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论坛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9:3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9:41:39 | 只看该作者
迷人的业余无线电

    早晨你被钟控收音机叫醒,在收音机的新闻广播声中收拾起床。吃过用微波炉加热的早餐,你带上传呼机和手机上班去了。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我们处在无线电波的包围中。无线电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各式各样的无线电产品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现代化通信方式和便捷的通信手段提高了办公效率。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工作条件改善以后大家有了更多的学习闲暇时间。那孩提时代的梦想;年轻人对新异刺激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都幻化成无数种千奇百怪的业余爱好,又从中衍生出五花八门的新奇玩法。
    要想在娱乐中得到积极休息,在玩儿当中提升品味,玩出质量和效益,选择什么样的业余爱好是很重要的:有个别爱好弊病很大,轻则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重则还会违犯国家法律。那种只图一时享乐,损人不利己的“爱好”应当摒除。

    业余无线电爱好独树一帜,以其深刻内函令人为之向往。每天在世界各地有无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在空中相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感情。业余无线电活动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娱自乐,大家同乐。
    在业余爱好百花园中,业余无线电是一朵绚烂夺目的奇葩,她以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其中。

    也许有人要问:业余无线电真的很好玩吗?到底好在哪里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明显的探索未知,求疑解惑的能动性,并且永不满足,永无止境。
    人们在创造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精神的满足。业余无线电完全具备了这种属性,在学习、掌握和应用无线电技术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未知的崭新领域。这也许就是众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趋之若骛并乐此不疲的原因吧?
    业余无线电是以无线电技术为基础,老少皆宜的群众性活动。业余无线电以深刻的内函、丰富多采的活动项目,适合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广大爱好者参加,每个业余爱好者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喜欢球类运动的朋友,可以到野外参加无线电“猎狐”比赛。
    比赛场上,选手们手举自制测向机,与对手拚体力,比毅力,斗智慧。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全都“狐狸”电台,用汗水换来胜利的喜悦。
    比赛场下,选手们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评测、分析测向机性能和特点,探讨技术改进方案。赛场上的对手早已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有音乐天赋的朋友,可以在抄收电报的噪声中,用敏锐的听力捕捉到天籁之音,用乐感丰富的耳朵分辨电报音调微小的差异,并准确抄收。一些老火腿可以从对方发报手法中找到老朋友。更有资深火腿不必抄报,以手键当嘴,直接用莫尔斯电码与对方交谈,令人叹为观止。

    善于下棋的朋友,都具有很好的抽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制作、维修无线电器材过程中可以大显身手。在错综复杂的故障表象中,利用自己的特长去分析推理。克服重重困难,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爱好旅游的朋友,可以带着电台去远足,去体验投入大自然的乐趣。野外旅游更能培养人克服困难和独立应变能力。在进行野外通信试验时,还可以考查当地的民俗风情,博览大自然奇丽风光。
    登高,去体验什么叫高瞻远瞩;下海,去无人岛感悟人生真谛。身处异乡,形单影只,与亲人朋友的热线联系完全维系在小小的话筒手柄上,大凡亲身经历之人都会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热衷于垂钓的朋友,可以手持“八木海竿”长时间守候在电台旁,以渔家特有的矜持,期待稀有电台上钓。

    有的女士愿煲电话粥,向亲友倾吐心声。拥有合法电台的火腿,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结识无数新朋友,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她们可以长时间交谈而不必付长途电话费。

    喜爱玩电脑的学生们,可以用无线电台传送图片,尝试慢扫描电视,用微机自动发报、收报。还可自己编程做智能化滤波器,用来压低噪声,提高通信效率。

    收藏是一项既有趣又有意义,魅力无穷的活动。它可以增添生活情趣,丰富知识。人们在收藏的东西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历史、文化、民俗等无所不包。当一次成功的通联结束后,双方会互寄确认联络的凭证——QSL卡片。来自世界各地五彩缤纷,风格迥异的QSL卡片,每张都记录下一份友情,一个美好的回忆。

    一些旧通信器材因年代久远,已不多见,其收藏价值远大于使用价值。新型通信器材功能强大,外型特别惹人喜爱。把这些好东西收藏在家中,独自欣赏,细细品味,其乐融融。
 

    我的入门机是139A收信机和239-1收信机,你不觉得它们很漂亮吗?

    如果你爱好航空模型、车模和船模运动,无线电遥控技术更是必修之课。通过优化航模接收控制电路,使其消耗更低,留空时间更长,操作起来更安全可靠。你只要轻拨遥控器操纵杆,航模就会在空中上下翻飞,随心所欲地做出各种特技飞行动作,你把这一切都玩弄于股掌之间。没见到人群中投来一串串羡慕的目光吗?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崇尚的信条是:高尚、爱国、守法、友爱、进取、奉献。
高尚体现在业余电台活动的非功利性和非赢利性;
爱国体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国际交往中有度有节,维护祖国荣誉和尊严,绝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
守法体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严格遵守国际上和本国的无线电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并协助维持良好的空间秩序;
友爱体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间以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进取体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对无线电技术的不懈追求,倡导树立正确人生观,以积极上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奉献体现在一旦群众有难,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设备和技术,提供无偿的营救和通信服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独特的情操、志趣、个性和抱负。迷人的业余无线电可以陶冶性情,增长智力,开拓视野。业余无线电爱好提升了文化素养和品味,使身心得到积极休息,使人们能以更充沛地体力,更旺盛地精力,更高昂的热情去参加社会活动,致力于自己的事业。

作者:列兵
《广播爱好者》swl.126.com 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中国业余无线电历程(三) 黄小芹与XU3ST-业余学术实验电台

  在北平,天津,上海和济南的业余界,黄小芹的盛名无人不晓,说资历并不长,他和业余无线电发生关系,至今仅刚过四年了,但像一对热恋的爱人似的,他始终痴痴地爱着它。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提到的是他们的结晶——XU3ST。在这个让人牵动的环境内,他们相处也有三年的历史了。

  黄小芹和多数的业余爱好者一样,在学校时除了读过一些普通物理以外,对于无线电可以说一窍不入,在职业上呢,黄君所干的茶商这一行,也是和无线电毫无关系。所以他可以算是一个纯粹的业余者,完全由于自己对它的兴趣和它认识的,他爱好无线电,爱好短波,是怀着极热诚的情绪来研习它,在书本里除研求着一些理论,还要在实地里实验,于是经过千辛万苦,XU3ST便在这种条件下出世了,存在了。

  最初的XU3ST实验电台只有一只用112-A的小玩意,那时只知道用在80公尺,因为在这个波带里根本就没有中国业余者,不但有很少试验的对象,而且还要妨碍公务电台的工作,所以除同‘2SC试过几次以外,便常常跑到40公尺里来,这一波带的确是最热闹的一段,昼夜廿四小时,几乎可以听到远近的国内外CQ,这时国内的业余者也天天增多了,他便在空中认识了‘2HY,‘8LY,‘2KT,‘9DT等同志,这时除了国内与各同志试过外,较远的便是日本(J),印度(VU),香港(VSI)等,以后渐渐的循着应走的过程增强功率,于是由一只45而两只45并联,而两只推挽,由Hartley而T.P.T.G.而TNT都仔细的实验过。在用一只45时兴头最足,高兴的时刻是寝食具废,所以每个业余者所引为荣耀的一张罕见WAC(通过全球各大洲)证,也在此时的努力中得到了。

  现在的XU3ST是比较摩登而像个样子了。发射方面已由自动式(Selfexited)试到石英控制(Crystal controlled)的复杂线路了,这部发射机是去年三月间完成的,逐渐改良,成为现在第一图的线路,全机分为振荡,倍频,放大三级,振荡级利用59管一只,线路采用石英控制“TR1-TET”式电子配合(Electron coupled)式两用,石英控制的优点是频率稳定不变,只固定在一个点上,它的缺点也在这个特性上,臂如你用石英控制发射,另一电台的讯号恰好与你的频率相同,则发生干扰(QRM)而使对方不易收听,这时除非你用另一块不同频率的石英来更换发射波长,则你的发射机等于完全失效。但是采用上述的两用式呢,则这缺点可以免了,因为电子配合是自助式振荡线路之一种,可以任意调节变动波长,一旦在用石英的频率上遇着QRM可以立刻换用电子配合式,更动波长,以便继续工作,而且电子配合调节好了,声音也能得到同石英相仿的声音。黄君现在用着两块石英,都是上品,一块是X-cut的3.595KC,另一块是一位美国业余者替买的著名的Bliley出品7,098KC,有这两块石英,所以可以随时使用80.4020或10公尺波长。(当时石英已有国产出口,是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磨制的,以当时技术,最高能磨到4.000KC八十公尺波带,每方连Holber定价十六元,比舶来品便宜多了。国内XU8SM,9DT,2Y都是用的这种出口,成绩很好。第二级倍频是用的一只53,线路是“推挽式”(Push-Push即电极推挽输入屏极并联输出),这线路对二次倍波(Doubling)特别有效,实际上备有两块石英,80.40.20.10公尺振荡级本身能自由变更,所以这一级只在发射10公尺时用它。第三级放大利用两只46推挽,因为不但它的出力是相当的大,而且可以不用丙电,同时发放试验也可以利用这种经济有效的变动屏漏(Veriable-Gridleak)式的调幅法。天线是一条不很考究的徐柏林式,本身波长适于40公尺波带全机各级间连天线的配合都采用Link式。这种方法的确比其他,方便而效能高。变换波带,非常简便只须归照附表将各线圈插上,略一调节便妥。改变振荡的方式也很简单,也电子配合时,只须把L1插入“A”的管座里,把石英取下,插入一只250mmf的固定容量电器。用石英控制,则将石英插入,将L1插入“B”座,将SW开路,便是TR1-TET,用80公尺的石英,振荡级自己倍频发出40公尺的波长。将SW短路则成为普通的五极管石英振荡,振荡级自己不倍频,只发石英本身的波长。看看这部发射机的成绩,用CW方式几乎全球各地都到达了,而且都报告说是XU中最好的讯号!最远的成绩北美有寒带的阿拉斯加(K7)美国的东部(W8)南美有阿根廷(LU),乌拉圭(GX),巴西(PX),海洋洲有新西兰(ZL),澳洲(VK)还有极不易找到的爱礼斯群岛(VP3),欧洲有英(G6),法(F8,F3),苏联(U3-4-5-6),德国(D4)哥斯拉夫(OK),芬兰(OH),丹麦(OZ),瑞典(SM),奥国(OE),比(ON),荷(PA)和西班牙(EA),麦多尼亚(LY),非洲有南非共和国(ZT)和印度洋中法属马大司加(FB8),英属马立大司岛(VQ8),至于亚洲凡有业余者的地方几乎都通过了。发话最远到过美国西部(W6)和檀香山(K6)。

  接收机是很平凡的一只三管TRF,用34做调整高放,32屏隔检波,30低收,此外应有的波长计,助调器等也都应有尽有,XU3ST的存在,一方面是供黄君和爱好者们实验所学的各种学理,实地试验各季候各距离间各波长的选用,一方面是使他们实地练习各种收发上的技能,同时还有一方面便是享受一种特殊业余兴趣,同极远的国内外同好CQ,认识许多未曾见面的朋友……

  黄小芹XU3ST是三、四十年代业余界最活跃的火腿,用行动和不凡的业绩让人深深敬仰。他与杭州的赵振德XU8UX,上海的苏氏兄弟,北平的毕德君XU2RT等无数业余者们从爱好起步,接着DIY设计制作,新办业余刊物,创办无线电企业,建广播电台,赴前线配合作战等创造了那个年代的业余无线电领域里的奇迹。奠定了中国业余无线电的丰厚历史。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饭后茶余守着军机商品机忙着CQDX的日子里,不妨停下来小小的怀把旧,去打开这一扇渐渐淡忘的业余历史小窗,透过时空的轮回,悄然地去拜访他们,回味他们,记住他们……
 
1,面带笑容的XU3ST黄小芹先生∶
 
2,XU3ST使用的QSL卡∶

4,黄小芹的工作台。(桌上为当时极为流行的半裸式收、发报机,今不再有机会遇见了)


      (综合改编“实用无线电刊”、“无线电小报”,等民国时期资料)
 
王参谋
《广播爱好者》swl.126.com 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转发:
广播论坛
原有信息:
序 号:209010
标 题:中国军机的发展
发信人:赵立新
时 间:2002-4-14 9:21:10
阅读次数:87
详细信息:

中国军机的发展
    中国正式发展战术无线电通信手段,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开始的。当时前线迫切需要师、团、营、连、排之间的无线电通信设备,研制生产的任务交给了刚接管不久的天津无线电厂和南京无线电厂。1951年11月,南京无线电厂接到了研制团、营短波电台的任务后,立即组织职工从设计到试制,从整机到零件,从工艺到加工,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寻求外厂的协作,全面开展工作。当时虽值“三反五反”政治运动,但对电台的试制,仍然全面畅开绿灯。据当时试制小组健在的老同志回忆,这种前线电台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能防潮防水、耐震、省电、人背、通信距离10公里以上,停下来换天线可通百公里以上。当时除了电子管、中周变压器外,其它一切开关、接插件、变压器、机壳、继电器、鞭状天线等几乎全由工厂自行解决,连机内的防潮剂都是自己试制生产的。样机在1952年3月试制成功。

