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39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慧园》论坛[教育:民间记忆]专栏致敬‘草场地工作站及民间记忆计划’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5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草场地工作站及民间记忆计划(2013年7月修订)
1、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站,一个自然聚合独立影像作者与剧场作者的创作工作室,2005年开门,同年策划组织“村民影像计划”,有“草根背景”村民参与其中,在自己村子拍摄纪录片, “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该计划持续过程中,村民作者拍摄采访的村子老人讲述历史影像,启发一些年轻纪录片作者和学生返回自己村子,拍摄采访老人。
2,、民间记忆计划

2010年,民间记忆计划开始(开初叫“饥饿计划”),20多人参与,参与者各自返回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村子,拍摄采访老人,采访内容由1959年至1961年发生的“三年饥饿”历史为开端,并延伸到“土改”、“大跃进”、“文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所有记忆讲述绝大部分来自村里老人,也是他们第一次面对摄像机的记录。
参与者除“村民影像计划”中的村民作者,主要为年轻的纪录片作者、剧场或其它艺术创作者、及在校学生,他们返回的是自己的村子或与自己有关的村子,大部分是“85后”年轻人。在采访和记录过程中,他们也同时在拍摄创作自己的纪录片和剧场作品
3、实验并实践中的计划
在返回村子返回记忆的这条路上,是历史的寻找,也是在现实泥泞路上的跋涉,不同的遭遇和体验由此而生,纠缠在“过去”与“现在”的探寻中,参与者们也在经历着一种新的自我定位和改变,这其中的种种故事和体验自然也融入到他们的纪录片或剧场作品中。
这是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第一年有21人参与,之后陆续有加入,截止2013年3月,共有过125人参与其中。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一种影像与乡村实践、艺术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参与的尝试,一种无数个人如何聚合成民间力量、如何转换为“公民影像”和“公民意识”训练的尝试,也是一种民间方式建立 “民间记忆档案”的尝试。
4、民间记忆档案建立及作品创作
一个公共的民间记忆档案建立、并有无数个人作品在其中创作产生,是计划前行的方式。
(1)      民间记忆档案
截止2013年7月统计,共有19个省、194个村子的1166个老人被访问拍摄,历史回忆涉及“土改”(1949—1953)、“大跃进”(1958—1960)、“三年饥饿”(1959—1961)、“四清运动”(1964)、“文革”(1966—1976)等。
统计:已完成的口述史整理,共312篇;采访影像剪辑完成8小时。
被访人所在省市:19;所在村子:194;被访人:1166;采访人:125(见下表)
省市
村子
被访人
采访人
湖南省
43
241
11
山东省
26
172
17
河北省
18
80
12
河南省
17
112
10
陕西省
30
197
28
云南省
9
89
4
安徽省
6
18
2
福建省
4
30
2
山西省
5
36
3
北京市
5
26
2
天津市
15
49
22
四川省
3
12
1
浙江省
3
9
2
广东省
2
34
2
辽宁省
3
15
2
黑龙江省
2
3
2
湖北省
1
40
1
吉林省
1
1
1
江苏省
1
2
1
19
194
1166
125
(详细信息,可参看 “资料1:民间记忆计划参与人及被访人信息”)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3e0da0101gpm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3e0da0101gpna.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03e0da0101gpn4.html

