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个体作文的源与流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07:4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个体作文的源与流

文章作者:刘云生 


  追“源”溯“流”是人们发现事物规律,科学行事的重要方法。探索儿童个体作文的源与流,以及最终旨意,就是把握儿童个体作文的内在规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1]的过程。夸美纽斯曾指出,“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内发的”。[2]本文即从“内发”的视角来探讨此问题。
  一、盈盈意动——儿童个体作文之源
  对于儿童个体来说,作文的源泉在哪里?一般的回答是,“来源于生活”。从“外发”的角度来看,这种论点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溪水、山石、小鸟和牛羊等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它们不能作文呢?看来,作文不仅导源于外在的生活,还导源于人内在的心灵,是生活心灵化、心灵语言化的过程。哲学家塞尔认为,“心灵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特征是意识性。”[3]儿童有着充盈和活跃的意识活动,是人的看法、想法和情感等最丰富的时期,他虽处于最原初的生命状态,但是“就在那儿——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世界正被创造”。[4]“那最初的思想本身却有原始的丰富性,往往在单纯中蕴含着后来发展的各种萌芽和因素,有它的特别的机制和有机结构。”[5]这使得儿童个体作文,甚至是很好地作文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盈盈意动,乃儿童个体作文内在的、直接的根源。那么,儿童心灵的意动有什么特点?对其作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规定性呢?
  1.儿童具有语言习得的本能,其作文乃“天籁之声”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存在不只是身心的发生学来源,而且包括人之生活的方式和内容都是取法自然的。很显然,人是自然之子。其中,“语言是设计精良的自然产物”。人的语言可以分为心灵语言和自然语言。心灵语言是内在的,并且具有普遍性,并不分英文、中文等类别;自然语言则是外在的,表现为具体的音形义,有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日文、德文,等等。儿童最接近自然,具有天赋的语言习得能力,一出生,首先发展的是心灵语言,接着才发展自然语言,当然主要是口头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作文乃“天籁之声”,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作。
  2.儿童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其作文乃“不朽之诗”
  儿童年龄小,意识发展程度低,生活在梦想的王国里,他们整天不知疲倦地做着游戏、涂画、说唱等事。正是因为儿童意识发展程度低,在本能和集体无意识与环境的合力激发下,儿童将自己精神系统中深层次的内容表现出来,让自己从祖先那里所继承的“原始意象”(荣格)或“种族发育根源的碎片”(弗洛伊德)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黑暗走向光明中来,能说出一些包含哲理和诗意的话语,因为“在进化过程中能最终保留在个体生物学层面(基因)的人类精神,肯定是最有利于种族生存与发展的最灿烂最有价值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精神文化,所以儿童携带着的这部分潜能在现实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神奇的美、巨大的创造性和无尽的可塑性”。[6]正因为儿童意识发展程度低,儿童看世界则具有独特的视角,其片面性和不成熟性恰好成就了他们表达的诗意,比如,他们看到大人用刀切菜,会说:“刀在走路。”正因为儿童意识发展程度低,他们才津津乐道于我们成人不屑一顾的游戏、梦想,成为小小的艺术家、梦想家和探索者,而记录这些发现、梦想和游戏的作文更多生命的原汁原味,更多诗性的光辉。
  3.儿童具有多变的生命体验,其作文乃“心灵之史”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变化最迅速、最多样的时期,可以说“三天变一小样,十天变一大样”。用周作人的话说,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7]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自身心理的发展变化,其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其生命体验是多变的。正是这样,无论儿童的作文写得如何,只要是直抒性灵,自然流露所思所感,就一定是其心灵历史的写照。
  但是,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欲将破土发芽的种子,它必须经过生命的努力、蓄积和等待,经过无数次的心灵意动,从而在挣扎中、在抗争中、在坚持中使尽生命的力量,绽开紧紧包裹种子的壳,然后才能自如地表达心灵的梦想与感受。当然,这绽放的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只是一步一步地前进,每前进一步,总有不同的心灵意动,也给儿童作文以许多鲜活的素材。
  二、层层阻隔——儿童个体作文之难
