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希贵模式,你怎么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1:4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京师教育论坛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文字实录]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就在上一个星期我们接待了一个有21位美国校长组成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在我向他们介绍学校之前,我做了一个现场的调查,我告诉他们,在最近四个星期里,在座的各位有那一位曾经拿出超过30秒钟的时间认真地审视过你爱人的脸庞,或者照片。结果非常遗憾,尽管是在那样一个浪漫的国度里,举起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不想做这样一个调查,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调查的话,我们有没有资格举起自己的手。
  我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太熟视无睹了。我们有时候真的是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学校中。要真的把你天天观察,天天熟视无睹的事物,有一定研究,那真的需要换一种眼光、思路。我们试图这样做,我们希望从这样一个通道里来发现一些学校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
  首先,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学校的本意到底有哪些?一提到学校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想的是学校就是学生来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在家里学习,学生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们一位老师曾经在初一刚刚入校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他调查学生说:你来到学校,感到最不习惯的是什么?结果有71%的学生认为最不习惯的是他们因为思念小学时的同伴。又问说:“你来到这个学校你想适应这个学校,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87%的学生选择了要尽快找到好朋友。
  所以,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真正吸引他们来到学校的不是学习,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同伴。如果我们教育的起点能够坦率地承认这样一个起点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会办的更加适合我们的孩子。怎么去做?尽管我们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说我们会成立学长团,我们甚至会邀请过去的毕业学生、杰出的校友来跟我们的学生结对子,我们甚至要创办一些“同伴关系日”。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没有办法真正真实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这些都不是常态过程当中让学生找到同伴的方式。他们80%以上的课堂时间,他们的同伴仅仅局限在他这个班上,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为了创造更加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就对现在国家的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它更加校本化,更加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包括怎么叫学生在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不一样的志同道合的同伴
  比如数学领域,我们把数学分为三个层次: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当然,也包括我们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像微积分、数论、线性代数这样大学的选修课程。在人文与社会领域,政治和历史地理分为两个类型,科学领域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或者两个领域,同时把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和普通生物学,这样一些大学的课程作为优秀学生的选修课。
  我们还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了整合,把它们其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涉及到的要素,整合到了我们要开设的10个技术课程里面。
  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话剧的力量、歌剧的力量,所以我们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剧组,每一个剧组有几个剧团。这样的开发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尽管他编在某一个行政班里,但是他选择不同的课程的时候,他会进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像数学课,张三可能和李四都爱数学一,但是上物理课的时候,张三又和王五在物理二,他们演剧的时候,可能他又和初中的某一个学生,或者跟其他班的学生到了哈姆雷特歌剧组,他在整个常态的课程学习里面,不断会寻找到新的同伴,而这个同伴已经区别于过去我们按照行政的方式给他硬性划分的团队,是他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情或者发展方向的同伴,我们叫志同道合的同伴
  一个班的学生有了不同的课表,他有了不同爱好的同伴,经济里的发展方向的学生是这样的课表。没有明确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就有可能在选择上相对比较保守一点。人文和科学的领域都要留有余地,不要为以后一旦转到某一个方向的衔接不上。这是我们因为这样一个理解,我们在常态的课程改革里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二、发现学生对学校另一个概念的理解,学校有好多定义,但是我们其中比较欣赏这样一个说法,学校要帮助孩子逐步脱离老师和家长,自己去做事情。有些人说,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不断的让孩子社会化。说实话,在我们的学校里,有好多非常卓越、杰出的老师,他们的课程教学特别受学生喜欢,他们每一堂课下课的时候,他们讲的精彩,使每一堂课都赢得学生的掌声。甚至有些老师的课,因为讲的精彩,学生都不愿意结束。但我们认为,即使是这样的课堂,我们也必须改变。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思考,当我们的学生有一天脱离了学校,脱离了老师走向社会的时候,当他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没有人给他讲的时候,他靠什么来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像这样的老师也要慢慢改变教学方式,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现在我们在好多学科,他们有了这样一些比较好的开端,像化学课这种概念比较多的学科,他们适应的学科,应用的学习规划书。像语文和英语语言类的学科,他们会给学生明确的具体的任务而整个学习过程给学习比较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像数学学科,他们会在分层次的基础上,再分类型。像物理课他们有些老师推进了一节课两个地方上,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还有我们的每一个年级会有相当一批学生不在教室里上课,他们有自主研究机制,当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他应该脱离教室的时候,他会制定一个自修计划,来到自主研修的教室。这样的学生每一个年级都有五、六十位。
  这样的课堂多了,学生不仅慢慢地获得了知识,他更为重要的是在过程里面他增长了自我学习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包括过去学校管理工作当中,我们一些经常要老师来做,要管理者来做的事情,现在我们也把它推给学生,定期向他们发布一些机会榜。然后公开投招标,让学生自主选择。谁中标谁就去做这件事情。
  我们还有156个学生社团,像少年文学院,少年社会科学院,少年经济学院都是学习走向社会化的平台,我们还有两家学生出版社,他们出版学生的作品,还有6个学生自主经营的书店,还有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厅。包括在校园里到处张贴的海报,也是这个学生广告公司的产品。从这个广告公司创业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学生在这样一个创业过程里,他得到了什么?他知道应该分工明确,职责到位,他知道合同和经济意识、契约意识,他知道要盈利,他们的财务结算也非常规范,他知道分配制度对一个公司的活力非常重要,所以这家公司他们上学期盈利为5千多块,有一半捐给了一个学生海洋星空基金会,给那些需要救助的儿童。我们还推动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我们还看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想法能够在校园里实现。每一个校务会可以有很多议题,但是以后通过学生会征集到学生的一体,通过他们的一体来改变学校的某一个管理。
  第三,学校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我们不太赞赏过分夸大教育的力量,那种过度教育无所不能的意识会伤害教育自身。有好多事情是教育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个性。曾经我们有一位特别内向的孩子,大家可以看的出来,他在全班总是非常另类,甚至被有些老师看作是一个特别无能的孩子。但是正是这样一位特别内向的孩子,却在2010年的学校多元文化“理解日”LOGO图表设计竞标中竞标,成为了学校5月22号多元文化理解日LOGO设计者。一个孩子的性格可以不一样,一个孩子他的性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改变他。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家长和老师说,说这孩子太内向了,其实好多大事反而是内向的干的。历史上好多改变历史的决定都是内向人干的。但是也有好多工作是内向的人没办法承担的,必须靠外向的人们贡献。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现,特别是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于是,我们会开好多好多选修课,我们还会有好多学生社团,我们还设了学生咨询中心,包括从美国聘了两位学生职业咨询师,我们还开了33个职业考察活动,每一个学年度,每一个职业我们会安排四次考察,学生通过网上自己选定某一次考察活动。这个考察真的让学生改变了好多,也发信了好多,有一个学生曾经告诉我,说过去我一直想当律师,希望当律师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希望能够伸张社会正义,通过考察,接触了一些律师他终于明白了,他选择当律师就没有办法实现他这个人生目标,他说刚刚知道原来律师并不是伸张正义的职业,他明白了律师就是想尽千方百计挖空心思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的。所以他改变了注意。
  我们也通过老师自主选择的方式,每一个行业都设了一个职业考察顾问,当学生考察完了,仍然感觉到他确实适合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入门的书籍和这个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让学生读两本书继续发现自己。
第四,我们还要发现学校的资源。去年我们在高一实行了取消课间操,增加体育课,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改革。体育课一增加带来新的问题,没有那么多体育老师,要招聘却没有编制。我们发现在我们身边各个学科的老师有好多老师的体育技能、体育素养并不比体育老师差,甚至有好多项目最高水平的不在体育教师哪。我们的物理老师是篮球打的最好,我们的校长助理是乒乓球打的最好,我们的地理老师是游泳最好的老师,这些老师就可以担任学生的体育课。所以,我们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发现资源就在身边。这些老师每一个星期带上二到四节体育课,基本上他就不用再另外拿出时间锻炼身体了。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师资问题。
  还有,我们去年希望成立一个教师个别问题的诊断中心,来帮助一些没有太多经验的老师,或者说在某一方面还没有太多经验和体验的老师,来研究一些问题。我们试图找到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后来我们发现。第一,越是有能力有水平的专家,他们不可能长期在你学校里。第二,长期脱离中小学的专家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你中小学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后来我们发现资源就在身边。专家就在我们的老师之中,有好多老师在某一些领域他们有很多心得,他们有好多研究,也有好多案例。于是,我们就成立了一个教师互助中心。这个互助中心每天下午有一到两位老师值班,我们会向全校老师发布这些老师研究的专长是什么。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来到这个互助中心,来和我们推荐主要的专家老师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其实这个探讨的过程当中就不断深化老师们的思考。还有一个现象在中小学里,我们感觉到学生情感的教育很欠缺,好多孩子看到好多激动人心的电影都不流泪了,这是我们感到特别害怕的事情。但是这种教育靠我们老师目前的师资队伍确实难以完成。于是我们就想到了把电影当老师,在学校里开设了两个学生电影院,认真研究我们放映的片目来影响学生。当然这些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
  在一般的学校管理当中,我们的校长经常会遇到好多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经常会挤掉我们一些时间,但是我们怎么把这些时间做成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课程呢?前面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来到北京,他和我的一个好朋友是好朋友,朋友就邀请我们一块接待傅先生,刚好在我带的学生里面有一个女学生,他因为未来的职业方向的定位跟他妈妈、跟她家庭发生了一些冲突,她希望未来研究国学,要立志读北大的中文系。但他妈妈坚决反对,因为凭她的成绩她可选择北大、清华任何一个专业,她希望孩子选择一个未来就业比较热门的专业,这样一个冲突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带这个孩子参加了接待傅先生的宴会,让他们能够现场沟通,一块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国学到底是什么。
  去年元旦,教育部搞了一个新春音乐会,来招待各行各业的人士,也邀请我们参加这个音乐招待会,并且给了两张票,允许带家人。于是,我就给她一个教育机会,就带我们交响乐团的优秀团员去参加这个音乐会。一路上这个学生特别激动,她就想象这台音乐会是一个什么样子,部长们是一个什么神态。我说到了你就会知道。刚好那天堵车,到剧场旁边堵住了,司机师傅提醒我们下车自己跑过去,我们跑过去之后就差两分钟要开场了。刚好袁部长看到我了,我也顾不了这么多了,现在这个时候不能乱走动了,我又想到这个学生,我就带这个学生走到袁部长面前,他们互相交谈了几分钟,袁部长鼓励这个学生,我也顺势告诉这个学生,这就是部长,未来这个国家的重担慢慢就会转到像你们这样的孩子身上。让他知道这个国家的责任要靠他们。
  交响乐结束了我又顺势和这个孩子一快跑上舞台,留住了正在退出了乐队的首席,让这个孩子跟这个主席有一个交流。主席非常好,他顺势把观众献给他的鲜花又赠送给了学生,又勉励他以后一定要好好训练,好好努力。所以这个活动使这个孩子深受鼓舞和教育。中间还有一个小的插曲,因为我这个孩子往里面走,很多老朋友都看到了,他们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就议论,说我们记得李校长是儿子,怎么今天来女儿来了,是不是计划生育出问题了?
