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独立影像的尴尬与荣耀:为了不闹心的权利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19:3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独立影像的尴尬与荣耀:为了不闹心的权利
2014年05月19日

独立电影的边缘在它与产业电影的接壤处,也在广袤荒芜的星际空间——它们还是否电影?前者有《疯狂的石头》、《 白日焰火》、《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




中国独立电影开端于90年代初,既是对80年代的继承也是反叛。80年代开启了一种民间的集体性,并使得个人性在精英层面露头。独立电影的开始,既是文化艺术的个人性的爆发,也有赖于文化和艺术个体可以依赖创作集体。它依赖于更突出的个人和更小的、更核心化的集体。这些集体更接近个人而不是共和国前三十年的大集体,这些核心集体(如同基本同时代发展起来的核心家庭之对比于大家庭) 更像一个个人人格,而不是集体人格。这些小集体是自发组织起来的。但里面的每一个个人往往还与公立机构如电视台和制片厂有关联。
到2000年前后,虽然技术变化是最显著的,但变化的根本还是人的个人存在和人与人的关联构建方式。比如大学扩招改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就业时与雇主的关系,器材小型化改变了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放映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
变化的一个特点:独立电影的创作群体变大了,从而相对来说脱离了80年代后续的精英色彩,更加草根化了;创作者们多数与公立机构没有了关联,他们是广泛和普通意义上的社会人。
变化的另一个特点:90年代只有创作但没有国内的展映,2000年之后不同展映的活动开办起来,形成集体性的标志。这些平台促进交流,从而也促进了创作。但影展本身必然的集体性与创作的个人性之间肯定存在矛盾,集体性的新形式甚至为独立电影带来新类型的风险。

2000年前后开始,多数电影人以个人、独立的创作和制作开始自己的电影生涯。其中相当一部分只做了一个作品就转身从事别的行业、 或更加产业化的电影创作了。部分人做了几年。也有一些一直保持独立创作。
这些“人才”来源多样,身份各异。每当凑成一个饭局,大家总发现到场的10位来自8个省份,中小城市的很多。比如新疆的汉人搞独立电影创作的有好几位,符新华、钭江明等(钭先生的主要事业并非电影,他常年服务于时尚和媒体界)。萨满倾向的也有好几位,如顾桃、于广义、萧寒(作曲)等。
人的差异和多元化,是中国独立电影一个很好玩的特征。不大容易猜到遇见的下一位到底是福建海岛海外移民后代还是福建内地山区客家人后代,凭口音看穿着勉强看出个几零后,但此外的生活积淀和文化色彩还等待着关注独立电影的群体进一步开掘。
独立电影的人们性别也比较丰富。见到一位女士如果你第一感觉她很帅很霸气就可以立刻鞠躬叫她姐,见到个男生很白净很腼腆就过一会儿再拉他手问他用哪个牌子的面膜。
此人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头绪。头儿是指,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被称为领导的人不断被否定或自我否定;二是不经选举或指派,总有不少人突然自称是领导。比如魏晓波已经就任新教父、白补旦向各处申请担任副主席,而且各处好像都任命他为副主席了。没有头儿,或大家都是头儿,就不大有绪,甚至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定义独立电影。