  儿童就其天性而言,是具有天赋作文和其他创造能力的。然而现实中是什么阻隔了儿童言语天性的发挥?是什么使儿童个体作文成为难题?有儿童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于儿童的原因。
  1.儿童心灵语言转化成自然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面临多重阻隔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有限,其丰富的心灵语言要转换成自然语言,面临一个选词造句的关口。史迪芬·平克指出,“但是写作还是一个后天的选择,真正驱动语言沟通原动力的,是我们从小习得的说话能力——说的语言。”[8]儿童从“说”到“写”又面临一个书面表达的关口。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关口,使儿童作文在客观上存在障碍。作文教学正是要帮助儿童越过这层层障碍的过程。其中,丰富儿童的语言仓库和培养其恰如其分地选择语言文字的能力将成为培养儿童个体作文能力的重要内容。
  2.对儿童作文心理发展认识不足,尤其是有效培养期的放逐形成多路阻隔
  儿童个体作文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弄清这些规律将有利于我们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方法予以指导。但是,我们对此的研究还十分不够。我在研究中发现,儿童作文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作文阶段,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开始系统地学习书面语言,但是口头语言正在或已经发展起来了。这个时期,儿童虽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但处于“精神胚胎”的孕育期,有一颗有吸引力的心灵。著名生态学家卡逊曾经说过:“如果说,真实的资料是种子,日后能长成知识及智慧,那么,感性的情绪和印象便是这些种子生长所必需的沃土。童年时光正是培育沃土的时机。”[9]前作文阶段,是发展儿童感性的情绪和丰富的印象的时期,教师、家长要为日后儿童作文培育出肥沃的土壤。第二个阶段是启蒙作文阶段,儿童开始系统地学习书面语言,但还没有要求他们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一般指处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尽管儿童还没有开始真正地作文,但作文启蒙应该开始了。这一个阶段,主要是让儿童自由自在表达自己心理所思所想,不需要任何形式的限制,重点在于培养儿童作文的兴趣。第三个阶段才是正式作文阶段,小学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作文需要有基本的规范。因此,这个阶段也可以成为作文的“形式化阶段”。其重点在于让儿童学习将作文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然而,现实中在指导儿童作文时,不少人忽视了儿童个体作文前两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放逐了十分关键的两个时期。让儿童一下子迈入第三个阶段,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准备不够,由此而产生自我发展性阻碍,害怕作文、反感作文,甚至抵制作文,形成多路阻隔。
  3.不恰当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为儿童个体作文制造了多种阻隔
  第一,成人化。按照成人的心理和世界观来编写教材,组织儿童的作文,乃至语文教学。有一篇课文叫《蒲公英的种子》,其内容是,“我是蒲公英的种子,筑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筑微风轻轻一吹,筑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筑飞呀,飞呀,筑飞到哪儿,筑哪儿就是我的家。”有一位教师曾举此文,写道:“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是眷眷堂前、依依膝下的年龄,‘离开了亲爱的妈妈’,怎么竟然还‘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呢?可见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感生活,与一年级儿童的情感愿望是完全相背离的。”[10]类似的例子绝不只有一例两例,它们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以及作文的表达都会构成一种障碍。
  第二,模式化。教师指导儿童阅读,不是让儿童去欣赏文章中所包含的意趣,以及丰富的文化世界,而专注于文章形式化的解读,将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框架过早地“撕开”给儿童看。在指导儿童作文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儿童如何构思作文框架,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帮助学生拟出作文提纲,让儿童往框架里填内容。这些模式化的做法,将儿童的心灵禁锢在一个个狭小的模式里,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创造的欲望、纯真的感动和浪漫的童趣,其作文也没有了“野性”,更没有了灵性。我们真应该好好玩味荷尔德林的诗句,“只要他没有浸染在变色龙般的颜色里,孩子就是一个神性的生灵。他完全是他所是,因此才这样美。”[11]
