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广东诗歌现状、繁荣原由、精神向度、问题规避及未来走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5:2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论广东诗歌现状、繁荣原由、精神向度、问题规避及未来走向
龚奎林
(河南大学文学院,475001;湛江师院人文学院,524048)
     龚奎林说明:一是本文受到张德明兄其及文章的启发和指点,深表感谢;二是正文中有一个广东诗坛108位诗人名录集结榜,这个诗人集结榜是本人根据近几年来官方刊物、内刊、民刊的发表目录、诗歌奖项结果、诗歌选本的选录情况、网络诗歌论坛及诗歌会议的参与情况和个人博客的诗歌更新程度等综合而成的,在正文中只列上了98位诗人的名单,还有10位诗人的名字我没打字进去。
  随着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崛起,视觉读图开始取代文学阅读,作为意识形态样式的文学逐渐从中心走向边缘化,然而在这种文学低迷的文化语境中,广东诗人在现代性焦虑的同时却逆水行舟,凭借参与文化建构和区域价值认同的热情书写人与世界的微妙关系,正是这么多广东诗人的积极参与,使得广东诗歌正以加速度方式向中国文坛推进,从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格局景象。那么在全国文坛/诗坛并不繁荣的当下,广东诗歌为什么如此繁荣,它的精神特质是什么,广东诗歌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加速度推进应该规避和注意哪些问题,它的未来走向如何,诗人、政府、刊物和批评家的相互关系该怎样延绵,这都是我们当前必须厘清的问题。

一、广东诗歌现状
    广东诗歌异常活跃和繁荣,诗人们以“官方刊物+诗人挂帅+民间资本赞助”的诗歌运作方式和“纸质媒介+网络媒介+诗歌评奖”的诗歌立体传播方式向全国推介广东诗歌。
   1998年,由广州诗人杨克主编的《中国新诗年鉴》出版,并一直连续出版运行,发掘了大量诗歌新人,展示了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广东诗歌的创作实绩,如宋晓贤、黄礼孩、黄金明、安石榴、谢湘南、余丛、老刀、世宾、卢卫平等,这些诗人已经在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这种集约方式成为1999年震惊中国诗歌界关于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论争的导火线,全国诗歌界由关注这个事件转向这部年鉴,由关注这部年鉴开始关注广东诗人。这个时期开始,广东诗人向全国进军的集体发力更加巩固了广东诗歌的国家先锋地位。2001年初,广州诗人黄礼孩以个人对诗歌的热爱用自己的资金创办了民刊《诗歌与人》,这是一本具有个人性视点聚焦的专题性诗歌刊物,先后推出了“整体性写作”、“70后”、“中间代”三个诗学概念,同时个体性聚焦的《诗歌与人》诗歌奖更是圈绕了很多诗人的眼光,目前这个刊物已成为海内外独具影响力的民间诗刊。而且,中国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两部诗歌选本《中间代诗全集》(上、下)和《70后诗集》(上、下),广州诗人黄礼孩都是其主编之一。前年和今年,黄礼孩就策划了《出生地》和《异乡人》两部诗歌选集,以展现广东诗歌的实力,并组织了诗集漂流仪式。而官刊《中西诗歌》、《作品》、《花城》、《华夏诗报》、《南方都市报》以及官方内刊《蓝风》、《清远文学》等正规刊物借着广东诗歌迅速发展的东风之力向全国推出了一批批质量较高的诗歌精品和诗歌评论精品,如2004年第2期《中西诗歌》的“广东青年诗人诗歌专号”一次推出广东青年诗人近130人,其中的半数以上诗人都活跃在国内的各种重要诗歌刊物上面。今年的《蓝风》第10、11期由安石榴、黄金明、杜青等策划和推出了“蔚蓝风动——走在21世纪广东新诗连展”两个诗歌专号,推出了45位现在或者曾经在广东生活过并被这块热土所哺育过的诗人,展示了广东诗坛的不俗实力。同时,一大批外省诗人纷纷孔雀东南飞,如梦亦非、罗德远等许多诗人在广东安家落户,参与到广东的文化大潮中谱写一曲曲明亮之歌。
