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意义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10:1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意义
冉正宝
(发表于权威期刊《教育评论》2006年第3期)

语文思维培育理论是建立在语言文学、教育学和思维学之间的一种应用理论,①随着国外思维培育理论的不断介入和新世纪我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的树立,这种理论开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理论和教育机制创新、教师教育转型以及创造型人才培养等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回响,彰显出理论所特有的意义。
一、具有本土针对性意义的理论体系
思维培育理论是在解决思维发育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针对性比较强的理论学说。威廉姆斯提出的“认知——情感交互作用”的思维培育理论、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结构模型”思维培育教学模式以及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思维)的三元理论”等,“不仅可以指导一般思维能力的培育,而且可以指导学科思维能力的培育”。②语文思维培育理论就是在指导语文学科进行思维培育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虽然国外的这些思维培育理论,也可以指导我国语文“学科思维能力的培育”,但是蕴涵了本土文化背景和西方思维方式的这些理论,到了具有浓厚东方文化色彩和东方思维方式的地域,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机械照搬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呼唤具有我国本土针对性意义的语文思维培育理论,便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们知道,汉语是开展语文教育的唯一工具,是我们终生赖以生存的交流工具,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符号工具,而汉语言文字是象形的,与表意的字母文字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也决定了使用象形文字的人偏向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使用字母文字的人偏向抽象思维。因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接触的文字、文章或文化都会打上强烈的“汉语”思维的烙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全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了语文教育的三个基本特点: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二是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汉语独具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第三个特点观照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与思维之间的特殊关系,即表明了汉语对语文教育中的思维培育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普标》)中也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相似要求。
    在以汉语为建构平台的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体系中,就特别提出了“语文学科教育同样会使个体思维形成某些特性和某种思维方式”的观点,③同时也特别强调了“语文思维”的排他性,即“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④这些观点与语文课程标准之间是呼应的,都强调了汉语对思维的积极影响,因此,才有了语文思维具有模糊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结论,⑤语文思维培育理论就是围绕如何培育这些思维特性而建构起的一种理论体系,对于继承和坚守“中国思维形态”,预防外来思维方式的机械同化和思维特性的真相遮蔽,具有本土的针对性意义。
    二、具有学科探索性意义的理论建设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当思维学介入基础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后,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概念,比如“数学思维”、“科学思维”、“社会思维”和“艺术思维”等,这些概念在基础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里被广泛地使用,成为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思维培育的重要依据。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结构”中规定,一个人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接受的是数学知识、科学知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知识、史地知识、艺术知识等学科知识的教育。也就是说,除了语文教育外,其他学科都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既然语文教育对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语文学科的思维培育也需要相应的学科思维培育理论的建设。
    人们对某一学科的思维理论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心概念的提出和界定问题,二是思维品质的个体差异性特征和培育重点问题,三是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法问题,四是思维发展规律和培育目标的问题。另外,还要关注每门学科在思维培育上的优势与劣势、对学科思维培育的测量与评价、教师的思维教学策略、教师的思维素质等具体问题。语文学科思维培育理论的建设也基本上是沿着这些路径展开的,但是,由于语文教育重训练、轻理论的现状,造成了“语文教育无理论”的错误认识,因此,对于语文学科教育来说思维培育理论的建设就更具有了探索性意义。
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老先生曾经在1998年第5期的《中学语文》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学科成熟与否,首先取决于它特有的概念积累的数量,其次取决于它的概念运用的质量。语文教育学科已经积累了最低限度的概念,并由概念联结成了一个具有内部联系的认识系统,这表明它在趋向成熟。”老先生在肯定概念对于语文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作用后,语气一转,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又提出了清醒的认识:“但是它的部分基本概念或者被误认、或者被混淆的事实,则迫使我们还要下功夫,认真地给以界定。”语文思维培育理论首先确定了“语文思维”这个核心概念,即承认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人们也能够像学习数学、科学、社会和艺术等学科一样,形成语文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数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社会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不同,也是独特的,是建立在独特的思维形态、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风格的基础之上的,是通过独特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过程而形成的。语文思维培育理论试图揭示出这些独特性的存在,也是对朱绍禹老先生掷地有声的话语的一个实践。必须承认,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建设还不够成熟,认识不到位,概念不统一,体系也不完善,但这种理论的建设过程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却有着深远的探索性意义。
    三、具有课程建设性意义的应用理论
    新课程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因为恰当的理论往往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成败。《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8日刊载了靳玉乐、艾兴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一文,提出了“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改革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础”的观点。2005年8月13日又刊出一组争鸣文章,其中高天鸣的《应从哲学层面探讨》一文,提出了“中国的课程理论要发展,应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深入的探讨”的观点;而马福迎的《对〈靳文〉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一文,则提出了“我国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理论基础厚实,具有时代性、全球化的视野”的观点。理论介入新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由此可见一斑。语文课程建设需要多种理论的参与,其中语文思维培育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实施和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来看,它接纳了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如“接受了发展语言就要发展思维的理论”、“接受了学科特点决定思维特点的理论”、“接受了教育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理论”、“接受了个性的养成是发展思维的目标的理论”、“接受了思维方法的掌握是思维成熟的表现的理论”等。⑥从课程目标的实现来看,《全标》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理念,把“发展思维”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同时《全标》又提出了包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课程总目标。《普标》在“课程目标”中也重点提到了发展思维的问题,比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等。但是,语文学科为什么要发展思维、发展什么样的思维、如何发展思维等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表述,因此就迫切需要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介入,解读这些具体问题,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从课程内容的实施和课程效果的评价来看,无论是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是教学的开展、教学的评价等,都需要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积极介入,比如《全标》提出了“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普标》提出了“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执行这些“标准”的前提是要懂得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没有相关思维培育理论的修养,就无从谈及“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了。
