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歌词创作基本技巧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3:4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歌词创作基本技巧
作者:李春吟

转自李春吟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64175112


一:歌词与诗歌的区别

1:共同点:
(1):歌词与诗歌同源,体裁特征相同,都可以朗诵;
(2):歌词和诗歌的写作都要求分段、分句、押韵;
(3):歌词和诗歌都讲究立意、精短、形象思维.

2:不同点:
(1):歌词受音乐制约,具有一定格式;诗歌发挥更自由.(2):歌词谱曲可唱,诗歌一般不能谱曲,只能朗诵.


二:歌词的格式

歌词的格式即结构。

歌词的结构受曲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A曲式(一段体)、AB曲式(两段体)、ABA和ABC曲式等。

(1) A曲式(一段体):只有一段旋律,一段歌词,反复歌唱,或者有几段结构相同的歌词,共用一段旋律。如《东方红》;

(·2)AB曲式(两段体):由AB两个不同的乐段构成。一般说来,A段是叙述,是情绪的铺垫;B段是抒情,是情绪的高潮。AB曲式的两段体歌词是最常见的一种歌曲结构方式。如《难忘今宵》;

(3)ABA和ABC曲式(三段体):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A段的旋律重现于B段之后,形成ABA曲式,或者AABA曲式。这时B段前后的A段旋律构成呼应,给人以更多地回味和遐想。如《爱我中华》;

(4)ABC和AABC曲式(三段体):B段之后,不是重现或者变奏A段旋律,而是加上一段全新的旋律,其歌词的内容是对B段的深化和补充,句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就是说,另加了一个C段。其整个曲式不再是ABA或者AABA,而是ABC或AABC了。如《小芳》;

曲式除以上常见的四种外,还有ABCD的多段体和ABACA式的回旋体,但后两种使用比较少,不再赘述

三:歌词创作的基本要素

一首好歌词的形成,离不开三个要素。即诗意、哲理、真情。这三个要素互为关联又互为补充。没有诗意的歌词是苍白的;没有哲理的歌词是肤浅的;没有真情的歌词既苍白又肤浅。这三位一体的创作态势构成了歌词向着更新、更美、更动人的较高审美境界飞越。

诗意,指诗的格调,诗的境界,诗的氛围。
哲理,指思想的结晶,思辩的火焰,人生体验中的顿悟,顿悟中引发的禅机,体现在歌词中就是警句。
真情,指把真情实感渗透歌词的语言中,借景托物抒发情感。

四:歌词的选材

歌词的选材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选择最熟悉的事物;
二是选择最动情的事物;
三是选择最理解的事物;
四是选择最有意义的事物。


素材的选择要做到:
真实而不虚假,质朴而不怪诞;
新颖而不陈旧,生动而不枯燥;
典型而不一般,丰满而不单薄;
厚重而不轻浮,精粹而不芜杂;


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歌词才能引起观众的思考与共鸣,才能滋补观众的精神与情操,才能提供观众的品位与享受。

五、歌词的立意

意,即歌词的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歌词要表达的主题。

1、歌词的“意”包含四层含义:即意旨、意兴、意象和意境。

意旨:即歌词的“题眼”;
意兴:即歌词要表达的情感和情趣;
意象:即体现主题的艺术形象;
意境:即歌词呈现的艺术品味和境界。


2、立意的几种主要方法:

(1)、由表及里,开掘取意。就是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如乔羽的《黄果树大瀑布》,借瀑布而写做人的品格。

(2)、另辟蹊径,别出新意。就是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所未见,寻找新的意蕴。如广征的《我热恋的故乡》,写最真实的故乡,抒最真挚的乡情。

(3)、即小示大,拓展引意。就是从小题材、小事物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蕴。如张士燮的《森林与大象》,借动物的森林家园遭到破坏,引申出保护生态的大意蕴。

(4)、超以象外,借物命意。指因物兴感,把自己的主观情思移置、投射到物象上,并超越物象本身表达象外的意蕴。如齐秦的《北方的狼》,借狼之口抒发心声。

(5)、立时代潮,抒豪迈意。宏观、立体地审示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风貌本质的意蕴。如蒋开儒的《走进新时代》。

总之,立意要达到三项基本要求:第一要真实,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第二要深刻,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透过意象,揭示灵魂;第三要新颖,具有独创性,表达对生活、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和感受。

六、歌词的叙述方式

歌词有了立意,要进行表达,涉及到叙述方式的问题。“意”的表达有三种基本方式:

1、直言其意:指直抒胸臆,直接以抽象的语言说出心中的情思。所谓抽象语言,指不借助意象表达的语言。如陈涛的《从头再来》,一腔情思坦诚倾诉,劝慰和鼓励直言相告,直接表达《从头再来》的主题。