电影的核心可能是《2001漫游太空》、《芙蓉镇》、《雁南飞》、《雨月物语》那些作品。现在中国独立电影的核心地带是哪些作品? 在ciff曾经展映的框架中,我提出十部,供参考(见下文)。在此框架之外,就是ciff没能展映的2000年之后的作品,我也提出十部, 来共同构成这个核心:
《明日天涯》余力为,《公共场所》贾樟柯,《陌生天堂》杨福东,《金碧辉煌》翁首鸣,《王良的理想》高雄杰,《上访》赵亮, 《gay那话儿》周鸣,《我虽死去》胡杰,《现成品》张秉坚。
独立电影的边缘在它与产业电影的接壤处,也在广袤荒芜的星际空间——它们还是否电影?前者有《疯狂的石头》、《三峡好人》、《 白日焰火》、《美姐》、《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后者,比如有山西帮的薛鉴羌《火星综合症》、胡新宇《男人》、吴昊昊《kun1行动》等,还有山东帮的李凝《胶带》、韩涛《大雾》等,再比如钰柯的作品。独立电影的第一条边缘与第二条边缘同样广阔而壮大。
从学术或学习的角度讲,所有电影院校讲授的主体,就是电影的核心部分。学生自己创作的,处于电影核心与独立电影之间。刚毕业之后是最可能做独立电影的一段时间。独立电影探究的就是电影新的可能性,从而整体不在电影的核心位置。它解决或尝试解答的,不是“电影是什么”,而是“或许这也是电影”。它激起的不是赞许、膜拜或欣慰,而是唾骂、激动或惶恐。

影展是以创作者和作品数量为基础的,是一个集中展现,同时也首先以创作者和作品为目的。第二个目的是观众,就是为走出宅男宅女状态、来到展映现场的人们服务。一个影展,总要比较稳定地做到第4届、第6届,为观众服务的问题才会比较突出,之前,创作者对这个平台比较满意,就足够活动的自我维护了。第三个目的其实是前两个目的的补充和升级,就是评奖、社交媒体维护、传统媒体宣传等问题,其中影展自己能够掌控的只是评奖环节的奖项设置和评委选择。第四个目的是基金、市场、预售、创投等平台的设立。第五个目的就是广义的回馈社会,一个好的影展或许在办到8-10届之后,如果一切顺利,将可能对地方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本地创作有重大影响、处于文化艺术生态的核心地位、对下一代人有关键启迪。
前四个目的,一部分国内的影展已经做到了;最后一条,恐怕任何国内组织的影展都还没做到,包括上海和北京的国际电影节。
牵涉到的关键问题都还没有理论定性,法律定性也还遥远,比如艺术和文化是否可以具备非赢利的性质?非赢利机构除了慈善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有摇滚边缘者的提问:万人摇滚大趴,怎么没有被阻止?个别摄影节也曾经有六位数的参观者。
做大不是展的唯一目的。自我维护和稳定性自有其内部运行原则,但也有赖于众人的维护、认同,稳定或不稳定,都是同谋共建的。
内地篇
资金或打压恐怕都不是最大的问题
刁亦男在中国独立影像展(2008)
2月15日,《白日焰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消息一出大家都震惊,方知这个叫刁亦男的是独立导演。而柏林获奖后仅一个月《白日焰火》就在国内上映,票房破亿。在坚持艺术理想的同时,刁亦男解决了电影审查和投资人对票房渴望的两大难题。
4月9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表彰大会上,李睿珺带着《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击败了赵薇,获得年度青年导演。台下坐着投资方天画画天的总经理杨城,他很细心地注意到,李睿珺领奖时,背景屏幕放的是他凭借电影《老驴头》在中国独立影像展上取得最佳影片奖时的场景。这似乎体现了导演协会对独立电影逐渐接纳的态度。
刁亦男擒熊、李睿珺获奖似乎都是独立电影的荣耀,一位在世界电影上博得一席,一位受到大众的接纳。这是独立电影走出小众不错的开端。但在当下国内电影整体“唯票房论”的生态之下,独立电影迎来的是微弱曙光还是盖不住现实的困难重重?