  去年的世博会联合问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来访问中国,参加世博会,后来到北京。教育部宴请联合问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让我作为校长代表参加这个接待会。我想这又是个机会,这又是个资源,我又带着我们学校的第二届模联的秘书长和第一届模联的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带他们两个参加这个招待会。开始组织会晤的同志还有点不太情愿,说你怎么带来两个学生来了呢?但是在这个接待的过程之中,我发现那个真的干事和两个模拟总干事交流对话的时候,恰恰是他最兴奋的一个环节。这是他们一块合影的情况。
  还有好多外事活动,因为好多国家的大使馆跟我们也是一块合作有好多项目,他们的重大节日,像国庆也经常请我们参加,我们也把这些活动做成了学生的课程,这是孩子们在罗马尼亚大使馆和大使们在一起的情况。正是这样一些活动就引发了我们学校国家问话日,现在我们跟7个国家的大使馆一块合作创办了罗马尼亚文化日,美利坚文化周,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文化日等等。这些都会成为课程资源。
  另外,我们还把十一学校的老朋友,或者跟十一学校有关系的名家、大师邀请到学校,每一个星期三下午和一个名家大师进学校活动,由这些大师跟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经历、感悟和体验,来影响我们的学生。这些名家大师涉及到政治、经济、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行业的人士。指不定那一句话就会牵动学生的心,就会影响学生一生。
  书店畅销书也会成为我们的资源,我们不一定去买多少畅销书,但是我们可以把畅销书的大厅作为学生的课程,怎么样让学生用比较短的时间来认识社会,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课程。就是定期让学生到图书大厦的一层的大厅里去翻看半天畅销书,这半天时间就会基本叫学生把握社会跳动的脉搏。就会大概知道人们对这些难点、焦点问题怎么评说。吃饭也是一门课程,我们每天中午会有一位校长副校长来值班,跟学生共进午餐,学生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哪一天跟校长共进午餐,在这个过程里面,通过沟通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想些什么,我们也会引导学生走向何方。
  出一本书我们也希望把它做成课程,这两天,我的另一本新书马上要出来,昨天我刚刚校了一眼,这次出版我希望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制造奖杯的过程。就是你会看到这个书的封面,我希望他们印到站线老师和学生最多人数照片,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照片能够在我的这本书的封面上出现的越多越好。里面基本是一个图书,就是文字很少,大量的是图片,有些是海报、是图片,我希望图片上出现的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我们在出版的时候要标出来。如果是海报我们要把海报的设计者的名字要把它标出来。
  包括在这个书的扉页上是一个致谢,致谢上标注了现在4月份在校的全部教职员工的名字。因为我们认为这也是资源,这也是教育的资源。
  第五,发现真实的管理起点。每一个学期,我们会有一个对学校的诊断,其中有一个很简单的诊断叫学生喜欢的10地方和学生喜欢的10项活动的调查。第一次调查是使我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我们进行的学生10佳表彰被列到了学校最喜欢的十大活动的第四位。因为是首届十佳学生表彰,所以策划者把这个活动搞的非常隆重和热烈,他们请了一些杰出的校友和社会的著名人士来给获奖的学生颁奖,让获奖的各类十佳学生走红地毯,所以整个活动无论是被表彰的还是参与的学生,都感觉到特别自豪,气氛特别热烈。因为受到了学生的喜欢,所以在第二届组织十佳学生表彰的时候,策划者有原本不动地复制了首届表彰的流程。表彰完了,在我们进行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调查里面,十佳表彰不仅没有进入第四位,连前20位有没有了踪影。因为老师们、同学们在反思。通过深入访谈他们终于明白了,每一项活动尽管可以有好多诉求,尽管可以承担好多教育价值,但是对孩子来说,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能丢的就是字,你必须新他才喜欢。谁都知道蔬菜的营养价值,愿意吃才喜欢吃,但是厨师还是要加一点味精,这个新就是味精。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于是乎我们就下决心来改造学校一系列的课程。
  比如说我们的运动会,过去年复一年,春季是田径运动会,学生在校一个周期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不重复,春季还是趣味运动会,但是首届要寻找童趣运动会,把儿时的游戏拿到运动会里来。第二届叫青春拓展运动会,现在学生更加加紧给这个活动,有的到校外的基地里去,到社会的拓展公司引到校园,引到运动会来。第三届叫职业模拟运动会,就是一个班级代表一个行业,你代表消防,我代表环保,他代表医生来咱们运动会。秋季运动会改造为三届,首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二是世界民族运动会,第三届叫做五洲城市运动会
  寻找学校管理的起点还有一个案例,是我们学校2009年的开学典礼,在我们进行的学生最喜欢的十大活动调查里,它名列第五。组织活动老师和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开学典礼是从来没进入过前十位的,因为它的太难了,因为你请领导一讲话就不得了,万一有些领导没有什么控制,学生就烦了,因为领导确实不是研究教育的,他不太懂得孩子的心理,我们不是说领导没水平,领导在教育的岗位上有领导水平,但他确实不一定能懂得孩子。所以我给他们策划者定了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无论有哪些人参加,反正策划者不允许突破30分钟,因为4千人的开学典礼,学生都站在大操场上,如果超过30分钟肯定要出问题,就会晕倒一些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策划者一般不太敢请领导、嘉宾了。第二,任何开学典礼我都希望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参与,而不仅仅是参加,还必须有心的参与、心灵的颤动。所以他们在策划的时候就想了好多,他们就策划出一个请一些杰出的校友来学校跟新生通过大屏幕现场抽取幸运学生的方式,跟学生结对子,然后推出整个学期的其它校友学长团跟新校友的结对子活动。所以学生感到非常好玩。在后来的调查之中发现,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开学典礼作为他们喜欢的活动之一,有这样一些原因。
  这些原因就成为今后我们的老师策划另一届开学典礼的参照依据。所以去年的开学典礼他们在这样一些基础上,又开发了一个叫开学护照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发出一个不同颜色的“开学护照”,这个“开学护照”有好多内容,包括要写出他最需要知道的手机号码,如同校长的、班主任的,学校的平面图,还有他要收集10位老师的签字,20位同伴的签名,因为我们希望师生相处,希望有好的同伴关系,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刚刚找了人家签字,我想以后即使发生了小的误会、矛盾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还有要找到家长的寄语和老师的期待,和自己确立的目标。所以,在这样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台上是幸运的老师给幸运的学生签名留念拥抱、嘱托。台下是4千名学生给400位老师的签名、留念、嘱托、拥抱。所以整个会场非常激动人心。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校园里到处会看到这样一些局面,就是孩子们和老师,孩子们和孩子们,不断地在寻找签字,互相交流。有了这些,我们感觉到就如何的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能够喜欢学校,我们怎么样找到我们管理的起点,把学校的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真正自己的活动、他们喜欢的活动,我们设计了好多做起来比较方便,成本比较低的活动,当然我们每个活动要确立活动目标,明确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比如最省钱的活动就是泼水节,每年的6月下旬,我们考试完了,就晒一批水,晒完了一般就在中午举行泼水节,特别便宜、但是学生特别喜欢。这是一个年级,他们在泼水节开幕仪式上的场景。孩子们一个一个把脸盆顶在头上,因为我在主席台上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水泼到尽量多的学生头上,这个时候我正在举着这盆水,瞄着学生怎么泼得更多,他们特别高兴。这是他们泼水节的场面。
  还有一个比较简单参与面比较大的活动,根据场面的大小参与可以越来越多。还有狂欢节以一个神话故事,或者是以一个经典的影片作为背景,大家一起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活动我们往往会赋予一些主题,有一个教育的诉求,也确实使我们感受到学生这种生动活泼的情绪。
  第六,发现非正式评价的魅力。在校园里我们会看到,每个月会有100个学生的照片被挂在校园的宣传橱窗里,这些不是学校的表彰,是每一个班的学生很尊重学生自己的推荐,所以每个月会有100个照片挂上去。每年会有1200名学生照片挂在校园里,寒暑假都不例外。三年时间会有3600名学生挂在校园里,从理论上说这跟全校的学生人数差不多。我们还有一个叫做阅读人物的海报,每个月由民间推荐一个在这个月里,在某一个方面做的特别好的老师,然后做成一个很大的海报,让老师的大照片向总书记的照片一样大,并挂在校园里。每一个学期教导处会有一个学生评价活动,搜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搜集到所有评价我们会全部原汁原味的汇总,汇总出来以后,我们会以恰当的方式送给老师。有时候我们是以贺卡的方式把学生给老师的评价送给老师,有时候我们甚至把学生对老师的好的评价,镌刻到一个笔筒上,铜板上来送给老师。每一年的新教师来到学校,无论他来了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是当天刚刚报道就赶上迎新酒会,我们就会无一例外给每一位新老师,由他的同事或者学生给他找一句闪光的、赞美的话,在这个迎新酒会到高潮的时候,由主持人或者由校领导在场宣布他的同事给他归纳的赞美之语,老师都特别激动,尽管这不是一个正式评价。
  每年退休的老师,我们也会给他编一个在学校期间的业绩纪念册,这样一来,学生也学会了赞美,学生也学会了非正式评价。在每年的毕业活动里面,其中有一个活动叫谢师会。每年我都参加,每年的谢师会老师都会被学生感动地没有一个老师不掉眼泪,因为太叫人感动了。这是他们其中有一届学生在谢师会上给每一个老师搞了一个颁奖词,这是给一个语文老师的颁奖词。他们穿牛仔裤,或白色的或深色的体恤,这种装扮在老师中并不夺人眼球,然而,真正最夺人眼球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她的内在。她有男教师中汉奸的细腻,哪个男老师有自己的网站和博客他有。他用敏锐的严谨观察着生活,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生活。
  他是全校最迷人的男中音,他在成人仪式上声情并茂地演讲感动了多少人;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课堂上他总会不由自主脱离课本,侃侃而谈,忘了时间,他腼腆的性格,习惯偎红着脸开玩笑说的话,就像个惊慌的孩子,他不是故意的,却多少人的眼球被吸引。他就是阎存林老师。
  他的目标是让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红双喜,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就像红金龙一样在中南海中不懈地漫游,当你的物理学学习遇上困难,他就求大红鹰引领您走上成功的万宝路。他学富五车却说自己是芙蓉王他有时理亏,他在学生眼中他就是可爱的小熊猫他代表的精神永远大众化,当他的学生站在红茶山,他只是在一旁像红海一样飘香。
  有一天我发现一报纸,头版头条是这个班的所有的学生,每一位孩子给这位班主任老师的生日嘱咐,到后边右下方是历史上的今天。第一是在这一天里巴金发表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后是,他的老师诞生了。后来我查来查去没有这张报,是孩子做的一张假报纸,但是这张假报纸在老师的办公桌放了几年了,老师特别感动的是孩子们给他的祝愿。
  在管理上这句话,赞美制度会不断强化公司愿意看到的行为。
第七,发现形式的力量。因为各种历史的原因,我们把形式主义批的体无完肤,所以我们对形式也有点害怕,但是教育有时候确实不仅仅要、确实要设计好的形式。像毕业典礼,我们会给每一个孩子一个一个颁发毕业证书,一个一个合影留念,一个一个握手致意,一个一个拥抱,这要持续三个半小时时间,但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确实只一次。包括残疾的孩子,我们也会给他专门颁发毕业证书。开开学典礼老师都会穿上学生运动服装,上一个星期天是我们新一期学代会选举结束,选出了学生代表大会的组委会。对学生会的成员,校长应该干什么,显然我们没有资格给学生发聘书,我们就开发了一个叫做击掌礼,跟当选的所有的学代会的常委们一个一个击掌,这里面包含了祝贺、信任和期待。我们还开发了成人仪式的拍肩礼,尽管要拍400多个学生的肩膀,但是我们感到这个形式说上几句话要有效的多,而且记忆深刻,他一生就难忘。