   在网络诗歌方面,由军旅诗人苏一刀主持的一刀文学网、露天吧等“网站+纸刊”运作方式让诗歌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并在2006年1月举办了中国首届网络诗歌研讨会。而广州的另外一个军旅诗人周承强则主办了纯军旅诗刊《剑麻诗刊》,专门发表全国军旅诗人的作品。深圳女诗人莱耳主持诗生活网站,在全国诗歌网站中已是佼佼者,形成很大的规模和影响。谢湘南等主持广东诗人俱乐部也吸引了一大批热爱诗歌的网友。女子诗报在八十年代以其独特性、先锋性和性别性在诗歌界独占鳌头,多年停刊之后以网站的形式出现,网站发期者和创始人晓音每年都编辑一本《女子诗报年鉴》,以女性诗歌集体的创作方式向男性诗歌主体和社会秩序发出了女性的声音。而且在此基础上举办了“中国女性诗歌研讨会”,对女性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打工文学/诗歌”的概念、网刊和纸刊都是全国首创,很多民刊都以精彩的打工诗歌内容向诗坛猛拳出击,如罗德远等主编的《打工诗歌报》,还有《羿》诗刊、韶关的《五月诗笺》、梅州的《射门诗报》、《白诗刊》、《情诗》以及《第三条道路》报等先后出现在广东各地的民刊以及网刊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尤为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广东诗人或者批评家都建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可以迅速地创作和发表诗歌,也可以迅捷地评论诗歌,博客式写作使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在场的方式交流着,尽管时空阻隔。
   在诗歌评奖方面,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南方都市报》开展传媒大奖活动,并专门设立了诗歌奖项,推动中国诗歌的全球化发展,与《作品》杂志主办的中国青年诗歌大奖赛和黄礼孩创办的《诗歌与人》诗歌奖活动一起推动着广东诗歌的发展。
   中国诗歌地图里边,广东诗歌正以抢占地盘式的积极方式向全国推进,逐渐以诗歌大省的地位出现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所以,2005年,广东第一届诗歌节,诗论家陈仲义概括了广东诗坛的十大特色:拥有全国最旺盛的网络诗歌阵营及最全面的诗歌网站《诗生活》;拥有最精美的诗歌民刊《诗歌与人》等;拥有实力最雄厚的移民诗人群;拥有内地唯一双语诗歌民刊——《中西诗歌》;拥有坚持7年之久的《中国新诗年鉴》,培养、吸引了一大批新生诗人;拥有女性诗歌的一个重要阵地《女子诗报》;出现在全国省级刊物中开风气之先的《作品》杂志牵头的“全国青年诗歌大奖赛”;出现了崛起的打工诗群;出现一批描写都市生活的“新都市诗歌”;提出了“完整性写作”这一诗学概念。
  
二、广东诗歌的繁荣原因
  广东诗歌如此繁荣,原因很多,我更倾向于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诗歌传统的追寻和渐进
   广东有着悠久的诗歌历史,自古以来曾出过张九龄、屈大均、梁启超、丘逢甲、苏曼殊、黄遵宪、李金发这些名垂诗史的大家,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李金发推出“象征诗派”,还有蒲风的大众诗歌、梁宗岱的纯诗,都对中国诗歌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广东诗歌进入颇为辉煌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韦丘、野曼、韩笑、张永枚、柯原、欧外鸥、欧阳翎等。八十年代,广东改革开放,领风气之先,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日益吞噬诗意想像的精神空间,广东诗界逐渐沉寂,然而许多有识之士充满了文化现代性的焦虑,他们渴求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广东诗人提取日常生活的细节走向精神的诗意化,以诗歌的形式去建构现实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扩大了诗歌的组合范畴和主体素材的拓展。于是,在诗歌文化传统中蓄积力量的广东诗歌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显山显水,以诗歌传统去低抗无名化、多元化的大众消费文化,在心灵空间中获得精神自由和审美愉悦,因而,到了新世纪,广东诗歌则开始执全国诗坛之牛耳,引领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
(二)、区域地文化的价值建构。
   任何一个著名作家首先是区域型作家,他们受到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熏陶和浸染,吸收了地域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特性,并把这种内在积淀与外在世界、个体经验和多元文化进行碰撞,从而走向更广阔、更坚实的文学精神存在。所以,对于地域文学的思考其实是为了寻找地理文化与人的精神关系和文学意义的起承转合,透过地域文学不仅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更能够寻找区域文学的发展规律,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作为一个不断沉积而稳固的地理区域,广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培育出无数德才兼备的文人雅士和功名成就者。