现状“唯票房论”下独立电影独自前行
从《英雄》的商业模式被证明成功,《甲方乙方》开启贺岁档之后,票房高低成了一部电影好坏最有力的证明。几年前,票房过亿还是件值得开庆功会的大喜事。如今,票房过了十亿也不足为奇。唯票房论让很多颇有诚意文艺片无处立足。
商业电影看上去红红火火。但是它给人们留下了什么?一串激增的票房数字又有多大意义。甚至在主流的商业电影里我们竟难以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
幸运的是,电影珍贵的记录性、自由表达和创造性在独立电影中得以保留。南京的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云南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是目前三个公认的独立电影老牌影展。历数其中参展影片,人们还能隐约感知这个社会的变迁。三大影展中CIFF 影响最深,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届的CIFF,于五月份开始征片,秋天就可以开展。中国独立影像展运营总监王飞说, CIFF从2003年成立以来,比较客观地也记录了从2003年到现在十多年中国的变化,这对于中国电影是非常宝贵的。另一方面,CIFF也起到了“星星之火”的作用,在这里往往潜伏着一些导演中的黑马。比如宁浩的《香火》、王小帅的《二弟》、王全安的《惊蛰》、乌尔善的《肥皂剧》都曾入围CIFF。 “在他们只能拿DV拍摄的青涩阶段, CIFF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CIFF给那些处在创作初级阶段的青年导演和一些不愿意跟体制妥协坚持自己风格的导演提供了一个平台。”王飞说。
彭韬工作照(《焚尸人》)
A 土豪的钱不好拿
在《疯狂的石头》之前,由于资金困难,宁浩曾经一边拍广告挣钱,一边拍摄独立电影。恰恰是因为《绿草地》被刘德华看中,才有了后来的《疯狂的石头》。在一次《白日焰火》的活动中,问及宁浩对独立电影的看法时,他颇有深意地说了一句,我是再也回不去了。
没钱是问题,有钱更是问题。李睿珺说,《白鹤》之后他回了一趟甘肃老家,当地土豪排队请他吃饭,有一位还当场拍在饭桌上一张1000万的卡,点名要投资他的下一部电影。李睿珺没敢拿,“怎么能在拿了别人的钱之后不手短仍能保持自己的拍摄初心,这是个大问题。”
新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李睿珺拒绝了土豪,投资方还是天画画天公司,还多了李玉导演的老搭档——制片人方砺。相比《白鹤》,《水草》的投资更有规模,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有一次,方砺在上飞机前还突然冒出想法给李睿珺打电话。“有一段戏他建议李睿珺用航拍。不能说他的建议不好,但是如果都跟着他的想法走,电影肯定拍不成,或者拍出来也背离了导演的初衷。”李睿珺的妻子, 也是他的电影主演——张敏不无担忧地说。她倒是很怀念和李睿珺一起打工挣钱拍电影的日子。去电视台做编导、剪片子,有时也做婚礼摄像,一天一百五,新郎高兴了还能另外给个红包。“虽然辛苦,但用自己的钱,赔了赚了无所谓。用别人的钱顾虑就自然多了。”
如果被巨大的资金量挟持,表达就会更成问题,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没有资金的独立,意志也难独立,独立电影往往失去了最宝贵的独立性。《美姐》的导演郝杰深有体会。“我非常清楚谁的钱不好拿,煤老板死一个人才赔二十万,你要忽悠他赞助几千万,太危险了。 ”尽量降低成本。这是郝杰给很多独立导演的建议。“花钱越少越有话语权。”郝杰的两部电影《管棍儿》《美姐》拍下来都花了不多的钱,他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风格。
对于商业电影,成本大小和影片质量高低的确有很大关系,但是把商业电影的标准套用在独立电影上往往不成立。“说得露骨一点艺术本身跟钱没有多少关系,钱多有钱多的做法,钱少有钱少的做法。”对于独立电影来说资金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最重要的是剧本,再往上说是创作者的世界观,灵魂的那个东西不会因为钱而变化。”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一直为民间影像服务的张献民非常赞同:“独立电影当然欢迎钱,像杨城,我相信有一天他可能会做到上亿投资的电影。但是我更相信会永远有这样的人,他们只用接近零的成本,拍摄他们的思考,而思考从来不需要付钱。这是我一直支持的。”
B 愤怒的独立电影人
而处处面临掣肘局面是独立电影的又一个遭遇。南京的CIFF、北京的宋庄、云南的云之南都曾面临各自的难题。
首当其冲的还是北京宋庄的独立影像展。和南京的CIFF以温和的剧情片为主不同,北京宋庄的独立影展主打更为激烈的纪录片。朱日坤很无奈:“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都说独立电影喜欢拍摄社会阴暗面,但是触目惊心的事件遍地可见。独立电影怎么能只拍阳光的一面,娱乐不应该是电影的唯一功能。”
朱日坤,2001年创办现象工作室和现象网支持独立电影,而后担任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制。2011年由于工作方式上的分歧离开栗宪庭电影基金。“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激进的人,说我做的东西有目的,我觉得这种评价挺可笑的。” 但曾在栗宪庭基金工作过的小T说, 他们确实比较激进。因为觉得负能量太重,干了一年后小T辞职了。
社会监督是每个国家的独立电影都经历过的,但中国的独立电影却格外压抑和愤怒。导演唐棣说:“独立电影人充满了愤怒,我也不知道这种东西是好是坏。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不是合格的独立电影人,我没有莫名其妙的愤怒,我为什么要那么猛烈地攻击政治呢?我觉得搞艺术的人不用执意地去冲击什么东西。”
C 第三条路的胜利?