  第八,发现关系在校园的力量。教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关系学,没有了好的关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在西方有一个重要的关系定律,叫做如果人们不认识你他们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们不相信你,他们就不会喜欢你。在我们每一个学期里,我们特别看中的一个测量叫师生关系的测量,每个学期测量一次,避免出现问题。其中有一个题目,我在老师眼中的地位。我们曾经在高一抽取了14位男生让他写出他在老师眼中的地位,通过汇总我们发现,在这14位男生里面,有6位学生认为,他在语文老师眼中地位很高,有5位学生认为在他语文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还有3位他在语文老师眼中地位不太高。依次类推,我们会发现,像数学老师9A7B,和化学老师5A9B,这样的结果属于常态也属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在这些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很高。这说明他们的师生关系很棒,但是我们会发现,像物理老师有点问题,只有3A6B,还有四位学生认为他在物理老师眼中地位不高,甚至有一名认为在物理老师眼中位置很低。但是我们深入研究知道,我们这位物理老师刚刚从高三回到高一,在高三是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老师,可是为什么到了高一学生就不喜欢了呢?又深入研究我们才知道,这位老师是因为非常内向的,非常深沉的,喜欢把对学生的爱埋在心地烂掉的老师。就像我们跟爸爸的关系,我们过了40岁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其实他非常爱我。到了50岁我们才知道,爸爸实在太伟大了,才知道愿意不断去见到他,为什么,因为这是父爱,是一种的深沉的爱。一个老师,如果我们的爱天天相互爱,只有当孩子们毕业了,过了20年了回想起来才知道,老师爱我。B3C,老师更多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是那种婆婆妈妈的母爱,上面学校行政纲要,师生关系这一章我们有这么一条,叫做热爱是境界,热爱胸怀,但热爱也是由技能技巧的。因为优秀的老师要通过艺术的方式让老师知道老师是爱你的。同样的测试还在高一女生中测量,如果男学生最后的测量结果有一些规律,我们就感觉到一般来说,哪一个学科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一般会认为他在学生眼眼中地位比较高,反之会比较低。有这样一个规律。
  但是,我们把19位女生最后汇总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找不到这个规律,甚至我们也很难找到其他规律。后来我们就认为,没有规律就是女学生的规律,我们学生是两年初中、四年高中。这些高一其中还是初三的年龄,正是女孩处在那种反叛期,情感特别容易波动,特别敏感,特别不成熟的特定阶段。所以有时候老师他在乎的不一定是说了什么,而是老师怎么说的,他的表情、眼神等等,这样使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给女学生施加教育的时候真的要特别精心设计,特别小心。
  我们还要有测量的工具,对初一的学生进行测量。我们从初一抽去了优秀、中游和后进各10名学生,我们先看他们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当中的结果。我们发现,优秀学生对着语文、数学、英语、10位学生3个学科里面有21个选项他们认为在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但是后进的学生在30个选项里只有9个选项,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是我们想不到是中游的学生30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认为他在3个学科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经过深入分析我们终于明了了这其实是我们长期以来,凭经验主义确定的教育原则带来的后果,就是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是抓了,带中间了吗?这个工具,我们还把这30位学生他们在这种老师上课班数比较多,教10个班,8个班,但是每一个班上的课时是一到两课时的科目,就是政治、体育、艺术、技术这些学科进行汇总。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在40个选项里面只有13个选项,中游的学生在40选项里只有5个选项,但我们往往没有想到的是,后进的学生在40个选项里竟然有26个选项认为,他们在这4个学生眼中地位很高。是我们这些老师特别热爱后进学生吗?我们调查发现没有,因为这些都教了10个班,面对400个学生,他们分不清楚哪些学生更优秀,他们以比较公平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些后进的学生要求并不高,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发现学校》我就谈这些。最后我以两张图片做为我报告的结束。去年10月份我一个朋友邀请了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科维来到北京,他是目前在世的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他和人性的弱点的卡耐基和思想致富的比尔拿破仑并列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在美国的影响甚至超过总统,这样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师,我特别崇拜,需要就去参加了这样一个活动,在中间一刻钟的休息时间里我希望能够拜会科维。这一拜会你可以发现,科维跟我的接触像是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他那个神态甚至比我本人还要渴望这次见面,而且好像非常清楚我要来干什么。他马上摆出一个姿势和我合影,而且他在合影的时候还作出一个动作,似乎是以我为中心的动作。科维知道这15分钟我不是来跟他交流,他知道我希望和他合影,成功的人士总是会明白别人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要,来管理这种需要。如果我们每一天走在学生的需要方面上,而管理这种需要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谢谢。
读书不等于看书
文/李希贵
在美国的学校里,图书馆是特别受人推崇的去处,也是一所学校最引以自豪的地方。在图书馆里上课,是美国中小学老师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下城学校,一所在当地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学校里,图书馆里同样井井有条地排满了各个年级的阅读课程。
图书馆的老师告诉我,她们不会让图书馆闲着,因为这里是孩子们最愿意来的地方。既然孩子们喜欢,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要求。
正在阅览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上阅读课的是一位胖胖的中年女教师,她很有些得意地告诉我说,要知道,读书可不等于看书,读书要质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测、假想,然后才能有感悟、体验,这是仅仅靠“看书”无法达到的。
她找出她带来的资料夹,翻出了一大堆材料,很认真地告诉我,每次读书课之前,她自己首先要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进行分类挑选,这个过程是确保读书课成功的基础。然后,她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这一点上,不同的年龄关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当孩子们开始读书的时候,教师可不能坐视旁观,必须通过探究问题来引导阅读,特别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询问、指导、解答、鼓励等方式,走进孩子们的阅读世界。
学生合作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她特别看重的,给同一个小组留几个相同的问题,鼓励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共同提高,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这是未来生活的基础。
我希望她能够介绍得更为详细一些。当知道我就是语文教师的时候,她显得更加兴奋,干脆拉我坐到阅览室的一个角上,要跟我认真地聊一聊。
“举个例子吧”,她从旁边的书架上抽下一本书来,“譬如,我们要读这本关于海上的童话故事,一般要用三天到一周的时间。一开始,教师是以讲故事开始的,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人物等等,这样就自然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是为了找到答案,以揭开心中的谜团。这个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测、假想,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呢?并明确布置任务,要求他们读到某一章。”
她怕我不明白,指着手上的书说,“譬如,就这本书,我会向学生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之前,那么,人们是怎么把故事流传下来的呢?故事中讲到,一艘大船翻了,有一个孩子大声呼救,有人能听到他呼喊吗?你认为他将怎样做?想揭开故事里的这些谜底,就继续往下读吧!”
当然,这个时候,个别指导学生阅读是她的重要工作。一般情况下,她要学生每两人作为一个阅读小组,要学生之间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交流不同的想法,特别鼓励学生间分享不同的经验。同时,对她认为可能有阅读障碍的学生还要进行个别辅导。
到第二次阅读的时候,老师要跟学生们一起回顾上次读书的收获,继续上次的故事,但要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同学们为了寻求故事的发展继续读下面的章节。她仍然以手中的书为例说,“这个时候我会问同学们,谁记得上次的故事?读到哪儿了?他们会说,船翻了,很多人死了,那个14岁的男孩子游泳到了对岸,还有一只小狗跟着他等等。我接着会问他们,那是什么导致了翻船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通过提问,既使他们弄清了上次的内容,也同时感觉还有许多问题,还必须阅读。”
接下来,还是小组合作阅读。这一次要求他们还要从第一章开始阅读,当然,看书的时候是每位同学独立看书,不过是共同讨论、分享收获罢了。特别是对于大家遇到的不同问题,必须提出来,以求得解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些同学读完书总是提不出问题。其实,他们不是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小组合作,可以不断启发他们,最终使之学会发现问题。
谈到第三次阅读,她把文件夹中的一摞材料摊开说,“这就是今天阅读的内容。”
我一看,是她的一个阅读课设计,跟我们的备课簿有点类似。设计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要求谈论前两次阅读的内容,复述故事,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等,教师朗读书中的精彩部分,学生跟着说或讲,证明孩子们感兴趣而且对书中的内容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了。接下来,她设计的一些问题,如“大海的本性还是很粗鲁的,上两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说到这个14岁的孩子幸存下来了,他强壮吗?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重新振作起来了,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第二环节是50分钟的独立阅读时间,我们不妨把教师的设计照录如下:1.教师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图书,并鼓励学生写好阅读记录。2.指导一组学生,根据书的目录,挑选喜欢的部分或猜测书中的内容,然后布置阅读任务:读到第五章,读完后,告诉老师书的内容是什么。3.最后5分钟,要求学生们打开阅读记录本,写下时间,然后思考:你今天学到了上次没学到的什么?你今天真正感受到的乐趣是什么?
见我频频点头,胖老师很满意地站了起来,她说马上要向孩子们提问题了,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读书是个挺复杂的东西,可不要把它和看书混为一谈!