    天津无线电厂1950年8月接受了师团用15瓦短波电台研制任务,年底,接受营连用超短波步谈机研制任务。 81型电台于1951年6月由该厂技术人员使用南京电子管厂自行赶制的功率发射管和进口匈牙利小型电子管,自行设计成功,1952年投产。 702型电台于1950年11月开始试制,1951年4月研制成功, 比美式SCR300电台体积小,重量轻,用电省、成本低。二种电台的生产满足了部队的急需,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

    1953年4月,中国根据<中苏友好条例>备忘录第十四条及<中苏关于军事交流草案>,开始引进苏联无线电技术,仿制苏联产品。 据美国“信号”杂志和英国“简氏防卫-军事通信历史年鉴”记载, 这时期有∶天津无线电厂仿制的团营、高炮、地炮、步炮坦协同用的便携式超短波调频电台系列。汉口无线电厂仿制生产的营连和连排超短波电台,短波调频坦克电台。此外,重庆无线电厂利用缴获国民党和美军留在原“中美合作技术特别所”四套小型生产设备和当时较先进的各类测控设备,仿制苏联的15瓦基地电台和美国的STT-115电台。 当时苏联机器一般比较笨重,频率窄,蓄电池供电,部分机器虽然仿制成功,却由于某些原因未被部队采用。不过,各厂通过仿制,掌握了第一手新技术、新工艺。这对今后电台上关键的问题,如频率的稳定,绝缘的提高,接插件的可靠,以及高频瓷的生产应用,变压器的密封,光学刻度,电镀涂覆,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多方面,都起了促进作用。而且,这些技术不仅在仿苏产品上,还推广到自行设计的71型、81型电台上,使其稳定性、可靠性大大提高。第一代电台全都是采用电子管,体积大,份量重,耗电多。前线战士
  在背负电台长途行军和突击作战中相当劳累。在朝鲜战场第三次战役中,正由于81型电台机器太重,跟不上作战部队,延误了战机。因此 ,如何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成为主要矛盾,也是后方各军工厂急需攻克的最大难题。1956年,0038部队(19研究所前身),着手研制晶体管和电子管混合的战术电台。1958年武汉无线电厂也参加了这一研制工作。第11研究所和第13研究所试制的电容器和半导体器件,经过6年时间的努力,于1962年7月完成8部正式样机,1963年7月投入批量生产。 特为此命名为62型超短波调频营连电台(军工编号为883电台)。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成立,王净在周总理力荐下走马上任。不久在全军比武大会上提出战术电台要小型化,半导体化。 同年9月,他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军战术电台半导体小型化”会议。提出了要做到轻、小、省(电)、牢,向有关厂布置了全半导体化电台的研制和元器件配合研制生产任务,强调了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的设计原则任务。 经过不断努力,全半导体化连排超短波电台844型电台于1972年生产定型。
  全半导体化团营短波73型电台,于1973年5月生产定型。全半导体化团营、高炮、地炮等超短波电台于1973年生产定型。全半导体化师团小81短波电台于1973年5月生产定型。第二代电台最大特点是逐渐放弃了电子管,在产品的试制过程中,集中解决了半导体化的重大难关。其中,遇到最大技术问题便是小81型电台未级烧管问题。开始,整机厂认为供货方器件不过关,而器件供货厂却认为整机厂设计线路有问题。此事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张爱苹将军为此屡屡过问,并亲自找科委、总参谈话。 1968年9月13日,周总理作了关于战术电台要实现半导体化的重要指示,1972年初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上,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亲自过问小81型电 xc台试制情况,明确模指示“作为我军主要通信装备的半导体15瓦电台,因烧管问题严重影响战备,要通过会战集中解决技术质量问题”。此后,第四机械工业部会同总参通信部, 于1972年3月,集中17个单位会战宝鸡半年,终于通过线路改进,彻底解决了烧管问题。经过全半导体化的改进,电台体积大为缩小,重量约减轻了一倍,耗电量也大大减少,通过应用,证实了小81型电台完全可以背负在行进中通信。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代的产品是解决有无问题,第二代产品则是解决轻、小、省、牢问题。发展方向没有争论。但在开始第三代产品的研制时,认识上并不一致,争论的焦点是,超短波宽频带电台和短波单边带电台是分成二部机器制作,还是合二为一。最后,决定三种电台同时上马研制,超短波段电台和15瓦短波单边带电台作为装备替换产品。80年代中期,这三代产品均研制成功。
  第二代产品中的15瓦短波单边带电台由宝鸡烽火无线电厂于1976年开始研制,1986年定型投产。通用性超短波电台由天津无线电厂于1977年开始研制,1987年生产定型。两机功能合一的宽频段多功能电台,由第七研究所于1971年开始研制,1985年设计定型,转到烽火无线电厂进行生产试制。
  坦克电台从第一代仿苏产品,没有经过第二代半导体化,由武汉无线电厂采用集成电路、数字频率合成、宽带放大、自动调谐等技术、一步跨入了第三代。研制出两种电台,超短波坦克电台于1977年设计定型,短波单边带坦克电台1976年设计定型,但因集成电路低温不过关,长期末能投产。直到1981年才因紧急需要正式投产,促进了集成电路低温过关和关键器件的成批生产。新连排电台也由武汉无线电厂研制生产,一步跨入第三代。此种电台,1968年开始研制,“文革”中被砍掉,1973年又恢复研制工作,1979年3月定型生产。 经过在热带丛林、草木丛生、方向难辨、敌我难分情况下使用、特别是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和老山前线使用,通信效果很好,保征了部队的连排指挥的畅通。第三代电台的性能比第二代电台有较大的提高,其特点是全固态化,广泛使用集成电路,采用数字频率合成,大大拓展了频段,波道间隔减少,波道数大大增多,短波采用单边带调制兼容调幅制,有的电台实现了自动调谐。营以上超短波电台可通过数字保密话,短波电台可通过模拟保密话,解决了步、炮、坦电台互通和协同作战通信问题,提高了背负电台的有效输出功率,而且还配有功率放大器,可作车载使用,增大了通信距离,解决了部队行进间通信问题。第四代电台(略......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地面战术通信设备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走过四代产品的历程,。这些产品虽然是中国人自已研制,但和国际先进的军事通信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机器的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能,提高通用化,系列化,目标化,模块化水平,提高集成度和自动化水平,要和野战地域通信网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战术通信系统,达到抗毁、机动、保密、可靠、快速、高效的要求。(完)
--------------------------------------------------------------
   

                      bg2fw
    



---------------------------------------------------------------------
To unsubscribe, e-mail: chinaham-unsubscribe@hellocq.net
For additional commands, e-mail: chinaham-help@hellocq.net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座无线电台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周恩来同志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在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下新成立了交通科,选派李强同志担任科长,主要负责建立和管理党的无线电工作。同年10月开始筹建我党的无线电台。
   就在10月的一天,中共江苏省委通知中共上海法租界党支部书记张沈川;中共组织部长伍豪(周恩来当时的化名)找他谈的话。张沈川按指定的时间、地点、见到了伍豪同志后,伍豪代表党中央派张去学无线电通讯技术。让张沈川自己去找学习机会。一天,张沈川在报上看到一则在上海蓬莱路私人开办的无线电技术招生广告。张化名为张燕铭去报了名。经过考试被录取。这所学校初次招生五十名,夜间上课。由交通科的俩名教授、教无线电基础知识,国民党第六军的报务员教收、发报技术。张沈川学习半年后,通过关系,打入国民党第六军电台当实习生。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勤学苦练,虚心求教,学会了组装无线电收、发报机等技术。并借代理收、发电报的机会,抓紧抄录国民党两本军用电台的密码交给组织,为我党尔后译破敌密码创造了有利条件。后因国民党第六军电台实习人员增多,于1929年7月将张调回,另在公共租界租了一间比较隐蔽的房子,购置了器材,由李强指导,张具体操作,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终于自制出一台收报机。9月,他们在沪西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福康里9号租了一幢三层楼库门房子,作为电台的秘密台址。周恩来为使电台便于隐蔽,特派女共产党员,蒲秋潮同志去电台工作。蒲秋潮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她从苏联回国就被周恩来选中去党正在创办的无线电台工作。
    为了适应当时险恶的环境,周恩来要她和张沈川假扮夫妻,让他们购置些时髦服装、家具和装饰品,让人感到这里是巨富家庭,丝毫不会怀疑这里是共产党的秘密机关。李强以无线电爱好者的身份,买了一些无线电器材零件,和参考书刊,与张、蒲、一起刻苦钻研,按照《无线电》杂志上的线路图样,进行发报机按装,经过反复拆装实验,在1929年11月,自制成功了我们党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为我党建立了第一台无线电台。 摘自 《历史知识》

编者扑遗:
      张沈川同志,因病于1991年7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2岁。他是我党第一名无线电报务员。1939年9月他与李强同志开办我党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培养了我党第一批无线电报务员。(详见《人民日报》1991年8月27日第四版)
 
发件人: bg9go <bg9go@21cn.com>
收件人: chinaham <chinaham@hellocq.net>
主题: [chinaham] 中共无线电事业第一人
日期: 2001年3月31日 下午 01:06

中共无线电事业第一人 (2001.3.20民主与法制时报 12版)

1928年下半年,中共上海法南区委下领导着上海法商电车三千多工人大罢工,于无声处,处处闻惊雷。
这天,白色恐怖弥漫,警车鬼哭狼嚎地四处抓人。
街头到处设置关卡,对过往行人抄靶子(抄身)。被揪出的危险分子已有一排。立在另一边,由"丘八"押着,听候发落。"危险分子"以中青年居多,短衫同胞多。
一长衫青年,手拎一贴中药缓缓走来。他,白而孱弱,从容不迫地站立在卡前听候检查,凶神恶煞的军警端量了他弱不禁风的体态和手拎的中药,一个病夫的印象掠过,便例行公事般地拍了拍他周身上下,手一挥,便放行过去。
他是谁,过险关,恰似闲庭信步?!
这个青年,是当时中共上海法南区委的街道支部书记(杰出的情报战士胡底、钱壮飞均在他所在支部),他奉区委书记李富春命令,组织了一支特别宣传队,支援法商电车工人的罢工。他过关卡同,则急于将传单送出去张贴,武装群众思想。传单下藏在帖帖中药包内。他将传单折成细条,排列整齐,伪装成中药。他叫张沈川。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一个沉着应战、处变不惊的人。
这次斗争以胜利告终。法商电车工人所提要求,都已达到。这次斗争的宣传深入人心,使工人们昂起了头,增强了信心,使上海人看到,敌人的大屠杀失败了,共产党还在。虽然国统区阴霾漫天,但看到了金色的希望。
10月中旬的一天,正当张沈川沉浸在罢工胜利的欣悦与兴奋之中,区委通知他当晚到公共租界三马路惠中旅馆一楼,中央组织部长伍豪(周恩来)约他谈话。这是他第一次去见周恩来,他兴冲冲地赶到了那里。
周恩来同志亲切地问:
"你是哪个大学念书的?参加过什么活动?"
"1925年同,风在山东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过支援日商纱厂工人罢工的斗争。与王伦、胡信之共同组织过'青岛惨案后援会'。"
"你是哪年入党?是谁介绍入党?"
"1926年11月,我经朱雅林介绍,在南昌入党。"
"党员中有两个名叫朱雅林的,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个?"
"朱雅林, 是浙江宁海人。1926年在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过。"
"噢!"周恩来同志对干部了如指掌, 又充满感情。
接下来,周恩来同志语重心长地说:目前形势及斗争的发展,亟需建立地下无线电通讯。党现派你去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明天起你归黎明(顾顺章)领导。
翌晨,黎明派李强联系张沈川,连每月的生活供给,也由李强代交。
10月下旬,张沈川从报纸广告上看到,上海无线电学校招生,地点在上海县城老西门的蓬莱路上。
张沈川按广告地址,前往观察了一番。他发现,上海无线电学校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六军电台所在,是两块牌子,一个单位。门口设有持枪的武装岗哨。他化名张燕铭报名,发现上海无线电学校的校长即是第六军的军用电台的台长刘鹤年。生活上竟有这等巧事,刘鹤年,他早在"青岛惨案后援会"一次演出募捐中认识,当时,刘鹤年在青岛测候所(观察气象所)当报务员,刘鹤年并不知他的底细,连名字也不清楚。此次报名中相见,彼此的位置与地位都变了。刘鹤年端详着张沈川,问他怎么会到上海来,为什么要学无线电呢?
张沈川一脸愁苦,叹说时运不济,经济困难,只得中途辍学。大城市谋职容易,故漂泊到此,学无线电,是想学门技术,好混口饭吃。
刘鹤年表示同情。
刘鹤年办这所无线电学校,是充分利用军用电台既有的房屋、电材设备及诸多领军饷的报务员等优势,高价招揽学生。
张沈川成了上海无线电学校第一期学员。这期学员共五十余人。刘鹤年除聘请两名交通大学教授讲无线电基础知识外,一律用六军电台报务员教技术课。上课时间大都放在晚间。
信念就是力量!张沈川全身心地扑上去学习,李强为他买了自学的应用工具:电键、蜂鸣器、干电池等。还花了十二块银元买了个矿石收音机和一副耳机,由李强装的天线与地线。第一次实践,居然收到了徐家汇天文台长波发射的法文气象报告。
1929年5月,张沈川经半年学习,以优异成绩结业。刘鹤年因见他成绩不错,少年老成,特准他留在第六军电台实习。还被允搬进六军电台,与六军电台机务的技工杨某同居一室,为学技术,甘愿放弃原来明亮的居室,住在又窄、又潮湿、终日没夜地在电台操作。他和投入及勤奋,感动了报务主任李某的挤居一室的林务员杨某。在很短时间里,教他掌握了装一个灯泡的无线电收音机及装换发射的技能;在见习收、发报时,报务主任对他要求严格,张沈川操作,就站在他身边仔细观察有无差错;张沈川收报,主任边看边听;张沈川发报,主任收抄,几次测验,均完全正确。刘鹤年等见到他工作认真细致,处事沉稳,就放手让他代班。渐渐地,张沈川的人品、技能,赢得了他们的信赖,他也熟知了电台人员的工作规律及生活习惯。电台人员都不愿值夜班,见他已能做到收发报准确无误,人又巴结。老成可信,便将夜班任务全交给他一人独挑了。
张沈川聚精会神地收听电波,世界辽阔起来,他仔细地搜捕军用电台的呼号。破译了国民党军用电台的密码。在连续几个晚上,抄收到了国民党军用电台两本密码,他交给了组织。这一重大突破,使他与李强更深刻地理解了工作的意义,增强了建立地下电讯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在一个晚班时分,他听到xh4的呼号不停地招唤张燕铭(沈川)。他屏息静气地听,原来是来自广西柳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用电台的明码电报。内容是:第四军师长李明瑞已电告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拨款三千元,要张沈川支取款代购书籍。张沈川与李明瑞相识于大革命时期,他与四师政治部主任姜丕承是同乡兼好友。因而知道,他们买书,是为了反蒋作舆论准备,组织中央银行,方才见到宋子文。宋子文具体问明了他与李明瑞的关系,便签发了拨款书,由中央银行拨款三千元,张沈川将款交约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由中宣部购置了大批进步书籍,运到了广西,为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俞作柏起义反蒋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张沈川成为我党第一名无线电报务员。

