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徜徉于心灵对话之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3:1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徜徉于心灵对话之间

——吴春来老师《丹柯》课例“对话教学艺术”评析
■ 江苏省泗洪中学  程振理
  
近读吴春来老师《丹柯》课例,颇有感于其对话教学法运用的独特魅力。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学方法有讨论法、对话法、情境法、探究法等,其中讨论法与对话法越来越受到一线老师的青睐。
讨论教学法在中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是《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先师孔子与学生席地而坐讨论问题,从教师出题、鼓励发言到学生各抒己见,到教师在学生请问的前提下进行启发、评价与指导,讨论内容明确,讨论过程清晰,俨然可见两千多年前孔子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全过程。
相对于讨论法而言,对话法更具亲和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表现为平等而民主的互助学习关系。在中国,最早被记载运用对话法的也是孔子,仅《论语》中就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大量对话,可谓中国早期的对话教学。在西方,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中也记载了苏格拉底的一些早期对话,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法”。[1]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关乎文本的个别化目标,进行一种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重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在这一格局中,教师角色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并存,教师成为内在情景中与学生平等的指导性伙伴。[2]
在吴春来老师《丹柯》这一课例中,对话教学法无疑是其最显著的亮点之一。课的开篇通过师生对话导入展开,课的主体通过对话逐层推进,课的收尾通过对话发散提升。在这里,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思维与对话的参与者、伴行者。在这种对话式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家都徜徉于一场真正的心灵对话之间。
例如《丹柯》课例主体研讨部分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从创作手法上讲,《丹柯》采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那为何安排丹柯以死来终结,小说完全可以这样来写——丹柯把心重新放进自己的胸膛,族人拥戴他为英雄啊。
生:这是悲剧。
师:喜剧不好吗?
生:悲剧是把美丽的东西摔坏给别人看,更有震撼力。
师:你能说说你读过的给你震撼力的悲剧吗?
生:陆游与表妹唐婉儿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等等。
师:是啊,悲剧往往更能给人以深思,震撼人的作品多半是悲剧式的。……
应该说,这是本课中一段极为精彩的对话,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协商探讨,教师丝毫没有控制课堂的架势,而是通过民主交流、思维引领的办法,让学生自主自觉充分表达所思所感,这恰是对话教学法所具备的优势:师生平等,氛围和谐,亲切自然,独立表达。在这样的对话格局中,学生与老师各自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彼此融洽的合作主体。让学生独自思考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无疑比教师单向地呈现和传授知识要更加有效。
不仅如此,吴春来老师《丹柯》课例中的师生对话,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课的收尾部分一段精彩对话:
师:好的作品不仅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穿越国界。当我们读到英雄丹柯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像他一样的英雄呢?
生:我想起了屈原,他的一句“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尤其感人。
生:我想起了岳飞,他为了抗击敌寇,不惜抛头颅洒鲜血,最后屈死在风波亭。
生:我想起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用自己的死来维护维新变法。
生: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是啊,很多时候,这些英雄常常不为人理解,命运往往是悲惨的。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这个对话片段中,学生由英雄丹柯发散思维,想起了屈原,想起了岳飞,想起了谭嗣同,想起了鲁迅,这种联想是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因为学生与老师处于同一个思维平台,因而才能“心往一处想,话往一处说”。其实,这恰是吴老师运用对话法教学的匠心与智慧所在。
在《丹柯》课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话教学法具有趋动问题生发与解决的作用。例如:
师:小说写的是丹柯,为何要反复写林子呢?
生:为了写林子给族人带来恐惧,为写丹柯的出现等情节做铺垫。
生:林子的变化,烘托出族人的性格,这样跟丹柯的性格对比,更好地刻画英雄丹柯。
师:在解读小说时,我们有时从小说的环境描写入手,会迅速把握小说主题,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这类问答交流式的对话随处可见,正是这种低起点、小坡度的问答对话,不仅引导学生渐入文本深处,而且推动了问题的深入或转向,让学生亲自体验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快感。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话教学法不仅仅限于师生或生生两人之间,它更可以是师生群体对话的格局。从本质意义上说,对话教学法也并非一味地师生问答式对话,尤其不限于师问生答,学生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向老师提出质疑。
例如《论语·公冶长》之二十六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意思是: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我们看到,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教师是亲和而商榷地问,学生是真挚而自主地答。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可以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师生之间是真正的民主相处、平等对话。
总之,透过吴春来老师的《丹柯》课例,我们充分领略了对话教学法的独特魅力——对话教学法具有以人为本、关注个体、民主平等、师生自觉、针对性强、实效显著等优点,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导学方式。
当然,对话教学法也有不足之处,譬如有时生成性目标会增多,有时对话会偏离主题,个体性对话时忽视群体参与性,群体对话时个体参与度不高等,然而对话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只要视文本、目标、学情等课堂因素,科学合理而灵活地加以选用,就必然能使课堂教学实现巴班斯基所谓的“教学过程最优化”。[3]
参考文献:
[1][英]勒内·萨兰,[德]芭芭拉·奈塞尔主编;易进等译.《求索的心灵: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程振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讨论”与“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 (1).
[3]巴班斯基;张定璋,高文译.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知识》杂志2015年第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21:27 , Processed in 0.1030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