广东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灿烂的历史光芒,究其原因在于广东的地域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广东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海岸线长、背拷打山,珠江和其它支流贯穿南北,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的博大、宽广的胸襟往往塑造人的性格,而水是美丽温柔的,老子曰:上善若水,在山水养育下的广东人自然就具备了文学想象和思维异常活跃的灵气;自然地理的山水和谐和经济的富庶促进了广东文化的发展,也培养出广东人勤劳、坚韧、纯朴的文化性格,并作为一种区域集体无意识内化在岭南文化当中,这种文化积淀并在与质地互异的中原文化、客家文化、黎文化的南迁北移博奕中逐渐撞击、融合。所以,广东文学逐渐具有了广东这一地理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因此在领南文化和海洋意识的思维影响下,广东诗坛形成既开放又保守的思维意识: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兼收并蓄的包容心态、多元共生的文化碰撞,这一切不仅开拓了广东诗人的创作视野,也使得广东诗歌更为开放。而黄礼孩策划《出生地》、《异乡人》和安石榴等策划的“蔚蓝风动——走在21世纪广东新诗连展”的《蓝风》诗歌专号更是把广东诗人和诗歌推向了前台。
(三)、经济发展的和谐文化建构与政府的支持
  经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成正比关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需要相应的文化质素。只有通过和谐文化的建构,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域,其经济成就和都市文化吸引了全国人的眼光,不仅知识人士孔雀东南飞,而且也是打工人最向往的地方。因而,政府大力支持文学/文化的发展,提倡和谐文化大省的建构,从而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导致外来人口的剧增,于是,各种文化在广东这一区域中相互碰撞、交融、整合,并激活原有的文化格局,催生诗歌新面貌。一方面是大量的诗人入粤,并获得广东户口,另一方面是本土诗人也在迅速成长。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学习。诗人黄礼孩敏锐的感受到了本省内外诗人的和谐发展,主持出版了《出生地》和《异乡人》两本诗选,选入本土诗人和外省诗人五十多人,并且专为这两本书召开了首发仪式和漂流仪式,引起较大影响。当经济的生存问题不再是问题之后,人类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寻找诗意的精神想象,通过文学来提高个人修养,通过文学来安抚困顿的心灵,从而舒缓物质文化退缩下的现代性焦虑。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急剧变迁,这种独特的精神体验赋予了广东诗人独特的书写方式。正如杨克所说:“在中国大陆,没有谁比生活在广州、深圳的诗人更要抵抗物质的压迫和诱惑了”。
(四)诗歌公共传播媒介的迅捷发展
   广东诗歌的运作传播方式在全国是走在最前列的,广东诗人们以“官方刊物+诗人挂帅+民间资本赞助”的诗歌运作方式和“纸质媒介+网络媒介+诗歌评奖”的诗歌立体传播方式向全国及时地推荐优秀作品,如《中国新诗年鉴》成为中国诗坛的标志性年度诗歌选本。《中国新诗年鉴》的选编,及其所引发的关于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立场的讨论,无形中提升了广东诗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它于1999年底创办,至今已办多期,包括“70后”、“中国女性诗歌大扫描”、“中国女性诗人访谈录”、“中国少数民族女诗人”、“外国诗人”等专辑。而且黄礼孩编的《70年代后诗选》、《中间代》等将全国关注诗歌的目光吸引到广东。这些书名本身以及所引发的论争的主题词,也成了广东贡献给中国诗界的核心话语。民间诗刊和诗选本的出现,使更多的诗人创作得以肯定、传播和被人接受、阅读,诗歌的生态环境日益自由宽松,文本创作也更具个人性和自由化。而网络的崛起以及诗歌网站、个人博客的兴盛,更是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有效地解决了诗歌在这个时代发表和出版难的问题。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写,都可以在网络和博客空间发表,而且立即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回应,在短暂的过程中你迅速感受到了成果发表和被人关注的喜悦和舒畅,大大刺激了诗人的创作激情,从而使很多新诗人迅速进入诗歌界。