1929年上半年,周恩来同志指示,要将培训无线电通讯技术人员作为中心任务,为创建党的地下电台作人才准备。
张沈川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用隐蔽的个别教授的手工业方式进行培训。受业者有:黄尚英、王子纲、伍云甫、曾三、曾华伦、光慈(女)赵荫祥(女)、蒲秋潮(女)。
7月,六军电台来了张健等三名黄埔军校电讯班毕业的见习学员。乍到,便亮出"阿拉校长蒋中正"的牌子,锋芒毕露,不可一世。
来者不善!次晨,张沈川到六军报务室,发现发报机上贴着一张纸条,谓:"是谁昨夜值班?收报有错误。"字迹陌生,显然为新来者所写。张沈川检查昨晚的收报,并无差错。分明是无理取闹。他正寻思如何应对时,电台报务主任李某垂头丧气地走了进来,见了张沈川手中拿的纸条,苦笑着说:"若说别人忙中有错,尚可信,可你这个人,慎之又慎,把稳得很,收报从无差错,分明是他们要加害于你,看来,他们是有计谋的,谋略是先打你。实则是打我及打台长,由他们三人取代。迟早我们三人都会被撵走。
原来这三人都受过特务训练,是派来监督六军电台人员。组织知情后,急令张沈川火速离开六军电台。张沈川以"六军电台见习生渐多,练习机会少了,需要四处走走,寻个差事做做"为托词,向刘鹤年打了报告。刘批谁后,他卷了铺盖脱离了虎穴。不久,便得知新到的三人从电发报中查出四军李明瑞电宋子文拨款三千元给张燕铭购书的报底,即向司令部告刘鹤年利用军用电台私通商报。刘鹤年因此被撤职,张沈川深感不安。
张沈川离开了六军电台,李强在公共租界租了间二楼的前楼。他们购置了不少无线电器材,绘制了收发报机的线路图干了起来。成天待在房间里,锯、打、钻、焊,起劲地按图干了起来。他们不分寒暑阴晴,也不问白天或黑夜。拼命地干呀干,失败了,再重来,有志者事竟成!一架自制的小型发报机装成。白天,用来训练黄尚英操作,更深夜静,张沈川用来收抄各种新闻。
这年秋,白鑫叛变,出卖了彭拜、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同志,国民党成立了"淞沪铲共委员会",叛徒白鑫丧心病狂地伙同保镖日夜在马路上寻找、指认共产党员。政治空气日趋严峻。
周恩来同志为保护同志,派蒲秋潮"住机关",即与张沈川共组一个"家庭"。因为,两个男人世界,招人注意,极不安全。组织为他设置的是一个富人的公馆,是幢三层楼的石库门的房屋。地点在沪西极斯斐尔路(大西路)福康里九号。
蒲秋潮,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1925的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北京女师大风潮,得到鲁迅的支持。校长杨荫榆封闭了该校学生自治会,将她与许广平、刘和珍等六人开除学籍。风尘平息,学生们欢庆复校,蒲秋潮等高扬"女师大万岁"、"公理我胜"的旗帜,走进校门。
女师大风潮刚过,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为抗议日本等八国帝国主义列强发生的"八国通牒"并炮轰大沽口,北京大学生大示威,当女师大游行队伍来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端政府国务院门前时,军警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大屠杀。刘和珍、杨德群惨遭杀害,郑倚虹伤,蒲秋潮伤了腿。
蒲秋潮、郑倚虹、刘亚雄,被称为女师大三姐妹。受党的派遣,往苏联留学。1928年底又一同返国。蒲秋潮也受过无线电粗浅的训练。
这个新宅,楼底有客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厅内陈设着沙发、新式桌椅。夏天有电扇,冬天有电炉。张沈川西装革履,蒲秋潮穿着也时尚典雅。而他们生活真实的一面呢?他们过着地下电台人员极严纪律的生活。深居简出,断了社会关系。张沈川一两年才与湖南老家通一次信,还得转三个地方。但电台人员有理想,有信念,活得充实。
经过组织同意,李强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身份,向专门经销美国REA无线电器材和图书杂志的上海苏式兄弟无线电器材公司购得收发报机的线路图样,李强与张沈川又对照图样装,不断试练,不断改进。也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挫折与失败。在1929年冬天,第一架渗透着共产党人的心血和睿智的收发报机能相互通报,第一台自制的收发报机诞生了。  

红色电讯的开创阶段,困难接踵而来。
极斯斐尔路是英帝国主义越过租界界限向西延伸,强行修筑的新马路。福康里9号的张公馆靠近英国兵营,屋后是一片菜地。他们左面的房屋长期空着,是个理想的环境。可是,情况陡变,左边变成了专门接待英国兵的妓馆,闹得乌烟瘴气,喧闹不堪。英国兵还时不时地敲错了门。
9号户主张先生聚集了街坊密议,联合起来向英国兵营及公共租界工部局控告。果然见效!妓院被封闭,复又波平浪静。
地下设电台,发射天线不能按规格架高,只能略高于屋瓦,只得深夜开始收发报时拉上同,工作完毕就放下。由于电台设备欠佳,发报功率太小,声音很细。张沈川试用大功率,变压器设备放在二楼后楼。操作时,电键一按,全弄各家的电灯闪跳不已。邻居便大呼小叫:"今朝电灯那能这样闪动呀?"张沈川赶紧停止工作。
同时,张沈川操作时,无法兼顾前后楼,结果变压设备上的两个灯泡烧坏了。
一个冬夜,小偷光顾了这了这个"富人"之家。偷走了张沈川的棉袍、毛衣和长衫。他既不能惊动邻舍,更不能报案,深怕暴露现场,严重失密。天冷了,他咬紧了牙关,穿了蒲秋潮的毛衣过了冬。
1929年年底,李强与黄尚英,携带了自制的电台和自编的密码,从上海到了香港,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在九龙设了分台。
1930年1月,沪港两台正式以密码通报了,从此,南国与上海不再遥远。中央与香港地下党开始了无线电密码通报,这也是党的机要工作诞生的重要标志。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密码通讯。
从此,这铿锵、昂扬、激越的红色电波,唱着胜利之歌在天地宇宙鸣响、不息的鸣响。



---
退订讨论组: 发一个空邮件到 chinaham-unsubscribe@hellocq.net
联系管理员: admin@hellocq.net

2000年3月10日
发件人: xuru
主题: [chinaham] 沉痛悼念谢棣华先生
日期: 2000-03-10 03:46:00
上海的老业余家,谢棣华先生不幸逝世了,由于他无私奉献为业余无线电活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难以忘怀。怀着沉痛心情,为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写此悼念文稿,并转发给CRSA和CHINAHAM,希求与大家共勉,学习谢老精神,为发展我国的业余无线电活动共同努力!如有不当,敬请指教。
DE  BA4AA/徐儒
  
  
【沉痛悼念】老业余家谢棣华同志2月27日不幸逝世
━━━━━━━━━━━━━━━━━━━━━━━
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
沉痛悼念谢棣华同志逝世
★★★★★★★★★★★★★★★★★★★★★★★★★★★★★★★★★★★★★
  
无私奉献的楷模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离休干部、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深受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尊敬的老业余家,为发展我国业余无线电运动而无私奉献的好老师,谢棣华同志,不幸于2000年2月27日六时十五分与我们永别了! 噩耗传来,使我们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全体成员和全市爱好者,为失去这位老领导和良师益友而感到无比悲痛!在此,我们怀着深切怀念的心情表示沉痛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谢棣华同志早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就坚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秘密电台中担任机务工作,他同秦鸿钧、张困斋二烈士一起,时刻冒着生命危险,保证了上海地下党同中央的通信联络,直到解放前夕,电台遭国民党特务破坏为止。为了掩护他的革命工作,在1945年他参加了当时的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上海分会,并用自己装置的100W收发信机,开设了个人业余电台,当时的呼号是C1TH。
1949年上海解放后,在市委领导下在科技系统建立了党总支部,经常在谢棣华同志家开会,沈明纲同志C1MK与他编在一个支部,两人这时才发现,在业余电台里早就认识的老朋友,原来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曾共同努力想恢复和重新组织上海的业余电台活动,但因二、六轰炸,市军管会为了肃清国民党的特务电台,命令停止所有个人无线电台活动。谢棣华同志坚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和他具有高超的无线电通讯技术基础,使他成长为我军无线电通信兵中一名高级技术人员。
可是在十年动乱中,他却因开设过业余电台而遭到迫害,被关进了牛棚。谢棣华同志以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丝毫也没有动摇他对业余无线电活动的热爱。
当他离休回到上海后,1983年10月,一听说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要开设上海第一座业余电台BY4AA时,他就和沈明纲(BA4AB)两位老前辈主动赶来,介绍业余电台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从此,这位穿着黄军装、讲着地道上海话而外貌酷似外国人的老先生就和上海的业余无线电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经常到BY4AA来进行技术指导, 辅导英语通话,帮助修理机器设备。 为了BY4AA顺利开台,谢老师经常来对工作人员耐心细致而又风趣地进行帮助和训练。1983年10月12日开台时,他一直在场指导。上海友好城市 — 日本横滨市政府无线电俱乐部的朋友们前来参加了BY4AA的开台典礼, 双方约定在1984年元旦,进行祝贺新年的友好联络。但没有想到在沟通联络后,对方突然由一位能讲流利英语的斋藤元明先生通知说:要发送横滨市长给上海汪道涵市长的新年贺词。幸好谢老师在场,是他第一个敏感而惊喜的报告:市长的贺电!市长的贺电!在场的市体委副主任杨明同志和市外办友好城市处的何秉正同志,立即高兴地给汪道涵市长打电话汇报,根据汪市长的指示,由谢老师也用流利的英语将汪市长的答词发送到了横滨。使两个友好城市的市长,第一次通过业余电台互相祝贺新年的友好联络圆满完成!第二天,上海三报二台头版消息发表,在全市和日本都产生了强烈影响。以后每年一次,传为佳话,直到朱容基市长为止。为了方便市长通话,谢老师还亲自动手安装了一套PHONE  PARCH设备。他希望让市长用电话通过业余电台进行友好联络。 有一次为了修理1千瓦放大器而触电被击,但他豪不退缩,仍然坚持直到修好为止。谢老师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望我精神,深刻地教育着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他的流利而标准的英语,使台湾和外国业余电台朋友,怀疑他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而他的外貌确实又受英国母亲的遗传,令人真假难辨。约在1985年左右,台湾开放了个人业余电台活动,却受当局不准与大陆三通的限制,不敢与我们联络。正好浦江之声广播电台记者孙小姐来采访,为谢棣华同志和徐儒台长制作了一套录音讲话,希望台湾业余电台的朋友们冲破“不准三通”的限制,不要象“亲兄弟走到一起,却不敢讲话”那样令人难过。老谢同志,也借此机会告诉了台湾爱好者: 我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英国人,我生在伦敦,但3岁就回到了上海,因此,我是一个“的的呱呱”的上海人。情系祖国统一,令人感动。
1984年,由于我们业余电台恢复开放初期,集体台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从部队和原来搞快速收发报的教练或运动员转业而来,擅长收发报,英语通话则水平不高又不熟练,对于CQWW SSB世界比赛,有点望而怯步,不敢参加。他鼓励我们说:我们自己开了台、自己不学习锻炼怎么行?水平不高、速度不快,学习么,练练就快了。在他的鼓动和带领下,他和另一位同志在BY4AA第一次参加了CQWW  SSB比赛,受到了当时在BY1PK比赛的日本老师沟口皖司先生的赞赏, 虽然成绩不高,却体现了业余爱好者虚心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他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也感动了他的夫人,也前来助阵、端茶倒水、送饭送菜。
上海在1949年以前,就是业余电台活动很活跃的大城市之一,有着十几位老业余家对业余电台怀着深厚感情,在沈明纲同志和谢老师的带头下,成立了电子学会BY4AOM业余无线电俱乐部电台、并选举老谢当台长,当时他的呼号为BZ4DH。 由于没有单独的房子,在市少科站BY4AY的支持下,两个电台架在一起。 既有了活动基地,又可以辅导青少年爱好者。从此,谢老师的全部精力和业余时间都扑到了延长路的业余电台里。给青少年讲课、指导示范、对外联络。自己动手用毛竹架起了框型天线。并决心利用废旧器材,装置一台短波收发信机。为此,他达到了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境地。经常带两个他最爱吃的黄桥烧饼当作午餐。他特别重视无线电工程训练,对爱好无线电工程、喜欢动手的青少年情有独钟。他们跟谢老师学习也确实受益匪浅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谢老师生病之后,这些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甚至从国外回来探亲的青年,还经常到他床前探望。
他还经常告戒电台老师,对青少年训练,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特别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六、四事件时,青少年爱好者的思想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谢老师就耐心给他们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由于激动,第一次发生了小中风,经抢救后幸好恢复了健康。出院后,他还专门买了一辆小三轮车,经常踏着车子到电台坚持活动。令人遗憾的是,正当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批准第一批个人业余电台开放的前夕,他却不幸第二次中风,失去了用BA呼号开台呼叫CQ的能力!只能由谢云英夫人BD4AA来实现他的夙愿。每当我们去看望他时,虽然病魔使他不能讲话,但只要我们报出自己的呼号和姓名时,他就会用闪亮的眼光看着你,紧紧的握住你的手并痛哭流涕!当我们不得不向他告别时,他又是这样痛哭流涕地紧紧握住我们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在这深情的眼光和痛苦的泪水里,不仅是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再继续奋斗的无奈和悲哀,而是饱含着一位老业余家对我国业余无线电运动多么深厚的热爱和期望啊!
谢棣华同志在担任协会副主席工作期间,他经常提出宝贵意见和严格要求并以身作则,带头去做。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他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困难,但他总是穿一套旧军装。到电台参加活动,也是挤公共汽车,从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车费。我们都知道他有心脏病,叫他不要太劳累,可他总是开朗的笑着说:业余电台活动把我的心脏病治好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为业余无线电活动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在得到他与我们永别的不幸消息的同时,从谢云英师母处得知他在1989年就立下了遗书,嘱咐身后丧事从简,并捐献遗体,为医学研究作出最后的贡献。听了后不禁催人泪下……
尊敬的谢棣华老师,我们为不能与你见最后一面,向你告别而感到万分悲痛,但又为您这种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肃然起敬!我们一定要以您为揩模,学习您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不断发展上海的业余无线电运动,作出最大的贡献,为实现您的遗愿而共同奋斗!
敬爱的谢棣华老师,安息吧!
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2000年2月29日
 



