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网络内涵更新培训观念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6:4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网络内涵更新培训观念
●本刊记者 钱丽欣 余慧娟
——2006年暑期“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述评
《人民教育》2006年第19期
【新闻背景】8月5日~19日,“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进行。这次培训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统筹,基础教育司进行业务指导,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承办,依托2006年5月教育部通报表彰的47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一万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
这是福建南安某教师2006年8月6日的生活:
9∶00~11∶30  观看视频课《学生学习》。
14∶00~17∶00  网上阅读讲义和专家博客,在线交流,完成当天布置的作业和课程研修总结。
17∶00~20∶00  等待指导教师及班主任跟进点评自己的作业等。
20∶00~21∶00  编辑班级学习简报并上传教育部项目组。
21∶00~22∶00  对引发的问题进行自由在线研讨。
这样的程序持续了半个月。有一万多名教师差不多经历了同样的“课堂”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内容,在教师当中引起不小的共鸣与兴奋潮。
每个人都“登记在册”,有自己的“班号”和“学号”,也有“班主任”和“指导教师”。
网络在教研与培训活动中被大量地使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如此大规模的网络培训在国内尚属首次,其运行模式值得细察与借鉴。
“集约”型课堂——资源整合的艺术
网络的迅速发展,源于其强大的自由互动功能。然而,“自由互动”另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无序”。如何基于这样一个平台整合好资源,是网络能否为教育所用的关键。
这次培训就在日常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效地沟通起来,构建了有特色的虚拟学校,使得各种零散的资源支撑起“有组织、有效率”的大课堂。
47个遍布全国的培训机构,承担了本地区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或者将教师们集中在教师进修学校,或者让他们分散在各自的家里(如果家里有电脑的话)。
每个地区的约200名教师构成联系紧密的“班级”。班级内和班级之间都有开放的论坛,有的地区如果学员集中,还可以组织班级内“面对面”的讨论。每个班级配有当地“班主任”至少两名,负责组织学习;还配有外地的“指导教师”两名,负责点评本班“学生”的作业,回答他们的问题。
“课程”由阵容强大的课程团队提供。这里“课程”的概念被大大拓展,不仅指视频讲座,也包括与讲座有关的推荐文章以及指导老师浏览学员的作业和讨论后形成的焦点话题。
如此以网络为中心来整合各类资源,同时充分发挥既有培训机构作用的做法,在国内远程教育模式中并不多见。如果说原有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代表了传统的力量,那么网络无疑是新生代。对网络的推崇往往容易导致忽视既有培训机构的作用。实际上,网络还不是像电视那样单向传递的工具,有互动,就有复杂性,就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以北京东城班为例,可以看出培训机构在网络培训中的新角色:
——正式开课前,由班主任老师组织技术培训、分组,完成相关的组织及动员工作。
——学员在正式学习之前,每人编写一个个性化首帖,包括自我介绍、对远程培训的期待,以促进团队的相互了解。
——将206人分成六个学习组,每个组设一位班主任,两个学习组长,由学习组长负责小组简报,每天18∶00以前上传。
——每天上午将学员集中在六个学习点学习,观看视频课,并即时组织在线研讨(11∶30截止)。指导教师及班主任必须参与讨论,并进行热情回应、指导。
——每天18∶00前上传各组学习简报,21∶00前上传班级简报。
——每个组关注一个非本班大区的学习状况,并在小组简报的相关栏目中出示。
——小组每天推出一名“小组之星”。15天的学习完成后评选班级优秀学员。
许多学员一开始几乎都是“被迫”走进这个学习流程的。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了这种“强制性”的好处:上万人的智力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释放出来,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济南历城学员闫继民说:“多少个学习班,多少个培训班,都是‘上边喷着唾沫星子讲,下边枕着自家肘子睡’。可在这里不行了。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
一定的流程并没有捆住学员的手脚。他们仍然可以自由收看视频课,与专家对话,与同学讨论,随时下载自己需要的文章。他们不可能再充当那个被动接受者,而是“必须”自主思考、发言,从而将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出来。许多农村地区的教师还因此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来获取资源。
