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屋》杂志《书屋絮语》辑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35:33 | 只看该作者
  台北傅月庵是真读书与爱书之人。之前,读过其著作《生涯一蠹鱼》,这次读《书人行脚》,“笔锋多情而不失其识见”,信然。寻书,买书,编书,俗世生活等大都札而记之,种种故事配得上“书人”二字,读书之乐亦得之焉。然爱书人之病,他引用了明代谢肇淛的一段语,可以作为镜鉴:“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二,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浣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三,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也,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返躬自省,有“书肆”之叹,却“慧根短浅”,读了便了,打发时间而已。
    读书本该是愉悦的生活方式,抛开功利性的一面,它其实是个人的精神追求,与其他的并无二致。读书养神养心,某些书甚至影响人一生的修为。这期刊发的《立志以读书为本》,是刘绪贻、刘道玉两位老人、学者的对话录,他们以一生的阅读经验和体会告诫后来者,提醒大家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拓宽人生的幅度,并为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酝造氛围,提升整个国家的文明高度,这些很值得真正的读书人思索。
    另一层,借用连横《台湾通史·自序》的一段话:“断简残编,搜罗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参,则征文难;老成凋零,莫可咨询,巷议街谭,事多不实,则考献难。”趁老辈们健在,请他们做经验之谈,包括时下读书人关注的热点话题,如“国学热”,二位老人有深厚的国学底子,又中西会通,对“国学热”的认知有他们的独特之处,因而诚邀他们另作三篇,以示观瞻,容后刊出。
    蒋书丽的《诗的朗读》一文介绍的是中国诗歌的另一种读法。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就应朗诵,甚至可以吟唱,那么,当代诗歌是否可以如此这般,且对它们的翻译之朗读能否在音律和谐、词义一体之中找到声音之间沟通,以求完美呈现?看来是可以融通的。格律、义理、境界、声调在朗诵的基础之上做极大的包容,诗歌之延伸在外,意境顿时而生,共和作用,中西诗歌互助互为。中西文学本来就有共同的规律,诗歌不例外。
    林语堂所言,他好读上上书,或下下书。读书本就是私人性质的事务,无论何种意图,一册在手,清风朗月。至于现在更多的网络阅读,也是一种读法,那是年轻人的喜好,而我自己非纸面文本不踏实,个人阅读习惯,当下,读书如戏剧之玩票,只求兴趣,所谓求仁得仁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36:01 | 只看该作者
   前不久,广西师大出版社从三千条读者的微博、微信中,统计得出“死活看不下去的十本书”榜单,依次排序为《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其中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悉数上榜。
    这十本书,为什么“死活看不下去”,有人分析是因为处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心态普遍趋于浮躁。他们害怕落伍,宁愿把时间花在吸纳即时的泛滥的信息上,也不愿静下心来品读过去的名著。
    我以为,心态浮躁的确是妨碍当今读者阅读名著的原因之一。上述榜单中的许多书,特别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只要静下心来,一般人还是读得下去的。只可惜在一个被信息所绑架的时代,人们盲目地求多求快,强迫自己知道地球村每天发生的一切事,仿佛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并在匆匆赶路中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涵咏默会的兴致。
    不过,心态浮躁并非唯一原因。对读者而言,即便心境平和、从容得很,也存在“死活看不下去的”图书榜单。像《尤利西斯》这样的书,本来就十分晦涩,翻译者也未必全弄懂了其中的蕴意,结果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多数读者也跟着受罪。
    再者,个体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天赋、性格、偏好、阅历、积淀皆不相同,决定一个人喜好并容易弄懂的书,另一个人却抵触且不思不得其解。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西方的文学作品,读《双城记》、《月亮与六便士》、《茶花女》等兴致颇高,甚至可以一口气读完。而读《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等则相对痛苦。我很不喜欢《巴黎圣母院》开头对哥特式建筑的繁复描写,头晕脑胀之余不免废书而叹。西方的学术著作,我感觉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比读约翰·密尔的《论自由》要顺畅得多;读《蒙田随笔选》,也比读《爱默生随笔选》更有兴味和收获。还有一类书,在我看来是好坏参半,像美国 哲学家悉尼·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我多年前就读过,其中有关哲学的论述,真让我“死活看不下去”,而其中有关政治学的许多论述却精警非常,对我的启发也尤为深远。
    尽管对每个人而言,都有一大摞“死活看不下去”的书,但绝不可因此而灰心丧气。现在看不下去,不代表将来看不下去;自己看不下去,不代表别人看不下去。再换个思维,“死活看得下去”的书也是很多的,何不避苦就乐呢?
    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经典阅读,对人的心智成长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阅读应成为人的一种习惯。本期《书屋》发表的《阅读,让人成为人》或许能对大家有所启示。阅读未必能即刻救贫,也未必能致发达,但按照郑板桥的说法,至少也能起涤除俗气、破除愁闷、鼓人兴致之用。如能从中得到学问,更是不折本的买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37:02 | 只看该作者
读十年前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熊希龄家书诠释》,其中一封《致胞弟燕龄堂弟岳龄函》有言:“兄生平最详于公私义利之辨,其事果公,则公心战胜,虽亲如骨肉,不敢以私废公。其利非义,则义战胜,虽数只分毫,不敢见利忘义也。弟等倘能以兄之公义为公义,则兄虽受尽辛苦,为弟等担任养家之费,亦所不辞。若任性妄言,陷兄于不义,兄宁死不愿与弟等同流也。往尝见达官贵人公忠谋国,一事不苟,而其子弟亲戚招摇撞骗,种种非为,迨至为人所持,参官革职,子弟亲戚亦不瓦全,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兄尝为之懔惧。”“公私义利之辨”,通晓明达,合情合理;“为之懔惧”,自律谨严,诚惶诚恐,可谓修身箴言。    “慎独”、“克己”本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当下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古今一体,同根同理,源远流长,泽被后世。“国学热”是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认知,它的精华部分是我们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期冯天瑜先生对此尤为关切,并对“国学”二字进行检讨,正视现实,意义重大。
    儒家文化的精华本是国粹,日常的“洒扫应对”最关于本义,大而化之,落地生根,修身之本。中国贵为礼仪之邦,人人都该遵守最起码的人伦道德和社会公德,而现实生活之中道德失范现象,让人们惋惜不已,真的有少家教之叹。同时,群己权限、公私义利之辨,这些本来早已厘清的界线变得相当模糊,“以私废公”、“见利忘义”之徒不在少数,当今确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去年,著名学者刘绪贻先生赠送了《野志丹心一放翁》,它是庆祝其百岁华诞文集,厚厚的一卷,视为珍宝。刘老是杂志的老作者了,有长者风范,温润如玉,见识超迈。他的《中国儒家政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一书,是先生早年在芝加哥大学的硕士论文,后来翻译成中文,于2006年出版。虽然老先生对“儒家政治”颇多批评,对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陋习和阻碍社会变革的势力大加挞伐,然他确是谦谦君子,堪称典范。杂志本来约请他与著名的教育家刘道玉先生对谈笔录,因刘老贵体违和,在医院治疗,无法及时交稿,故推迟刊发。
    也是这本文集,刘道玉先生在序中引用了清末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诗中的后二句“杜鹃再忧拜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来评述刘老的品格,也标志读书人的良知和家国情怀。他们那一代人做到了,而我们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5:23 , Processed in 0.06791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