黄岩岛的故事
 

名词的困惑

   今年4月,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又进行了一次黄岩岛DX-pedition。什么是DX-pedition? 是英文名词吗?
  其实,英语词典中并没有这个词。它是无线电爱好者把远程通信的无线电缩语“DX”和英语单词“expedition”组合成的。Expedition 的原意是具有一定目的的远行或远航,中文也译作“远征”或“探险”。所以DX-pedition本来较为贴切的中文译名应该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了远距离通信活动而到跑到一个特定的地方进行操作”,当然这种称谓未免太罗嗦,不如简化为“DX远征”。当然,这样准确度就会稍差一点,因为DX-pedition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远远地跑到天涯海角。假设离家门不远刚好就有一个业余电台十分稀少的国家或地区,到那里搞一次联络,让全世界爱好者有机会联到这个新字头,那也可算是一种DX-pedition吧,不过实际上人口稠密的地方业余电台就不会“十分稀少”啦。
  第一次黄岩岛DX远征是在1994年。搞这么一个活动项目总要打个申请报告吧,用什么词呢?当时觉得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远征”这样一个在中文里带有历史政治色彩的词实在是不大便当。鉴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业余无线电过去一些年里被当作体育运动,“探险”虽然离原意差之甚远,但与体育却是近亲,权衡之下,姑且先用了“探险”二字。
  始未料及的是,随着新闻的流传,谬误也随之扩大。近来看到有些小报把DX远征升华为“极限运动”,也有报道谓DX远征如何促使体力健壮云云,作为首先使用“DX探险”一词的本文笔者真不免汗流浃背,有误导群众之嫌了。所以在本文开场白中费点笔墨,衷诉由来,万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行家协助解释,在行内还是用比较贴切的名词为好,如“BS7H DX远征”或“黄岩岛DX远征”,以免继续以讹传讹。

黄岩岛

  根据书刊上的数据,黄岩岛位于东经117度51分、北纬15度07分,而日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沟口皖司先生用松下手持GPS在三个操作点实测的位置分别是东经117度47分56秒、北纬15度05分55秒,东经117度48分02秒、北纬15度05分56秒,以及东经117度49分09秒、北纬15度05分55秒。多种不同数据的原因是,黄岩岛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方圆十来公里的区域。其中大部分为礁,只有百十来块在涨潮时也能露出水面的岛石,少数几块大个儿的十来平方米,小者如同倒扣的脸盆。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海事公约,无论涨潮落潮都是干地者为岛,否则为礁。中国人自古称之为黄岩岛,而美国人叫“Scarborugh Shoal”,其它西方人叫“Scarborough”,翻译过来都是“斯卡巴洛礁”,中国在四十年代也曾一度改称为“民主礁”。从整体讲究竟该叫岛还是礁,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眼光看来,还是中国人的叫法正确,因为DX远征的业余无线电操作肯定是在“岛”上进行的。
  站在岛上环顾四周,礁盘许多地方水深仅一、两米,好象是个浅滩。但是如果从海里看,黄岩岛却是一座陡峭的高山。只要离开礁盘十公里,就是3000米的深海。怎么会在海底突然拔地而起冒出一座高山,只有请教地质学家了,我们外行只能想象它或许曾经是一座火山,经过珊瑚世世代代的沉积和海水的侵蚀,才成了今天的样子。当然不要忘了提一提还要加上人类的杰作。听说二次大站后,美国空军飞机为了在苏比克基地安全着落,经常在归航前把携带的炸弹泻在这里。芬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曾雇了一架飞机为首次DX远征作侦察,看到搁浅在礁盘东口的沉船的甲板上几乎每隔一两米就有一个洞,据说就是美军实弹演习的纪念。
  每年四、五月和十、十一月,风平浪静的海水清澈、浅兰、透明,水底彩色珊瑚在明朗的阳光下清晰可见,突起的礁盘四周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环型水下屏障,海水冲击向上翻腾,拍出一线延绵十公里的白浪,十分美丽。然而在六到九月的台风季节这里将会怎样就难讲了。1994年的DX远征是六月中进行的,当时弱台风刚刚过去,海水一片黑色,两米来高的浊浪横向扑过来,就象铁墙倒塌一般。如果强台风中心掠过,还不得闹个天翻地覆?
  以外行之见,从黄岩岛的地质环境猜想,这个地方开采石油恐怕不大有希望。不过这儿渔船不少,过往的商船也常在这里避风。据说这里还是走私船的出没之地。

DXCC

  为什么会到黄岩岛去搞DX远征?这个由来要从DXCC说起。1935年,美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克林顿设计了一种旨在推动业余无线电的游戏,叫做“DXCentury Club”,于1937年启用。他制定了一个特别的规则,把全世界分成许多“DXCC国家(DXCC country)”。这个“DXCC国家”可不是一般政治国家的概念,就象小孩子玩过家家的“家”,不是真的家。一个真正的政治概念的国家固然可以是一个“DXCC国家”,但它的一片分离的领土在游戏中可列为另一个“DXCC国家”,如果它有一个与本土相距225海里以上的岛屿,这个岛也算为一个新“国家”。
  例如美国本体是一个“DXCC国家”,在“DXCC国家表”里用其呼号前缀K,W,N,AA-AK表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与本土间被加拿大隔开,成为另一个“DXCC国家”,用呼号前缀KL7表示。美国的夏威夷和中途岛因为离本土远,分别列作KH6和KH4两个单独的“DXCC国家”。因此美国就有了四个“DXCC国家”。目前全世界共有三百多个“DXCC国家”。我们对照某个“DXCC国家”的呼号前缀和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国际无线电呼号分配表,就不难判断出它属于哪个真正的“国家”。DXCC是美国组织的活动,但几十年来一直被全世界业余无线电界看作最权威的游戏,“DXCC国家表”几乎成了每个业余电台必备的案头资料。
  如果你能联络其中100个“DXCC国家”,那么就可以向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DXCC管理员申请一张DXCC奖状,成为DXCC的成员。所以DXCC按含义可译成“远距联络百国俱乐部”。不过这个“国”字容易在外行中引起困扰,1995年笔者与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副主席劳雷讨论时,他也承认30前创造“DXCC国家”这个名词时谁也没有料到后来世界政治会发生这么复杂的变化,以致在外行中引起一些误解,最好是把“国家”这个词改为“得分”。要是这样,DXCC就该改叫“远距联络百分俱乐部”了。只怕既成习惯,改起来不易,只是说说而已。
  如果你能联到更多的“DXCC国家”,那就有希望进入DXCC排行榜。要是你名列榜首,那真是在世界业余无线电圈中首屈一指、荣耀无比了。力争上游的高手们,争每一分都可能要化费很多力气。如果世界冒出一个新“DXCC国家”,他们就有多争一分的机会。于是DXCC的先锋们企图开发出新的“DXCC国家”来。
  很可惜的是,根据游戏规则,世界上可以列出来的“DXCC国家”都已经列出来了,黄岩岛成为仅剩之一。所以九十年代黄岩岛成为DX界注目的活动舞台。

远征序曲

  1993年10月6日,德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汉斯向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DXCC咨询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申请书,说明黄岩岛是中国领土,离大陆距离在225海里以上,符合“DXCC国家”规定,请求将其列为新的“DXCC国家”。 成为一个“DXCC国家”,不但这块地方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它还必须有业余无线电操作活动。如果黄岩岛有居民,帮他们开个业余电台就行。但是这片弹丸之地,怎能有长住居民?唯一办法是出DX远征队。
  1990年和1994年3月,欧洲DX基金会的德国爱好者迪特先后两次向我国使馆申请去黄岩岛架设业余电台,虽然获准,但因准备不足未能成行。1994年4月,世界DX族中享有很高声望的芬兰的玛蒂和日本的沟口决定抢先一步,联手涉足黄岩岛。玛蒂雇了一架飞机,到黄岩岛上空侦察了一番。带回的照片显示,露出水面的石头太小,估计作业十分困难。兵力空虚的迪特看了照片,只得打退堂鼓。
  1994年5月20日,沟口和玛蒂来北京访问了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外国人不能在我国独立设置业余电台。经有关部门批准,决定由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组成国际联合DX远征队。由于照片上看到的黑点没有参照物,无法判明小岛的实际面积。无论我国的地图,还是日本的海图、美国的航测图,也都不能显示这么小的石块的正确比例。所以为安全起见,当时作出了一个白天在搁浅的沉船上设台操作,晚上回小船睡觉的初步设想。
  经过向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咨询,才知道如果在沉船上联络,是不能被批准列为新“DXCC国家”的,因为沉船也是船,从船上进行的联络只能当作水上移动,不能代表确定的陆地。最后决定只能在凹凸不平的石头上搭个平台。
  我们办理各种报批需要时间,眼见持续整个夏季的台风季节又即将来临,看来只得把第一次远征推过夏天再说。然而美国传来消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中一批对中国黄岩岛操作持不热心态度的人打算采取措施,阻止把黄岩岛列为新的“DXCC国家”。为了赶在他们前面,远征队只得抓紧时机,冒着遇上台风的危险抢先出发。
  为了确保在缺乏详细地形资料的情况下能顺利安全地建起操作平台,沟口选择了一名日本爱好者参加探险队。此人曾于1976年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庆祝50岁庆典那年搞了一次DX远征,在太平洋小小的冲鸟岛上搭过窝棚,他本人有又一个天线铁塔专业公司,经验颇多。顺便一提,当年为企图使冲鸟岛成为“DXCC国家”,还引出一段令人感叹的国际小故事,不过那与本文无关了。除了器材和人力外,还有一项贯彻我国政府和平外交政策、也是保障申请DXCC成功的重要准备工作,就是搜集、查证有关文件。远征队收集了1935年“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和“关于南海诸岛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1947年“中国内政部”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和“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等历史资料,远征对还收集了1990年2月5日菲律宾驻德国大使致德国爱好者迪特的信和1994年2月28日菲律宾环境及自然资源部的证明信,这两份文件明确说明菲律宾对黄岩岛不拥有主权。菲律宾业余无线电协会给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信还表示,本着业余无线电精神,他们支持将黄岩岛列作新的中国“DXCC国家”。

首次远征目标受挫

  1994年6月中旬的第一次黄岩岛DX远征是最艰苦的一次。除了情况不明外,一路气候十分恶劣。但是任凭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芬、美、德、日、菲组成的远征队团结奋斗,克服了所有困难,成功地架设了业余电台BS7H,完成了联络任务,无非是树天线、架电台、开发动机、联络,详情不必赘述。
  但不久传来消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不能承认这次远征,其理由是电台所在平台的四条腿没有支在干地上,而是插在离岛石一米远的海水中,因此不能算陆上操作,不能考虑列入DXCC国家的问题。
  接着,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审查“新DXCC国家”资格的第一关-DX咨询委员会于当年8月23日以11:4票通过了“最小面积规则”,即要成为新的“DXCC国家”,必须具有足够大的面积。该规则将交由奖状委员会执行。
  我们当即通过多种渠道对这种针对黄岩岛设置的障碍表示反对。在不同意见的驱动下,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奖状委员会与1994年10月4日以6:2投票通过反对“最小面积规则”。奖状委员会主席丘克立即将投票结果通知了DX咨询委员会主席鲍勃,但鲍勃坚持不变。
  按照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程序,如无重大变故,这个“最小面积规则”将于半年后生效。唯一的选择是赶紧准备第二次远征。