2、直言其意与立象尽意并用:即在直言其意、直抒其怀的同时,采撷若干意象,点缀词间,作辅助性的表达,或者以意象表达为主,穿插若干直言表达。这是歌词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如意大利歌曲《西班牙女郎》直抒情怀,”美丽的花“的意象随缘采撷,随机点缀。

3、立象尽意:以语言营造意象,以意象寄托情思。语言是构造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其中没有一句直接抒发爱国情怀的语句,将所有的情怀都寄托于长江这一意象之中。


七、歌词的语言

歌词,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作为和音乐同步降生的一种口传文学,通俗性是歌词语言的传统特征之一。

歌词伴随听众的听觉,在一定的旋律和时间里流动,听众没有时间去考虑和琢磨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因此,歌词需要深入浅出,将深意寓于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学之中,使歌词语言更加浅显直白、通畅自然,更加口语化,声声入耳,让人们即时共鸣。

歌词的浅显直白,是在自己含蓄、隐约基础上的浅显直白,也就是在创作歌词时,不把话说完,而是把许多情思留给音乐去言说,把许多诗意留给旋律去表达。

歌词的口语化,并不是现代生活口语的照录不误,而是要加以选择、提炼,使其通俗化,成为浅显而又有词雅、词趣的语言,而不是顺口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通俗化呢?

一是要将蓄积于心的经验、感情在化作语言时,脱开陈旧的框套,设法从口语中寻觅出路,不妨多作设想,加以集纳提炼,从生活语言中进行比较、淘汰,选择最确切、最完善、最有表现力,张力最大、信息量最多的本色语言。如张黎的《命运不是辘轳》。

二是多下意象化的功夫,在觅取诗意依托形象的同时,选择语言。如张黎的《苦乐年华》。

三是要注意“共知率”的大小,有的土语方言或过分庸俗的语言,也不宜入词。

除以上三点外,还要努力加强歌词语言的具象、空灵和简练的技能,这也是提高歌词语言艺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在创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

八、歌词的押韵

歌词押韵的目的,在于借助韵脚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增进歌词的乐感,使歌词朗朗上口。

传统的诗韵与词韵不大相同,诗韵比较严格,词韵比较宽泛。今天的诗韵、词韵已经逐渐通用了。今天流行的韵书如《诗韵新编》分18韵部,以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为韵名。在18韵部里,二波、三歌可以通押,五支、六儿、七齐(有时再加上十有鱼)可以通押,十七庚、十八东可以通押,有时三歌与四皆也可以通押,十五痕与十七庚也可以通押。

不过,在同一歌词里,尽管相近的韵部可以通押,在不至于以韵害意的情况下,不妨让韵脚简单些,尽量不要通押,这样更为上口。

动笔写歌词时,如果要理性地选取韵脚,就应该牵就关键词、关键句的韵脚。如《长江之歌》以“你从雪山走来”开篇,很自然地就用了“怀来”韵,一路下来,与“风采”、“气概”、“大海”、“母亲的情怀”等韵脚正好合辙。

作词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有的韵部发音响亮,如江阳、发花等韵部,适合表现昂扬亢奋的情感;有的发音低沉,如灰堆、一七等韵部队,适宜表现苦闷沉重的情感。


附:百灵推荐理由
   
    所有的诗体都源自民间,历代诗人多提倡向民歌学习,新诗也不例外。现代民歌,除民间史诗、歌调外,还应包括各种流行歌曲。
    淮河词人李春吟,是我新发现的一位词作者,推荐他的《歌词创作基本技巧》,是因为读他的词,发现其风格与我的诗歌格律观一致,所以想深入学习之。
    我的格律观认为,诗歌节奏首重韵,次重行句节奏,再重行、节对称。
    我统计了50首常用词牌,有30首符合行、节对称,即所谓格律体新诗的要求,另20首不完全对称,亦有一定对称性。但所有的词牌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音韵美,二是行句节奏感强。这两个特点,兼顾行、节对称所产生的音乐场性美和建筑美,是诗歌格律美学的要点所在。
    新诗当有如是格律,才算美!
    李春吟的词作(详见其博客),就有很强的格律美。其韵律和行句节奏是很讲究,很有音乐节奏感的,其诗行、诗节的对称性也是很明显的,故为百灵所喜欢!
    作品如是,理论亦精。百灵发现他这篇并不多见的理论文章,转录、重排与此,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
    希望所有的诗都能像歌词一样,极具音乐魅力,古典诗词完全做到了这点,新诗应当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3:59 , Processed in 0.09820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