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绪升对话 沈浩博士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6: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宗绪升对话 沈浩博士
宗绪升:沈浩兄在本科毕业的展览上展出的“二王”、《书谱》一路书风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最近几年你的书风越发成熟,我对你的书法篆刻作品都很感兴趣,对隶书作品尤其感兴趣,我想请你介绍下你对隶书的学习情况。
浩:感谢绪升兄多年来对我的书法的关注,回想起当年本科毕业展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可时间却已过去整整十五个年头应该说本科毕业创作对于我这十几年的书法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当时的创作风格对我现在的书法有多少影响,而是通过毕业创作这一实践过程,使我开始逐渐摸索出如何学为所用的方法。这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将本科前三年对基础和经典的积累做一个很好的总结和梳理,将这些积累逐渐融会贯通,转化成实践的资本和动力,并从中找到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我在毕业创作阶段最大的收获,其中对篆隶书的重视便是我的一个主要心得。在本科毕业后的十几年里,我一般很少以篆隶书参加各类书法展览,因而外界往往对我的行草比较熟悉,但实际上对篆隶的锤炼和积累却始终是我主要的日课之一。对于一个书家而言,篆、隶、正、行、草体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各体的养能够为书家创造宽广的创作空间,深厚的创作内涵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我认为学书者对篆隶书的锤炼,就犹如习画者对素描的浸淫和投入,它可以培养学习者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塑造事物的方法书法学习中,对于造型能力的培养,线条内涵的要求,用笔规范的体验,皆可在篆隶书的学习中得到很好的感性积累。这些年我一直是抱着这样一种认识进行实践的,虽然没有把篆隶书当作主要的创作书体,但在平时的实践中却一直努力更加深入并有所突破。单就绪升兄感兴趣的隶书创作而言,我认为隶书是各体中创作较难的一种,时下书坛行草书占有绝对的强势,而隶书则明显比较薄弱,呆板,粗率,媚俗的作品相对较多,从中暴露出很多认识上的问题。隶书以东汉为最高峰,典雅、庄重、雄健、质朴、奇崛,呈丰茂而宏大的气象,自唐代楷书盛行以后,隶书逐渐淡出实用舞台,人们对其认识日趋生疏,书家书写也时常楷法相杂,即便是在碑学复兴的清代,书家写隶虽有很多自觉的艺术追求,但仍缺失了一些自然古朴,而更多了一份造作和刻意。隶书的古茂自然来源于书体演变过程中对篆书线条本质的继承,只有以穷源竟流的方法展开研习,抓住本质,才能以古为鉴,借古开今,而其中对于东汉隶书经典的深入则是基础和根本,于线、于形、于意境,如何专精至深都不为过,深晓经典,熟识标准,方可上溯下求而游刃有余。这些年我是努力这样实践的,在教学中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宗绪升:有人说,现在中国美院很多学生的书风很相近,当然,这种相近与时下的“流行书风”是有别的,因为至少从中还能看出是深入传统的痕迹。当前以“二王”、 《书谱》为基调的书风似乎已定格为国美书法的一个符号,一种模式。你这么认为吗?为什么?
浩:这个问题很好,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国美模式”不是一种风格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体系。在我们的行草书教学中确实十分强调“二王”、 《书谱》经典的锤炼和研究是一种取法乎上的选择,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要求学生对其风格的继承,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经典的手摹心追,从而去理解中国书法的本质规律、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并且学会用经典的高度去衡量判断整个书法艺术史,用高标的眼光去决定学习的取舍。我们在教学中,十分强调“穷源竟流”和“转益多师”的理念,注重艺术个性的培养和塑造,这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在初创时就一直倡导的,也是我们几十年教学实践中努力追求学生在大学阶段,甚至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中,以“二王”或书谱风格进行创作,部分学生取法相对较为接近,我想这是正常的,这一表现对于其一生的书法实践而言,仅仅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追求能够努力去体验经典的高度,已然是难能可贵的了,随着个性和艺术思想的成熟,学养的厚,阅历的增加,必将会迎来各自脱茧化蝶的自化,如是的例子,古已有之,米芾、王铎等都何尝不是呢?
宗绪升: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传统?在对传统的取法中,国美书法学子似乎为当代书展中树立了一个标杆。而这个标杆一经树立,似乎又很快地成为了一些不愿意“知其所以然”的青年书法作者的取法对象。这种现象使我一下子想到了当前手机产品中的“山寨”化现象。你对此怎么看?
浩:绪升兄的这个问题对于当下的书坛而言,真可谓一针见血。手机产品的“山寨”化是一种对知识产权漠视的社会现象,“山寨”产品在与原创产品外表极度相似的背后,一是内涵质量的相去甚远,二则是品牌价值的相对低下,当下的书法创作与此有一定的相似度。虽然,艺术创作相对个体化,它不象工业产品“山寨”化会对我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和品牌提升造成极大的阻碍,但对于艺术家自身的发展以及时代艺术而言,书法创作的“山寨”化也同样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的书坛,从表面上来看,对传统的重视是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对“二王”传统技巧追求更可以“空前”来形容。但以冷静的态度加以审视,便不难发现,空前繁荣背后的艺术面貌极度相似和艺术个性缺失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归根到底是缺乏“穷源竟流”的治学态度,很多学书者受时风和各类展览获奖作品的引导,对传统的认识和取法采取的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建立在他人经验和体会上的模仿和学步,缺乏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以他人之形为形,徒有其表而缺少独立的精神实质,即使有技巧一流者,也会因缺乏原创,丧失艺术个性,而鲜有生存的价值。面对传统,我们必须清楚中国书法的传统是博大而精深的,它除了技巧以外,饱含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是艺术家独立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对它的传承不能只是单纯的技巧复制,而更应是艺术精神的光大和时代精神的展现,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只有在扎根传统的基础,充分彰显艺术个性,才能真正体现其艺术的价值。
宗绪升:好,换个话题。据我所了解,国内开设书法专业教学的学校有一百多所,此外有些院校书法专业的开设还在筹划中,你会对这样的态势做怎样的思考?
