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好的教育在生活中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06: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好的教育在生活中
——基于自身童年生活的教育思考
孙明霞

不知不觉间,从教已三十多年了,面对着那些天真活泼的儿童,童年的记忆时常会清晰的浮现在脑海,产生这样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能够给处于最单纯、最美好年龄的儿童以怎样的教育?回忆自己的童年,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一定不是课本上的知识,也不是老师教给的知识,而是整个童年的生活。
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还记得童年时我们无需花钱自制的各种玩具、那些好玩的游戏,成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大概五六岁时我就自己动手缝制沙包,可以用来跳房子,可以几个人分两组扔向对方再扔回来;还可以缝上各色花布条成为毽子踢。假如看到那个女孩子衣服口袋鼓鼓囊囊的,一定是装着一个花布毽子。课间两三个人轮流踢,看谁一口气踢的多,上课铃一响即刻装进口袋,下课了再接着踢。最初看到别人玩沙包、踢毽子,就央求妈妈给我缝一个,妈妈忙于干活根本没时间搭理我,只好自己动手。总算求得妈妈的指导——剪六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布料缝出一个小沙包。为了缝的好看又不漏米粒(内装的米粒),需要用细针脚从反面一针一针密密地缝好,最后留一个小洞翻过来,装进若干玉米粒再把最后的洞缝好。为了让沙包更漂亮,六块正方形的小布料一定是不同花色间隔搭配。等沙包缝好了,就盼着天亮、盼着放学,可以找小伙伴一起玩了。沙包踢烂了就努力干活讨好妈妈,跟妈妈要几块花布再缝一个……
工作后,看到服装店卖的裙子好看但很贵,就买一块的确良花布比着服装裁剪书第二天就变成身上的裙子;后来孩子小时候穿的所有衣服都是我亲自裁剪缝好,无论小罩衣还是带花边的小外套,冬季穿的棉衣、毛线衣裤,还有钩花的小帽子、小鞋子,可谓是无所不能了。同事朋友都说“胶东姑娘就是心灵手巧”,其实,那里是“胶东姑娘”的缘故,而是从小就跟针线打交道。
在中学阶段学习几何的时候,我一直感觉很简单也很轻松,多复杂、无论平面几何还是立体几何,多难的几何图在我这里都是小菜一碟,大概也是和小时候经常制作各种玩具有关吧?那沙包的小布料必须剪成正方形,否则缝不出标准的沙包,那边和角的关系、立体图形也就深深的刻在脑海了;学习圆的知识,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小时候玩的滚铁圈,其他各种图形学起来也得心应手,空间想象能力绝不匮乏。还有小时候玩的“捡石子”,对手指的灵活性绝对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玩沙包、踢毽子、藏猫猫、跳房子、弹珠子……各种各样游戏的玩法,无需大人教导,没有什么固定套路,全都是小朋友们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并自觉遵守,一种游戏玩腻了还会创造出新的玩法。谁不守规则就找不到玩伴。这种规则意识说到底是社会意识,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了和他人相处,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守规则。
伴随着岁月的流失,似乎那些童年的游戏也逐渐消失殆尽。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使现在的孩子没有玩伴,也无需制作玩具,伴随着他们的只是花钱买来的各种电动玩具、毛绒玩具等,新鲜感过后,那些玩具也就不再好玩了。更毋谈创造力、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劳动中懂得承担责任
遥想童年,因为兄弟姊妹众多,我又是老大,自然承担的家务非常多,要帮助父母照看弟弟妹妹,要烧火做饭,要帮助种地收割,空闲时间还要搞些草编工艺品挣工分。印象中,小时候回家从没做过作业,不是没有作业,而是利用老师布置的时间,我就快速完成了,留出时间回家干活。不用大人说,每天要自觉主动把大水缸挑满水,也把奶奶家的水缸挑满。记得我刚开始挑水时只有六岁,一个扁担挑着两个小水桶到村头的水井里打水再挑回来。也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两个大桶,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挑水。挑水过程中,偶尔会因为打水失误将水桶掉进井里,就要想法借来一根扁担或者绳子,伸到井底把水桶捞上来。
