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熔铸语言哲学利器,开启语文教育研究新视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09:3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熔铸语言哲学利器,开启语文教育研究新视界
——读《语文教育哲学导论》
载于《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2009年10月,潘庆玉博士的《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语言哲学为思想利器,对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作了系统的学理揭示和理论重构,对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作了整体性的反思与批判,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提升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与境界,堪称自觉探寻中国语文教育哲学的开山之作,在开启语文教育研究的新视界方面多有创获。
    一、探寻语文教育哲学研究进路
作为人成其为人的标志,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文化的滋生地、人与世界的纽带、人性与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更是透视“意义”的利器。语言能给人带来“惊异”,能唤醒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精神。语言哲学的运思方式,不仅辐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而且渗透于诸多科学技术领域。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教育问题的最终消解需要哲学的启迪。在哲学转向“语言”、语言哲学成为哲学的主流后,作为始于语言、通过语言并归于语言的语文教育更需要语言哲学的启示;立足中西语言哲学的比较视域,更有助于对语文教育的内涵与特性作新的阐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988880100j34u.html) - 熔铸语言哲学利器,开启语文教育研究新视界_惜墨堂_新浪博客
    《语文教育哲学导论》巧妙地将古今中外的“语言哲学”、“语言的哲学”、“语言学哲学”熔铸为观照中国语文教育历史与现实的语言哲学,其基本构成不仅包含严格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分析哲学、现象学意义上的解释学语言哲学和语言学意义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哲学,而且还包括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我们知道,为语文教育哲学研究搭建一个语言哲学的分析框架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作,因为语言哲学不是一项单一的哲学运动,更不是相关运动的结论,语文教育研究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众多的哲学思想作巨细无遗的叙述、分析和考辨。语文教育研究所要借助的只是语言哲学追问、反思的进路与范式,只要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哲学流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语文教育哲学分析和辩护的理论框架,就足以开启语文教育研究的新视野。据此,作者在精心梳理的基础上,对整个西方哲学“语言”转向运动及中国传统语言哲学思想作了整体描述,对与语言有关的哲学思考作了总括,并从中抽绎出“语言与存在”、“语言与主体”、“语言与思维”、“语言与逻辑”、“语言与文化”和“语言与实践”六大主题,从而构筑起审思语文教育的框架,明确了语文教育哲学研究的进路。借助语言哲学的启发力量,透过语言与哲学的互动视域,必定能拓展语言哲学之于语文教育哲学研究的可能空间与阐释向度。该著的最大创获,也正在于借助语言哲学的利器,开拓了一条把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导向哲学之境的进路。正如曹明海先生在《序二》中所言:“从这种全新的理性视角阐释语文教育的本体性质、功能价值与过程方法,必将把语文教育的哲学研究带入一个充满希冀与惊险的陌生开放地带,从而开辟出语文教育的新境域。”
    二、提升语文教育研究境界
   教育研究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实践研究的层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哲学研究的层次。语文教育哲学研究是语文教育理论命题的“前提追问”,是理论的理论,位于理论研究之上。作者裹挟诸多“前提追问”,在语言、哲学、文化交互融合的广阔视野中,借助语言符号世界的“惊异”发现,对语文教育的本体结构—存在论、功能—价值论、过程—方法论做了系统而透彻的阐释。
   语文本体不仅具有从逻辑的角度进行结构分析与把握的可能性,而且从本质上还呼唤研究者从人的存在的语言性角度展开语文的对话过程,敞开语文的历史与文化空间。这样,语文本体就不再是封闭的、静止的、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经验的、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相关联的无限敞开的澄明世界。
在语文教育的功能-价值论问题上,作者提出应以语文本体的存在论为基础,超越工具主义的有限视野,站在精神生成与表现、文化存在与创造、历史对话与再生的高度,激扬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确立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释放语文教育的多维功能。在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中,语文教育的过程-方法论更多地是从语文教学的程序与方法的角度进行分类与建构,更多地关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技术和技巧。作者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获得了新的发现,主张语文教育的过程-方法论的构建必须超越“形而下”的技艺局限,把语文教育过程与方法纳入个体存在与发展的视域,从语言与存在的同根性上揭示语言作为个体存在方式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发展性,即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个体获得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客观世界镜像的精神孤立化过程,而且是个体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超越精神的孤立化,在“诗”的语言的引领下进入存在的场域获得历史与文化的居住权与话语权的精神敞开与澄明的过程。
    《语文教育哲学导论》的面世,丰富了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路向与领域,不仅推进了教育哲学研究的繁荣,而且提升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层次和境界。
    三、多层面透视语文教育历史与现实
    为更好地审视、阐释乃至辩护语文教育历史与现实,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语文教育哲学研究的三种范式:研究语文教育整体,不仅从语言哲学的基本观念出发观照语文教育的现在和未来,而且对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作哲学的透视与理论的批评;研究语文教育基本问题,则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视域,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本体到表象、从历史到现实的逻辑顺序,从理论的最深处将各相关因素纵横交织、探幽发微、精剖细析;研究语文教育具体案例,则从语文本体的特性出发,辩证处理情感与理思的交合关系。
哲学的首要建树不在于构筑理论,而在于引导思考上路。《语文教育哲学导论》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符号系统,就有对语文教育价值的崭新阐释;把语言作为多棱镜,就有对语文教育存在方式的强力辩护;从中西语言哲学的视域来比较,就有对语文教育传统与文化特征的深刻体认;从语文教育哲学的层面来俯瞰,就有对语文教育特性的把握、流变的解说及现实问题的澄清。这一切都极大地增强了语文教育哲学对语文教育本质、存在、实践的解释力,尤其闪烁其间的对海伦·凯勒惊醒于语言的剖析,对汉语文“二语一字”的辩正,对语文教育“在场—不在场”存在论方式的言说,对《项脊轩志》的解读,等等,都为我们洞悉语文教育曲折幽隐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语文教育哲学的通达进路不只一条,体系架构也可多样,阐释方式更可因人而异,但作者成功地将哲学智慧植入语文教育研究之中,建构了语文教育哲学的理论框架与运思方式,为我们搭设了探寻未知之境的津梁。初始之物,其茂也盛,其形也丑。作为首部语文教育哲学著作,要求其周全圆润是不现实的。诸如位于语言、哲学、语文教育交互视域焦点的“母语意识”问题是否也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哲学的重要课题,近现代的中国语言哲学是否乏善可陈;尤其是作为“导论”性著作,是否应对前人的相关研究作概要介绍,是否应对相关概念术语作相应解说;等等。这些,都还有待作者与读者的进一步思考、评判。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完善的语文教育哲学新著问世。
(聊城大学语文教学论研究所  陈黎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22:22 , Processed in 0.15554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