李希贵的教改“+”“-”法
陈鸣

“贵爷”的加法:大学式管理,学生走班选课,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课表;校务会上经常出现学生的身影;导师制,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更多了。
  
  “贵爷”的减法:老师的讲桌、讲台没了;老师的传统办公室没了;多年的行政班没了;传统的运动会没了……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被学生们称为“贵爷”。如贵爷所愿,学生“接管”了校园,大部分时候校长的权力被“架空”了。连美国大使、法国大使到校访问也一律由学生出面,从接待、翻译、主持到回访都是学生自行组织,“甩手掌柜”“贵爷”能做的只是坐在台下不时鼓几下掌。
  2012年3月14日,贵爷向北京市知名学校的校长以及国外教育专家介绍该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美国密西根州牛津学区教育局局长比尔听得惊奇:“你现在进行的改革,连美国很多学校都不敢,你怎么敢!?”
  李希贵的民主化尝试,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十一学校的升学率和高分学生人数稳居北京市前列。2011年高中毕业生中有50名学生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
  投票说了算
  退休的媒体人李建平见过太多的毕业典礼,更多时候看到的是长期压抑后的释放。在视频中看到刚刚高考完的学生把书本和试卷从教学楼上往下扔,漫天纸张像飘起大雪,她当时眼泪就掉了下来。“我不得不想这么一个问题——每个早晨,全中国有1200万的中小学老师走进教室,有2亿的学生坐在那里等待上课,他们当中有几个内心是快乐的?”
  而十一学校高三毕业典礼给她的感觉却是温暖而幸福——台上校长李希贵给600多名高三毕业生逐个发证书,台下任课老师排成两行,夹道跟学生们握手拥抱。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哭。她发现十一学校的学生之所以热爱自己的学校,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很多事情说了可以算数。
  十一学校5间食堂由3个公司承包,每年需要接受一次全体学生投票,末位公司将被淘汰。2010年,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电脑。科学实验班的王笃年老师担心学生随意上网玩游戏,提议自习时不能使用电脑。全班同学讨论后投票表决,最终30个学生里只有2票赞成,王笃年表示尊重投票结果。
  早在1995年,正是学校学习企业“厂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被喊得最响亮的时候,在山东高密一中担任校长的李希贵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教师代表大会决定工资方案,甚至拥有罢免校长的权力。“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民主社会、民主生活。如果我们过程不民主,培养的孩子就不民主。如果这些孩子不民主,未来的社会就称不上民主社会。”
  在每天例行的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中,一名男同学抱怨学校每天规定的睡觉时间太早,另一名女生认为时间太晚。于是李希贵就让两名学生先做调查研究,拿出解决方案。学生在4个月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之后,拿出一份建议书,提议分层睡觉,×点之前睡的住在一个楼层,×点睡的住另一个楼层;每学期还有几次调整机会。这项建议随即付诸实施。
  社会需要不一样的孩子
  李希贵说话带些山东口音,语速迟缓,不时地微笑。与其他教育制度改革者相比,他做事更加务实、耐心。
  1999年,在山东高密县教委主任任上,李希贵试图取消校长行政级别。但当时存在人事制度上的障碍,李希贵在脱不掉“黄马褂”的情况下,给校长戴上了“新帽子”,实行职级制,校长们的工资开始差异化。
  时隔5年之后,李希贵升任市教委主任,终于完成了“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处理方式依然漂亮,以前校长的级别不取消,只是把门关上,新任的校长从此不再是一级官员。“在一场变革里面我们的原则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当我们允许落后的时候这种抱怨就不会爆发,就不会变成一种力量。所以变革尽量要从前面带着走,而不要从后面推着,这是一个重要原则。”观察李希贵的改革路径,这一原则总能被巧妙贯彻。
  2006年,李希贵被任命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仅过一年就辞官不做,进入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新的改革试验。“很多人认为我太过理想化。行政班主体的班级授课制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都没有变化,已经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它只能把不一样的学生变一样了,而社会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孩子。”
  安装属于学生自己的发动机
  为了降低改革风险,李希贵花了两年时间研究行动纲要,“我们排查了所有的风险,一一进行管理。”
  十一学校数学由易到难分为1至5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行选择。数学1适合今后大学里读文科专业的学生选修,最难的数学5则涉及大学微积分的知识,是为以后攻读数学系的学生开设的。
  教室逐渐功能化,有专门的生物教室、语文教室和化学教室,13个行政班的学生想上哪个课就去哪个教室,传统行政概念上的班级已经十分模糊,老师们的办公桌也设置在功能教室里。学生走班上课、分散自习之后,班主任找不到自己的学生了,管理难度加大。于是导师制改革也顺势推出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建立起更紧密的对应关系。
  英语老师侯敏华说:“现在每个孩子做的都不一样,沟通的工作量猛然增加了。”他在和校外人士的交流会上一边拿李希贵校长开涮一边倒苦水:“拜我们校长所赐,现在是我二十多年教育生涯当中最艰苦的一段时间,甚至是比我刚上班的时候还要艰苦。”
  以高一(三)班的曲铮同学周二的课表为例:7点30到8点,在行政班上早读,复习语文。8点到11点30在英语功能教室上自习,背诵托福单词,读英文原版书。1点30到2点读课外书,保证每天的阅读量。2点到4点10分,一天最困的时候被他自己安排为学习最感兴趣的化学。而他的同桌由于希望到美国上大学,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提升英语方面的能力。
  “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的孩子内心基本上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李希贵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给学生们装上自己的发动机,自行管理,自行驱动:“高考只是门槛,更关键的是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秦建云老师的每一届高三毕业生,都会结合自己3年学习的经验得失,集体编写一本物理教材,留给学弟学妹们使用。
  李希贵说:“我希望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责任。马丁·路德·金、曼德拉为什么伟大?是因为责任。中西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摘自《南方周末》2012年6月7日)
李振村:我眼中的李希贵
转帖理由:我的博客上很少转帖别人的东西,两个人例外,一个是吴非,一个是李希贵。今天这篇文章,希望能让博友们明白:为什么是李希贵?
【在相识几十年的老友眼里,李希贵是什么“模样”?请听李振村讲述“贵爷”的故事:小卡片,跨界阅读,送书,不给别人添麻烦,校长的位置在哪里,最具特色的教导处,给一年级小朋友送名片,砍掉三分之一,当众洒泪……《中小学管理》刊载并推荐】
我眼中的李希贵
李振村
跟李希贵校长交往几十年了。在交往过程中,有些当时看来颇为重要的事件,而今早已被时光淘洗殆尽、印象模糊,但是有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深深刻在了记忆的年轮里,并且随着岁月更替,越来越清晰地从芜杂的生活万象中凸显出来,散发出柔和但持久的光芒,影响着我的思想观念。
适逢《中小学管理》杂志曾国华君诚意约稿,而且执著有加、再三催促,遂择取若干细节记录如下,希望能给更多的教育人以启迪。
小卡片
早年跟希贵校长一起吃饭,时常会看到他的一个“小动作”:大家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会时不时从衣兜里掏出一张小纸片,拿出笔在上面写点什么。
当时我颇感困惑,大家正吃喝闲聊,你“偷偷”地记啥呢!后来,我跟希贵校长的一位好友谈及此事,他哈哈一笑,说:“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大家聊天过程中点滴的思想火花、灵光一闪的小创意或者某个有启发的话题,说过了就说过了,过后大家就都忘记了。但希贵马上记下,晚上回家就整理出来,细细琢磨,就变成了有价值的教育财富。”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他学习的一种方式啊。现在,即便已跻身中国最著名中学校长的行列,希贵校长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口袋里永远装着一张小纸片,哪怕是在和大家闲聊,只要他感到某一点对自己有启发,仍然会立刻掏出纸片,简要记录几笔。
跨界阅读
希贵校长的教育管理艺术得到了同仁们的广泛赞许,《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都为他开辟专栏,每期一篇,介绍他的管理经验。
为什么他能屡出奇招、创意连连?很多校长发出这样的询问。希贵校长说:“对我管理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管理。受市场经济的推动,企业管理远比我们教育管理先进和发达,所以我读得最多的是企业管理类的书,正是这些读物,给了我全新的视角。”
的确,从这种跨界阅读中,希贵校长创造性地借鉴了很多想法和思路。比如:对风靡西方大企业的六西格玛(6sigma)管理法,他不但深入阅读了相关专著,而且抽出时间专门参加了培训,十一学校流程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很多地方都有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影子;再如:他借鉴营销界普遍使用的网格图来排查教育教学的风险;最近,他又开始思考如何把大数据引入学校管理之中……
送书
我手头有十几本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都是希贵校长送的——这是他的又一个习惯:见了朋友就送书。
假如朋友是一位校长,他送的书十有八九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书。假如朋友有正读中小学的孩子,他一定会给孩子送上几本书,而且那些书一定是孩子们在那个年龄段应该读的书。
一位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出了新书,他最喜欢给希贵送去一些,因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卖力的“好书推销员”——只要他认为这本书好,一定会到处送朋友并大力推荐。
但是,有一点特别令人玩味,他很少把自己的书送给朋友,更很少签名送书。在到处都是书的北京市十一学校,几乎见不到他自己的著作。
不给别人添麻烦
多年前,还在山东潍坊市教育局担任局长的李希贵到福建开会,然后从福建到北方某城市参加教育部的一个会议。在上海转机时,他打电话给我,说是有点时间,可以见面聊聊。
我赶到机场接他,只见他一个人拉着行李箱从出站口走来。我有些诧异:“你参加教育部的会议,为什么不带着办公室主任?至少带个助手,帮助打理一下琐碎事务吧?”
