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媒随笔:新媒体带来学术研究新方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0:3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媒随笔:新媒体带来学术研究新方法
新著《中国的自由传统》。资料图片
青年学者吴钩漫画像 资料图片
    在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犹如一股洪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行为无不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在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更是超越了社交、娱乐领域,进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公共议题甚至政治生活中。事实上,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还远不止于此,它甚至已经影响到传统的学术领域,带来了学术研究的新方法。
    作为一项严谨的工作,学术研究需要有自身的一套概念和逻辑体系。规范的学术研究需要详实的文献综述,需要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材料,需要进行由整体到细节的长时间思考……以上这些是强调“短、平、快”的新媒体所无法承载的。
    但是,通常之外也不乏特例——最近就有两部新作,既是新媒体的产物,又不乏学理性,值得关注。
    复旦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国的自由传统》,就是以青年学者吴钩在微博上发布的8000多条帖子(绝大多数为原创)为主要内容编辑加工而成。其中,至少一半的帖子是在讨论中国传统与历史的话题,因此全书分为古典的“限政”、社会力量的发育、自由经济的火种等几个部分展开,既短小精悍,又生动活泼,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著名法学家谢晖亦是新媒体“达人”,他的博客、微博广受关注,与网友互动频繁。近日,他仔细整理了2005年以来与博友的对话,从中选出主题集中、论述严肃且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对话,共计35万字准备出版,书名为《激情、理性与辩谈——网上学术对话录》,并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新媒体何以能与传统学术研究进行成功嫁接?显然,以上个案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一些规律。
    学术当然要求结构严谨、逻辑分明、层次清晰,但是严谨不意味着冗长,真正有价值的、堪称经典的学术作品,往往是短小精悍的。老子的《道德经》如此,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如此,《论语》更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语录集——放在今天看,它们不啻典型的“微博体”,但谁又能怀疑这些伟大作品的价值呢?反观今天的一些所谓学术作品,篇幅越来越长,有价值、有内涵的东西却越来越少,洋洋数万言,不是张说李说,就是引经据典,唯独不见作者的观点——这样的“长文”,不要也罢。
    学术分领域,好的学术需要得到同行的认可,但学术绝不应该完全是同行甚至个人的自娱自乐,学术的价值一定要放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检验——而在新媒体这样宽泛的交流、品评平台上,学术的优劣显然更容易被辨识,学术的生命力也更能够得以体现。
    当然,学术的新媒体方法毕竟还是少数学者的初步尝试,其中潜藏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注意。例如,新媒体对“短、平、快”的追求造成阅读上的浅尝辄止,也消磨着人们的阅读耐心;而只言片语的阅读很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术成果的传播效果。对学者而言,花费过多精力在千变万化的新媒体上,也不利于对专门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学术素养的长期积累。此外,由于新媒体用户的背景千差万别,阅读偏好、倾向各不相同,“浅阅读”加上情绪化的即时表达,很容易在学术评价上产生偏差。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理由对学术的新媒体方法保持乐观态度——因为这一新趋势不仅在改变着学者僵化的程式化思维,也大大提升了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学术内涵和文化层次。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1:40 , Processed in 0.21363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