日本业余无线电节

  为了促成黄岩岛申请“DXCC国家”的成功,国外业余无线电界和我们一起作了不少努力。例如美国队员梯姆收集了上世纪末以来的各种外交文件,编成了证明黄岩岛主权归属的文件作为申请的证据。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业余无线电节的BS7H展位。
  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和日本业余无线电机器株式会社每年八月最后一周要举办一个业余无线电展销会,也是几万名日本国内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会面的机会,我们译作日本业余无线电节。1994年,日本业余无线电联盟在会场内为CRSA设置了BS7H摊位,由笔者为联通首次黄岩岛远征队电台的日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当场签发QSL卡片并散发宣传资料。期间还在讲座厅内举办了BS7H报告会,由玛蒂和笔者介绍DX远征情况,沟口介绍有1989年海洋法,驳斥黄岩岛不算岛的说法。
  和我们紧挨着的,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DXCC管理员比尔K5FUV现场受理DXCC奖状申请的摊位。这成了深入讨论黄岩岛项目取胜战略的好机会。
  玛蒂向比尔、沟口和日本CQ杂志当时的负责人田中智信重温了我们在黄岩岛归途中关于在北京举办一次国际DX会议的设想,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扩大黄岩岛远征的国际影响、体现黄岩岛远征的积极影响,以促进黄岩岛“DXCC国籍”问题取得进展的好办法。这就是后来1995年10月北京第一次国际DX会议的由来。

 小心翼翼二次远征

  第二次远征选在1995年4月中旬,天高云淡,加上一回生二回熟,除了太阳火曝以外,与头一回在昏黑的风浪中翻心倒肚地晕船相比,简直胜似坐游艇,当然无“险”可谈。不过鉴于上次教训,这回架设平台时可是小心翼翼,生怕哪个漏洞又成为否定整个操作的理由,每一根支柱都确保涨潮时不被海水淹没,平台的每一个角都保证投影在干躁的岩石上。这些都分别在涨潮和退潮时拍照立据,上岸后立即由空路送美国DXCC委员会审查。
  就在我们返航后两天,即1997年4月19日“最小面积规则”开始生效。

不争气的功放

  美国西海岸有较多的华人,人们对中国比较了解较,感情比较深厚,那里的爱好者与中国的业余电台也比较容易在空中联络上。而美国的业余无线电协会在美国东部,那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态度成为影响黄岩岛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所有三次黄岩岛远征的联络策略都是首先尽量满足美国东部的需要。
  为此,第二次远征起都带上了高频线性功率放大器。1995年带的是美国的一种新型号功放,用的是俄罗斯产的电子管和变压器。谁知这部功放在船上工作挺正常,到了岛上就转换不到发射状态。查来查去,原来是岛上发电机的电压略低于船上的,而放大器一个继电器控制电压太临界。无奈没有带一个修理库,没有改进所必须的材料。而日本的汽油发电机稳压性能又特好,任凭加大油门提高转速,电压一点也升不上去,最后只好眼巴巴地看着100瓦的电台喘气,1000瓦的功放睡觉。虽然联络成绩总数不差,预定打遍美国东线的指标还是打了折扣。

沸腾的西部

  从黄岩岛回来,笔者立即赶往美国。因为4月底、5月初在美国西部的维塞利亚有一个DX会议,紧接着美国中部的代顿有一个美国的业余无线电节,同时也有DX会议。原先计划去应邀见习一下,以便回来主办我们的DX会议。但“最小面积规则”这一针对黄岩岛而设置的障碍使黄岩岛成为这两个DX会上的头号话题。光听是不行了,必须上阵表态。
  缠到什么“大”、“小”问题里去显然不是好办法。左思右想,用美国人的思路和美国人和其他人都承认的规则去说明反对派的错误,这样可能效果较好,于是在会上、会下强调:
  第一,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主权;黄岩岛远征操作涨潮时也在还平面之上,符合国际法关于“岛”的定义;所以黄岩岛完全符合DXCC规则中“第二类DXCC国家”的条件。
  第二,我们操作和申请在先,“最小面积规定”通过在后,因此这个规定不能适用于黄岩岛案。
  第三,用修改规定的方法向本来完符合条件的黄岩岛设置障碍,是不公平的手法,据说美国人崇尚平等,可美国人对我们处于幼芽状态的中国业余无线电的这种不公正手法,怎么能让中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领会到平等呢?开始还为单枪匹马而感到担心,但结果许多美国爱好者对这番讲话的热烈程度出乎意料,还有的在会后跑上来握手叫好。
  沟口先生的发言更是妙不可言。他说:“好!我赞成美国人的新规定:黄岩岛太小,不应该算作DXCC国家。”接着话峰一转:“但是,我想还必须规定一个最大面积限制。美国,太大了!应该把它从DXCC国家中剔出去!”几句话引得全场欢声雷动,几百人一下子沸腾起来。当然更多的发言是美国爱好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既然业余无线电是传播友谊的业余嗜好,就不应该搞出什么新规定来排除黄岩岛。有的还针对哪个新规定说道:“什么叫面积大到足以维持人们延续生活?难道还一定要在上面传种接代?”

严峻的代顿DX会议

  代顿业余无线电节的盛况已在当年的无线电杂志上介绍过。伴随着大型展销、跳蚤市场,业余无线电节还组织许多专题会议,可以自由参加。
  然而,正如美国朋友事先预料的,代顿的DX会议更多地反映了东部的态度,和西部成为强烈的对照。一位对DXCC颇有影响的反对接纳黄岩岛的先生不但超过了规定的发言时间,发言中还带有一些不正确政治的偏见。而支持我们的人显然没有象维塞利亚会议那样多到一边倒。
  不过我们的声明还是有不少支持的听众,我们的支持者们的反应总是很热烈。虽然我的最后一站是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总部,不过美国协会和世界上其他业余无线电协会一样,除了秘书长带领一个常务班子处理国内外日常事务外,主席一行人等均是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中选举出来的义务工作者,平时在家处理协会事务,放过代顿的机会就找不到他们了,而整个访问日程又十分紧张,于是只得在美国朋友的指点下,到处去堵截关键人物进行游说。本文开头所说的与劳雷的谈话就是午夜在他饭店的大厅里等到的。

“我们美国式民主的弊病”

  在总部,我拜访了美国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戴维。他和劳雷一样,都是学者出身,知识渊博,思路敏捷。他们对我们表态的反应都是稳中带有积极成分。他们说:“你们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美国办事不是谁说了就算的。协会关于接纳新的“DXCC国家”有规定好的程序。要是第一关通过,理事会可以投票作最后决定。然而要是黄岩岛在DXCC咨询委员会的第一关就被投票否决,理事会就不能再直接改变。怎么办,我们理事会只能到时候再想别的办法”。协会总部一位先生对我说:“看到了吧!这就是美国民主缺点的一面。要是下面明明想错了,上面也没辙”。是啊,好象串联电路,下面开路,上面就没电了。

拉锯战

  不久,具体受理奖状申请的DXCC办公台于1995年5月20日公布,有关BS7H“DXCC国家”以及第二次操作的申请都是在4月20日前收到的,所以不受“最小面积规则”生效的影响。DX咨询委员会关于黄岩岛的投票迫在眉睫。美国一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积极搜集了所有委员的态度,发现支持与反对几乎势均力敌。为争得更多的时间做些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于5月下旬向DX咨询委员会表示,希望推迟关于黄岩岛的表决。
  然而,投票还是照样于1995年6月30日进行,DX咨询委员会以9:7的两票之差否决了将黄岩岛列为新的“DXCC国家”。
  7月6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以秦笃训主席名义致函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主席斯塔夫特,对DX咨询委员会以感情代规则的表决结果表示抗议。信中指出,不同人群有不同感情,如何分析处理是重要的。如果美国协会能按原先的规则重新考虑,我们将组织新的黄岩岛DX 远征,以补偿尚未联络过的爱好者的失望情绪。
 

卤水点豆腐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如同戴维和劳雷两位智者允诺过的,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理事会终于使出了高招。
  1995年7月19日,美国协会全体理事开会,投票通过了一项程序性决定,说是协会的“会员咨询委员会”如果同意接纳新的DXCC国家,也可以送到理事会投票批准。这个办法叫做西方不亮东方亮,开出一条并联电路。
  7月25日,奖状委员会投票一致同意接纳黄岩岛,并立即通知DX咨询委员会,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委员会的分歧。然后根据19日的新程序,这个分歧送到会员咨询委员会报理事会。根据形势的好转,9月份我们通过渠道希望美国协会主席斯塔夫特施加影响,使理事会提前进行关于黄岩岛的表决,以赶上10月份在北京国际DX会议,使其成为一个庆祝会。但是斯塔夫特表示,协会的表决程序规定表决前必须有半年酝酿时间,不可能提前,但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将派团参加北京会议。
  10月份,以DXCC办公台负责人比尔带领的由二十多人组成的美国团到达北京,据说这在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是很难得的。
  1996年1月23日,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理事会终于以11票赞成,3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黄岩岛被宣布列为新的“DXCC国家”,此决定于1996年4月1日起生效。黄岩岛在“DXCC国家表”中以BS7H表示。根据国际电联的分配,“B”表示中国电台。而“S”表示南海(South China Sea)诸岛,“7”表示其行政归属海南省在我国第7区,“H”表示黄岩岛。

特制QSL和幻想中的黄岩岛邮戳

  第二次远征前,我们曾设想向有关邮政部门申请带一颗“黄岩岛”的邮戳,我们兼作义务邮政员,在黄岩岛上就把一部分寄发卡片的信件邮戳盖好,让无线电爱好者收到一份更具特殊意义的卡片。为此还制作了少量“土”味十足的特制QSL卡片,直接贴上邮票、盖上黄岩岛邮戳以加深关键人物的印象和兴趣。
  但是经过向邮电部咨询才知道,邮戳的管理有严格的程序,哪能象我们外行想象的那样随便刻一颗栓在裤腰带上带来带去呢?加之当时时间又紧,无论如何是断然来不及的,只得作罢。

第三次DX远征

  既然黄岩岛成为新的“DXCC国家”,而作为DXCC游戏故乡的美国东部却因为放大器问题而没有得到足够的联通机会,为此酝酿了第三次黄岩岛DX远征。
  为了保障这次远征能顺利完成对美国东部的联络,美国和日本的爱好者做了很细致和专业化的准备。他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收集太阳黑子数据并用计算机预测传播,并不断交换实测情况。他们还特地向天线厂商进行咨询,认真讨论天线的形式、高度和发射仰角。为使爱好者不致因为在信号堆积(pile up)中听错信号而失去这次得分的机会,他们准备了便携海事卫星终端,以便将BS7H的电台日记当天发到Internet互联网上供大家确认,如果发现问题,再重新联络。这样也可减少因担心联络确认不切实而反复呼叫,造成不必要的拥挤。为了落实小岛在不同大小潮时出水部分的高度,他们还研究了潮水的预报数据和规律。
  第三次DX远征对中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来讲有许多新的意义。这次DX远征队员全部从我国港口出发直接到达黄岩岛,免去了中转带来的困扰;这次有年轻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尤其是,这次我国爱好者BA1DU自己设计制作的放大器被外国爱好者选中,带到黄岩岛。但是这次远征因故比原计划缩短了作业时间,这一期间对北美东部的传播也不令人满意,因此第二次遗留的打遍北美东部的目标还是没有完成。也就是说还存在着对新的BS7H DX远征的较为庞大的需求,按照日本CQ杂志的统计,BS7H在世界需求上排第二位(第一位是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业余电台尚未开放), 这将是组织第四次黄岩岛DX远征的基础。

五个DXCC国家

  随着香港的回归,我国现在应拥有五个“DXCC国家”:祖国大陆及南海诸岛(代表前缀BY)、黄岩岛(代表前缀BS7H)、中国台湾(代表前缀BV)、我国东沙岛(代表前缀BV9P)和新回归的中国香港(代表前缀VR2)。

DX天地无限广阔

  黄岩岛DX远征使中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有机会观摩到国际上DX族的功夫。无论竞赛还是远征,要在乱成一片的信号中快速地联络到所希望的地区的业余电台,除了过硬的排除干扰的听力外,还需要掌握取得控制引导权、保持联络韵律、制定适当的搜索信号的策略等技巧。过去只读到过他们写的心得,在黄岩岛远征中一看,果真名不虚传。在去黄岩岛路上玛蒂随便从收信机里指定一个台让我们自以为经过多年专业无线电运动熏淘的高手抄一抄作为水平考量,一下就没过关。
  “认真的DX族”总是以其认真的作风引以为自豪。在黄岩岛DX远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作风。从电波传播预测、设备乃至于每一种插头和螺丝的准备、各种地图版本的研读,彼此间总是在不断切磋,毫不厌倦,从不自满。如果把他们比作科学种田的话,我们好象是五十年前农民粗放种田。
  DX是业余无线电活动的一个重要分枝。既然是国际活动,众说纷纭是常见现象,不免要涉及到如何了解情况,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协调解决。黄岩岛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每个国家的业余无线电协会都是由成千上万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组成的,协会的事情要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自己来关心才能办好。看了这篇黄岩岛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作为笔者,回顾之余不免想到,业余无线电活动和发展的每一件小事后面都可能蕴藏着许多故事,成功、失败,顺利、曲折,发笑的、流汗的、流泪的...我们国家这么辽阔,必然有好多问题等待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又缺失了一代真正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我国业余无线电要想兴旺发达,就加倍需要有一批志向坚定、素质全面的年轻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去主动学习、去关心、去研究、去奉献,抓住关键,踏踏实实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能自豪、平等地自立于国际业余无线电界。