(五)、诗人的自觉追求。
   当下广东诗歌界异常活跃,我粗略估计大约有108位左右很活跃并有不少厚重之作的诗人,而且老中青皆有,他们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心灵,自觉追求和共同推动广东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可以概括为四代同堂:第一代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诗人,第二代是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第三代则是中坚力量的70后诗人;第四代则是后起之秀逐渐成为中坚力量的80后诗人,他们包括郭玉山、杨克、温远辉、黄礼孩、谢湘南、黄金明、世宾、马莉、晓音、张况、周承强、余丛、老刀、苏一刀、刘汉通、宋晓贤、莱耳、肖铁、安石榴、柳成荫、梦亦非、潘漠子、罗德远、卢卫平、雪克、浪子、林雨、杜青、粥样、东荡子、梁永利、吾同树、廖伟汉、陈会玲、拉家渡、郑小琼、黄奕静、陈诗哥、羽微微、燕窝、赵红尘、巫国明、温志峰、唐不遇、陈陟云、张慧谋、陈计会、青蛇、游子矜、凌越、阿斐、扬子、王顺健、方舟、李明月、欧亚、杜绿绿、符马活、陈珂、芷冷、张惠、黄昏、见闻、徐非、小衣、吴作歆、吴震寰、赵原、宋世安、柳东妩、胡望江、楚中剑、南渡、刘付云、朝歌、陈泗伟、欧阳露、王晓忠、魏克、黛眉、海魂、冷梅、黎启天、江湖海、西黎、郑木胜、李明月、西篱、西娃、汪治华、陈欢、张金、畅畅、张守刚、樱子、赖松万、谢琼杰、杜尚、典裘沽酒等。他们都是年轻的少壮派,自觉担负起为心灵、为人生、为社会发言的诗歌重任,以诗人的激情和青春在诗坛耕耘。所以,张德明用“青春群像”来比喻广东诗人的谱系特质,这是非常恰当而妥贴的。
这是广东诗歌繁荣的五个主要原因,从而形成一根诗歌逻辑的历史发展链条,缺一不可,那么正在走向中国的广东诗歌其精神特质又是什么呢?

三、广东诗歌的精神特质
(一)当下性与主体性
   广东诗人积极参与当下社会的文化建构,推动社会现实的和谐发展和诗意存在,他们具有历史承担意识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因此其主体建构就具有了一种文化参与和现实批判的人文情怀。批判的目的不是离间和挑拨,而是站在自己的逻辑秩序的起点去关怀社会现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诗歌是最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因为它的短小精悍包容了太多的信息和容量,它虽字数短小却蕴藏了诗人思维中无数的经验自觉和文化想像,因此,在文化和社会语境的压力之下诗人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经验揉和了自己无穷的穿透现实经验的想像和感觉。所以,在新世纪日益进化的民主空气中广东诗人非常警惕自身与政治的关系,他们与政治、现实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并在这种距离的组合后面去审视社会存在对于人类自身的压抑与变异,进而批判社会呈现出的虚无与荒诞,从而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走向形而上的哲性维度,因为诗歌与哲学是近邻。于是,在特定的江河日下的畸形语境的压迫下,诗人叙述的是现代经验提取的情绪感觉和玩世不恭,来自于人性与世界深处的对荒诞与存在的哲理感知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讽喻性和戏谑化效果,诗人对世界认知的苦涩、无奈甚至绝望通过黑色幽默与反讽技巧在诗歌中完成,进而连辍起诗人穿越现实世界的想像,寻找人活在世界上的积极的存在意义。因此,当下性与主体性是广东诗人/诗歌最显著的特色。
(二)低层关怀性
   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我们的欲望途径重新复出历史的水面,曾经被遮蔽的底层也突然汹涌而来,带着辛酸与痛苦出现了权力的面前。高尚的集体的超个人的国家利益开始不再凌驾于底层的个体利益诉求上,现代性历史进程中的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表述更多的是一种指向“弱势群体”的概念,权力规训迫使他们成为沉默的他者和独立精神贫乏的大多数。