政治目的去蒙蔽历史很不应该……以彭德怀为例,他在延安也就那几张照片,全都给修掉了。如果还原到我们个人,如果你和朋友们照了相,多年后却发现自己在照片中不见了,你什么感受?〞

    张大力进一步解释说,这个意思是〝你从来没有存在过,很残忍,我想这比杀一个人都痛苦。〞

    张大力认为,这些历史可能是官方反对出现的,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说:〝国家、个人都不能说自己阐述的历史是绝对正确的,只有将所有整合才能看到部分真相。〞

    张大力:人们活在〝第二历史〞中

    2010年3月27日,《张大力:第二历史》的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开幕。28日,《羊城晚报》报导,整整六年,张大力埋首于北京各大国家媒体机构的旧照片及相关资料中。选择了130多组照片,还有这些照片被修改的痕迹和〝证据〞,收集在作品《第二历史》里,而每张照片,都可以挖掘出一段段〝背后的历史〞。

    张大力说,许多图片,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属于〝第二历史〞,而原始图片才是〝第一历史〞。在张大力看来,人们活在〝第二历史〞中。

    张大力介绍说,雷锋的照片不少都经过精心修改。雷锋因为个子矮小,常常被修成更高大,而雷锋旁边的人因为比雷锋高大,被修掉。

    一张著名的历史照片,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个人并肩坐在一起。但〝更原真〞的照片,却是两个人周围都站着人,毛泽东身后还是苏联元帅朱可夫,个个表情愤怒。修改后的只剩下两个人,气氛则变成了庄重的。

    还有一张毛主席和朱德的合照,原来的照片中,朱德的帽子是有国民党党徽的。但是,后来的照片把抹国民党党徽抹掉了。

    有一张历史照片,当年发表时照片中的中共领导人都笑得很灿烂。但原版照片显示,这个场景拍了三次,有的人都没笑,只得从其他地方找了照片来,补贴上去。对于有的原版照片,张大力看到有补贴的痕迹,试图揭开,结果发现留下了醒目的黄胶,〝第一历史〞呈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6:27 , Processed in 0.2958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