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耀:四十有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7:3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岁左右是个重要阶段,可惜,现实中四十而惑的人不在少数,为何?三十未立,四十必惑。

   很多人对古典的解释是错误的。三十而立之“立”并非“立业”,而是“礼而立”,就是说,三十多岁时应该懂得“礼”,然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个“礼”不是通常所说的礼节那么简单,而是指与社会制度规范有关的事情,也就是国之大事,这可以从“礼”字从“示”窥得一斑,礼是与古代祭祀相关的,而祭祀是古代国家最为重要的规律性国家活动。因此,在古代,一个人若是不懂“礼”的内容,根本无法融入社会,个人理想抱负也就无从谈起,因之到四十岁仍然不能做到“不惑”,也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也许你会认为那是千百年前的事了,现在是高度现代化的时代,那些古典早已无用。但是,不令人鼓舞的是,人类的大脑进化并不显著,人类的智商水平与古人相比其实并未提高,从最高级别的智力创造--哲学--而言,实际上有所退步。我们的社会还是以人的行为为主,既然如此,古典哲学就有用。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多注重知识灌输,系统性不好,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认识社会,因此很多人对社会的运行规律缺乏基本认识。我们三十岁之前基本上在学习各种各样零零碎碎的知识,难以知“礼”,因此未立。四十多岁遇到重大选择时就很难不惑。

   晚间散步时,与一朋友谈论某某在四十来岁年届不惑时做了个错误的决定,与重大成果、个人荣誉错失机缘,乃慨叹其四十而惑。看似令人惋惜,对于他个人实则必然,因为他只知所学过的一点点自然科学知识,不知人在社会的定位,未能“礼而立”,此时个人行为脱出了社会运行轨道,不可能成功。近来热议的“68万”案例,就是典型。
   四十而惑仅仅是事后总结,有人则归因于命运。命者,与生俱来的人生限制;运者,人生限制之内可以后天努力调整的部分。四十而惑只与运有关,由于自己的所知所限,对一些事情不能调整到位。四十而惑者很多,有人则会迷惑到死而不知,这样的人生乏善可陈。

   出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社会的看法来自于个性而较低的角度,正如盲人摸象,很难有对全局的完整认识,这正是对“知礼”的最大障碍。我不是学历史的,但我很认可黄仁宇的历史观“放宽历史的视界”,以较长的尺度去丈量历史长河的弯曲和起伏。懂得了文化传统的历史沿革,就能对一个民族抑或一个社会的集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所把握,也就是对“人性”有所把握。这样,从统治者的角度,制定法规不会偏离人性;从大众的角度,行为处事不会偏离制度。“立”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什么时候找到,什么时候不惑。四十不惑只是孔子的经验,对于不同的人,可能差别很大。如果不去认真思考人生,恐怕一直都会“惑”着。
   莫冰嫣博主的文章“《师道之尊》节选 《大院长巧用众海龟 小百人梦断京懿湄》”描述了一个海归惑者,从文章看,这位惑者应该四十左右,他的问题关键在于之前没有坚持正确的学术规范,选择屈从于权势,这就是“不知礼”,因此不能“立”。他这种遭遇我以前也遇到过,我的看法是,通讯作者应该真正为文章起到作用,我为我的坚持吃了一些苦头,但最终我找到了定位。我现在也用同样的规范要求自己,不在没有贡献的文章上署名,谁负责的文章谁当通讯作者。
   要真正做到不惑,需要在多方面努力。按照儒家思想,要养浩然之气;按照老子思想,要去“甚、奢、泰”;按照法家思想,要适当注意辩证和办事实效;按照墨家思想,要节俭生活、注重人为努力;按照宋明理学,要完善人伦道德。看看,这很难吧?其实也不难,学习思考而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伴随终身,虚心是必须的态度。可以说,除极少数大学问家外,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都是管窥,我们都是这样的。因此,善听别人的观点,常思自己的不足,不好为人师、颐指气使、胡说八道,窃以为这样才能“不惑、知命、顺天、乐天”地快乐人生。

   



本文科学网原发布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76695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17:40 , Processed in 0.07073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