这就是独立电影的尴尬处境:向左走,迎合市场,难免抱了土豪的大腿,向右走,激进极端,倍受打压难以生存。但杨城很乐观,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走第三条路。
杨城所在的天画画天文化传媒公司专注于和年轻导演合作,亦珍视他们的独立精神。
天画画天的成立源于郝杰的电影《光棍儿》,此片口味颇重,讲的是四个农村老光棍儿的性生活问题。十几万的小投资,主流院线以外的独立电影。但是该片在网络上却人气极高。这让天画信心大增。接下来,天画陆续签了一批独立导演,像李睿珺、郝杰、杨瑾、彭韬……他们有工资有社保,就算拍片子没挣钱,也不至于在外出打工。“而且画天对导演干预不多,尊重个人创作”彭韬比较欣慰。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每一位导演的个人风格。
2013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中国内地部分入围新片近20部,其中天画参与投资和制作的影片多达六部,李珞的《唐皇游地府》、杨瑾的《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李睿珺的《白鹤》,郝杰的《美姐》、彭韬的《焚尸人》、钰柯的《翡罗弥诺浮彼亚II》。这些电影告别了人们以往对独立电影阴暗、劣质、非主流的印象。像《美姐》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电影了,镜头很节制,前半段的叙述很好,在生猛粗犷的乡村爱情故事里生活的质感和艺术的渗透无所不在。除了香港国际电影节,它们还入围过柏林、温哥华、多伦多等国际电影节,而《唐皇游地府》则获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把资金投到电影制作环节中,参加国际电影节赚得口碑,之后再去宣发、推广和销售,在当下这是一条独立电影的可行之路。至于这条路能走多远,仍需时间验证。另一个问题在于,这种墙里开花强外香模式会不会让独立电影越来越小众,以至于逐渐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张献民不无悲观地说:我们一直努力把影像的特权破解掉,任何草根都可以拍摄,用镜头表达观点。这么多年我只是开了一个头, 如果没有办法继续,最后的结果是:独立影像成了属于极少数艺术精英和知识分子的特权。这是糟糕的,但是这很可能就是目前的事实。
独立电影人守着自由人的尊严,不轻易收敛自己的个性,
不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们即使将电影视为一种媒介或美学的游戏,
也只会在极度有限的条件下去发挥创造性,
而不会主动为预设的观众降低自己的标准。正因为如此,
中国电影的那点可怜的创造性文化价值几乎全部由独立电影人贡献。
独立电影的尴尬却属于这个社会。体制的限制,
大众媒体的无视,电影行业内的歧视,
让这一当代最具价值的文化形式被极度边缘化了。
——杨城
《满洲里来的人》剧照
港台篇
特立独行的自主精神
文_ 郑政恒
经历
所谓独立电影,当然是跟主流电影相对的概念。可是,香港电影工业的规模,不可跟美国等量齐观,因此在香港,主流与独立的界线比较模糊。
先找一个方法。从历史角度审视香港独立电影,一切多得冯美华的《自主世代》和张美君的《寻找香港电影的独立景观》两本书,否则我也不知从何说起。
从六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已有制作人用十六毫米和超八,拍摄艺术片、纪录片、短片、实验电影,例如吴宇森主演的短片《死结》、唐基明和周辉的纪录短片《丁公的画》、唐书璇的艺术片《董夫人》和《再见中国》,都是有时代意义的名作。
到八十年代,香港主流电影工业强势,广泛吸纳制作人才,有的独立电影人则用八毫米和影带,去表达对九七回归看法。
九十年代是香港独立电影复兴的时期,数码录像逐渐大行其道,录像太奇、录像力量、影意志、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发展局、香港独立短片和录像比赛(IFVA),为香港独立电影推波助澜。作品都出来了,那么,九七以后的香港独立电影有甚么基本特色呢?我归纳出五个重点:直接面对社会政治、导演的作者本色、追寻个人风格、学术性和文学味道强烈、关心性别议题。说到底,就是一份特立独行的自主精神。