他笑着说:“有那个必要吗?我完全能自理,为什么还要一个人跟着呢?没必要给别人添麻烦,也没必要浪费人力。”
当时我很感慨。我见过有的县级教育局长甚至校长出差,都要前呼后拥,跟着几个人提供服务,但没见过一个副厅级官员(他当时还兼着潍坊学院党委书记)轻车简从到如此程度。
不给任何人添麻烦是希贵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比如:无论开会还是日常生活,他从来不要身边的人为他提包或者拿水杯——这个中国官场中被大家习以为常的景象从来没有在他身上出现过。有一次,在广东深圳福田区开会,我与他站在会场门口等待开门。这时,当地教育局长赶过来和他握手,潍坊的一位校长连忙接过希贵手中的水杯。等握手寒暄完毕,希贵转身就去要自己的杯子。那位校长坚持要替他拿着,希贵则是满脸严肃,连说“不可不可”,一把将杯子“夺”了过来。
校长的位置在哪里
十一学校校园里到处都是海报,时常会看到老师的巨幅照片贴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十一学校校史馆里,也挂满了历任校长、名师的图片,但你找不到一张希贵校长的照片。
在十一学校,除非特别需要,只要是和老师、学生一起合影,希贵校长一定是站在边上,而且是坚决站在最不起眼的位置。他说:“当校长站在集体合影边上的时候,整个合影现场的所有位置就都是最重要的位置了。”
2011年3月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委员会要到十一学校调研,希贵校长约我为此写一个专题片的脚本。写之前,他严肃地跟我说:“在这个专题片里,我的镜头一个都不要。专题片要用孩子的口来说话,用教师的口来说话。要让他们看孩子的生活,看教师的创造,校长的工作成绩应该全部体现在学生和老师身上。”
专题片由央视“面对面”栏目的欧阳询编辑负责拍摄和制作,欧阳编辑说:“李校长不能一个镜头也没有啊!我们做别的专题片好像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专题片结束的时候让李校长说一段话,讲讲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意义,这总可以吧?”希贵校长依然一口回绝。
希贵校长有一本畅销书《学生第一》,打开扉页,满满一页纸上是全校所有教师的名字。说起这本书,十一学校团委书记刘艳萍说:“书里用了300多张图片,但李校长要求把他的镜头尽量‘咔嚓’掉,费了我好大的工夫。”
在校园里,希贵校长把自己的位置努力放低放低再放低,而他对老师的尊重和呵护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他的办公室面积很小,一桌一椅一排书橱而已。但是,他一直跟我讲,要尽最大可能给老师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一次,我跟他说起我们新招聘的硕士毕业生四人住在一间宿舍里,他发火了:“不管多困难,也要让每位青年老师有一间单独的宿舍!大男大女的,谈恋爱、约会朋友总要有个地方吧!”
有一次,我向他请教到底怎样才能带好队伍,他诚恳地说:“带队伍没什么神秘和复杂的,最要紧的就是真心实意地为老师的成长提供服务。你时时琢磨着帮他们成长,谁还会不努力工作?另外,一定要营造一种协商文化——遇事先跟老师商议。商议一次不行,就商议两次;两次不行,就商议三次;三次还不行,那你就要退回去反思:是不是这个决策有问题。一所学校什么时候山呼万岁、一呼百应,听不到不同意见了,那这所学校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最具特色的教导处
有一次,希贵校长到上海出差,我和爱人到机场去接他。上车后,我爱人驾车,当时她对上海的高架路还不甚熟悉,我就“左转”、“右转”不停地指挥。希贵校长大概实在是忍无可忍了,说:“谁掌握方向盘谁决策,你不要瞎指挥,让人家自己来决定怎么走!”
这个细节反映了希贵校长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把决策权交给最熟悉情况的人。十一学校的教导处可能是当下中国学校中管事最多的教导处,如学生公寓的管理、图书馆的管理,乃至教师办公室、学科教室等的设施配备的管理,这些本应由行政后勤管理的事务全部归教导处管。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教导处距离师生最近,最了解师生的真正需求。
给一年级小朋友送名片
在很多人眼里,希贵校长很严肃、很理性。其实,当面对孩子的时候,他的可爱立马就像花儿遇到春天一样灿烂绽放。
十一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首届开学典礼和面具节同时举行,孩子们玩得很亢奋,现场有些乱。我问希贵校长:“要不要整整纪律?”他说:“整什么纪律!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他一边说着,一边顺手把身边一个装气球的袋子套在了一位一年级小朋友的头上。这还得了,小家伙立刻奋起“还击”,马上往他头上套袋子,另有一伙小朋友也搞不清楚他是谁,涌上来就给他带面具。整个活动,他就一直乐呵呵地带着面具看演出。
典礼结束,大家散场,那个被他套了袋子的小朋友还亲热地拉着他问东问西。他蹲下来,居然认真地拿出自己的名片,问这个小朋友的名字——他要签上这位小朋友的名字,把名片送给他。现场人声嘈杂,小朋友说了几遍,他都没有听清,他就认真地一遍遍问,直到搞清,然后,认真地将小朋友的名字写到名片上,再将名片双手递给孩子。后来一位家长告诉我:“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么喜欢孩子的校长,怎么会办不好学校!”
在十一学校,希贵校长有个外号,叫“贵爷”。学生们对他的崇拜和爱戴超乎寻常。2012年,十一学校相关部门曾经做过一个综合调查,其中有一项是让学生填写“你最崇拜的人”,结果4000多学生参与调查,第一就是“李希贵”,第二是“周恩来”。
为什么他在孩子心中拥有这么高的地位?原因无他,唯全心全意爱孩子而已!
有一年,他接到教育部邀请,参加一个盛大演出,这么好的机会,他没带夫人,没带干部,而是带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学生,因为那场演出里有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演出结束,希贵校长赶紧带着学生冲到后台,追上那个马上要离开的首席小提琴家,让学生和他交流了一番。
2012年,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访问十一学校,除了骆家辉进校门时说了一句“欢迎”、骆家辉离开时说了声“再见”,整个过程,希贵校长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全部是学生接待,学生陪同,学生主持,学生讲解。
临别,骆家辉拍着希贵校长的肩膀,感动地说:“你是一位好校长!”
砍掉三分之一
大概是1998年,其时希贵任高密一中校长,我约他到青岛参加一个会议。会议间隙,我去宾馆房间看他,他拿出自己第一本专著的初稿,诚恳地让我提意见。好为人师的我大致翻了翻,就直截了当地说:“这本书太碎,都是些教育小故事,缺少完整的体系。你最好弄一个框架和体系,如此才能完整地体现你的教育追求和教育实践。”希贵校长面带微笑听着,并未表态。
不多久,书出来了,名字叫《教育艺术随想录》,我发现,他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还是保持了原来的风格。我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全书读罢,不由得拍案叫绝——在一个个短小的故事里,我看到了闪闪发光的教育大世界,遍地开满了灵感和创意的鲜花。
这本小册子,我读了无数遍。直到2012年,我受希贵校长委托去给十一学校创办亦庄分校,又把这本已经泛黄的书找出来重读一遍,算是我当校长的启蒙读物。虽然后来希贵校长的书越出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精彩,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教育艺术随想录》是他最好的著作之一,因为那里面更多地体现了他的教育天赋——读了那本书你就会慨叹,他真的天生就是做教育的人。今天他的很多不断赢来喝彩的改革,其实在那本书里都已初露端倪。
同时,在这本处女作里,希贵校长现在被同仁们广泛认可的教育表达风格——讲故事——已经有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直到今天,他的一本本专著和在各种场合下的讲座发言,都少有枯燥的理论阐述,基本上都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传递他的教育思考。只可惜我当时目光短浅,居然把这当做一个缺点给他提出来,幸亏他定力强大,没有理睬。
不过,这样的情节在我和他的交往中其实并不典型,更多的是相反的例子。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初稿出来后,我读了一遍,给他建议:“里面大量介绍美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制度的‘附录’,比较枯燥,与全书讲故事的格调不相吻合,最好删除。”他欣然认可,说:“那就劳烦你帮我把你认为枯燥的部分全部删除吧。”我说:“这样要删掉三分之一啊,七八万字,这可都是你的心血!”他说:“书是给人读的。是不是心血不重要,读者的感受最重要。就按你的感觉删。”
等书出版以后,我打开一看,凡是被我圈出来的,他全部拿掉了。感动之余,也深为他的气度和胸襟所折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教育部策划的“当代教育家书系”中的一本。“当代教育家书系”收录的都是国内正活跃着的教育大家,每本书都有几十万字,厚厚的一大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十分厚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初稿写出后,他照例发给几个朋友提意见,我照例是直言不讳:“一定不要弄得太厚,现在大家都很忙,除了专门做研究的,很少有人能耐心读完这么厚的书。我建议在能够说清楚、不影响故事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字数,甚至越少越好!”他欣然接受了我的意见,并让我把感觉啰嗦的地方统统拿掉。后来,这本书成了整个书系中最薄的一本——薄到书系的编委们都抗议了。但是,这本书后来成了书系中最畅销的书之一,被很多地方当做校长的励志读物。
从山东高密四中校长到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再到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副主任(负责筹建、主持工作),最后到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希贵一直担当决策者的角色,所以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非常坚持,甚至很固执,他认准的事很难改变。从我跟他交往的经历来看,原则问题他的确很坚持,但是,只要你的意见正确,他接纳的尺度之大超乎想象。
当众洒泪
2012年3月,“全美最佳教师”、美国总统艺术奖章获得者、《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思奎斯到上海演讲,我特邀希贵校长作为嘉宾与雷夫对话。
作为主持人,我现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雷夫,现在全世界都在流传着你的被誉为奇迹的教育故事,希贵校长成功的教育案例在中国也被广泛传播。在你们的教育经历中难道就没有失败的例子?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失败的教训?”