  第三,无趣化。教师在指导儿童写字、阅读和作文时大多“例行公事”,缺乏趣味性,没能打开儿童的心扉,致使儿童不能用舒展的心灵来阅读,来体验,来表达。处于睡眠状态的心智怎能积极地投入作文?相反,“睡意”会阻隔儿童作文的有效表达。一位儿童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我爱写作,一提笔总觉得有写不完的话,还珠格格的刁蛮,孙悟空的勇敢,奥特曼的神武……我都爱写。但我不爱写老师布置的作文,更不爱写试卷上的作文,因为那些作文必须按要求去写,否则,休想得高分。我真害怕写这样的作文,因为每次写时我都要编造‘美丽的谎言’,让老师开心。但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毫无情趣的作文,只能使儿童反感。
  第四,去个性化。这是与个性化相对的一种表现。教师有意或无意褒奖儿童那种所谓思想健康、立意高远的表达,导致儿童不敢或者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尤其是个人化、细碎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听听,翻看儿童作文看看,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台面上的话”,假、大、空,不一而足。说小点,这种氛围禁锢了儿童的思想;说大点,这种文化窒息了儿童心灵的生长,让儿童心灵蒙上一层文化的灰尘,影响其创造性地发展。
  三、脉脉疏导——儿童个体作文之道
  面对儿童作文的层层阻隔,如何让儿童心灵中那鲜活的意动流淌出儿童味十足的作文来呢?唯一的思路就是紧扣儿童意动之源,遵循其表达之道,顺“流”而导,让儿童心灵之意汩汩流淌出来,倾泻于纸面,形成属于儿童自己的作文。就此立场,我以为,当前语文教师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点。
  1.丰富儿童的“原初意象”
  所谓“原初意象”,这里指的是儿童接触世界留在心灵中最初的意象。一个儿童,如果接触面太窄,在童年尤其是3~8岁心灵发展的高峰期,意象贫乏,对他今后的心灵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他们的作文。因此,我们要让儿童在这个阶段充分地动起来,充分地玩耍,充分地接触世界,积淀丰富的个人体验。然而,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家长或者教师过早地让儿童与那些鲜活的世界脱离,一头埋进书堆里,学作文变成了背诵作文书,依样画葫芦的机械劳动。不仅致使儿童写不出什么好作文来,还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早早地枯竭了儿童创作的兴趣和创造的源泉。夸美纽斯说,“自然发展一切均从根柢开始,不从别处入手。”“除非有了基础或根柢,自然不在任何事物上面起作用。”[12]试想,如果儿童没有丰富的原初意象,怎能有丰富的心灵,怎能有鲜活的意动?就好像树木没有良好的根柢一样,怎能健康地发展,又怎能有丰富的表达?
  2.作文启蒙始于“涂鸦”
  有一句话说,“工夫在诗外。”儿童作文也是如此,其工夫要用在儿童正式作文以前。前期准备充分了,儿童作文就顺理成章了。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某小学走廊里陈列着一幅很有趣的画,那是一个由孩子的脚印组合而成的画面。每当有来宾参观学校时,校长总是很自豪地向来宾介绍说,这是一个学生在脚上涂了油彩,用力踩出来的。他认为这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一般,创造力不可估量,就把画郑重地陈列在这里,旨在创导一种创造精神,鼓励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以这位校长的态度来指导儿童涂鸦作文,一定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满足儿童“搜寻和做梦”心理
  皮亚杰在分析儿童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做游戏时说,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13]其实,儿童作文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可以把儿童作文变成一种“搜寻和做梦”的行动。例如,13岁的中国姑娘范炜用英文写的寓言小说《剑鸟》被全球第二大出版机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看中,在美国上市一周,引起很大的反响。在写作过程中,范炜借阅了大量的书籍,并且上武术班学习,以保证描写格斗场面的精确性。她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搜寻和做梦的过程。而事实上,许多儿童都有过这样的尝试,只是由于教师或家长的指导错位或者将之扼杀在摇篮中罢了。
  4.为儿童创设“随时练笔”的机会
  创设随时用笔表达的机会,就是让儿童把作文变成自觉行为的重要方式。比如,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教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由此可见,儿童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如果让儿童把这样的对话记录下来,一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样,作文就会变成了儿童“川流不息的生命”。