但是现在,除了具有精英意识的作家关注底层、对低层进行关怀之外,这些来自底层的有文化的草根知识者也开始通过文学创作关注底层,由于他们有着切实的生存体验和底层经验,他们的创作有着更深刻的痛楚与辛酸,所以其作品也就更加潸然泪下、扣人心弦,他们的话语权本来是被剥夺而失语的,但是网络论坛和博客使他们自说自话成为现实,言说的个体声音也能够被广泛传播,而无需通过官方媒介或者官方编辑的关注,于是,他们自己言说自己,自己表述自己,尽管这种声音的立场并不坚定,但是能够通过书写打工文学发出声音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关于这个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在打工文学的创作中得以清晰的展现,打工文学融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动荡感,很好地把握住了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地位、行为失范现象和局外生存状态,从而拓展了文学作品的新领域。而且种声音却受到关注底层的精英分子和国家权力的认可,就这样,打工文学也就由此浮出历史的地表,从民间进入庙堂。打工诗歌是广东文坛献给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景观,指生活在底层民间的非主流性作者创作的草根文学,它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打工族通过文学样式传递自己的工作状态、日常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从而折射出人生、社会、话语和精神变迁,具有鲜明的草根性,他们的作品也确实表达了底层伦理责任和中国广大打工者存在样态的心声,尽管他们的艺术修养使他们的文学创作暂时不能达到一种高度,但他们已经站出来了,而且很具规模的表达出内心的呼唤和对社会的关怀。
(三)青春性与草根性
   诗歌是属于青年人的,是属于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由于网络开始改变了我们改造世界的生活态度和生存姿态,改变了我们探讨人与世界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于是,在这杂语并存、奇语喧哗、多元共生的后现代社会语境中,网络写作和博客写作迅速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写作方式,它的更即兴、更简单、更个性、更随意的发表风格和更迅速、更直接的传播策略让每一个人都开始成功的享受网络工具革命的快感和成功发表的心理愉悦,使文学更加世俗平民化和民间草根化,促进了诗歌的传播与发展发展,经过大浪淘沙的一些网络诗歌成功地进入平面媒体,从而被庙堂所吸纳。因此,大批70后、80后年轻诗人出现,他们或者是草根族,或者打工者,或者是学生,具有热血沸腾的青春气质和草根气息,他们通过诗歌感受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和复杂情感,从而传递出底层民众“祛魅”后日常生活原生态的精神底蕴,他们的精神之根就在民间,始终弥散着鲜明的草根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倾向,因此受到了底层民众的热烈拥护。
(四)开放性与包容性
   广东人受到海洋文化的无意识思维影响,具有开放性意识、开拓性思维和包容性品格,因而广东诗人的创作自然也受到这三种特色的影响,而且许多诗人纷纷南下广东,经过相互交融之后的广东诗歌兼收并蓄了各种艺术风格,他们能够迅速整合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诗歌优点,并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同时他们也对广东诗歌进行总结归纳,如世宾的“整体性写作”和黄礼孩的“70后写作”概念的归纳,不仅是对广东诗歌发展的导向指引,更拓展了广东诗歌创作形态,丰富了当下诗歌写作的多样性。

四、问题规避与未来走向。
   在繁荣的背后依然有泡沫存在的隐忧,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我们需要从外部诗歌环境的建构、诗人的素质培养、继承传统的可能、意象象征体系的营造、现代汉语的诗性把握、现代经验的合理表达等方面去引导诗歌的创作。所以,如下五个伦理层面虽然是我们广东诗人一直孜孜以求的,但仍然需要注意,因为这是广东诗歌在未来的中国诗坛能否继续引领风骚的关键所在。
(一)叙事与抒情的融合:技术伦理