九七一来,陈果的《香港制造》以突出的青春书写、视觉风格、政治意味,成为当时香港独立电影的代表作,更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往后他的《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等作品依然保持独立精神和草根味道,关注九七,近期的《红van》制作成本较高,可算是介乎主流与独立之间的话题作。
创作者
陈果、杨凡、陈耀成与余力为在九十年代前后相当活跃,之后,年轻导演人才辈出,他们先以拍摄独立电影起家,进而打入商业主流, 或者继续坚持独立路线,当中有彭浩翔、黄真真、黄精甫、李公乐、崔允信、麦婉欣、黄修平、云翔、麦曦茵、翁子光等等,而纪录片方面,张虹的《中学》、张经纬的《音乐人生》和麦海珊的《唱盘上的单行道》,都是比较突出的佳作。
详近略远,且看目前。香港独立电影导演多以情怀牵引观众共鸣,曾翠珊的《大蓝湖》全程面向香港本土,充满挥之不去的感性人情, 缘出于家庭、回忆、乡土、人际关系,母女之间的交流为全片的点睛之笔(反之,少男的情怀就比较肉麻不着地了)。女主角带一人一故事剧场的过程,突显了生活经验与艺术创作互为表里,恰好呼应了电影本身的个人情怀与独立价值。《大蓝湖》之后,曾翠珊拍摄了纪录片《河上变村》和剧情片《香气》,保持态度。
《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剧照
现状
最近一两年香港也有三部不俗的纪录片,陈安琪的《三生三世聂华苓》拍摄文学作家的流离人生,比台湾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中的电影,有更多个人情怀和感性投射,本片更提名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卓翔的《干旦路》则以两个年轻粤剧演员的心路历程,反映香港年轻人追求理想的热忱,侧写香港文化艺术界缺乏支持的困境。陈耀成的《大同:康有为在瑞典》融合纪录和剧情,关注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康有为的人生探视去国离散者的身份。
香港纪录片数量不多,反之,台湾独立电影的主流,正好是纪录片,其中杨力州的《被遗忘的时光》、《青春拉拉队》、《拔一条河》 ,庄益增、颜兰权的《牵阮的手》,都是近年的佳作,台湾纪录片多方面关注社会问题、边缘群体、政治运动和艺文人物,值得香港的独立电影界学习取经,互相交流。
去年较受注目的香港独立电影有崔允信的《无花果》和许雅舒的《哭丧女》,这两部电影在香港独立电影节中做世界首映,都有深沉的女性心理刻画,在纷扰的社会变迁中,探视个人的伤痕。其实,香港独立电影界的生存之道,很倚靠艺术发展局或电影学院的支持,又需要比赛奖项和海内外影展的肯定,继而透过影意志等机构举办的电影节和放映活动(通常在艺术中心),先吸引亲朋好友、文化艺术界和电影评论界关注,积累讨论和口碑,扩大观众层面,独立电影才不至于旋起旋灭。通盘来看,独立电影要在香港生存,面对强势的商业主流电影(华语电影与美国电影的两面攻击),一点也不容易。
事实上,最近几年香港的独立电影和年轻导演冒起,为香港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如果这一份活力不灭,也足以让香港电影跟着时代的步伐,一起前进。
他们说
朱日坤
文化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人快乐的
(前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
独立电影最起码独立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忠实于表示你自己。问题是我们现在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们多数人生活就是这样。多数人生活就是压抑的,每天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现实里面。它不可能表现出特别开心、阳光的一面,比如说我现在天天都觉得自己得抑郁症了,觉得天是灰暗的。我不可能反映北京的天空是像拉萨那样,对你来说是一种虚假。