(2)      纪录片作品创作及放映信息,统计见下表:
民间记忆计划中创作的纪录片信息
(截止2013年,12个作者完成的26部片子)
2010年完成作品(三部)
片名及片长
作者
完成时间
影展及其它放映
《饥饿的村子》
(76分)
邹雪平
2010
2010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大学
2011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西安美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2: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天津影迷幼儿园
2013:香港独立影展、香港浸会大学
自画像和三个女人》(70分)
章梦奇
2010
2010:草场地“交叉”(北京)、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大学
2011:云之南影像展(昆明)、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天津影迷幼儿园、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日本)、贝鲁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黎巴嫩)、纽约大学、西安美院
2012: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布朗大学、杜克大学、大连独立影展、中山大学、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新德里亚洲女性电影节、ThinkYoung(布鲁塞尔)、瑞典隆德大学、维也纳艺术节、湖北美院
《治疗》
(80分)
吴文光
2010
2010:瑞士尼昂真实视觉电影节、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北京宋庄)、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
2011:芬兰坦佩雷电影节;云之南影像展(昆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2大连独立影展、天津影迷幼儿园
2013:维也纳艺术节
2011年完成作品(共6部)
《吃饱的村子》
(88分)
邹雪平
2011
2011:草场地“交叉”(北京)、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纽约大学哈佛大学、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天津影迷幼儿园、浙江大学、西安美院、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获“优秀纪录片奖”)、布朗大学、New School、杜克大学、北卡大学、中山大学、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大学、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香港独立影展、ThinkYoung(布鲁塞尔)、瑞典隆德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湖北美院、维也纳艺术节
《自画像:47公里》
(77分)
章梦奇
2011
2012:巴黎真实电影节、影子电影节(巴黎)、浙江大学、西安美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天津影迷幼儿园、大连独立影展、哈佛大学、纽约大学、New School、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大学、深圳独立电影社
《罗家屋:我和任定其》
(80分)
罗兵
2011
2011西安美院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纽约大学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天津影迷幼儿园、北京独立影像展、浙江大学、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布朗大学、New School、杜克大学、西安美院、中山大学、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大学、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湖北美院、维也纳艺术节
《回到花木林》
(80分)
李新民
2011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西安美院、影迷幼儿园、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
2013:新德里亚洲女性电影节
《贾夫奎的冬天》
(30分)
贾楠楠
2011
2012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天津影迷幼儿园
2013ThinkYoung(布鲁塞尔)、维也纳艺术节
《听三奶奶讲从前的事情》
(75分)
文慧
2011
2011: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2012:北京独立影像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天津影迷幼儿园、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香港浸会大学、维也纳艺术节
2012年完成作品(共7部)
《孩子的村子》
(85分)
邹雪平
2012年
2012:西安美院、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杜克大学
《自画像:47公里跳舞》
82分)
章梦奇
2012
2012:西安美院、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巴黎真实电影节、香港浸会大学
《罗家屋:天地无情》
(75分)
罗兵
2012
2012:西安美院、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大连独立影展、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云之南影像展(昆明)、ThinkYoung(布鲁塞尔)
《花木林2012》
(75分)
李新民
2012
2012: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
2013::湖北美院、维也纳艺术节
《双井,我是你孙子》
(78分)
舒侨
2012
2012: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大连独立影展、西安美院、大连独立影展、中山大学、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湖北美院、维也纳艺术节
《进攻张高村》
(86分)
王海安
2012
2012: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大连独立影展、西安美院、大连独立影展、中山大学、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湖北美院、维也纳艺术节
《“一打三反”在白云》
(70分)
贾之坦
2012
2012:天津影迷幼儿园
2013:云之南影像展(昆明)
2013年完成作品(共10部)
《垃圾的村子》
(82分)
邹雪平
2013
2013: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自画像:47公里做梦》
(77分)
章梦奇
2013
2013: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花木林,小强啊小强》
(76分)
李新民
2013
2013: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双井,我要嫁给你》
(74分)
舒侨
2013
2013: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信仰张高村》
(71分)
王海安
2013
2013: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爷爷的饥荒》
(75分)
郭睿
2013
2013: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罗家屋:永别落江桥》
(73分)
罗兵
2013

《我要当人民代表》
(78分)
贾之坦
2013

《山旮旯》
(70分)
胡涛
2013

《因为饥饿:吴日记之1》
(90分)
吴文光
2013


(3)      剧场作品及演出信息,见下表:
民间记忆计划中创作的剧场作品(截止2012年)
作品名
创作
完成时间
艺术节及其它演出
《回忆:饥饿》
集体创作
2010
2010草场地“交叉”首演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
2011新加坡国际艺术节
2012:维也纳戏剧节、北京独立影像节、浙江美术馆、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纸老虎工作室(北京)、西安美院、大连回声书店、中山大学、广州时代空间
2013:湖北美院
《回忆:墓碑》
集体创作
2012
2012:草场地“交叉”首演、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
《听三奶奶讲从前的事情》
文慧
2012
2012:草场地“交叉”首演、荷兰巡演、德国德累斯顿剧场、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
5、传播并参与方式
民间记忆计划是一个大门敞开、不断有新人参与其中的进行中计划。其传播途径有:
(1)      网络:以“民间记忆计划”为名的博客,上传并持续更新,内容有“口述史”、“回村笔记”、“作品文本”(包括纪录片、剧场和写作)等。还有微薄,作为消息和动态发布。此外,一个目标为“民间记忆档案”的网站也在建立中。
(2)      一个名为“民间记忆计划交流邮件组”,作为该计划的参与者的互动交流讨论平台。
(3)      以“民间记忆计划中的纪录片及剧场创作”为题,在各大学和美院开设课程或讲座(见下表):
民间记忆计划纪录片在高校放映、课程开设、工作坊及剧场演出
(以时间为序,截止2013年6月)
学校及专业
内容
时间
天津美院数字媒体系
纪录片放映及纪录片课程
2010年7月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讲座
2010年12月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放映纪录片
2010年12月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讲座
2011年4月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放映纪录片
2011年7月
天津美院数字媒体系
纪录片放映及纪录片课程
2011年7月
西安美院影视摄影专业
纪录片放映、纪录片课程、演出
2011年11月
西安美院影视摄影专业
纪录片放映、纪录片课程、演出
2012年4月
天津美院数字媒体系
纪录片放映及纪录片课程
2012年7月
浙江大学国际交流传媒学院
纪录片放映、讲座、演出
2012年9月
西安美院影视摄影专业
纪录片放映、纪录片课程、演出
2012年11月
哈佛大学(美国)
纪录片放映
2012年10月
布朗大学(美国)
纪录片放映
2012年10月
纽约大学(美国)
纪录片放映
2012年10月
New School(美国)
纪录片放映
2012年10月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纪录片放映、讲座
2012年10月
北卡大学(美国)
纪录片放映、讲座
2012年10月
杜克大学(美国)
纪录片放映、工作坊、讲座、演出
2012年10月
杜克大学(美国)
纪录片放映、工作坊、讲座、演出
2012年10月
神奈川大学(日本)
纪录片放映、讲座
2012年11月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类学系
纪录片放映、纪录片课程、讲座、演出
2012年12月
隆德大学(瑞典)
纪录片放映、讲座
2013年4月
哥本哈根大学(丹麦)
纪录片放映、讲座
2013年4月
西安美院影视摄影专业
纪录片课程
2013年5月
湖北美院影视动画学院
纪录片放映、纪录片课程、演出
2013年5月
天津美院数字媒体系
纪录片放映及纪录片课程
2013年6月
(5)展示与传播
民间记忆计划以纪录片放映、讲座、课程、工作坊及演出等方式在电影节、艺术空间、尤其是一些高校展开后,有学生陆续以课程方式或自愿方式加入计划,返回村子或家乡采访拍摄,并创作纪录片。
截止2013年3月,已有来自7所高校的101个学生,采访村子125个,采访老人共511位。此外还有一个中学的5位初中生也在辅导中在村子采访。
(详情参看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回村采访者(在校学生)及采访资料”(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9:59:59 | 只看该作者
以记忆之名:镜头敲开记忆之窗
  
