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咀嚼特色语言,涵咏散文美点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21: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咀嚼特色语言,涵咏散文美点
——以《春》为例谈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散文中的名篇。这篇文章里的语言非常精美,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用、修辞的兼用……
品味语言,是阅读文章的重要一环,也是中考必考的试题类型。在这里,我想以《春》这篇散文为例子,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品味散文精美的语言。
    一、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般来说,对某个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是考查它在词典中的意思,而是它在文中的指代义、语境义和隐含义等,也就是在文中临时具备的意义。这种含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所以又称临时义。
怎样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的意义呢?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往往与词典中的释义不同,因为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要紧密结合语境来进行。
    理解词语语境义的步骤是: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最后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因此,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境品味语言,是解题的重要思路。
如《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一句中“酝酿”的原意是造酒,如果这样解释“酝酿”在文中的含义,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还要把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所附加的意义融进去才行,因为这里的“酝酿”是用“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自然中的新翻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花香各种气味混合在一起并且越来越浓的过程,是写春风的味道。所以结合修辞的角度去理解,文中的“酝酿”是用来比喻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理解语境义的方法有:
   (1)根据词语的某一常用义,结合上下文去探求引申义。
  例1中的“钻”的常用义是“用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结合上下文,稍作引申,可以推出该词的语境义是“小草在坚硬的泥土下拼尽全力顽强地向上长”。
   (2)联系上下文尤其是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揣摩词语的附加义,将词语的一般含义具体化,落实它在文中的具体所指。注意二种情况:①有时文中某一词语用法特殊,只是依据词典上的解释不够确切,原因是作者从情态、色彩等方面临时给它附如了某种独特的含义;②作者在表达某种意思时不直接用某个具有鲜明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而是借助某种修辞手段来表达。由于修辞方法的运用,这些词语就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含义。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它在文中的隐含的意义。所以解释词语的含义就要从词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两个方面去进行。
    怎样体味文中某些重要词语的作用?
    体会某些重要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可分为四步来思考作答:①解释词语的表面意思;②解释在语境中的意思;③根据语言材料的文体性,讲清该词的作用。是记叙文,就从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的角度讲;是说明文,就从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角度讲;是议论文,就从论证如何严密有力的角度讲。
    二、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巧妙运用
   《春》在词语和句子的运用方面非常巧妙,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一)巧用动词、形容词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绿”和“青”差不多表示同样的意思,但颜色有深有浅,这里“绿”和“青”相对,不仅工整,而且体物入微,因为只有对事物观察非常仔细,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二)巧用倒装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从句子中拿出来放单独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透露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三)多用短句
  《春》这篇散文,短句非常多,许多单句就是由词语或短语构成。
   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春》中,这种短促的句式还有很多很多。运用这种短促的句式有什么作用?短促的句式使语言节奏明快,语短意丰,生动活泼,朗朗上口。
  (四)品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妙用
   修辞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好些。比喻是化彼为此,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生动,同时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拟人是化物为人,给人以亲切感;反复是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排比是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在《春》里,作者用了大量的反复、排比、比喻、拟人的句子,特别是它们的兼用,使语言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更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反复和拟人表达对春天的渴望之情。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是用比喻拟人描绘春天里的花开得热烈。“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这是运用比喻和排比描绘描摹春雨的形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是用比喻和排比描绘春花的颜色艳丽。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更是满怀热情地赞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多么新颖的比喻,多么奇特的想象!作者正是运用了这样多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式,把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当然,《春》的语言之美难以在一篇小文里作很全面很细致的分析,我们在诵读它时,可以举一反三,多方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体味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以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
   (发表于山西省《学习报》2010年8月6日第二版)
   【现学现用】赏读丁立梅《从春天出发》。
从春天出发
文/丁立梅
  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的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的,冲你挤眉弄眼。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呢。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先去问候一下河边的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你须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去问候一些花儿。桃花、梨花、菜花,次第开放。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装扮得鲜艳明媚。粉红,莹白,鹅黄,晃花人们的眼。河边的小野花们,也不让春天,它们在春风里,争相张开了笑脸,星星点点。它们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没有菜花的恢宏,可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呢,它们一样是春的主人。摘下一朵小野花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美丽。
  去问候一些小生灵。蜜蜂、蝴蝶、蟋蟀、蚂蚱……一个冬天过去了,它们过得好吗?侧耳倾听,我们会听到它们拨动泥土的声音,它们就要出来了,带着它们的歌声。那好,就让我们静静坐一会吧,坐在小河边,坐在山坡旁,或者,就坐在一棵树下,等待着那些歌声响起,那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美妙,纯洁。是天籁之音。用心记下那些旋律吧,放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歌声。
  去问候飘荡的春风。“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其实,它何止是吹在手中?它是吹在心里面。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人的脸上,荡起微笑。严冬终于过去了,所有的生命,在春风里欣欣向荣。请与春风相握吧,在春天,我们学会感恩与珍惜。
  去问候一些种子。葵花,玉米,棉花……那些香香的种子,它们的身体里,积蓄着阳光和梦想。泥土的怀抱,已变得湿润柔软,它们迫不及待地扑进泥土里,那里,很快会生长出一片葳蕤。而到了夏秋,会有果实累累的喜悦。
  只有在春天种下梦想,才能在夏秋收获。那么,让我们学会播种吧,在春天,跟着一粒种子一起成长。
这是我给一家小学生刊物写的卷首语,希望孩子们能如一粒种子一样,跟春天一起成长。不过,今年的春天,来得晚,让人等待的心,都长出绿苔来了。(丁立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6:04 , Processed in 0.07523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