  5.大力鼓励儿童抒写“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指导儿童作文时,也要鼓励儿童捕捉心灵的顿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即所谓“真性情”文字。千万不要倡导所谓“高尚”“正统”的空文章。然而,事实上不少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助长了不好的作文风气。曾经听一位朋友谈到这样一件事:孩子写了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队,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时,我的手伸在裤兜里,把山楂上的茸毛抹下来。”老师给他打了个“丙”,还批评他升国旗时态度不严肃。孩子回去之后,咬着笔杆不知写什么才好。最后,他终于硬着头皮写下了这句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作文交上去了,内心却惶惶不安,因为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本子发下来一看,他得到的是“甲”。学者张文质的话值得我们好好玩味:“要让孩子写出见性见灵的文字、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文字,就要尊重儿童的视角。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来肯定,而不是依附于成年人的定义、概念而存在。尊重儿童的视角,其价值在于对个体的尊重,还给孩子看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自信心。这样孩子的作文才会有个性,有创造性。”由此可见,教师对儿童作文的态度,就是一种导向,一种指导,一种教育。只要我们对儿童“真性情”文字大加鼓励,就能促使儿童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愿望、情感、思想、意识,以及追求、理想和价值判断来。
  6.采取“渐入式”规范儿童作文
  何谓“渐入式”?这里指的是在儿童开始作文时,尤其是启蒙阶段,基本采取不规范的态度,让儿童大胆作文,自由作文,只培养其兴趣。据说,美国一所小学,儿童第一天入学,上的就是“作文课”,老师把儿童带到图书室,席地而坐,教师随手从书架上抽取一本故事书,给儿童们讲起来,讲完后,问儿童,“后来呢?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让儿童用笔在纸上随意画出自己想象的结局。教师一一看过,大加赞赏,并帮助儿童签上名字。接着,将每一个儿童的作品叠成一叠,装进一个书皮里,在封面上写上班级的名字,并告诉儿童,“孩子们,你们真能干,不一会儿就写了一本书,这可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人小,写的是小书,今后,你们长大了,还会写大书,像这书架上的书一样大。”说着,将孩子们写的“新书”慎重地放在书架上,孩子们高兴地离开图书室,还有的说,“哦,我们能够写书了。”这个故事中的教师重在培养儿童的兴趣和自信心。一旦儿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自觉自愿地写作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作文相机地给予指导,将一些写作规范告诉儿童。并随着年级的升高,加大指导的力度,渐渐地提高写作规范的要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生生不息——儿童个体作文之意
  儿童作文,是其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果我们仅仅只着眼于儿童写好作文来教作文,未免太短视了,也事实上教不好作文。只有把儿童作文放到儿童整个人的发展大背景下来考察,才能真切地看清儿童作文的价值和用意。以这样的视界来看儿童个体作文的旨意,可用“生生不息”四个字概括。这里的“生”有三层意思:一是生存,儿童作文是儿童的生存状态之一,如果套用“我思故我在”的语言方式来说的话,对儿童而言,“我写故我在”;二是生活,儿童作文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这部分缺失了,儿童生活就不会充盈,也不会优雅,更不会完整;三是生长,儿童作文是儿童心灵生长的重要途径,通过作文,儿童的心灵更加丰富,更加细腻,更加聪慧。所谓“不息”,指的是儿童个体不断作文的过程就是其持续发展的过程。由此来思考儿童个体作文教学,教师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工夫。
  1.以作文为内容培养儿童语文素养,并反过来促进儿童个体作文
  作文能力是儿童语文素养的内容之一。但对儿童进行作文指导不仅仅限于关于“写”的推动,也包括听、说、读的推动。因此,儿童作文教学虽然围绕的是儿童作文能力的培养,也义不容辞地包含着对其他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不光是要求儿童在作文时多听,多读,还要多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要求教师将几者综合起来进行指导。因为听说读写事实上是分不开的。著名作家赵玫谈及自己创作体验时说:“那是我不曾真的亲历却可以真的想象和感受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的形成因为我读的那些读不尽的书。”
  2.以作文为依托实施儿童心理辅导,并反过来促进儿童个体作文
  如果儿童个体作文真的做到了“我手写我心”,那么教师就可以从他们的作文中洞识儿童的心灵世界,发现儿童心里的矛盾、困惑,以及其他的一些心理状态,并对此展开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促进儿童心灵健康的发展。比如,某位孩子到上海借读一年,今年又回南京复读,开学没几天,老师就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开学啦》让全班学生写。他在作文里大发牢骚:“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校还是那所学校,老师还是那位老师……就是自己的地位改变了,在上海是中队委,回南京却成了老百姓,我不服气!”针对这样的“性情”文字,教师首先要肯定孩子敢说真话的勇气,然后针对其心理状态作一些引导,让他认识当班干部的目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会出现“成了老百姓”的原因,等等,鼓励他继续努力,日后为班级做贡献。如此这般辅导以后,还可以让他把当下的新思考写出来,进一步练习语言表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敏感的东西!那就是小孩的大脑!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株挂著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需要多么的小心谨慎。”[14]因此,在以作文为依托对儿童实施心理辅导时,一定要持慎重的态度,将辅导和儿童作文吐露心声结合起来。