希贵校长首先作答:“失败的例子太多了。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事情。那是上世纪80年代,我校一个学生的外公从台湾回来,送给她一块手表。她每天戴着这块漂亮的手表上学,同学们都十分羡慕。可是,有一天,她的手表忽然不翼而飞!这还了得,要知道,手表在上世纪80年代是十分贵重的财物。学校让我负责查处此事,我立刻展开了调查工作。最后,大家把目标锁定在丢表学生的一个舍友身上。可是,这位舍友却死活不承认。我就和其他老师一起,趁学生上课时进入宿舍检查。我们把耳朵贴到这位同学的箱子上,听到里面有手表滴答滴答的响声。于是,我们把这个女同学喊来,要求她当众打开箱子。果然,手表就在里面。当时,我们几个老师都感到大为畅快,觉得事情处理得十分成功。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孩第二天就辍学了……手表是找到了,但一个孩子的命运也……以后很久没有她的消息,后来听说,她在一个集市上摆小摊谋生……”
讲到这里,希贵校长忽然哽咽了,他热泪盈眶,一时间几乎不能自持。一千多人的会场一片安静。一忽儿,掌声骤起。
“对不起”,希贵校长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我现在几乎不能想这件事情,每次想起心里都十分难过。教育就是这样,对我而言,这可能不过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案例,然而对那个女孩来说,她的一生都会因此留下阴影……”
雷夫发言,神情凝重,他说:“我从教30年,还没有遇到过一位校长会为自己几十年前所犯的错误而伤心流泪。我为你们有这样的好校长而羡慕不已。我遇到过很多校长,他们从来不会流泪,尤其不会为了孩子流泪……我会因为有这样的好校长而格外想念你们……”
说到这里,雷夫忽然停住了。他那蓝色的双眸里,泪光闪闪。会场上再次掌声雷动。
理性、克制,在任何场合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这是希贵校长给大家的印象。然而,今天,在大庭广众之下,他竟为了自己几十年前的一个过失而愧疚落泪,我深感惊讶,但更多的是感动,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男人心灵深处那块柔软的湿地。正是这块湿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克服万千困难推动课改的力量源泉。
2013年10月,我再次主持雷夫的访华演讲会,雷夫再次说起希贵校长的流泪。他说:“现在在美国,很多校长和老师都把教育当做一份职业,所以不会投入全部的身心来做,当然更不会流泪。我这么多年能够获得成功,原因只有一个,我把教育当做了宗教,把第56号教室当做了我的教堂。我想,李希贵校长应该也是这样。”
魏忠:西行漫记——李希贵们是怎样走向神坛的
但凡造神,要有几个条件:神喜欢、有人造、有人捧、被造的神具备神的起码素质、本人也愿意,从这个角度上,《西游记》中的唐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
熟悉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是一次毫无风险的“顶层设计”的产物。唐僧原本是如来座下的金蝉子,根正苗红,导师又是观世音菩萨师出名门,神喜欢是无疑的。很多对中国文化没有清醒认识的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毫无技能的唐僧在西行的道路上能够当领导,那是神指定的。孙悟空本事最大,然而是草根,师父菩提老祖是如来最大的竞争对手;猪八戒是天蓬元帅身份最高,不但动了神一样的女人,最为关键的是不是如来身边的人而是玉帝身边的人;沙和尚最务实,但却是个最不起眼的大将:卷帘大将,说白了,是玉帝的佣工而已;西游记一行地位最低下的是最辛苦和台词最少的白龙马,很多人以为那是王子应该地位最高,其实大家忘记了,神是住在天上的,白龙马只是水中的王子而已。这里面,唯有唐僧,不仅是天上的人,还是如来身边的人,当然要当师父了。
神喜欢、神安排的几个身手不凡的徒弟,下面就要安排一次不同寻常的演出,来造神,而这场演出就是我们俗称的“九九八十一难” 了。在我眼里,神门坏透了,为了这场造神运动所给唐僧造就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唐僧一点风险也没有,但是为了唐僧的造神而不小心放下的天上偷偷跑下来的恶魔,却是实实在在伤害了成千上万个老百姓:被吃的、被杀的、被奸的不计其数,而正当人们痛苦不堪的时候:东土大唐的僧人突然造访,造访的僧人有多大本事人们不知道,然而早就被上天派下来传话的恶魔们传递的歌谣大家都知道:“唐僧肉吃了长生不老”,唐僧干什么的大家不知道,但是唐僧是最具权势的皇帝的御弟大家知道,神制造的灾难,是为了大家信神,而让大家相信的信使,正是唐僧。
为了衬托唐僧的伟大,神门专门给唐僧配备了几个歪瓜裂枣的徒弟,不但长得坏,还人品差:动不动打人和吓唬人的孙猴子、懒惰而色迷迷的猪八戒、毫无特点和本事口齿不清永远只有3句台词的痴呆儿沙和尚。而唐僧,是最具备造神潜质的人了:性格温和、学识丰厚、未婚、不近女色、仁慈、不行贿、坚持原则,关键的一点还有其他人不具备的,那就是帅。
下面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唐僧本人是否愿意当神?这里面有几个小证据。一个是整个西游记里面唐僧台词最多的四个字就是:“修得正果”,毫无疑问是成为神,有人问是否西游记中德唐僧如历史中的唐僧一样对佛法尊敬而正果呢?非也。整个西游记详细记录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却很少介绍经的内容,唐僧本人也千辛万苦取到的经,也不去看一眼,以至于后来才发现是无字经书。
上面我们啰嗦了一大多唐僧道故事,那么,近些年那些“取经成神的”教育家们,是否符合西游记里面的走向神坛之路呢?
炒作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团队出了名,而唐僧没出名;第二个层面是唐僧和唐僧团队都出了名;第三个层次那就更高了,不仅唐僧师徒出了名,吴承恩也出了名。
早年的黄冈中学和衡水中学,属于第一层次的炒作。一将功成万古枯,不管衡水和黄冈害了多少学生、助纣了多少应试、造就了贫困县家乡多大的永久性人才真空,黄冈中学和衡水中学这个团队还是名扬天下。普通老白姓很少知道黄冈和衡水的校长是谁,然而黄冈模式和衡水模式却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深重的一笔。
相比起黄冈中学和衡水中学,魏书生是另外一种成功的炒作模式:团队不出名,唐僧出名。作为中国著名教育家的魏书生,几乎每个月都有获奖、著作或者新闻,但是教育圈中的人,也很少知道这个伟大的教育局长和伟大的校长所任职的学校的名字。
杜郎口中学的横空出世,使得走向神坛之路的操盘手的水平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那就是不仅唐僧出名、唐僧的团队出名、甚至吴承恩也名扬天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中学通过一系列的复杂的运作,使得崔其升校长、杜郎口中学,以及一个不知名的中国教师报记者李炳亭,都成为教育界的旗帜:崔其升成为伟大的校长、李炳亭从一个记者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杜郎口成为一种杜郎口模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往三种炒作,还只是《西游记》的小儿科水平,那是因为,相比起唐僧的种种出身和人品,他们不值得一提。杜郎口只是一个县级的校学校,资金也不能维持这种持续的造神运动,以至于后来要收门票来维持,这也是如今各大中国寺庙的主持和唐僧的差别,最高的高手是要别人主动送钱,而不是自己去收;是在不行了,观音菩萨会送的,吃相再不好也不至于把大门关起来售门票来要挟信徒的。
从炒作层次来说,十一学校的模式,是远远超过《西游记》,那是因为,不仅唐僧出了名、孙悟空团队出了名、吴承恩也出了名,不仅如此,吴承恩还自己成了佛成了神!你们没有看见一个记者就堂而皇之的当上了十一学校附属学校的校长吗?在通过中国教育报和《新教育家》成功炒作后,吴承恩也亲自走向唐僧团队,成为一座新佛。
李希贵恰恰具备唐僧身上所有的潜质。
神喜欢。李希贵再高密一中之前如何的历史,在公开资料我们看不到,不过,与媒体的高调相反,李希贵对于自己的出身总是讳莫如深,这点和唐僧不张扬自己的出身一样。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是本科毕业,李希贵应该是文革的工农兵学员,如果是大专毕业,李希贵是最难高考的1977届。我们看李希贵的简历就能看到: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这两个抬头,懂得教育评估在中国重要地位的人就应该明白,在神一样的教育体系里,不亚于金蝉子的地位。
品格高尚。从学术之网到李希贵所写的书,我可以明确地说,李希贵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虽然我认为他写的文字和他的教育改革成果相比不值一提,但这是一个务实诚恳诚信的人,很重视自己的品格,基本不存在代写的可能。从媒体的评论来讲: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这些词汇放到一起,我相信是真实的,更加难得的是他还和唐僧一样长有一张英俊的脸。近些年很多杂志把校长放到封面,李希贵虽然出镜率颇高,然而却很低调,非常强调普通教师的作用,这点,连唐僧也自愧不如吧!
有人捧。如果唐僧没有碰到吴承恩,万不可能有今天的知名度。1999年,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李希贵碰到了山东一个教育记者李镇村,从此以后,李希贵的人生一再发生转弯,而一再的转弯,也都和这个伴随李希贵一直成长。从改革的校长、到改革的官员、到著名教育家,李振村伴随着于李希贵的不断炒作从记者到主编到校长完成到教育家转变,今天的李镇村不仅是十一中学附属亦庄小学的校长,还是《新教育家》杂志的主编。跟随着李希贵一样的脚步,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学会汇集10位特级教师,可以预想的将来,李振村也会成为与李希贵一样伟大的教育家,而中国教育家这个称谓,正是出自于李振村的天才创意。
有徒弟。仅仅靠唐僧是去不来经的,取来经,故事也不精彩。那就要有本事的徒弟来帮助。而问题在于,作为著名教育家的唐僧,是没有本事真正培养出来孙悟空的,于是“挖”便成为唐僧作为教育家唯一的途径。十一学校目前拥有44名博士和几乎相当的特级教师,其数量相当于北京其它区县一个区的总和。李希贵如何挖到这些人才的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国教育报官媒网有这篇文章写李希贵重视人才,读者可以自己去看,我不想看了,不过我知道北京某区为了挖全国各地的特级教师可谓手段令人咂舌:给户口、给房子、给孩子名校名额、给待遇,一个特级教师数百万是少不了的。李希贵能够聚集几十位特级教师,其高大上的教师公寓大家有目共睹。而相对于其它区县竭泽而渔的方法,李希贵显然棋高一着。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李希贵养那么多博士,博士留在中学是有用的,然而一个学校有44位博士就显得意味深长:大家明白特级教师是靠什么评选的吗?如果不出我所料,这几十名未必教学出色的博士(虽然我也是博士,我认为基础教育靠的是长时间的一线积累而不是博士研究)一定能够靠获奖、出版、文章,拿到大量的特级教师,到那一天,这些特技教师的徒弟们会建立一个庞大的十一学校王国的。
有佛祖和信徒。唐僧成为佛, 是佛祖和观音联手给盈盈众生演了一出恶劣的系,而中国教育的现状,恰恰又符合期待教育圣人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教育不公、演绎到极端的苏式教育毫不改革,一方面,又暗中推送一个品格高尚的取经人进行颇有魄力的改革,在各种媒体上不厌其烦的宣传,人们骂中国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唐僧的信仰。唐僧知道,仅仅说自己是御弟派来的、仅仅说自己是一个和尚、仅仅是把人们的不满寄托在自己身上,是没有人信服的。唐僧必须做几件事,来证明自己,就像让孙悟空打死几个妖精一样。李希贵也是这样做的。我们说美国教育好,可是做不到,可李希贵再孙悟空和菩萨的帮助下做到了,大家就会相信:翻转课堂、小班教育、走班制、取消班主任,李希贵都成功地做到了,大家看不到的是,李希贵有孙悟空的帮助,大家能够看到的是,小鬼死了,而忘记了,小鬼是唐僧的托儿们派来的。原本在全世界教育都不存在的伪命题被神一般的李希贵解决了,神不是想要大家相信唐僧,而是让大家更加相信神。为了付出这个代价,信徒们的亲人们,已经被杀了很多了。
光靠施展一些小技巧来俘获信众,还不够,最好能够让信众能够偶尔见到佛的真面貌。在西游记中,观音甚至如来为了炒作唐僧,就多次这样做。按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佛是不存在的,我相信共产党员的李希贵也不相信佛,于是2012年,一场巨大的现真容运动在十一中学和李振村的操办下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次他们请来的佛是:雷夫。
有钱。如果读者认为唐僧靠猪八戒化缘能够走到西天,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如果全国各地络绎不绝参观十一学校的老师认为靠学费和政府正常拨款能够引进如此多的教师和建立超过北京规定标准6倍的校舍,那也是痴人说梦。北京十一学校既能享受公立学校的优势,又能按照民营学校的收费,还能够开分校、国际班,更能够建立4600人的超级学校,这些钱都来自于信徒们的口袋。另外,“御弟的身份”让十一学校得到多少国家的、教育部的、海淀区的、某某部门的资助,我们就不知道了,《西游记》里没有写,你也不用猜,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有一天哪个傻帽也自己去西天取经,一定成不了《西游记》,而可能是《大话西游》。
唐僧自己愿意。唐僧“修得正果后,当了什么佛呢?如果我不提醒,诸位不搜索网络能够信口说出,我服了你。告诉你:旃檀公德佛。这个佛的名字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没有因为唐僧有名,唐僧和旃檀公德佛就有人供。即使当个不知名的佛,有证据证明唐僧是愿意当的。唐僧愿意,李希贵愿意走向神坛吗?也有证据表明李希贵是愿意的。前几年,李希贵专门发表文章:“教育家是可望而可即的”,而自己亦庄分校的校长李振村办了一个新的杂志《新教育家》,与此前后,中国著名16个教育家、中国著名10大教育家横空出世。这一切,都在李希贵身边发生,抄盘手都是孙悟空,你能说博书记不知情?高密走出来的李希贵,也许不能奢望能够成为同样高密走出来的莫言那样的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西天取经的心,是一定有的。
从年龄上讲,已经至少56岁的李希贵不大可能在政坛上有所作为了,作为到点的十一学校的校长,我相信李希贵也无法抗拒组织的力量。也许退休后的李希贵会学习魏书生,去某个另外的学校当校长;也许李希贵会学习任志强,成为十一学校集团公司总裁;更可能的是,李希贵和自己以前或者那些伟大的教育家以前一样,每次演讲几万,每出本书有人包销更多的收入会继续进行下去诲人不倦。我想,我们这些小人之心还是多虑了。与很多其它的教育名人不同,李希贵是少有的具备人品、改革精神、西方教育理念和实践力量的教育官僚,我毫不怀疑李希贵的动因,正如我毫不怀疑唐僧的为人一样。从本质上讲,十一学校的模式跟“新课改”改革类似,都是亲美国的教育理念,动力模式却是中国特色的。只不过,一个是集中于学校层面,一个是全国性的。
问题在于,为了捧红一个唐僧,就杀戮千万名普通百姓,为了让大家信封神灵,就把地球搞乱,值得吗?一个充满了中国传统精英理想的教育家,又如何去完成美式教育的真正变革?