这个遍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又高度集中的万人大课堂,为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而又经费不足的国家发展教师教育新模式迈出了可贵的一大步。
让“远程”课程不再令人失望
这次网络研修的主要课程仍然是以视频形式提供的。就是说,专家一个人坐在那里讲,下面坐着一些老师听,整个过程录下来重播。
其实这与电视课程没有什么区别。一种已经出现了很多年的单向传输课程,虽然在远程教育中被普遍使用,却大都效果不好。这源于远程课程的先天缺陷——缺乏互动性和面对面的亲和力,尤其当话题比较严肃时,一个陌生人的喋喋不休就更容易落入枯燥无味的泥沼。许多参加培训的教师,刚开始听说是“远程”的,都担心实效到底怎么样。
可是这次培训的三门主要课程《学生学习》、《教师成长》、《课堂教学》却受到了大部分学员的好评。
他们的评价是:“生动、深刻。”
在问卷调查中,最受欢迎的《教师成长》课程,除了讲课专家幽默风趣的个人风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外,还和课程中大量穿插了意味深长的电影片段和视频案例有关。
课堂上,尼尔按照基廷(老师)的要求朗读教科书上一篇关于“如何理解诗”的导论。文章的作者伊凡所·普利查矫揉造作地以数轴的方法分析诗歌创作,显然是一篇学究味十足的说教。“鬼话!这不是在修水管,这是在谈诗。撕掉吧!”基廷语惊四座,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虽说他们暗地里十分不满保守枯燥的教学方式,但在课堂上早已习惯了循规蹈矩。现在要撕去这篇经典性的文章犹如去冒犯《圣经》。终于,一个叫查理的率先撕去了自己的一页。“刷刷——”小伙子们兴奋地响应起来。“撕吧!这是一场战争,它关系到你们的心智和灵魂,你们要学习独立思考。”在基廷的鼓励声中,胆小的托德也将那篇“鬼话”扔进了废纸篓。接着,基廷满怀真情地告诉大家读诗并不是为了技巧,而是因为对人类充满了热情,所以每个人都要为生命贡献一首新歌,显然,基廷让小伙子们感到他们没有白白扔掉那篇“鬼话”。
这个电影剪辑,专家是从教师激情感染力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其实,这也是教师试图以颠覆权威来发展学生批判意识的一种努力。它让中国教师看到了如何去培养“观念”而不是只靠说教。类似这样“有味道”的例子频频出现,难怪很多教师目不转睛地从头看到尾,继而引发一系列的讨论和思考。
据了解,这三门课程花了大约半年的时间来准备,而且每门课程都有10~15个人的团队在支撑。团队中不仅包括大学教师与研究者,也包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以保证课程具有针对性。以下便是《教师成长》课程的备课过程:
刘良华教授首先发动学生推荐案例,然后请他的合作伙伴及助手帮他筛选,在这个初次的筛选中大约每一百篇案例可以选到一篇;之后,他还要进行精选,并挂到他的“教育叙事研究”博客上,接受公众的评价;最后,通过讲课接受实际考验。
从某种角度来说,培训就是引领的艺术。对于网络培训而言,核心课程不仅肩负传播某种理论与实践策略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否引发无数头脑思考和讨论的热潮,从而促使上万名学员自身也成为“课程提供者”。网络的互动性,上万人在网络上的聚会,如果没有核心课程的引领和激发,其结果不是一潭死水,就是一堆垃圾。
由此又回到一个古老的话题,那就是无论技术有多么先进,最终重要的还是“软件”。技术越发达,共享面越广,对“课程”的要求越高,对课程的投入就越有价值。应当说,这次网络培训为突破“远程课程”的局限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对任何一个致力于做网络研修的培训机构来说,都将是深刻的启示。
“海选”指导教师:草根资源成为中坚力量
2006年7月20日,江苏兴化安丰小学的冷玉斌从那个遥远的小镇一路颠簸,来到他完全陌生的北京。他从会议组织者那里接过培训手册一看,上面明白地写着,他将作为深圳宝安200名学员的指导教师。“我能行吗?我做深圳老师的指导教师?人家比起我来高明多了吧?我来指导,开玩笑吧?怎么搞成这样?”他有些恐慌。
可是一到网络世界里,他果然不负众望。
今日话题——我该如何让自己快乐?
作者:冷玉斌  发布日期:2006-8-13  访问数:198
在今天的课程区,我读到了王瑾老师的留言,引录如下:
今天的讲座几乎字字珠玑,我的精彩句子摘抄几乎存了好几页,刘教授辛苦了。但是我有个问题,您说“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自己喜欢的业余生活,这是你的责任和宿命”。我几乎都做到了,可是我并不快乐,作为重点校的老师,我承受着只能考全市第一的压力,每天埋头备课……作为班主任,我每天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早到晚地完成班级日常管理……作为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我要……还要在家庭中充当好太太、好女儿甚至好妈妈,这林林总总的角色,我都得努力做好,怎一个“累”字了得!我一直很爱教师这个工作……可是现在,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在如此强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之下,我该怎样保有快乐的心境呢?……如果不能解决,那么一个“强颜欢笑”的老师怎么会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呢?