现在不是所有独立电影拍得很难看,它画面会很好看,多数会带来思考、批判,让别人去关注,而不是说给你带来愉悦。这个肯定是哪里的独立电影都是这种现象。如果说是为了放松去看独立电影,这种想法是错的。为了放松你可以去看商业片、去唱卡拉OK。文化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人快乐的,更多是引发思考。这可能是很多中国人的误区,他们以为文化消费是让人很开心的过程,可能它会有愉悦,但不是像去听歌剧、看演出,去卡拉OK发泄这样的。我当然不会带着这种心态去看电影,除非是和女儿去,看《喜羊羊》那些。即使你谈文化消费,也是这样的概念,它可能跟纯娱乐的东西是有区别的。
王宏伟
如果片子很牛逼还能通过就无所谓
(演员,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
挂龙标这件事,我觉得是好的电影就无所谓,其实也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如果片子真的很牛逼还能通过,那就无所谓了,能有更多人看到,但是要是通过不了的,妥协了很多挂上龙标,就没有意义了。
有的时候就很莫名其妙了,就像《天注定》,剧本当时给过了,又不给龙标,就像生孩子似的,给你的准生证,但是又不让你上户口, 其实都是自相矛盾的,要不就不审查剧本,直接审查片子,多那一道手续干什么呢,现在就是很矛盾的事儿,不知道怎么说的事儿太多了。
唐棣
在这个时代巧妙地闪躲
(《满洲里来的人》导演)
独立电影的困境也众所周知,就是回报率比较低。可能没票房啊,很多观众也无所接触到。这种困境也逼迫我寻找更多的方式来生活, 不能依靠完全独立的表达来生活。所以想做好独立电影导演,还真得尽量接近“全能”,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生活。我增加多个身份,也是为了把一个东西做得纯粹。我的挑拨比较多,也是某种程度的闪躲。在这个时代能够巧妙地闪躲,是有能力的体现。
王飞
一个DV拍的也都很好
(中国独立影像展运营总监)
如果按照正常的价值取向来看,我们很多的独立导演过得都不是特别好,但是各有各的路吧。存在有些导演是押房子去拍作品的,也有借钱拍的,也有很有钱的人来看。如果你能乐在其中,那就没问题。李安和魏德圣也都是这样,在成名前过着长期的清贫的生活。
在商业电影领域里讲,成本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成本的大小和电影质量的高低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如果你往电影本来的属性来看, 我觉得二者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我在影展中看到的作品,它的工业属性并不强,一个DV拍的也都很好。
电影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剧本,再往上说的话是创作者的世界观,还有创作者对影像上的探索,可能是比外在的工业属性更重要的。当然了,如果能保证电影的工业属性,给电影肯定是加分的,但是不是决定性的。
陈果
不要让读者把我摆上神台
(“香港制造”三部曲导演)
我们没法做到像大陆的贾樟柯、王小帅导演那么被认可。当然,你最近看到《那夜凌晨,我坐上了从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它还是有不同于一般商业片的角度,这就是我尽力做的东西。我不能说我很厉害,我是独立(电影)的旗手,我是香港的谁谁谁……我从来不是这样,因为我拍独立电影跟拍商业片是不一样的。不要让读者把我摆上神台。虽然这又没有害到我,但因为我们不是那种人,不需要假装成那种人。以前有人问我,你拍《饺子》会不会太cheap了?你不是那种人喔。我说,大佬,我也要揾食,我不拍吃什么呢?我们尽量做好一个工作,而不会分得太清楚(独立和商业),因为我们始终是由主流电影训练出身。如果我拍一部烂片,你明天就不再看我的电影了,你抢先背叛我了,我怎么会背叛你呢?他们成天说我背叛了自己,这是香港人的情意结,很难讲。