上天为了拯救人类而演出的一幕幕闹剧,停止吧,你们消停点,没有唐僧,我们活得很快活!
给孩子一个高度
李希贵,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其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等,广受好评。他在十几年前领衔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对语文教育改革有深远影响。
    就“语文教师的绝活儿”这个话题,本刊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李希贵校长。
今天,绝活儿的新意义
    记者:说起绝活儿,不少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您怎么看?
    李希贵:词典上绝活儿的解释,是高超的技艺,或者独有的技艺。不论哪个年代,也不论哪个学科,确实都有大批身怀绝技的老师。我拜读了你提前发给我的老师们谈绝活儿的一组文章,感觉很好,这些老师或者在艺术方面,或者在朗读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个绝活儿。这些绝活儿提升了教师的魅力,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可以说,这些绝活儿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把绝活儿理解成吹拉弹唱等特殊的技能、本领,是对的。但今天,关注这样一个老的话题,我认为其意义可能不仅仅如此简单。
    记者:您的意思是,现在时代变了、教育理念变了、学生变了,对绝活儿的认识也要变,是吗?
    李希贵:是的。今天的教育强调师生平等, 强调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有一个高度。以这种高度来影响学生,引领学生,来给学生以激励,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以榜样。
    这个高度不能是空的,不能是抽象的。空对空的说教,那效果不会好。只有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很亲近的,和他们天天在一起的老师身上看到的高度,这孩子才会敬佩这老师,才会追随这老师,才会真正去模仿这老师,这个时候,教师的高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高度。教育自身也就有了高度。
    记者:您说得太好了!教师的绝活儿成就了教师的高度,也成就了孩子的高度,成就了教育的高度。
    李希贵:当年章太炎到北大讲学,其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吴承仕)、刘半农等五六人分立一旁,有的负责帮助板书,有的负责擦黑板,有的负责翻译(章太炎方言很重,学生听不懂)……为什么章太炎能够让这些大师级的弟子们如此敬服,那实在是因为他的学问太过高深和渊博了!章太炎在小学、历史、哲学、政治、医学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都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这满腹的经纶就是章太炎的绝活儿,这绝活儿成为一座高峰,深刻吸引和影响了所有的章门弟子,成为弟子们一生追求和学习的目标。
    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重新来研究教师的绝活儿,一定要站在给孩子一个人生高度这样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教师的绝活儿,让教师的绝活儿成为影响学生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的元素,而不仅仅是一个技能。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应该把绝活儿的概念理解得更宽泛些,不要仅仅局限在能画一个什么,能吹一个什么,能写一个什么……一个老师在各个领域的特长都可以打造成自己的绝活儿,你读书多是不是个绝活儿?你能背好多好多诗词,算不算一个绝活儿?每一个时期流行的好书,你都能够不断地引到课堂里来,让学生受到更多益处,这是你的绝活儿;你能够背诵好多好多诗词歌赋,让学生也爱上了诗词歌赋,这也是你的绝活儿。
    能在常人做不到的地方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那就是绝活儿!
修炼自己的绝活儿
    记者:绝活儿不见得人人都会有,如果一个老师现在还没有什么绝活儿,对这些老师您有什么建议吗?
    李希贵:现在有些年轻老师确实少了些自己的绝活儿,也因此少了很多的魅力。我感觉,一个老师如果什么绝活儿都没有,要下决心练。当然不是凭空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可以把你身上已经具备的一些绝活儿的毛坯,一些初步的特长,一点一点积累,一年一年锤炼提高,不断借鉴一些好的东西,慢慢成为让学生敬佩的绝活儿。
    我们学校有位史老师,教语文的。在课堂上学生随便给他出一个题目,他马上就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绝活儿是怎么练成的?不用说,背后是史老师广博的阅读、长期的练习。
    德国当代最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写过一个绘本,叫《犟龟》。里面的犟龟陶陶去参加狮王婚礼的路上,遇到过嘲讽,也碰到过热情的挽留,有困难,也有风雨,但陶陶不为所动,最终赶上了另一场更盛大、更隆重的婚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上路,总会遇到庆典。从另一个层面说,陶陶那一路上的风光、一路上的经历,那追求庆典的过程,不也是一种庆典吗?
    如果你想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绝活儿,只要开始读了,我相信你的见识、你的视野、你的谈吐、你的气质,就会有变化。学生看到老师的变化,自然就会跟上来。读书这个绝活是没有止境的,越读你的领悟会越多,你让学生达到的高度也就越高。因此,只要下决心开始修炼自己的绝活儿了,过程本身就是我们的“庆典”。
    记者:谢谢李老师,我们相信很多年轻老师读了您这番话后,一定会踏上绝活儿修炼之路的。
先锋校长的“无知”代价
周鹏
如果你去拜访李庆明,当他问要不要喝茶时,你最好不要客气,否则他很可能就会安心地坐在沙发上,隔着堆满书的玻璃茶几跟你聊上一整天。
这是位知识分子气质浓厚的人:面容清秀,衣着讲究,说话柔和而条理清晰。谈到某些话题时,他会不时双手抱拳撑着下巴,流露出一种沉浸到个人世界中去的神思——这时候,他就像一位在跟自己对话的思考者。
过去8年中,他一直担任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校长(简称“央校”),并以一系列异于常态的教育改革实验引发了社会关注。
但最近他陷入了一场困境之中:不久前他被通知其校长职务将被解除。原因是这所学校的创办方之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打算结束与另一创办方——深圳南山教育局的合作关系。外界猜测,作为前者从江苏南通师范学校借用并委派到央校任职的李庆明,将不能再担任校长职务了。
迷惘时刻
接到通知后的好些天里,李庆明的手机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响起。众多师生、家长和同行纷纷打来电话,在慰问之余也向他表达祝愿之意。
一些熟知李庆明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自发在网络上发起了挽留他的留言活动,有部分家长代表甚至联名向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界递交了“留任李庆明”的请愿信。
南山区教育界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应:“李庆明可按中央教科所的要求安排工作,同时也欢迎他留在南山,由南山教育局协助其按有关规定办理调入手续,然后根据校长聘任程序和实际情况,重新安排其工作。”事实上,李庆明与中央教科所并无人事关系,他当年是应时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之邀,以“借用”名义被委派到央校的。而朱小蔓已在2007年离开了中央教科所。
713日,李庆明向南山区教育局表达了希望留在央校的意愿。但对方没有给他明确回应。现在,每当接到慰问电话时,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不知道今后会怎样,先不管了”。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工作中,他从未有过如此茫然的时刻。
李庆明出生于正饱受“大饥荒”折磨的1959年,他的童年一直在老家江苏南通的农村里跟爷爷奶奶度过。“喝上几口用猪油搅拌的酱油汤”,是那个时期他对生活的最高愿望。
返回城里留在父母身边后,“地主兼工商”的家庭出身让他在“文革”中一直“活在挥之不去的阴霾里,处处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多年后,他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境。
当革命口号此起彼伏地响彻街道时,书籍成了这位孤独少年的良伴。他看起了父亲一位朋友寄放在家的那些哲学、文艺书籍。“有许多书读不懂,这让我很自卑”,李庆明说,他从那时开始对知识产生了敬畏甚至自卑的情感。但越是这样,他越沉迷于看书,他希望通过书籍“挣脱无知的束缚”。
他不明白人们为何要手挥“红宝书”通宵达旦地行走街头,羞愧于自己不敢与遭遇厄运的父亲见面,更不理解学生们为何会无情地批斗他们的老师。他希望从书籍中找到答案。
1976年初中毕业后,李庆明成了南通郊区农村的一名插队知青。乡民们的朴实情感和照顾,让这位瘦弱青年感受到了艰苦时代些许温情。第二年的冬天,他参加了“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并顺利考入了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两年的大学时光,李庆明用“如饥似渴地读书”描述他的求学状态。教育学、美学、哲学之类的书籍是他的最爱。为了强化记忆,他甚至养成了抄书的习惯。抄过包括王力的《诗词格律》、李泽厚的《美学论集》等不少大部头。尽管生活艰苦,但在充满希望的崭新时代,这名青年总是乐在书中。
1981年年初,李庆明被分到了南通师范学校,担任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他从此走上了注定将伴随一生的教育道路。
南通实验
当时的南通师范正焕发出热烈的改革气息,“思想空前自由,教育实践百花齐放”。一脸书生意气的李庆明也开始了他充满“异类”色彩的教育实践。
他的教学方式一定曾让那些刚从初中升入师范的学生们深感诧异:他将教材重新修编成自学纲要,开出一长串高年级学生才会接触的书目,提出一堆问题后将学生赶进图书馆里寻找答案。只有在学生们碰到类似“孩童跟成人的想象力哪一方更强、是否年龄越小越有创造力?”之类的难题时,他才会走进教室,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讲解。
>>完整内容、精美版式、便捷获取。立即下载南都周刊iPad
他逼迫着学生摒弃以往傀儡般的学习习惯,要将他们打造成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度令学生痛苦的是,李庆明的考试只写论文。
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无法写出能得到他赞许的合格论文。
“我要将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但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去剥夺了学生的这一权利”。在他眼里,孩子都是天生的思想者,只要给予自由的空间和适当的指引,即便是不朽、死亡、自由、平等这类抽象的问题,孩子也具有理解和分析的潜能。
