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中的放与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20:0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中的放与收    ——和D老师的《昨天 今天 明天》寒假谈心课的交流
    文◎边走边唱
   “寒假中有哪些事情让你难忘?”D老师准备就此话题展开和学生新学期的第一次谈心。
    因为话题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学生自然一开始就打开了话匣子。如何适当的“放”和“收”,来调控好“谈心”的效度?我和D老师就此话题进行了议课。
    从思维方式入手恰当地“放”和“收”
    案例:“回顾昨天:学生说一说寒假难忘的事   
    生1:我和小妹妹玩耍,不小心我的手割破了,我很难过(此时不说话了)。
    师:后来呢?一定很疼吧?爸爸妈妈知道吗?
    生1:爸爸知道了,和我上医院,他捂着我的眼,医生给我伤口缝了疤子。
    师: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1:谢谢爸爸。
    生2、生3接着说,有说到放鞭炮的,有说到到湖边游玩的,依然说得不够完整。此时教师做到了“放”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任凭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内容上比较凌乱,表达上缺乏长进。在我和D老师对话中,D老师的敏捷的反思让我为之一震:
    D:在第一个孩子说得时候,是想鼓励他发言的勇气,这时如果再点拨一下方法,就是讲故事的要素,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感受等等,让他再完整地表达一遍,就会给第二个做个示范吧。这样做既让学生回顾了事情,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做到以上,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放”了 。怎么“收”呢?也就是怎么避免学生“乱弹一气”?教师可以在思维的“路线图”上引导,在第一个同学发言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讲述好了这件事,可以及时小结一下——“这个同学回忆的这件难忘的事情是发生了与妹妹之间的,哪些同学还有和兄弟姐妹之间的难忘小故事要分享给大家?”,除此之外,可以谈到和长辈之间的故事.....这样的引导就为学生比较系统的思考问题在画“路线图”,这个图可以指向学生的人际生活圈这个分类上来,也可以指向家庭、学校、社会这个空间角度的生活圈上来......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会表讲述一件事情,还会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中较迅速地提取“最难忘的事情”。在表达方面的提高和思维方面的提高都将是这节课上的重要的学习收获。
    在话题归类引导中“放”和“收”
    案例:“努力今天”专题,请学生谈谈今天怎样努力  
    师:“每一个昨天都成了你的回忆,成了你成长中的一段历史。今天,今天你想怎么去努力呢?”
    生3:我要按时休息,天天刷牙,天天吃好早饭,不迟到。(生活类)
    生4:我要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类)
    生5:我要自己洗衣服...... (生活类)
    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教师都从发言的清晰度上作了引导,用聊天的方式,师生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话题跑得比较远的时候,教师根据事先备好的课给学生作了要求,提示学生要从生活、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做努力,也就是在比较宽泛的“放”中,比较草率的“收场”了。
    “可不可以,让学生谈学习就谈得比较充分具体,谈生活也是如此?如何更充分具体,且变成对大家的教育引导?”我们在探讨。
    D:应该可以,就在当学生说到学习这一方面时,教师要追问有同类思考的同学来谈一谈自己的不重复的打算。有的同学或许会谈到认真读书、工工整整写字、每天不会的问题要问同学和老师等。
    是的,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学习方面的有效办法就这样依靠大家的智慧完善起来了,这将成为学生共同的约定,再加上我们观课的在场,还可以邀请我们作见证人,说不定班上这伙孩子在学习上可能会有奇迹发生。
    教学中,“放”是对学生的尊重,“收”是对课程的尊重。然而对教师而言,“放”与“收”都是智慧,尤其靠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从而获得。在我们的对话中,分明一已经感觉到D老师是个特有教育灵感的老师,已经逐步探得“放”与“收”的方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10:42 , Processed in 0.09376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