HAM情系三千里
●张玉珍 BA0AA

    1998年12月22日清晨8点钟,一辆蓝色的“莫斯科人”小卧车迎着暮色冒着雪花缓缓地驶出了新疆自治区体委十二号家属院。
    此时的气温在零下20度左右,天上飘着雪花,路面结着薄冰,又光又滑,路上车辆和行人稀少,只见雪花飘落在车灯的光影里像萤火虫似的上下纷飞,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耀眼。这一切使此次的路程增添了无数神秘的色彩,心情也随之而激动,说实话乘坐BGφAJ/邹兴禄亲自驾驶的车在这样的季节里要行驶3000多公里去履行一件“神圣”的使命,这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次。
新疆地域辽阔,交通不便。近年来业余无线电活动既无协会组织又没专职人员,100多名HAM直接在CRSA注册,他们分布在方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特定的条件给他们的技术交流和发展带来诸多不便,故稀有台何谓稀有也就不难想象了。尤其是远离乌鲁木齐的边远地区的HAM们,92年就入会考取了四级,当了多年的收听者却没能参加升级考试,为此感到非常困惑。
    1998年11月考试前夕,南疆等地HAM们又纷纷来电话诉说他们渴望参加考试却不能前来的苦衷……。喀什的张文利在电话中说:“张老师,我是你见过的张文利,我们做梦都想参加考试,开台。可我们请不准假,来不了,请你来考我们吧,我们保证不给老师丢脸……”这熟悉的声音使我想起了1994年秋天,我以新疆射箭队领队的身份到全疆各地选队员之际,就揣着一份从CRSA要来的“联络图”,每到一处都想方设方见到这些和我有着同一信仰和做着同一个梦的朋友们。几经周折,见到的张文利是一位十六岁待业青年,他给我的见面礼是无线电杂志86年第一期……并告知他自幼爱好无线电技术,虽然待业仍然学习钻研……当证实了无线电封面上的照片确实是新疆BYφAA时,他非常激动和自豪……。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见到这么年轻的知音,作为一名老兵能不动情和感慨吗?我们像老朋友似的谈了很多很多……最后我回答他,我到射箭队当领队,BYφAA目前活动不正常,都是服从体委奥运战略的需要,BYφAA的出现,是早了点,他似乎超越了新疆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但历史要前进,新疆也要发展,春风总会渡过玉门关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共同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四年后的张文利已是一名法院的国家干部,在业余无线电上已不再是孤军奋战了,有郑健、赵革新等,他们都希望不能错过每年的机会,迫切希望去帮助和“挽救”他们。是的,他们都很年轻,在业务上正是创业的好年华,对业余无线电的热爱依旧是“痴心不改”我们有时间应该帮助他们圆这个梦……可类似情况还无先例,有待请示CRSA和有关部门才能答复。
    此举很快得到了CRSA、区体委、区无委的赞同和支持,一致表示是件好事,但季节不佳,路途遥远。此时已不是旅游的季节,新疆人冬天守在暖和和温馨的家中比什么都好……有人好言相劝,年纪大了,太辛苦,以后再说,有人反对,不放心。
    新疆之行已成定局,谁去,怎么去法?自然是非我莫属了,谁让我是新疆的业余考官呢?只身前去确实孤单,再说天线的架设、演示、爬高上房的我确实不如常在野外架天线的BDφAJ,只好一同前去。怎么去法颇也伤了一番脑筋,火车、汽车换乘是一个办法,但夜行昼达不便于工作,加之沿途还有HAM要见面,另外还要带教材、器材装备等,最后决定还是开上自家的老爷车慢慢地爬,这样,想走想停自便。为不动摇此行的决心,准畚工作在悄然进行,BDφAJ拿出他多年到野外生活的看家本领,应有尽有的装了一车……。
    不知不觉车已驶出市区,上了高速公路离开了喧嚣而污染的市区,天色微亮,能见度好转,可以看到蓝蓝的天和残留的星星……心胸豁然开朗。车速加快,车里的温度上升,感到一阵暖意,不由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忙活了这些天总算启程了……BDφAJ专心地驾车,从车的颠簸声中感到外边的风很大,浮雪很厚,车速受限。这时是10点半钟,天已大亮,抬头可见“离大板城26KM”的标牌。BDφAJ说:“这车怎么跑不起来,看,前方的桑塔那也跑不起来,风大、雪厚……。”话音刚落,老爷车身摆动异常,BDφAJ说:“不对,有问题”,边说边向路边停车,立即下车检查……我随即跟上想把厚衣服给他披上,可风太大,吹的人都站不住,只见他车前车后的跑动找工具、器件……此时我突然想起BG9GI让我把沿途的照片留下来做纪念的嘱咐,这第一个插曲值得一留,慌忙翻出相机,可手持相机却无从下手……风大心慌,寒冷……当我还在寻找最佳角度拍照时,忽听啪一声,车盖一合,“快上车!!”抢镜头一事告吹。车子又继续行驶,经过刚才的一阵忙活,心神还没稳定。还真行,不到十分钟排除故障,这么好的镜头没拍下来真可惜……BDφAJ说:“他开了几十年车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毛病……。”这一惊非同小可,好在有惊无险。要知道在这高速公路上停、修车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幸亏时间还早,清碍车还没来上班,否则麻烦可大了。
    此时外边的风更大了,发出呼呼的吼叫声。路面的浮雪很厚,行驶很吃力,现已进入人们传说的百里风区。前边就是新疆风力发电厂,隐隐可见塔架上的风叶在转动,随着车速的加快,拔地而起的塔架迎面而来,迅速向车后倒去。塔架越来越密,像森林似的一大片,只见塔架顶上直径50米的风叶迎风转动,非常壮观!每到此地我都饶有兴趣地观赏一番。今天看到的数量明显的增多,据说塔架已从原来的几十座增加到一百八十座,从这一侧面也可看到改革开放给边城带来的巨大变化。
眼看大板城到了,只见歌里唱的“石头路面”已被柏油路所代替,“大板城的姑娘辫子长,两只眼睛真漂亮……”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曾倾倒过不计其数的歌迷……,可惜全天忙于赶路未能去寻觅一睹他们的风采了。
过了大板城就向托克逊进发,此时展现在眼前的景象非常独特,马路两边的树木不高却很整齐,它们统统的患了弯腰、驼背的歪脖子病,清一色地向一个方向看齐,同时还发现树干和电线杆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洞,像麻子眼似的,下端稠密上端稀少……。据说是常年刮风把地上的石子刮起来打在上面所留下的累累伤痕,加之风来自一个方向,故使树身既长不高而且还顺风向而长……它们虽然历经沧桑却像沙漠卫士一样顽强地屹立在百里风区,护卫着庄稼和田园,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线。真是大自然造物千奇百怪呀!
    在托克逊草草进了午餐,真是出门一里不如在家里,为了赶到720公里的库车决定不再进餐馆了,而改用自助餐。
平坦笔直的柏油路延伸到戈壁深处,茫茫的戈壁、沙漠和天际连在一起,一眼望去如此的浩瀚、神秘。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此时汽车速度可达110KM-120KM/小时,非常轻松自如……。接着是翻越天山——过干沟(南疆的干沟),北疆的果子沟是驾驶员最头疼的路段。这干沟是从天山中间辟开而成的,两边是悬崖峭壁,非常险峻……今年的干沟路面加宽平坦了,由于是冬季风沙不大,如是往年走出干沟整个人象土拨鼠似的浑身是土,不知不觉走出干沟已是下午18点,行至塔什店城边,明知BGφAI/麦其贞就住在此地,来不及打招呼直奔库尔勒BDφAF/李子颜处,BDφAF专门在、此等候。谢绝了BDφAF接风洗尘留宿的美意,赶路要紧,回来再聚。
    离开库尔勒已是暮色降临,离库车还有200KM的路程,肚子开始闹情绪了,于是按原计划——享用活动自助餐;油饼、酥油、肉肠、茶蛋、咸菜、奶茶粉、水果饮料等。真的好丰盛!我把这些食品不停地往BGφAJ手中递。他一手驾车,一手就是吃的津津有味,边吃边喝,边颠,像填鸭似的转眼大堆食品被消灭了,真是水足饭饱,好不惬意!倒是饭饱身虚,昏昏欲睡的感觉由然而生。我警告自己,打起精神,千万不能睡;我曾承诺过这次外出我要改变以往坐上他开的车就想睡觉的习惯,要同甘共苦,再说长途行驶很辛苦,据说开车的人最不希望他身边坐着一个哈欠连天、呼呼大睡的同伴。为赶走睡意,提起精神,打开录音机,李双江的草原之夜充满了车厢┄┄前面雾里的下弦月挂在天边,满天的星星,银河格外清晰,苍穹笼罩下的茫茫戈壁,伸手不见五指┄┄唯一醒目的是前面车子的尾灯像眼睛似的被我们一对对的超越了过去。李双江的歌声依然是百听不厌,还是那样深沉而动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为他的歌又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魅力。我们反复播放,一起哼唱,我们多年以前就喜欢这支歌,歌声伴我们进到库车城边。现已是23点15分,在BGφBI李润岭精心安排下,进了晚餐,住进了旅馆。今天行驶了720KM。在车上度过了14个小时。睡梦中忽听BDφAJ哼哼呀呀坐在那儿说牙疼难忍,无法入睡。也没有止痛药,只好坚持到天亮,常言到:“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终于折腾到天亮,赶快去诊所看牙、开药,巴望快点止疼,临近中午才上路,好在今天的路程是200KM,一路上BDφAJ除了喝水外,其他食品一律不进,真够难为他的,到下午18点钟到达阿克苏,当务之急是去医院看牙、消炎、输液、止疼┄┄
    12月24日上午9点起程奔喀什,今天的路程是500KM,路上要抓紧,当路经阿克苏市郊时,BDφAJ告知我,92年巴、莫、京汽车拉力赛阿克苏赛点就在此,当时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最让他高兴的是见到担任此次通讯联络的闫丕栋、王新民教练及其他同好,为了一个共同的任务,朋友又在此相逢格外的高兴。我们沿着天山的右边走,连绵起伏的天山山脉从乌市--喀什1500KM又延伸到境外,真正领略了它的宏伟壮观。将近18点我们已到达左丝道的重镇——喀什近郊,心里很高兴。因为艰苦的路程即将结束,BGφAJ给我介绍喀什的情况,他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它的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从这儿走上运动员生涯,又常带队登山,故对这一片土地有着更深的眷恋之情。
    按预约电话一拨即通,因他们早开机等候,约定在广场毛主席相下边见面。当我们的车子刚停稳,张文利、郑健就迎到面前,四年后的张文利已成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初次见面的郑健敦厚、沉稳,师生见面有说不完的话,HAM之情更难于言表┄┄。
    本次活动的准备工作既充分又周到,驻地和考场均在喀喇昆仑宾馆,又舒适又方便,考场已布置就绪,十分令人满意。由此可见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都较强┄┄晚上小聚,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为我们接风洗尘,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不远千里相聚在这里,发自内心的喜悦,由衷的感激之情真是一言难尽┄┄加上新疆的大盘鸡、大盘肚、大碗酒┄┄非常热闹,像开了锅似的,大家争相诉说对业余无线电的这份爱、这份情、这份痴、这份狂┄┄并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很多有趣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张文利和郑健同住在喀什城,相隔一条马路,经常擦肩而过,确互不相识。还是通过远在北京的CRSA给牵线,搭桥才相识。真是茫茫人海无处寻觅,原来知音就在我的隔壁,这样的故事在新疆数不胜数。
为使考试在双休日如期进行,一切准备工作又需要在明天(周五)就绪。
12月25日(周五)按计划到喀什地区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喀什地区体委汇报。争取他们对此项活动的了解,领导的支持。我们毛遂自荐,送上了有关文件,简要的介绍了这项活动在全世界、全国乃至新疆的开展的情况并说明了此次的来历。领导的反映是积极热情的,当场就指定了参加会议的人员,尤其是喀什无委的罗主任说:“区无委已电话通知说你们要来,表示欢迎!这是一项很有实用价值的高品位的科技活动,我们要因势利导大力支持,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把好关就是了,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积极配合┄┄”。
    12月26日,“丝绸之路”南疆重镇——喀什市首次举办的“无线电业余电台等级培训考试”如期举行,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了会议,无委的领导给大家讲了法规,接着我给大家阅读了国家领导人对业余无线电活动的重要指示,国际国内的发展情况。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它标志着业余无线电话在新疆乃至喀什的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春风已经渡过玉门关,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作一名遵纪守法的好HAM。
    由于时间短,内容多,故把中午和晚上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填鸭式的进行┄┄下午BDφAJ就带着几人拉天线、架电台┄┄突然从隔壁传来BV6HK/曾慎统熟悉的声音把人吓了一跳,58的信号充满了整个楼道。而且如此的干净,清晰;真让人喜出望外。
BG9GI、BG6JU、BG4RAW、BA1KA、BD1MC、BG7LR、BDφBA、BDφAX、BDφAF、BDφAV、也都出来作QSO。他们首次听到来自帕米尔高原的无线电波非常兴奋,向在场的HAM问好!祝贺!希望他们早日出现在空中,BV6HK当场表示给喀什的朋友寄赠技术资料,热情的问候和关切,使在场会员深深感动,他们纷纷拿出本子记录,记下下这美好难忘的时刻,领略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动的QSO课。
    原计划参加考试的有三人左右,而结果参加三、四级考试人数14人,有干部、高工、教师、厂长、经理等。