   九十年代以来,叙事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叙事技巧,抒情逐渐成为被遗忘的对象。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从此在的此在走向彼在,从而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因而走向自由心灵的终极关怀是每一个真正的诗人的梦想,而词与物的抒情是比较可靠的一种梦想进入和实现方式。然而在当下这个日益功利化、浮躁化、金钱化的世界里,我们远离了人性本真之中的真善美,远离了词与物的抒情,因为这是一个“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物质欲望弥漫的社会。然而我们真的就不需要心灵的自由吗,我们就不需要人间的真善美吗?我们就不需要抒情吗?这显然是错误的,非道德化和泛道德化正误导着我们的价值评判标准。其实,真正的诗歌首先是抒情的,是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的,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九十年代诗歌通过漫不经心的叙事性和戏剧化处境取代了纯净诗意性和抒情性。而广东诗人不仅继承了诗歌叙事性风格,更重要的是在在此基础上需要重新拾回了诗歌的抒情风格,在体察现实世界的世俗存在之时致力于寻找诗意的自由心灵。当下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焦虑已经消解了我们的激情,我们在繁重的日常生活和紧张的社会交往中过度的透支着我们应有的诗意。因此,不少诗人尤其是女诗人在抒情日益沦丧的当下以一种决绝的勇气和态度发出独唱的声音,这种继续追求的抒情状态是我们所久违了的,也许,她们通过自己的诗歌想像和细腻的诗性语言对社会现实、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营造着一片片诗意,其叙述表达中所透露的对诗意和抒情进行坚守的独立姿态自然就卓而不群,以女性的丰富柔情填补了我们很多缺憾,并在潜心理情感层面又使我们获得了快感。在当下缺少抒情过度叙事的时代,我们需要抒情,这是诗人对于存在的一种参与的表达方式,更是对诗意日益匮乏的当下世界回归抒情的一种渴盼的独唱方式。
(二)自我与大我的互补:责任伦理
   诗歌是一种很自由、很私人的领域,它不是公共性东西,而是个人经验的诗性情感表达,诗歌在话语权力、意识形态、市场和文学性之间相互制约均衡,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的文学场域。然而,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任何一个时代的诗人都应承担相应的自己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诗歌在关注个人性自我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大我的社会关怀,其伦理承担的责任意识是很清晰的,诗人要直面当下,用心灵去感受社会,书写自己与世界交流对话的生命体验,从而揭示生存的本真状态和意义。因为时间是知觉、记忆、期望等意识行为的基础,任何一个人总是在与时间的较量中获得精神的自足和存在的意义。诗人就是在个人成长的时间谱系和文学创作的时间谱系中寻找到观照他者的支点,并以自己的诗歌感觉和生存体验去感应、体悟自我与他者存在世界、他者个体及经验世界的关联之处,从而在这种他者的镜像隐喻中发现了自我的经验表述和逻辑可能。所以,很多广东诗人通过个人的本真存在和心理经验去感觉、触及存在世界和宇宙自然中的种种细节,进而返观人类的灵魂与日常行为,并以诗歌的书写方式呈现出对存在意义和生命体验的基本维护及日常经验的智性表达。
(三)口语与意象的美容:语言伦理
   诗的本体则是语言,所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诗人。在这杂语并存、多元共生的后现代语境中,网络改变了我们“改造世界”的生活态度和生存姿态,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使得网络写作更即兴、更简单、更个性、更随意,在民间写作的口水诗写作基础上诞生了所谓“下半身”与“垃圾派”诗歌,导致了口语的泛滥化,口水四处横溢,诗歌质地被严重恶俗化,这些口语诗人完全亵渎了诗歌的哲理导引和终极探求,他们的行为不仅愚弄现代汉语的精致,而且愚弄底层大众的智慧。广东诗歌界则没有出现下半身写作,诗歌创作颇为严谨。然而口语化诗歌也依然存在,这就需要诗人在语言伦理层面上注意口语与意象的美容与交融。古诗一向追求“言志抒情”的传统,《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陆机《文赋》强调:“诗缘情而绮靡”。古代诗人通过意象的凝炼和格律的营造成就了情与境、意与象的二元互补,传递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诗性之美和韵外之致。那么当下的诗歌依然要吸收传统意蕴,以崭新的语言结构和意象营造以及更自由的抒情方式,传达时代精神和抒写心灵世界,从多角度多向度表达当代中国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审美趋向。
(四)诗人与意识形态的距离组合:权力伦理