10×10影评人独立推荐
水怪
1 娄烨《春风沉醉的夜晚》
民国时代万家灯火后的困境,通过萎靡的词句朗诵,绵延流淌至今。
2 郝杰《光棍儿》
在原生态的言语狂欢下,史无前例地重构了中国当代乡野性史。
3 和渊《阿仆大的守候》
通篇散发着金沙江畔的原始诗性,不输于阿比察邦的东方气韵。
4 王兵《三姊妹》
直面现世的匮乏境况,甩向文明世界的响亮耳光。
5 马莉《京生》
在如此沉痛的题材面前,作为女性的马莉并未丢失掉她的冷静克制与洞察,细腻亦宏大。
6 丛峰《未完成的生活史》
作为当代史的科考家,丛峰挖掘了使当代七亿,甚至更大规模人群沦陷的生活旋涡体系。
7 薛鉴羌《残废科幻》
共进退的现实生活编译的狂欢、颓丧与失落,充满类型片的节奏与结构。
8 邱炯炯《痴》
它回归自我装置的摄影棚,它借尸还魂了过往的“血仇时代”。它以全新的艺术形式探寻了独立电影所能抵达的新境地。
9 宋方。《记忆望着我》
透过日常生活的切片,捕捉和展示着超越于幼青中老年的驻留时光;家族代际的记忆传承勾勒了绵延澎湃平民生活史的重要节点。
10 赵亮《上访》
“一代人要负起一代人的责任”,赵亮充当着这个十字路口的摄像头。
内陆飞鱼
1 丛峰《马大夫的诊所》
片尾的送葬场面,像一首静穆的诗词。本片为作者“甘肃的意大利三部曲”第二部。
2 魏晓波《生活而已1》
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严谨的叙事、精准流畅的剪辑,具有洪尚秀电影的品质。
3 薛鉴羌《残废科幻》
一部融合暴力科幻、公路梦境、超不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老辣凌厉呛人心脾。
4 徐童《算命》
立场中性,不带感情色彩,冷静纪录,却不乏幽默感和昆虫般顽强生命力。
5 郝杰《美姐》
喜欢里面不拘一格的草莽气质,一股子浑然而成的骚乎劲,伪娘一上台其实也很美丽。
6 耿军《锤子镰刀都休息》
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与真实。
7 杨瑾《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细节很出色,儿童们表演本色。和《美姐》一样限于资金,制作上有些遗憾。
8 钰柯《翡罗弥诺浮彼亚II》
幻想、独白、自恋、自虐、美少年、海洋、沙漠、城堡、迷宫、镜子、骷髅、侏儒、自渎、华丽、妖娆、装置艺术、精神分析、行为艺术,非常难得的国内实验电影。
9 王兵《三姊妹》
拍得真好。一些段落像油画一样充满莫名的情绪,有些像80年代的彝山老家。
10 范立欣《归途列车》
走进院线的独立电影,春运交响曲。
卫西谛
1 李珞《唐皇游地府》
2 从峰《未完成的生活史》
3 魏晓波《生活而已》
4 应亮《我还有话说》
5-10 从缺
《唐皇游地府》剧照
杨城
1 薛鉴羌《残废科幻》。
强烈、刺眼,向现实世界和电影世界的平庸和模式化发出了热血叫板。。
2 郑阔《南风》
独立电影中的黑帮片,难得的通俗好看,暴力情色毫不掩饰,批判现实直截了当。
3 刁亦男《白日焰火》
在资本和意识形态的夹缝中捍卫了才华。。
4 马莉《京生》
比起男性作者,马莉面对社会议题时更关心困境中的人物,以富有感情的凝视达到揭示。
5 邱炯炯《姑奶奶》
一个独立电影作者饶有趣味并满含深情地描述了一个真正具独立精神的人。
6 李珞《唐皇游地府》
创造性地将经典文化文本与当下现实以电影的方式互相激活。
7 娄烨《春风沉醉的夜晚》
也许是关于南京最好的电影,也许是这个时代关于“爱与欲”的最好的电影。。
8 李红旗《寒假》
以特立独立行的电影语言表达了对世界的厌恶。。
9 周豪《夜》
用两千元打造的一朵“那喀索斯之花”,它是独立电影的个人性的一种极致证明。
10 郝杰《光棍儿》
它呈现出的真实、生动和温暖反衬了中国此前“乡土电影”的虚假伪善。
《光棍儿》剧照
木卫二
1 张经纬《音乐人生》
2 姚宏易《金城小子》
3 张侨勇《千锤百炼》
4 娄烨《春风沉醉的夜晚》
5 丛峰《未完成的生活史》
6-10 从缺
本南丹蒂
1 宋方。《记忆望着我》
如同静谧私语的考古现场,生活记忆成为日常的化石,在大历史之外,创造了一种侧耳倾听的方式,让祖先的倒影掩然而至。
2 郝杰《光棍儿》
在语言、道德逻辑、生活规律的交错中,郝杰创造了一个曹乃谦式的影像世界。这是近年来最新鲜,最独特的一部电影。