此次活动得到无委会、安全局、邮电局、体委、科委、气象局、电力局等的热情关注和支持。纯属民间的自发活动,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反响。而且更令人高兴的是挖掘出一批“出土文物”他们是五十年代“八一”队老将王立中的部下,同时相见倍感亲切,他们都分布在喀什的相关部门,是非常优秀的“大比武”时的尖子报务员。想不到喀什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这对喀什地区业余无线电的开展非常有利。考试结束时,成立了活动小组,选了组长和技术顾问。
临别无委会、邮电局、安全局的负责人为我们送行,希望常来进行引导。
    12月30日喀什考试告一段落,我们满载着喀什朋友们的深情厚意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大家往阿克苏进发。一路顺利,当晚就到达阿克苏。BGφBB张大勇已通知了大家,BGφBO许威是从70公里以外的阿瓦提县赶来的。人虽少,但依然讲了课,架了电台、天线,考了三、四级。正赶上一年一度的新年元旦休假,申请表无法盖章。趁机对车子进行保养、修理,BDφAJ也继续治牙,打针,但收效不大。我对他(它)们都不大放心。
    99年1月5日早八点,我们又启程离开暮色笼罩下的阿克苏向库尔勒进发,路程约500KM。繁星灿烂,路灯昏暗,街上既无行人更无车辆,四周格外寂静。因车在室外停了一昼夜,故车内温度很低,不由得浑身直打哆嗦。尽管如此,还是把车窗玻璃摇开了一些,使空气流畅。不然很快挡风玻璃上就结满了一层白雾,挡住视线,无法行驶。随着车速的加快,车内温度也上升。因路上车辆行人稀少,故我们的车速很快,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于11点就到库车城边。行人增多,像是赶“巴扎”(集市)。只见路边上鲜艳的花头巾和花衣裙一连串格外耀眼,此时发现她们面前瓶瓶罐罐的摆了一大堆。好象是卖酸奶似的!“快!停车!!”停下车来一看,果真是卖酸奶的,BDφAJ让我跟他先用维语去讲价不然看出我这“外来客”不仅说不清,还会被狠狠的宰一刀。我下车一看,嗬!库车的洋岗子(妇女)太漂亮了,太美了,这美是纯天然的,尤其是长长的眼睫毛下那会说话的大眼睛让人回头、止步。可叹造物主太偏心眼了,把那么多的美都给了她们。
    这酸奶是她们自制的,没掺水分、是纯牛奶,都装在粗粗的大碗里,上面结了一层黄黄的奶皮子,下面也像豆腐脑似的,吃时拌上些白砂糖,此品去火、解渴、耐饥、营养丰富,几天不易坏,是上等之佳品,1.5元一碗,太便宜了,漂亮的“洋岗子们”举着酸奶把我们围的水泄不通,东西是好,可拿什么装呢?于是,保温瓶、食盒、饮料瓶都派上用场了,因酸奶太稠倒不进去,只好搅拌稀了后才慢慢的倒进去。还有奶皮子2.5元一碗,是牛奶上面那一层奶油,成半固体状,也被她们争先恐后地往塑料袋里倒了好多碗。只听BDφAJ用维语说“包的!包的!”(够了!够了!)我可没法了,人越围越多,我们像冲出突围似的逃离现场。
    中午饭吃的是酸奶子,白砂糖泡了个面酿,真正的绿色食品,在大城市很难享受到这样纯真的美味佳肴。下午17点就到达库尔勒BDφAF李子颜处,前次路过未能留宿就餐,他们很是过意不去,声称这次一定补上。
    1月6日一早BGφAI麦其贞冒着大雪从十五公里以外带着伙伴们赶来了,因不是周末,故只请了一天的事假,为赶时间,讲课、考试、电台、天线的操作都在BDφAF家中进行,有四人参加了三、四级考试,其中张春泰92年就入会这次考了四级。1月7日,巡回讲课、考试圆满结束,满载着HAM们的深情厚意告别了BDφAF全家后,10点才启程返乌市。今天的路程是500KM左右,是南疆之外返程的最后一站。天气不好,路滑雪大,温度低,
    故所有的车辆行驶的都很慢,从库尔勒到塔什店15KM就行驶了一个小时,BGφAI再三希望路过他家时停留一下,马路边就是BGφAI的音响修理店,很顺利地见到麦其贞的家人。受到热情的接待,BGφAI执意要我们住一天,等天好了再走,我们谢绝了他们这番好意,按原计划返程,留了张合影于12点又冒雪上路了。
    俗话说,旧心似箭,90公里的干沟不知不觉已下到坡底,又开始走上茫茫的戈壁沙滩,路的两边可以看到胡杨林和红柳丛,在如此干旱炎热的沙漠上长年生长,堪称奇迹。它们的存在,给这一望无际的荒漠增添了勃勃生机。远处新铺的铁路时隐时现,铁路通喀什是新疆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中央对地处欧亚大陆桥新疆的关怀和扶持,今年就可完工。以后,就可乘坐火车,不用再受颠簸之苦了。只见路两边笔直、高大、整齐的钻天白杨一眼望不到头,非常漂亮。
    冬天的白天很短,到大板城已暮色降临了,为防不测,BDφAJ又给汽车加足了油,我们不谋而合的选走了“312”国道,没上高速公路,怕重演来时的那一幕,惹不起我们躲的起,反正还有30多KM就可到家了,胜利在望了,车子颠簸证明又进入百里风区,隐隐可见模糊的风力发电的塔架,真可惜又错过了照相的机会,今天还是走晚了,像这样长途宁可赶早不赶晚,此时外边风越刮越大,还发出呼呼的吼叫声,能听到沙石打在玻璃上的啪啪声,只见车灯能照到的地方风卷着雪花像白云似的在路面上翻滚,我根本看不清哪儿是路,哪儿是沟,只见BDφAJ集中精力,握紧方向盘很吃力地驾驶这匹不听话的烈马。突然前面隐约出现两个小红点,凭经验是一辆卡车,上帝呀,终于出现一点亮光作参照物了,和它保持距离,千万不能丢了目标,同时发现车后也有一辆车把我们当指路标紧咬不放,此刻,谁都不原当排头兵,我们紧咬前面的小红点拼命地追,除了外边风的吼叫声和沙子、石头打在玻璃上的咔咔声外,什么都听不到,空气像凝固了似的,总感觉BDφAJ驾车非常吃力,原来录音机里播放的“青藏高原,我是蒙古人”欢快的歌声也不知什么时候而鸦雀无声了。
我憋住气,不敢说话,暗暗地为BDφAJ使劲,“快走,这不是久留之地”就在此时,看到前面的小红点往路边歪了一下,好象不动了,当追近一看,糟糕,果真不动了,我们也只好停下车来,只见车周围前后,人影乱动,车灯照射处可看到他们身上的军皮大衣被风刮的掀了起来,约莫10点钟过去了,车子不仅没动,反而只见两个红点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左低右高,越倾越厉害,后边的汽车不停打喇叭催促我们走,现在根本无路可走,小红点的右边就停了一庞然大物一动不动地占了路面,小红点为躲它才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BDφAJ下车去帮他们推车去了,后边车上的人也下来帮忙,折腾了很长时间也无济于事,BDφAJ被冻的跑了回来,说耳朵疼的受不了。他说不能这样等下去,他有把握从两辆车交错的窄道中开过去,这一行动突然生效,后边的车也闻声跟上,当我们超过小红点50M处,也陷进浮雪中,BDφAJ立即前、后、左、右的挪动位置,试图启动离开,尽管他使尽了浑身解数可车越陷越深,最后筋疲力尽不出声了,车再也不动了,同时发现在我的前面也有几辆大卡车被困在那儿,看来倒霉的不仅是我们俩,我们将面临饥寒交迫的考验了。可现在才晚上19点左右呀,既来之则安之,首先要填饱肚子,肚里饱了,也能顶一阵寒冷了,于是把酸奶、面酿、巧克力翻出来,尽量往肚里塞,话虽如此,因心中着急也只有草草了之。接着要考虑御寒的事了,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BDφAJ说:“还能顶一阵子,受不了再加吧,也是,反正要物尽其用,派上用场,我把鸭绒睡袋军棉大衣、皮衣、呢子大衣等翻出来,一会儿我的双手像猫咬一样疼痛难忍,后来麻木没知觉,BDφAJ让我把手捂在怀里,很长时间才恢复知觉。
    为了消磨时间,我们猜时间,BDφAJ说是凌晨2点,我说1点左右,一看表才23点,好让人失望,怎么过的如此的慢。此刻车内的温度越来越低,脚冻的生疼,抗不住了,该加衣服了,我把双脚钻进睡袋里,再穿上呢大衣,BDφAJ穿上皮衣,把易受冻的双脚放在我的腿上,用睡袋和军大衣盖上,这就是我们全部的行头了。因车小、人胖、穿的又多,行动极不方便,折腾累了,就静下来休息一下,耳听外边的风有节奏的“呜呜”地吹,吹的车身也和它同节奏波动。车在行驶,往前开!又稳又快,太好了,眼看就要到家了,BDφAJ碰碰我,“别睡,千万别睡!”“我没睡,我在陪你,车没开吗?”当我从幻觉中回过神来得知车没开时,不由心一阵收紧,往下沉,沉得很深,“老天,风快停吧,天快亮吧!”
    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谈天说地;“如果这次我一个人坐车去就不会有今天的事,为了我的‘无线电’把你也陷的这样深,如果我们┄┄”BDφAJ说:“事到如今我不后悔,没关系,有我在,你就冻不死”。今晚有多少人和我们一样遭罪,停在高速公路上的车像长龙一样望不到头。
    因此次行动纯属自发的民间组织,故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惊动有关人员,我们商定明天的行动方案:
    一、自力更生,把车修好;
    二、修不好,由我搭一顺路车回乌找人来援救:
    1、找到邮电局高局长(和BDφAJ从小玩大,情同手足);
    2、找BG?AS/徐华然;
    3、找BDφAV/田福明;
    4、找体训二队;
    5、找登山协会;一切就绪,只等天明。
    将近凌晨一点从车后传来一阵马达的轰鸣声,接着开过来一辆铲雪车,又跟上一辆警车,只见我们的右边被铲出一道约60公分深的雪沟,我们的车被置在高高的台阶上,他们的到来给死一般沉寂的荒漠带来一丝生机和光明,随即除了风的吼叫声,荒漠又回到了死一般的寂静之中。车内的温度越来越低,鸭绒睡袋里的双脚也要不停地活动才行,周围的大车稍好一点,他们可以不熄灯,保持一定的温度。夜是如此的漫长,使人感到没有尽头。突然听到轰隆隆的马达声打破了寂静,只见又高又长的大卡车拖完车沿着铲过雪的单行道迎面开来,擦车而去,看着他们脱离险境,不由的让人想起“沉舟侧旁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来,这下可不得安宁了,只要有能力动的车都想逃离苦海,不能在此等死,于是不停的有人要我们的小车让路。“师傅,你的车子挪挪,让我们过去,”“我们帮你们挪,车上的人下来推车”“她是60岁的老太太,就算了吧”每次BDφAJ上车鞋里就灌满了雪,赶快脱去鞋把他的双脚用手捂住放在怀里,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擦肩而过的大车会把我们如老鹰啄小鸡似的拖走或在我们的车上掏几个窟窿,真是惊险异常,险象横生啊!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不会因为气候恶劣,而改变生活习惯,此时希望方便的次数越少越好,可事实恰恰相反,频繁的小便真让人哭笑不得,要知道现在是滴水成冰而行动悸极其艰难啊!。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难熬的,感到腹内空空,热气耗尽,难以支持。终于熬到天亮,我好不容易从车窗爬出去,(因为我的车门被一大车堵住)往前后一看,近100M的路面上车字东倒西歪的一大片,我们的车被挤在这窄缝了,如此渺小,这个镜头可以拍下来,但快门不动,按不下去,原来相机也受冻了,远处的高速公路开始疏通,陆续从各种车里钻出不少的人,他们互相寒暄打招呼,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盼望铲雪车来清除“三一二”国道,同时拿出工具除雪、修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修车,必须生汽油炉烤车,外边风大生不着,车内烟大受不了,忍着烟呛把炉子生着,放到车下去烤发动机,不等烤热又被风吹灭,如此反复了好多次无济于事,眼看12点了,铲雪车的影子也不见,离天黑还有5个小时,搭顺路车回乌的计划行不通。今天必须离开此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商定由我爬高速公路拦车回乌找人来援救,BDφAJ说:“因车上有电台,你又不会开车,这可是很艰苦的,风大,戈壁没路,你爬不上去就回来,我们再想办法,要注意别扭脚,你穿的鞋不行。”说罢帮我把裤腿拉练拉紧,风衣帽子系好,我揣着身份证和电话号码本迎着风向高速公路的方向走上戈壁滩。尽管我穿的是毛衣、毛背心、绒衣、风衣、厚呢大衣,可身上仍是凉飕飕的,我不停的告诫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前进不能后退,BDφAJ还等着我去营救呢?我要快速前进产生内热战胜寒冷。戈壁坑坑洼洼,被雪掩盖,常常是一脚下去没入膝盖。加上该死的鞋又不争气,风刮的睁不开眼,喘不上气,只好背对风向慢慢地挪动,走了很久很久,眼看离高速公路越来越近了。糟了,好象在公路外围有一道发亮的铁丝网,不管,走过去再说,不行的话我抱着头翻滚过去,走近一看,一人多高,用手拉拉毫无松动之处,一个缺口都没有,怎么办?据说2KM以外有一个岔口可以上去,此时两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腰也疼痛难忍,脚脖扭伤疼痛,但路只有一条,前进!仍沿着铁丝网行走,前面隐约可见有建筑物在晃动,浑身有了力气,走进一看,原来是新哈油田新华加油站,我闯了进去,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读出我这份尊容一定很狼狈┄┄
当我上气不接下气的说明遭遇和来历后,他们即刻帮我拨电话,随着电话的不断返回,他们脸上露出信赖的表情,很友好地让我进屋去暖和暖和,干脆把电话密码告诉我让我自己拨┄┄高局长到北京出差,高夫人没带传呼机,BGφAS/徐华然不在乌市,从石河子回电话:“张老师,怎么回事?你用的是吐鲁番的区号,邹老师呢?┄┄”得知发生的一切,“你别急,我在石河子想办法┄┄。”BDφAV田福明回电话的人不对,可能传错了,现在只有BDφAS在找车,还在石河子,必须要有两手准备才行。又给高局长之子高新琪打传呼,琪琪的传呼机显示“张玉珍遇暴风雪快去营救”机主很纳闷,我的朋友里没有这个名字,是哪为老兄又跟我开国际玩笑了,管他什么玩笑,先回电话要紧,“嘿!大妈,怎么是你呢?你们在哪儿?别急,你等着,┄┄”
一会儿车队小张来电话:“嘿。嫂子,告诉我你们的具体位置,我马上准备,你别动等我的电话。”紧绷的神经和揪着的心此时才开始松动,太好了,赶快告知BDφAS和其他的朋友们,别为我们忙呼和担忧了。
    半小时后小张电话告知,他们已出发,来车比沙漠王还好,并配了公安警灯和报警器,在加油站见面,注意听警笛声,对热情帮助我的加油站的朋友们表示谢意,他们执意不收电话费。
    我离开BDφAJ已近4个小时了,也不知他怎样了?但愿他安心的在等我去援救他,不要乱跑,20分钟后,听到警笛声由远而近,一见面小张递过来一包热腾腾的食品,同来的还有一位技师,费了很大周折才把BDφAJ和车拖出来。同伴们投来羡慕的眼光,当我们从高速公路上回过头去看时,那一片车还在东倒西歪的躺在原处,朋友们,愿你们也很快脱离险境、转危为安,我敢说新疆的驾驶员是最棒的。
    BDφAJ仍在没热气的老爷车里驾驶方向盘,30KM的路行驶了两小时多,市区都在清扫积雪,多亏了公安警笛帮忙,否则脱离了险境也回不了家,车是彻底的“死了”故直接拉到邮电管理局车库去解冻,待修理。
    回到家已是19点左右,经过近24小时的折腾总算平安的回来了,电话又响了,传来BDφAX陈宝峰焦急的声音,“张老师,怎么回事?把人急死了BDφAF、BGφAI、BGφBB都在电台上问候你们,大家都很着急,回来就好了┄┄”电台上也传来远近朋友们的问候┄┄听到这一切,昨夜的暴风雪,三千里的风尘,种种种种都烟消云散了┄┄
    高原朋友们开玩笑地说:“听说大冬天的你们开着车到戈壁滩上渡蜜月去了?”“是啊,不仅如此,我们还去播种爱情呢!”