除了挑水,爸爸妈妈很忙的时候,我还要负责烧饭。弟弟妹妹尚小,就要看护他们。有时看着别的伙伴放学后可以出去玩耍,我只能背着小妹或者弟弟站在一边看着,心里别提多羡慕了。在农闲时节,我的课余时间就用来帮助爸妈“挣工分”。一个整劳力(一般指健壮男士)一天可以挣10个工分,我一个星期天也能挣10个工分,甚至每个晚上都可以挣1到2个工分。当然,我挣工分的方式不同于大人。那时候,农村的妇女们不忙的时候可以在家里做草编,即用纺车将玉米皮纺成光滑的玉米绳,再用玉米绳编成坐垫、篮子等工艺品,据说是出口用的。我的任务就是纺绳,每把(大概一米长绕10圈为一把)记一分,周日一天下来,最多时纺了12把,也就挣了12分。就是苦了那稚嫩的小手,大拇指和食指经常被磨去一层层皮,露出小嫩肉,血迹斑斑的,就剪一个蚕茧皮套手上继续干,就希望能帮助爸爸多挣一分是一分。
或许当时感觉到很辛苦、劳累,但在后来学习杠杆等物理知识时那么轻易而举,老师举例,即刻明白了,哪像现在的课堂,老师费心制作各种小教具让学生理解杠杆、力臂什么的,学生总是不明白咋回事。现在的教学,我们强调创设学习情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做中学,要探究,原来我的小学时光就是在参与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家务劳动中,自觉承担责任,慢慢懂得了一个人必须有担当意识。在我工作以后,能自觉对工作负责、对生活负责,对社会负责。有些熟悉我的朋友通常评价我“太认真了”“不会偷懒”“可以随时进入工作状态”,只要是布置给我的任务,无论多忙、多难,我都会想方设法完成,甚至熬夜加班也要完成,大概也是小时候做家务养成的好品质吧。
在生活中学会尊老敬老
上小学的时候就在本村上,但即便几步远的学校,我却经常迟到。不是因为我偷懒或者不守纪律,而是家庭的缘故。
那时,农村一般都是一天吃两顿饭,早饭的时间大概是在八点多,每天早晨爸爸要去田地干一段时间农活,收工之后回家吃早饭,然后再干活到晚上回家吃晚饭。每天早晨,我也要早起帮助妈妈做家务、烧火做饭,并没有懒床。但每天早晨着急上学的时候,却因爸爸还没收工回来而不能吃饭。妈妈的观点是:“你爸干活还没吃,你不能先吃,必须等着你爸一起吃。”于是就等着。等到爸爸回来吃完早饭去上学了,必然迟到,害的我经常挨老师批评,甚至受到过体罚。但这件事却给了我很深的影响:父母为家庭生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孩子必须尊重父母。
因为贫穷,家里难得吃一次白面,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会吃一次白馒头或者包子、水饺,而只要家里做了好吃的,妈妈一定先盛一碗让我送给爷爷奶奶。习惯了,只要家里做好吃的不等妈妈指示就主动请缨去给奶奶送。
那时候吃的玉米面、小麦面很少用机器磨,而是人工推磨,为了省钱。而推磨的任务也是我的。每次到奶奶家的石磨去推磨之后,必定要给奶奶留下一瓢。
上大学乃至工作以后,每次回老家,一定要从“大城市”买些松软的面包蛋糕等食品给爷爷奶奶。还记得在爷爷中风不能说话的最后两年间,每次回去带的点心亲自喂给爷爷吃,奶奶就在一边说“这是你孙女给你买的,吃吧,吃吧”,爷爷就一边吃一边流眼泪,嘴里“嗯嗯啊啊”无法表达,奶奶就说:“你爷爷这是高兴的呢!”
爷爷走了之后,奶奶过了十多年也走了。在奶奶的最后几年里,一直是妈妈伺候她的起居和饮食。奶奶房间窗外有一棵齐房檐的高大栀子花树,那还是我很小的时候扦插成活的,每到开花季节,那一团团洁白的花朵让全村人都能闻到花香。但在奶奶最后只能卧床的两年里,爸爸却砍掉了栀子花树,只因为那棵栀子花挡住了奶奶房间的视线……回老家时,一进小院第一眼就看到栀子花没有了,很心痛。当得知是为了奶奶能看到窗外、享受阳光而砍走的,也就不感到遗憾了。而最后奶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屎尿都在炕上,妈妈从不嫌脏而尽心伺候,也让我看到了妈妈的伟大。可以说,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的孝敬,是给我的最珍贵礼物,从父母的身上、日常的生活中,让我学会了如何尊老敬老。
虽然我的童年极其贫穷落后,但童年又是富足的,因为我拥有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心,过于自我,抱怨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什么都不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仔细想想,似乎现在的孩子没有真正的童年,只有学习、学习、学习,一切只是为了考试;即便周末、节假日也被各种补习班填满了,哪有游戏的时间?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很多父母的代偿心理严重,自己吃苦受累惯了,不能再让孩子受自己受过的苦,于是就包办代替……种种现象表明,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大人的问题,我们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童年,没有给孩子完整的童年生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把完整的童年生活还给孩子,因为,最好的教育就在生活中。

发表于《湖南教育》2015年6月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2 23:38 , Processed in 0.15023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