  2010年,一个叫“民间记忆影像计划”在草场地工作站开始,有20多个人卷入到这个计划中,他们分头返回到自己的村子,采访拍摄村子里的老人讲述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饿时期”的经历和故事。
  我们能记忆到什么?我们的记忆能持续到多深或多远?如今不敢断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这个遗忘成为习惯成为风气的年代里,记忆有其价值。
   一群手持DV之人潜行于那些村子,探访那些深居于简陋昏暗农舍里的老人,试图记录下深藏于老人内心的记忆。这些手持DV之人回到的村子都是“和自己有关的”,或是出生并长大的村子(至今还在那里生活,比如村民作者;或已经离开,比如上大学或打工去到城里),或是自己的父母或祖辈生活的村子,或是跟自己的生活有过一段关系;而那些村子里的老人,也是头一次有人带着摄像机端坐在他们面前,等待他们打开记忆之盒,翻到出那些久远的往事。
   这是祖孙两代人的相遇,中间相隔了整整一代人,或者说跨过了一代人的记忆空白。注定了,这也是一场遭遇,或者说奇遇,中间会有一些故事,预想不到的,不期而遇的,节外生枝的,倍感挫折的,柳暗花明的……等等。
  参与民间记忆计划的人,除有村民作者外,还有从事纪录片、剧场或其它艺术创作的年轻作者及学生先后自愿“返回村子”拍摄采访,他们年长者过60岁,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
  这是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第一年有21人参与,之后陆续有更多人参与。截止2012年10月),共有过130人在村或回村采访,被访人来自十七个省、130个村子的900多个老人,采访内容也延伸到不同历史时期。
  
  (以下为计划中的13部纪录片介绍)
  
  《饥饿的村子》
  导演、拍摄、剪辑:邹雪平
  片长:76分钟
  制作:2010年
  参展放映:
  2010年:草场地“交叉”(北京)、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
  2011年: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2: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
  
  作品参展:《饥饿的村子》入选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吃饱的村子》入选放映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并获“优秀纪录片奖”、纽约大学“民间记忆计划”专题展映等。
  
  影片简介:
  我是农村出生并长大的孩子。从2008年开始,我在记录自己的家庭,之后又慢慢走进自己的村子。这部片子是我的第二部纪录片,整部片子都是由老人构成。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她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从依靠拐杖慢慢挪动,到瘫痪,只能依赖别人才能生活,这就是我的奶奶。还有村里的其他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50年前的饥饿经历回忆。片子由一个老人临近死亡时的煎熬和挣扎与那些讲述饥饿历史的老人共同构成。
  
  The Starving Village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Zou Xueping
  Length: 76 minutes
  Production: 2010
  
  The Director’s Statement:
  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the village. Since 2008, I have begun to document my own life, little by little walking back into my own village with my camera. This is my second documentary film, and it is fully composed of old people. One woman, nearing 80, is living out the last two years of her life. From when she is still using a cane to walk, to when she becomes paralyzed, she is always relying on others to live life. This is my grandmother. We also see other elderly people from the village, their daily activities, the tales of their starvation from 50 years ago. This film rests on these lives: a woman suffering and struggling as she faces oncoming death, and these people who narrate for us the history of rural starvation.
  