    原载《HAM`s CQ 业余无线电家》 1999年第3期

 
中国业余无线电历程(一)(二)
 
   中国业余无线电历程(一) 中国早期的无线电广播接收机  
  据早期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广播是从1923年1月23日上午,上海的“大陆报”在大来洋行的楼顶,架设二座距地面约240英尺的大型天线,以200米波长,50瓦功率,呼号XRO,面向上海地区广播最新新闻和自制的音乐节目。开播后,在黄埔江附近的各船只和交通部各业务台,纷纷给大陆报拍来电报,报告接收到的声音和音乐清晰可闻。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话筒是炭粉的,音质显然谈不上。据大陆报最初的统计,各业务台约700余人收到了广播,他们把无线电广播所提供的资讯和娱乐,带回民众中广为宣传,上海的市民们为之深感兴趣,纷纷上街购买成品收音机,上海市民第一次接纳了无线电广播,留声机时代开始出现新的竟争对手,讯息由静态突然转为动态。

  当时空中杂音少,电波寂静,在杭州,使用各式广播接收机,可接收到距上海500-700英里的广播节目,远在汉口也可以清晰地收到,这时期在沪杭市场上可购到的成品广播接收机有∶
232-2J型2灯孟高华收音机 (美产)
512-J型4灯收音机 (美产)
爱开牌各式收音机 (美产)

  当时,上海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苏祖国,苏祖光等人,在南市中华路900号建立家庭无线电实验室,试制自己所用,所研制的无线电零件,也委托电器行销售一部分。由于当时正值无线电接收机开始在沪上流行,而苏氏兄弟的实验室产品远较美国舶来品便宜,故销路甚好,而且一度供不应求,最后实行四天预约供货,于是,实验室很快发展成为无线电生产工场。

  苏氏实验室工场开始小规模生产各式广播无线电接收机,其产品为中国早期的无线电广播接收机,品种有∶
10号晶石接收机
11号改良型晶石接收机
12号单管接收机
14号双管接收机
其它陆续生产型号

  以提倡使用国货,杜塞漏源自任,沉浸外来舶品现象。苏氏所有产品除真空管外,其余零件全系国产,且用电奇省,售价低廉。苏祖光在当时接收上海“申报”总编破例采访时,道出了原因∶“最终提倡人手一具,使无线电得以普及发扬”。正如当年风摩许久的“实用无线电杂志”所描述“国货产品至外观之小巧美丽独其余事也,读者如购置一具,置之案头枕畔,开来收听各处播音,诚人生乐事也”。

  1924年10月,苏家兄弟姐妹七人发起组建“上海亚美股份有限公司”,把原先的零件装配工场扩大规模,并开始组装整机,以最初的产品晶石接收机到1935年10月,已经出品了系列型号,最佳的1651型五灯超外差式广播接收机,其生产仍坚持除真空管和炭质电阻是进口外,其余零件全部用国货。亚美公司的无线电产品除流行于沪杭一带外,而后一度出现在美国及日本的市场里。

  在上海,除苏氏亚美公司生产各式广播接收机,简易无线电业务,业余电台外,还要提到的是位于西门文庙路的中雍无线电厂,以仿造各式进口产品,加以国产零件使之本地化,生产出精良的二、三灯交流再生式无线电广播接收机,物廉价美,风行一时,并在营业部设修理部,重资聘请专门技师,修理各式广播接收机,并接收已开始活跃在中短波频率上的无线电爱好者的设计定制中,短波电台,当时传为佳话。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无线电广播接收机是由美国等国外舶来品和国人自奋图强生产出的国产品一并占据市场,各大显身手,值得最欣慰的是,这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进入无线电领域的业余爱好者们,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自学和实践,后来从业余进入专业,开发出市场需要的零件和产品,创建了早期的民族无线电和电信企业,为振兴民族电子工业历经磨难,创造了奇迹!

  让我们深深,久久地怀念他们。。。。。。

中国业余无线电历程(二) 中国早期的业余无线电收听者(SWL)

  很多人,对业余无线电的爱好,可以说都经历过从收听广播,业余无线电信息开始的,唯有少数人,一辈子毫无怨言地当忠实的SWL。而绝大数最后进展到自制简易收发信机,从CW,AM,SSB,FM,SSTV等迈向高级阶段。功率也从QRP的瓦级到发展达百瓦,成长为全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一生乐此不疲。

  1923年1月23日上海“大陆报”架设广播电台后,数月里,在哈尔滨南岗,由刘翰主持的50瓦试验广播电台,呼号XOH,用汉,藏语言,正式对外开播。北平的广播电台也随后在1927年创立,台址在前门外琉璃厂的电话总局内,后迁入石桥电话西局,据资料显示,当时市民收听需向各代理商付费,标准为∶晶石机(矿石机)每月五角,电子管三灯下为一元,三灯上为四元。无线电及广播作为当时一种新兴科学冲动,震撼着社会各阶层,培育了一批批最早的业余无线电收听爱好者。

  上海新浮洋行的开洛广播电台是继“大陆报”电台开播后第二座上海广播电台,座落在南京路河南路口。开洛电台最具特色的内容是以无线电试验和组件的形式向市民示范该公司经售的无线电接收机和及其零件,初创了最早商业方面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出售自己DIY接收机套件和零件。在那个时候,地摊,旧货商店极少有无线电零件售买卖(1923年),市民在通过广播电台,了解和选购了大如留声机大小的接收机,小如最廉的晶石接收机,这些成品机和套件多为英美进口舶来品,价格昂贵,直到苏祖国兄弟联手创办亚美公司,出售各种国产零件,开设亚美电台,打开沪杭等国内无线电市场,这种依靠进口舶来品的现象才终有扭转。

  开洛电台播音后,编辑室收到第一封完整的收听信便是苏祖国。据“申报”一则报道,苏祖国以自制一灯直放接收机,在上海西南完整清澈地收到开洛广播信号。据当时情景,苏氏可算是最早的广播SWL。随后,开洛电台收到的收听信,咨询信如“雪片飞来”,老编辑黄坦几曾开玩笑地形容那段日子“如火如茶”,信件“堆积如山”,也不知有否渗入夸张,但可以肯定,随着能收听的广播电台日益增多,从短波的接收给予爱好者扩大了眼界,对远距离接收,业余电台信号追求多方式渐入其境。这现象一直延伸到抗日战争期间的无线电管控为此。

  继开洛电台在普及无线电新科学后,紧接着是亚美电台,无线电爱好者出身的苏氏兄弟认识到无线电产业要发展必须拥有系统性。1929年12月,亚美电台正式开播,除新闻,文娱,气象节目外,更多有无线电知识问答,电码练习等节目,积极在听众中开展无线电传播实验。最大吸引社会公众对这一新兴科技的兴趣和支持。编印,出版无线电普及丛书和广播业余电台收听制作丛书,同样是苏氏亚美公司最具特色内容。它直接影响了无数忠实的无线电爱好者和广播收听者,自行装配,自由交换,组织会社,互相研究的良好风气在各地无线电爱好者中间广为盛行。

  在上海和南京二地,吴英剑和扬一民系最早的广播和业余电台收听者之一,从最初的短波广播接收发展到各业余波段的信号收听。“华中无线电”周刊早期曾载文记载∶两君为大学同好,迷恋无线电,吴君每日五时起床,坚持收听上海XHHS电台,华泰XLHB等电台和国内,欧美业余电台信号,其记录完整,校笔准确让人汗颜无地”。扬君当时是国民政府交通部职员,其公务常往返京沪等地,此君每公差必带小巧二灯机作接收,6米长皮线,以天线每晚架设卧床边收听抄录,其乐融融。两君成债异常完美,收到国内国外回赠广播,业余电台QSL卡均在二百之上,令人惊叹!

  在北平,燕京大学的无线电制作班和电码训练班在学潮后先后成立,均为物理系所办。制作班的辅导老师之一为郑观森先生(呼号XU2RT),在其试验室带领学生手把手制作各式接收,发射装置,进行空间传输试验,其影响了校内校外许多无线电爱好者。他本人的34号自差式接收机和两只52号推挽式发射机,由于极稳定的接收效果,皆为学生互相仿制。第二期嘉善籍学生董子兰利用暑期到嘉善近郊,用自制的短波四管接收机(bond57作检波,56作低放,47强放,12A整流)作接收实验。(天线用直径1.5MM紫铜丝,长约150尺,高60尺,单根倒L式接入,地线以黄铜管打入地下约3尺)。白天收到天津中华XHKA,仁昌XQKC,东方XQKA,及青年会广播电台,晚上收到中央XGOA,上海XHHS,李树德嘉XHHE,及汉口XGOW,日本四、五处广播。午夜三时,接收到欧洲,美洲各业余电台CQ之呼叫,回北平燕京时,随带纪录三大册。最后,由校方嘉奖勉励。董先生是早期业余无线电活动中最努力一位,短短时间内收获之丰,成债之佳,让国人实足自豪!

  最后,不能不提到上海的D、F君,在历经早期的业余收听后,决定跳出广播圈,加入业余电台DX队伍,他以XU3DF呼号每日夜晚CQ畅响夜空。请看此君自制设备∶发射采用45号管,线路用简便的“TNT”式,(45号管屏压300V,输入约12W,输出不到5W)。接收只用30号管检波,低放,(30号管屏压45V,当时已经能够接收远地基至全世界的业余信号万)。如此简易设备,但不要看不起它,他的信号曾到过北美州东边的纽约,南美洲东南的乌拉圭,欧洲的英格兰,非洲南部的比尔刚果,澳洲的新西兰,亚洲南部的瓜哇岛等地,取得了“W、A、C”大奖。D、F君靠通俗的机件,平常的线路,振奋的意志,打破了中国业余无线电落后不能获奖的现状,“一支45的W、A、C”在京沪等地无线电爱好者当中久久传为佳话。

 
作者:王参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7:08 , Processed in 0.16032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