  浩确实从上世纪末开始,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中,高等书法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个高校竞相创办,前一段时间在筹备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期间,我们做了一个调研,目前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有书法专业培养方向的高等院校共有一百二十余所,其中大陆就有一百零八所,听说明年还要增加两所,这中间开展本科教学的有五十七所,其余院校有大专、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培养。这一百零八所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也有师范类院校,按照这样的规模计算,每年全国招收的书法专业学生有几千人,这与我当年报考书法专业,全国范围内浙江美术学院两年招收一次录取六名,中央美院停招,南艺招收专科学生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面对今天这样蓬勃的发展态势,我们应该欣慰,欣慰的是书法专业队伍的日益壮大,有志于肩负起传统文化接班人这一重任的人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又不免担忧,担忧的是在专业队伍中的人是否是专业的,或者说是否能成为专业的。而在教育中,我们更应思考很多问题,诸如,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文化境遇中,高等书法教育作为培养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接班人的重要方式,能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高等书法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授知识,传授什么知识,如何能够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如何能够使这些专业人才进入合适的领域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等等一系列问题
宗绪升:你认为综合型大学与艺术学院在书法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方式上有何异同?
  浩:由于学脉和学缘的不同,师资的差异,虽然都是以书法的名目招生,但是综合型大学与艺术院校在培养目标、方向、方法和展现的成果却有诸多不同,综合型大学以研究生培养为重心,依靠院校自身文、史、哲的学缘结构和生源,培养书法理论和书法文化的研究人才;而艺术院校则往往凭借院校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将重点放在创作型人才的培养上。总体而言,就近十年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理论与实践在教学和研究中仍难以做到真正同步并进,紧密结合,重文轻艺或重艺轻文的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宗绪升: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结果你认为是什么?请谈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如何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浩: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一门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它是以实用和实践为基础,审美和理论为生发的。中国的古代先人睿智地将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都附着在了文字丰富的艺术形象上,又在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量贯穿于文字书写的同时,赋予了书法艺术以精神和生命。而中国的书法理论也是在历代书家对其艺术实践的认知、梳理和感悟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理论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也引导实践的发展,两者紧密结合,互为作用,相互促进。但这十几年的书法发展状况来看,书法理论发展迅猛,文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成果显著,各种所谓的体系丛书层出不穷,但却存在着理论未落于实践,理论或实践跛脚的诸多弊病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很多空洞理论、伪理论的产生对于书法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艺术而言,其艺术本体的实践发展并不那么显见一味追新逐奇而品格不高的作品也不少见,大规模的书法专业学生招生的背后是大批毕业生的改行和待业,从中暴露的是教育的各方面问题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从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立场出发,倡导传统人文精神的提炼,国学素养的提升,以文养艺,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去判断我们的发展,理顺我们的教学,以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度,采取从宏观到微观,从共性到个性,从规律到特殊的系统研究和教学方式开展一切教学和研究工作。
宗绪升:我们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现在已经设置了理论方向的本科班,这个非常好,我想了解这个班级的教学情况?
浩:中国美术学院理论专业方向的建立是经过长期酝酿的,也是应对当前社会现状和生源状况的一种措施。我们希望在这个理论班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真正懂得实践的理论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因而,在招生和课程设置等环节中,我们都充分考虑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相互关系。在招生环节重视考生的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并重,在课程设置中以七比三的比例设定理论和实践课程。总体而言,在理论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强调学生国学素养的提高和对经典的锤炼、解读要求他们能够站在书法艺术本体发展规律的立场上,以实践为检验,去提炼、梳理和吸收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以方法论的角度培养正确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增强思辨和写作能力这个专业到目前为止已运行了一年半时间,聘请的师资是相关领域省内一流的专家,教学情况良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较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整个书法系的学风状况,读书研究的气氛日渐浓厚。
宗绪升:陈丹青因为研究生招生外语考试的设立而愤然辞职,你如何看待这种制度?
浩:宗绪兄提的这个问题是前些年我们艺术院校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确实,以前有不少很有潜力的学生因外语的原因未能考上研究生,这是作为导师都感到十分遗憾的。外语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有它重要的作用,但过度强调会造成本末倒置,阻碍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这些年,国家相关部门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记得2007年全国人大领导和2008年国务院参事室专家来我院调研时,我们都曾将这个问题提出来,也得到了他们的重视。去年,艺术类外语分就降到了32分,这样外语显然就已不是入学门槛了,它考验的是学生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一个很好的教育改革。
宗绪升:请为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艺术硕士的招生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对艺术硕士的培养情况。
浩:艺术硕士的设置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改革,这是艺术进入一级学科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也与国际上的艺术教育接上了轨,它对艺术本体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国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方面,十分强调学生对于创作实践的研究,要求学生在提高创作能力的同时,能够充分重视创作理论,我想这正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宗绪升:请推荐几本你认为最应该读的书给我们的读者,谢谢!
浩:好的。我认为钱穆的《国学概论》、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非常值得读的三本书,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34 , Processed in 0.13875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