感谢王老师,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喊,一颗心期待着另一颗心的温暖。我想不必多说,诸位老师读了这段话肯定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关于工作,关于人生,关于快乐,关于不快乐……教师应该是个情感丰富的人——那么,我该如何让自己快乐?
这一话题一经抛出,宛如清水滴进了烧热的油锅,立刻炸开了,讨论接踵而来,前后有上百条,冷玉斌忙着在其中穿针引线。另一个话题是“如何拓展有度”,由教授的讲座引出,接着增加了一个日常教学中的片段,顿时激起千层浪,冷玉斌想再说两句都插不进去。网络成了名副其实的思想碰撞的摇篮。
指导教师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角色。如果说主讲专家的课程只是引发头脑风暴的启动器,那么指导教师则是助推器。
他们通过网络解答每一位学员的问题、跟进评论、推荐学员优秀作品、引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并与班主任充分沟通,编辑本班的每日课程学习网络简报。同时,他们还要及时发现、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所以,这个群体首先应该懂网络,就是说至少曾在网络上生存过。其次要懂课程教学,不只是要有高于一般教师的理论水平,还应该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师经历,能够解决学员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另外,还应该属于那种有“共享欲”的群体,心甘情愿将自己的智慧与众人分享。最关键的是要有“挑衅性”,能挑起学员之间的讨论、争论,使得“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颗头脑激发另一颗头脑,使网络聚会的本质意义释放出来。
可是冷玉斌这个平日里名不见经传的小学老师,怎么就成了指导深圳宝安200名骨干教师的老师了呢?
这得益于此次培训中的“海选”策略。
冷玉斌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为多少人所知,却是网络博客世界中的红人。他的博客或谈教育,或谈读书,大量有思想有见解的文章深受网友喜爱,在这次网络培训“海选”指导教师活动中,他脱颖而出。
“海选”,意味着平民化,意味着不带任何偏见的人才观。网络本身就是一种平民化的技术革命。它为草根一族提供了“发言”的权利,当然也就为人才彰显才能提供了舞台。
在具有官方性质的培训中引入平民化的指导教师,这虽说不上是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也算得上是一种培训理念的革新。当90%的指导教师来自网络上的公开选聘,那么一向垄断培训讲台的“教育权威”无疑受到了挑战。一旦这个影响教师的讲台摆脱了垄断,教师的活力将由此喷发,教育的活力也才能被真正释放出来。
一种全新的资源观,造就全新的培训,也将造就全新的教师和教育。
这正是“网络”培训的力量。
题外音:我们应有怎样的技术观念
网络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手段,真正的精彩蕴藏在人的头脑之中。
这次大规模网络培训,从总体上说,就是一种观念和智慧的展示——以网络滋养网络。虚拟网络资源与现实培训网络的整合,从网络互动性角度对“网络课程”的重新定位,从网络中“海选”优秀的草根资源,从本质上说都是网络资源的再开发以及在此基础上观念的再更新。
2000年左右,当信息技术开始迈入教育的门槛时,许多人喊出了“信息技术将引发教育革命”的口号。无奈,这份期待却并没有因为技术的普及而有多少令人满意的实现。不是成了技术的“奴隶”,就是把它变成了“现代化”的摆设。
因此,重要的不是普及了多少校园网络,也不是炫耀搞了多少次网络研修,而是首先应该树立怎样的技术观念。
我们向来对技术抱有某种近乎崇拜的心理。上述口号就是一个例证。几年下来,除了制作课件以外,在课堂中并没有见到有多大的影响,反倒又成了被批判的对象。这几年,网络研修开始火爆起来,但是真正有效的又有多少呢?
信息技术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发教育革命?上述议题已经令人产生怀疑。其实绕了一大圈,还是必须回到人这个原点上来。信息技术的确影响教育,甚至师生的生活方式。这种影响有的是肤浅的,有的是深刻的;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却是负面的,全在“人”如何去使用。很难想象,一个专制的人,能把网络的民主、开放性开掘出来。难得的是,这次网络培训就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方面带来了观念和思路的创新。网络跨越时空的优越性在资源整合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网络的另一大特点“互动性”也得到了最充分的运用。网络所蕴含的平等、民主的观念以及草根化的资源观得到了放大和实现。另外,网络并不是全能的,它也有其致命弱点——海量信息淹没人的注意力,但这次培训通过课程团队的及时筛选有效地规避了这一点。网络学习中,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以往以点击率和发表文章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办法只会导致形式主义,就是在此次培训中,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所以,一门技术是不会自动引起什么革命的。它依赖的是人的观念、人的智慧。一门技术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给予它适当的位置。
期待这次大规模的网络培训不仅能给中国教师教育模式与观念的革命带来触动,而且也能给我们的技术观念带来冲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5 20:35 , Processed in 0.15232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