  3.以作文为凭借夯实儿童文化根柢,并反过来促进儿童个体作文
  成人的生活是基于童年的。1990年安徒生儿童文学奖得主托莫德·豪根曾说:“童年是我们皆以相互交流和与年轻交流的主要源泉,也是了解我们自己和全人类的基本源泉。”[15]正因为如此,本着对儿童一生负责任的精神,教师要以儿童作文为凭借全面夯实儿童的文化根柢,使之一生受用。据说,有一个儿童写日记,第一天的内容是:“我今天到我妈单位玩,玩得好高兴呢。”第二天的内容是:“昨天我到我妈妈单位玩,玩得好高兴呢。”第三天的内容是:“今天我又想起前天我到妈妈单位玩,玩得很高兴。”很显然,这个儿童的文化生活太贫乏。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让儿童参与其中,形成丰富的文化感受,这样,就不会写出那样乏味的日记来了。如此一来,作文就会真正成为儿童生命世界中的一块绿原,精神世界中的一片蓝天,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对儿童来说,文化犹如土壤,“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筑筑愈是与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16]其作文也会更有内涵,更有新意。
  4.以作文为载体启导儿童人生智慧,并反过来促进儿童个体作文
  教师要结合儿童的作文,指导他们思考一些关于“我”“他人”及其人生智慧的问题。比如,一位儿童在作文中写道,面对一个无赖的纠缠,心理十分苦恼。他的语文教师就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启迪他去思考。故事说:一个老伯在市场卖萝卜,一只兔子走过来,说:“老板,给一个萝卜吃吃!”老伯说:“没有,走开。”兔子走了。第二天,兔子又来了,说:“老板,给一个萝卜吃吃!”老伯觉得很烦,说:“没有,走开!”第三天,兔子又来了,说“老板,给一个萝卜吃吃!”老伯生气了,说:“你有完没完,明天再来,我用剪刀剪了你的长耳朵!”第四天,兔子又来了,说:“老板,你有剪刀吗?”老伯说:“我一个卖萝卜的,哪来的剪刀?”兔子连忙说:“老板,给一个萝卜吃吃!”……故事讲完了,那位儿童开心地笑了,然后若有所悟地走开了。我以为,这位教师是高明的。如果让这位儿童将老师所讲的故事和自己听后的感想写下来,就又达到了作文练习的目的。
  马拉古齐有一首诗,题目是《其实有一百》,开篇即写道:“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以上对儿童个体作文的探索仅仅是从这“一百”中抽象概括出一些关于他们作文的源与流,以及“流向”的思考,难以对儿童个体作文作出非常全面的论述。尽管如此,一缕理性的思考至少可以成为暗夜中的一盏烛台,虽然照不了整个世界,但依然可以供人们秉烛夜游。以此砖引玉,愿更多探索发出的微小光芒汇聚成光的海洋,照耀儿童作文前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唐文精选. 种树郭橐驼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25.
  [2][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2,107.
  [3]塞尔. 心灵、语言和社会.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40.
  [4]贾德.纸牌的秘密[M].李永平,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7:4.
  [5]杨适.哲学的童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0. 
  [6]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
  [7]周作人.儿童的文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39.
  [8]史迪芬·平克.洪兰,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25.22.
  [9]威尔逊.大自然的猎人[M].杨玉龄,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10]朱自强.回到原点——论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问题.太原: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5):20-21.
  [11]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文集[M].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10.
  [13]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43.
  [14]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7.
  [15]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360.
  [16]屠岸.树的哲学[G].姜耕玉,选编.20世纪汉语诗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59 , Processed in 0.38504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