    语文思维培育理论重在应用,当它应用于课程标准的制定、解读和执行时,就能显现出建设性的意义来。
    四、具有教学指导性意义的基本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通过对一些教学“迹象”和“社会因素”的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结论:“为了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思维,我们已经进行了太多没有收益的尝试,现在到了直接教授思维的时候了。”⑦为此,他提出了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指出了思维教学潜在的困难,表明了如果教师遵循某些基本的原则,与此同时避免某些常见的潜在困难,就可以顺利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技巧。斯腾伯格的理论告诉我们,思维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状况,而思维教学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教师在实施思维教学之前,应该掌握这些理论。因此,语文思维的培育需要通过语文思维教学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思维培育的基本理论就具有了指导性的意义。
    首先,语文思维培育理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具有指导性意义。语文教学模式是在特定语文教学理念支配下建构的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要素和应用范式。语文教学模式一方面是由语文教学理念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语文课堂要素决定的,而语文课堂要素的产生又依赖于教学理念的规定。“发展思维”是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语文思维教学的核心理念,因此,所有课堂教学要素都要围绕这个理念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存在范式。比如语文直觉思维的初级形态是“领悟”和“顿悟”,中级形态是“感悟”,高级形态是“觉悟”和“醒悟”,这是根据人的主观意识介入的程度和对事物反应的程度来划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阅读的一般要求,可以灵活地调动这些“感受要素”,设计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建构“感受型思维教学模式”。同理,根据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相关论述,我们还可以建构“情境型思维教学模式”、“问题型思维教学模式”等,以此在语文思维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直觉思维形态、形象思维形态和抽象思维形态等。
    其次,语文思维培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语文教学的方法属于实践层面的问题,面对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教学系统,它的作用在于及时、高效、灵活地给这个系统确定恰当的路径、步骤、程序、技巧、手段等,使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按照基本的教学法则顺利展开。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突出语文学科在思维培育方面的优势特征,在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学会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形成创造性思维,思维素质得到扎实有效的提高。因此,具体到语文思维教学过程中,便形成了一些指导语文教学方法的原则:一是思维培育与个性呵护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形象思维形态培育与创造性思维培育动态递变的原则;三是发展思维与提高语文素养相协调的原则;四是思维培育与情境创设相同步的原则;五是思维培育与思维诊疗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创造和使用具体的思维教学方法了。
    另外,语文思维培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的检查和语文教学的风格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五、具有转型介入性意义的理论话语
    教师教育转型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关于它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理论话语氛围。⑧思维培育理论介入教师教育转型语境中,已经是大势所趋,有几个方面的征兆表明了它的介入性意义:
    首先,时代对“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的呼唤,需要思维培育理论的介入。思维培育理论从对思维规律的认知出发,回答了作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应具备的思维基本特征,以及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风格的形成要件,使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有了可资遵循的理论指南。其次,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教育机制呼唤创新思维培育理论的介入。21世纪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形成创造性教育的机制,通过一般性的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有效教学范式的建立,并在传授各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创造性教育机制中充当创新思维导引者的角色。教师如果没有这些思维培育理论的修养,而是盲目地用经验主义的东西取代理论,那么创造性思维教育就可能成为一种口号。再次,新的教育规则和教育理论有机地结合了思维培育理论。教师教育的转型预示了教育规则的变化,同时带动了相关教育理论的更新。我国已经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补充传统教育理论的不足,其中思维培育理论的借鉴是大量的,比如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创建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语文思维培育理论对语文教师的转型教育无疑是有话语权的。教育理论反映着教育活动中本质的必然联系,具有普遍性,能预见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被语文思维培育理论武装起来的新型语文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设计恰如其分的教学步骤;能够针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地加以解决;能够在课前准确预测一堂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备而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学生分享个性化的思维成果。语文思维培育理论介入语文教师教育转型的语境中,对语文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助推作用,显示出了积极的介入性意义。

    总之,如果把语文教育比作传承祖国语言和民族文化的一艘巨轮,语文思维培育理论就是助推器上不可或缺的一个构件。在几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下,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由幕后走向了前台。叶圣陶先生“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的论断,张志公先生“我们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也就是在训练思维;反过来看,不重视语言训练,实际上也就影响了思维训练”的主张,朱绍禹先生“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的认识,于漪先生“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说法,⑨对于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提速,随着人们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思维的推崇和坚守,斯腾伯格们所预言的“思维教学的时代”一定会来临,语文思维培育理论也会引航高歌。



注释:
①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序。
②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③④⑤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第29页、第60页。
⑥冉正宝:《语文新课标对思维培育理论的接受与排拒》,《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⑦罗伯特·斯腾伯格、路易斯·斯皮尔—史渥林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⑧编辑部:《200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⑨卫灿金:《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自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5:14 , Processed in 0.13917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