3 崔允信《无花果》
天水围之外的锋利。
4李珞《唐皇游地府》
神话被召唤和再利用,成为一场反讽的盛宴。
5 周浩《差馆2》
人生百态,上台下台,周浩的差馆系列是最有意思的中国纪录片之一。在社会新闻的边角料里,周浩展现了权力和生活的机制。
6 王兵《无名者》
王兵一直有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
7魏时煜《金门银光梦》
近年来中国最好看的关于电影的电影。电影黄金时代的中国第一位女导演。
8 张侨勇《千锤百炼》
展现的不是故事讲得有多好,而是结构搭得有多妙。
9 陈传兴《化城再来人》
这是一部极尽智力之作。
10 颜兰权、庄益增《牵阮的手》
社会运动,就是为了创造一种生活,爱情也如斯。
感恩而死
1 徐童《算命》
一个算命的却免不了命运坎坷,小人物的辛酸。
2 丛峰《未完成的生活史》
饭局之上观宇宙。
3 郝杰《光棍儿》
拍出了一股难能可贵的糙劲儿和荤味儿。
4 王兵《夹边沟》
碰这种禁忌题材,要靠的不仅仅是勇气。
5 万玛才旦《老狗》
近几年看过的最成熟老练的独立剧情片。
6 赵晔《光男的栗子》
它呈现出一种完全日式的质感。
7 薛鉴羌/ 张赞波《我年轻时也打老虎》
乱拳打死老师傅,一部无知而无畏的片子。
8 邱炯炯《萱堂闲话录》
靠老太的魅力撑足全场,一部鲜活的个人史诗。
9 张侨勇《千锤百炼》
把纪录片拍出了剧情片的节奏。
10 李珞《唐皇游地府》
偷懒也能拍出让人觉得牛逼的片子。
苏筱兀
1郝杰《美姐》
使用大量低机位仰拍镜头,观众仰望电影也正像在看台上一场戏,停停唱唱最终归于沉静。
2柴春芽《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
影片叙事保持在意识流的层面,现实与幻象频繁交叠,灰色的基调雾蒙蒙的画面,更使其无处不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感。
3郝杰《光棍儿》
异常简单粗暴,贯穿全片的是乡土味道的性欲。在精神与物质双重贫困的情况下,粗口、卖淫、拐卖妇女等禁忌,都成为鲜活的生命力。
4陈卓《杨梅洲》
不是任何事情都有结局,但普通人的生活亦有迹可寻。最大程度保留了现实生活真实的质感。
5李睿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故事工整,节奏舒缓,却不乏味。在土地乡愁的基础上,挖掘出生死存留这个悲剧的主题。
6娄烨
《春风沉醉的夜晚》
阴暗不定的个体情感,在灰色基调下的欢愉中晃动不安。娄烨尽量平静地描述这波涛暗涌,绝望之中偶有亮斑。
7-10 从缺
何小沁
1 李睿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改编自苏童原著,乐天知命,地域特色鲜明。
2 杨瑾《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一部干净清透的作品。
3 郝杰《美姐》
难得在敞亮、不压抑。
4 郑大圣《天津闲人》
老传统以后现代镜语呈现,别具一格。
5 刁亦男《白日焰火》
戏剧化场面调度,值得玩味的细节,暗、旧、冷。
6 彭磊《房间里的舞蹈》
清新又颓废,有点洪尚秀的味道。
7 郝杰《光棍儿》
近年来最原生态、最生猛的电影,刷新三观。
8 张猛《钢的琴》
草根喜剧、工厂母题、苏联情结,观赏性很强。
9 曹保平《狗十三》
一部关于成长与反抗的青春残酷物语。
10 宁瀛《警察日记》
把犯罪纪实题材拍出了文艺味。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张献民
1 王晶《街口》
2 应亮《好猫》
3 黄伟凯《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4 刘伽茵《牛皮》
5 周浩《厚街》
6 耿军《青年》
7 娄烨《春风沉醉的夜晚》
8 周泓湘《红旗飘》
9 赵大勇《废城》
10 刁亦男《夜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26 , Processed in 0.20682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