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尔笑:这样说一下,就过去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00:5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样说一下,就过去了。   
        最近频频有博友给我发文章链接,也有消息来,留言、招呼都有。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但是,我只能说自己能感知到和认识到的话。如果有言语不当的地方,大抵是我还没有想清楚吧。
一般而言,我对人没有完全的肯定和否定,因为现实里人和人总是有诸多相似之处,虽有层次差别,但没有截然不同。所以,请不要特意链接给我看批驳他人的文章。有些人的某些观点我不赞同,但不表示我去整体否定这个人。跟一个人的距离远近也非固定不变,总是因为各自的变化而带来新的或近或远的距离,这些都正常。在这个过程中,我所能做的是专注提高自身,而非指责他人。立定自我,才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更佳的生活状态。友爱的迷人,在于其关系的松散自然,单凭吸引,没有责任和义务。这么长时间,我在微博里日志里不断地说我自己的看法,但仅仅是以此事为素材,深化我自己的思考,力求构想一个理想情态,不有意针对具体人来指责。 集中说这么一回,把当下的思考和之前的微博收集一下,这一页也就翻过去了。不是有这样的歌词么:“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热闹到不堪的地步”。第一次读到这个话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有的人,连指责都是那么隐晦的,除非你能用心体察。ta看到不美好,但并不大张旗鼓地说。ta谨慎使用负面的言辞,虽然也用。

我一向觉得吵架的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如同教育理论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一样。关键在于这种“各自”的道理和合理之处,是否会成为“共识”。不能成为共识的话,总会有无理和不合理的那一面。即使能够成为“共识”也不能标示这个道理和合理就真的是道理和合理。一直保持对自己的省察,是正确思考的前提。另外,对自己的省察意味着尝试理解他人。

很多人也说理解。理解不是仅仅理解跟自己意见一致的人,我以为,那甚至不叫“理解”,那是自然反应。真想去理解,跳出整个事态,尝试去理解一下那“对立”的一方。即便在你看来ta多么无理,去为ta找一个理由,即便是极其微小的理由,一个不是为了批驳做铺垫的带着真诚的理由。那么,再来申说自己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意气了。

自省。真自省的话,就不要着急去说别人不好。自省就是敢于找出自己的不当之处。把反省结果陈述出来,像列举别人的错处那样。哪怕只在心里过一遍,也是好的。

如果仍然觉得是ta不对,那么就默默地带着温情怜悯吧。期待ta往更好处走。

谈底线,真是个比较无聊的话题。道德就是道德,不存在底线一说。人总该追求更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人。

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不是单纯的人数稀少,而是让每个人身上尽量有一颗能够发光的钻,虽然小但却集中了精气神。

“人不可能目测自己的身高”“你不可能从别人身上看到比自己更多的东西,你的才智全然决定了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叔本华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基础教育中的老师看基础教育是亲生的话,高校老师看基础教育像是养子。有这么个说法:“养父母养的孩子比亲生父母好。因为可以避免因感情过深的投入而带来的盲目性。”高校教师看基础教育,有时仿佛让基础教育的老师觉得隔靴搔痒,因为没有亲历;但也往往因为没有亲历而更多了省察。其实,我想,如果在体制化背景中,把教师分为基础教育教师和高校教师是可以的。但面对教育本质上的探讨,如果还这么分,就显得有些多余。教育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侧重,但仍有本一以贯之。关键还看言者是否在就教育本然的样子在理合情地思考和言说。

做不刚强的人,做柔韧的人,做微笑的人,或者,只是做人。没话说时,就沉默;有话说时,也沉默;想说太多话时,更沉默;最沉默,是人多时候。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

“真善的意思是待人时,绝不要让别人觉得渺小。”——自然老师

“去伪存真”和“化性起伪”。前“伪”为虚假,是求真中的去蔽,后“伪”类文雅,修养自然性情之粗野。教育的目的当是让“去伪存真”和“化性起伪”统一于个人。

沉默者未必是没有观点的人,不能胜任逻辑的推衍并非同时不能以洞察力明辨是非。只是这是非未必就是大家都认可的是非。

真正的论辩是针对观点的。在对观点的分析明辨中,体现理论素养和人文关怀。然后就是“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论辩深化自己的思考,刺激自己多读书。扩展心胸、扩大视界。

苏格拉底从不对人明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即使在遭遇误解时。他只用一生所为去为自己辩护。或者更准确地说,他的一生是自己最好的辩护词。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受我们批判对象的限制。申说往往建立在批驳对象的观点上,一方面常受对方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忘记把其放入更大的背景来考察首先需要:真诚地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对方在什么语境下说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有时可能对方说得不够严谨透彻,我们可以尽量明晰它。并让自己对观点的理解得到对方的认可。然后再去分析其观点的不足及超越的必要性和渠道。这样才不至于让论辩效果低下或沦为口水仗甚至无谓的谩骂。意气之语会引起意气之读,带来以辞害意的弊端,失了对话之质。没有耐心的对话往往会耗掉大把的时间,而收效甚微。堕入声响的言辞其思想性会严重注水。从为人与为学上来说,不能首先指责别人不看本质,而应反思自己是否冷静理智。尽量减少因自己的原因而带来的误读。思维对接是双方共同真诚努力的结果。

如果真对某一领域有精深的钻研或感情的迷醉,那么自然就会在言辞中呈现领域特征和情感表征。寻求自己的写作话语体系:准确、通透、节制、美好。不以辞害意,也不以意微辞。

“思想的无畏”与“言说的适度”。言说的适度与言辞的平和相关,更与思维的清晰相关。言辞的平和彰显演说者的非情绪性;思维的清晰带来的是平和言辞的掷地有声。应该谋求的是不同面相的“勇敢”与“节制”的内在统一。

“老师要做一个清澈的湖面,才能映照出天鹅的样子。”“思想的共同体彼此都是湖面,彼此都是倒影。”——文质老师

“羞愧,羞愧,羞愧——这就是人类的历史(尼采)”,当你向罪错的人扔掷石头时,你可曾羞愧?一个不会脸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真正开明的人愿意跟随证据的引导。开明的人愿意听从公正的调查,而非他自己的预测。科学方法是对世界的印证,而不是对我们自己的印证。”——Jonathan Adler

"人与人的关系,很难因为一方的亲近就变得好起来"——锥子青花

很显然,一个人是“谁”,这并不是一个查身份证、列举头衔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而只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言行呈现出来,这当然是一个人一生的事,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做人”(to be is to do),也就是人怀着对自己的承诺去践行——陈高华老师

做人为文要有格就会是坚硬的,会有自己的轴心,半径可以伴随修养延伸。良心不一定需要直接告白,做事的性状可以呈现。——林少敏老师

在阅读中扩展自己的心胸,扩大自己的视界,深化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爱真理,爱人,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08:31 , Processed in 0.09219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