   诗人要有主体意识,应当与意识形态保持适当距离。只有在日常之中穿越世俗,在平凡之中致力启蒙,在悖谬之中反抗绝望,才能在俗世与诗歌灵性之间完成主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从而站在这种独立的主体价值立场上拒绝向意识形态献媚和被权力收编及规训,从而去批判被异化和改造的存在世界。很多时候,我们一直误读“批判”这个概念,我们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逻辑把这个丰富的概念简单化了,我们天真地认为,“批判”就是批判当下社会,就是与这个社会和权力话语为敌。幸好,被历史愚弄和嘲讽的我们终于明白了概念的误读与错位: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介入现实、反思当下的立场,它不仅与现实世界、国家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对社会存在的荒谬、阴暗进行鞭挞与批判,同时对于社会存在的真善美则进一步提倡并扶持,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民间视野,与政治权力进行的视野目标是一致的,它是权力话语的参照系和监督盟友。所以,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不仅需要风花雪月,更要冷峻犀利,肩负起诗歌的权力伦理,从而建构其自己独立的主体意识。
(五)创作与批评的互动:批评伦理
   与此相应的广东诗歌理论和评论也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青年诗歌评论家温远辉、向卫国、张德明、世宾、黄礼孩等。向卫国出版了《边缘的呐喊——现代性汉诗诗人谱系学》和《目击道存——北窗诗论集》,研究了不少广东诗人、诗歌和诗歌现象;诗人理论家世宾出版诗歌理论和评论集《批评的尺度》、《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完整性诗学理论》等,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由数位广州诗人提出的“完整性诗学”理论;评论家温远辉出版了诗歌评论集《善良与忧伤―――岭南现代诗歌阅读札记》;张德明撰写了不少广东诗人的评论,如《广东当代诗歌的青春群像》等。而谢有顺、朱子庆、杨克、黄礼孩、梦奕非、林雨等,都有大量有份量的诗歌评论文章发表在各种刊物上,而且这些批评家首先是诗人,他们具有诗歌创作的亲身体验,当他们评论或解读自己或他人的诗歌时,往往更能准确把握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律动和诗歌美学经验以及教训。但是,相对于广东诗歌的繁荣格局和其他省份繁荣的诗歌批评而言,目前广东诗坛评论与诗歌发展状况不成正比,这是一个很严重滞后的问题。一旦批评缺失,诗歌的经验教训就无从总结,也无从扶携和监督诗人的创作发展。因此,广东诗歌创作与批评必须互动,如此才能使广东诗歌真正走向繁荣。
  
    总之,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与其他各种元素共同建构文学的发展,保持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广东诗歌在诗歌传统的追寻和渐进、区域地文化的价值建构、经济发展的和谐文化建构与政府的支持、诗歌公共传播媒介的迅捷化等因素的支持下正以加速度方式向中国文坛推进,从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格局景象。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当下性、主体性、低层关怀性、包容性、开放性、青春性、草根性品格成为广东诗歌不同于其它省份诗歌的独特精神特质,同时,广东诗歌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加速度推进应该规避和注意五个伦理困境的解决:技术伦理上注意叙事与抒情的融合;责任伦理上注意自我与大我的互补:语言伦理上注意口语与意象的美容;权力伦理上注意诗人与意识形态的距离组合;批评伦理上注意创作与批评的互动。唯有如此,广东诗歌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而且,我也建议多些诗评家的声音出现在广东诗歌版图上,和诗人一起共同建构《广东诗歌发展史》和《广东诗歌辞典》两本书,以此打捞广东诗歌的历史碎片和价值认同,还原岭南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原貌,总结广东诗歌的发展状况,为广东诗歌的发展和推动起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为中国诗坛留下美丽的瑰宝和历史的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5 19:04 , Processed in 0.09828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