直到1999年,李庆明一直在南通师范学校担任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他大部分时间都沉于书斋。此时,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新星,他已是学校科研处副主任。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已不时能看到他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
1999年秋天,李庆明做了个异乎寻常的举动——他带着南通师范一批优秀学生前往位于上海崇明岛上的一所乡村小学开始了“田野式”教学实践。
在这之后的四年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那个要先骑两个小时摩托,再坐渡船才能抵达的小学里度过。常人眼里偏僻落后的乡村,在他眼里却有另外一番景象。幼年时代在山村田野间度过的一段无忧生活,以及插队时与乡民朝夕相处的和睦融融,让他将乡村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令他感到沮丧的现实是,乡村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被人遗忘。“蕴含在乡村中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过去几十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这样的根基在城市中已近乎流失殆尽”。走进乡村后,李庆明发现,相似的境况正在乡村再现。
“面对城市时,农村已经有了文化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弱者,应该在所有方面向城市看齐”,李庆明对此深感悲哀。
“如果农村孩子能从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长大后就不会对所谓的现代城市文化心生自卑”。在他眼里,城市不过是“丧心病狂”地走在现代化之路上。而他理想中的人生状态应该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那四年里,他经常白天带着南通师范的学生们游走于田间地头,向老农请教,跟乡民交谈,晚上与学生们通宵达旦地编写整理资料。包括民俗读本、游戏读本、诗歌读本、亲情读本、童话读本之类的一系列传统文化手册从他们手中诞生,并在那所伫立于江边的小学里与其他常规教材被一同传授。在他至今保存着的一些当年的手册封面上,往往印有充满乡土和怀旧气息的丰子恺漫画作品。
但李庆明也并未彻底拒绝现代文明。他与师生一道平整出了小足球场,设立了小图书馆,引入英语、电脑、钢琴课程。在这间学校里,农村孩子第一次有了了解和参与外部世界的渠道。
在精神上感受到巨大充实的同时,他的生活也长期陷于潦倒状态。由于工作过于投入,他为期不长的婚姻早已终结,唯一的女儿多数时间也由爷爷奶奶抚养。除了南通师范有重要工作要处理而返城外,他的大多数时间都远离城市。
他夜以继日地探索乡村教育的细节,编写各种教学材料,一份遍遍地修改学生们的教学方案。许多寂静之夜,他屋里的灯会一直亮到凌晨三四点。
一位同事告诫李庆明说,再这样下去,他迟早会把命弄掉。
央校教改
2003年的一个邀请扭转了李庆明的命运。
当时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朱小蔓教授给了李庆明一个机会——一年前,这家研究所与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联合创办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由研究所委派校长管理学校运作。朱小蔓希望李庆明能将他的教育改革理念引入这所新学校。
朱小蔓曾担任过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曾与李庆明有过许多学术合作与探讨。她说李庆明是那种愿意“为信仰而牺牲的学者”。而她也成了李庆明此后的“伯乐”。
20039月底,李庆明离开了崇明岛那所乡村小学,孤身赴陌生的深圳央校任职。
央校身处深圳知名的大型高档社区——华侨城内。在绿树环绕的校园内,有着宽大的连体教学楼,齐全的运动文娱场馆,崭新的现代教学设施。李庆明用一系列异乎寻常的教育改革给这所学校抹上了自己的性格色彩。
时至今日,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鞠躬”这一惊人之举——过去8年中,每天早晨七点半左右,他都会西装革履地站在校门口,向进校学生鞠躬行礼,直到上课铃声敲响才离去。
数年前,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应邀到央校讲学时,这一场景曾让他心生“震撼”之感。他说自己从未见过在这样的细节行为上如此身体力行的校长。
“我希望通过鞠躬这个细节,向孩子们传递一个重要的公民理念,那就是尊重他人”。环境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后,李庆明的教育实验方向也随之迁移。多年后,他说,自己在央校最费心思也最得意的作为是,“在营造都市田园的校园氛围同时,在学校里进行了现代公民教育”,而核心是“对孩子们进行以独立和自由为核心的公民人格启蒙”。
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李庆明前来任职前后刮起了一阵教育实践的风潮。就在李庆明上任的前一年,原北大附中副校长兼深圳南山分校校长王铮转任深圳中学校长。无独有偶,王铮在深圳中学开展的,也是与李庆明相似的“公民教育”实验:他把深圳中学原来“团结、勤奋、严谨”的校训改成了“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
除了鞠躬行礼,朱学勤还见过央校每天早晨一分钟的祈福仪式——周一至周五每天早操前,这所学校的近两千名学生都会在巴赫的名曲《天空》中,“为国家强盛、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祈祷,为在灾难事件中遇难的人默哀,为遭遇困境的人祝福”,李庆明说,这一活动始于汶川地震,是为了塑造孩子们关爱之心。
李庆明将他的公民教育主张归结为五点:追求公民人格完善、遵循公德基本伦理、倡导公益慈善活动、学会公共事务参与、达成公理世界认同,“最终,就是要让学生们成为懂得捍卫自我和他人尊严与权利的现代公民”。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曾应邀到央校实地参观过,他认为李庆明“有一种诗人气质”。李镇西也在他的学校里开展了公民教育,“我们主要是在宣扬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他承认,央校公民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入程度远非自己的学校能比。
“他在做一项很有价值但可能超前了的改革,”李镇西说,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不围绕分数展开的教育行为会遭遇到外界的反感甚而排斥。
李庆明的改革之举曾遭来不少质疑:有人认为他的鞠躬行礼是在模仿日本人,并将之反映到教育主管部门;还有人批评他组织的集体祈福是在搞“宗教仪式”。争议尤其集中是,央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小了。
毕业于央校的一位学生说,他读初三那年,当其他学校的学生忙于三天两头的考试时,央校没有联考、没有模拟考,氛围轻松得像“脱离了中考的轨道”。这名学生说,他在央校受益良多,但也时有困惑,因为“现实并不像田园那般富有诗意”。
对于外界的猜疑,李庆明时常会用苏格拉底的经历来安慰自己。他说,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除了孤寂、困苦,还需忍受住别人的不理解。
“无知的代价”
像在南通师范一样,李庆明在央校也一直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空间。将初中和小学的课堂各缩减5分钟、降低考试频率、减少课时、减少课堂讲授时间。从前年开始,这所学校的所有小学生甚至彻底告别了家庭作业。
“我更愿意孩子们泡在图书馆、参加社团活动,去更能发挥他们人生潜能的地方。”李庆明说。在他的支持下,央校创建了多达两百多个学生社团,从科技、阅读、合唱到环保、街舞、剪纸,几乎无所不包。
与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他也在积极尝试课程改革。他总是向教师强调营造出活力的课堂;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他甚至会让老师将课程设置成游戏活动。
几乎所有学生都拥护李庆明带来的新气象。没有学生能拒绝这位会在圣诞节打扮成圣诞老人在学校里派发糖果、在办公室递上一杯咖啡后又提醒学生要少喝咖啡的校长。
而许多老师也以有这样的校长为荣。央校的一位老师说,除了每天也向教师鞠躬行礼外,李庆明就像导师一样细心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他每个学期会跟老师们讨论几十堂课的教学细节”。
在央校内由李庆明设立能容纳四百人的“燕晗山大讲堂”里,过去许多年里,几乎每个月里都有国内知名学者在此演讲。李庆民还设置了一间充满艺术气质的书吧,这间时常飘逸出咖啡香味的书吧,是教师们读书、交流的最佳去处。
但在欢乐的学校里外,批评声也从未停息过。
一位教师说,李庆明是位“过于理想主义”的人。令他感到困扰的是,尽管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声名远扬,但学校考试成绩并未能同样出彩,“去年央校的升高中考试成绩排在深圳市的十几名”。一个现实情况是,在让孩子读完央校的六年小学后,不少家长会将孩子转到其他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读初中。
而让一些老师不满的是,即便学生考试分数优异,但若在教学科研方面缺乏创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够积极等原因,他们仍会遭到李庆明的责备。
几乎与此同时,王铮在深圳中学的举措也遭到了争议。学生们对于公民教育的培养理念非常认可,但他们同时又表示王铮的理念过于“理想化”了。
有评论说,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寻求素质教育,对任何一位校长来说都等于自毁前程。20094月,王铮重返北大附中,并出任校长。有媒体报道,王铮到北大附中担任校长后,将当年深圳中学的一套改革整体移植,虽然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北大附中这几年的升学率出现下滑,“王铮压力很大”。
王铮的离去再加上此次李庆明的突然“下课”,热闹一时的深圳教改似乎遭受到了一些难以言明的挫折。
中山大学教授冯增俊曾关注过李庆明的教育改革,他认为央校更容易培养出对社会、对人有更深刻理解的学生,而他也更愿意吸纳这样的学生成为自己博士。但冯增俊补充道:“在官本位思想和普遍追求升学率的现行教育体制下,他或许有一点失策。”
几乎所有朋友都将李庆明视为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甚至有人认为他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在深圳呆了8年,李庆明说,他认识的其他学校校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
一位与李庆明相熟的教育界人士称,现实社会不喜欢李庆明这样“不通人情事故、一意孤行”的另类,“我知道不少人并不喜欢他”。在中国,“不喜欢”足以让人身陷困境。
李庆明猜测自己继续留任央校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在76日的央校年度会议上,他以《无知的代价》为题作了一次简短演讲。演讲中,他提到苏格拉底曾幻想做一只承认自身存在“无知”的“牛虻”,去蛰醒自以为是的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
演讲结束时,他说:“我们究竟要不要像苏格拉底那样保持一份某种意义上的‘无知’,并且时刻准备悲剧命运的突然降临?我把这个问题留给所有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07:22 , Processed in 0.11205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