  《吃饱的村子》
  导演、拍摄、剪辑:邹雪平
  片长:88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1年:草场地“交叉”(北京)、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并获“优秀纪录片奖”
  
  作者的话:
  我的上一部片子《饥饿的村子》完成后,我回到村子首先给我的家人放映,马上遭致一场激烈的家庭反对,几乎全体家人——我的五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七十年代出生的哥哥和“90版”的上高中的弟弟都担心我采访村里五十年前的“饥饿历史”很危险,会犯错误,并且认为我大学毕业后不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去采访老人和拍纪录片是不务正业。家庭的激烈反对让我几乎崩溃,我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和动摇,同时也在重新审视和寻找自己。这是我从出生到现在、25年来第一次和父母、和家人对抗,也是我叛逆的开始。幸运的是,在家庭反对的“高墙”中,我的身边站出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我的九岁的侄女,她成了我的“小天使”。还有我采访过的那些村子里的老人,他们依然坚定而朴实地支持我,即使有的老人看完片子后,担心这个“暴露饥饿历史”的片子去国外放映会被外国人耻笑中国,也有一个叫西陵的老人站出来劝说他们支持我。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我的村子”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部片子,记录了我因为寻找记忆所遭遇的现实。我最大的疑问是,这个村子经历过惨绝人寰的饥饿灾难,五十年后的现在,肚子是能吃饱了,日子也比以前好过多了,但这个村子的精神是否依然还在饥饿中?
  
  作者简介:邹雪平,1985年出生于山东滨州。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在草场地工作站驻站。创作有纪录片《娘》(2008)、《饥饿的村子》(2010,入选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吃饱的村子》是作者的第三部纪录片。此外,也创作剧场作品《家庭反对》,并在生活舞蹈工作室的《回忆2:饥饿》中演出。
  
  Satiated Village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Zou Xueping
  88min. /2011
  
  The Director’s Statement:
  After completing my previous documentary The Hungry Village, I returned to my hometown to give the first screening of the film to my family. The film was unanimously and fiercely opposed by my family members, including my parents who were born in the 1950s, my elder brother born in the 1970s, and my younger brother born in the 1990s. They were worried that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y of the famine in the village from fifty years ago was dangerous; they also thought that after I had graduated I should find a more stable job instead of interviewing the elderly and making documentaries. I was very much frustrated with my family’s strong objections, and had some doubts and wavered over the path I has chosen; at the same time, I had to re-examine myself and do some soul-searching.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confronted my parents and my family in the 25 years since I was born, and was also the beginning of my rebellion. Fortunately, against the “high wall” of family opposition, I had a steadfast supporter standing with me—my 9-year old niece. She became my little angel. There were also the old folks I had interviewed; they still unswervingly backed me, even though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some of them were afraid that a documentary intent on “exposing the history of the famine” would make China a laughingstock if shown to foreign audiences, and then an old man named Xiling spoke out and persuaded them to support me. It is the second documentary of “my village” series since I got involved with the “Folk Memory Project” and returned to my hometown to shoot footage, recording the realities I encountered in my search for memories. My biggest question is: after experiencing the disaster of the tragic famine fifty years ago, the villagers now are not short of food, and are living a better life than before, but is the spirit of this village still starving?
  
  《孩子的村子》
  作者:邹雪平
  85分钟 / 2012
  
  作者的话:
  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第三部片子。2012年初,冬天,我继续返回村子采访,同时开始调查统计“三年饥饿”逝者信息,并在村中募捐,为村里那些“三年饥饿逝者”建立纪念碑。村子里一群10岁到15岁的孩子自愿加入到这一行动中,她们端着我给她们的摄像机,走近老人,询问,统计,募捐……第一次在行动中学习和了解自己村子的历史。有她们这些“小天使”的伴随,我在村子里不再感觉孤单,也看到未来和希望。这部片子和我之前的两部片子构成我的“邹家村系列”。
  
  邹雪平,1985年出生于山东滨州。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在草场地工作站驻站。2010年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已创作纪录片《饥饿的村子》(2010)、《吃饱的村子》(2011)及《孩子的村子》(2012),构成其纪录片“邹家村系列”。
  作品参展:《饥饿的村子》入选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吃饱的村子》入选放映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并获“优秀纪录片奖”、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纽约大学“民间记忆计划”专题展映等。
  
  Children's Village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Zou Xueping
  English subtitle translated by Leslie Tai
  85 min. /2012
  
  Filmmaker’s words:
  This film is the third one I have made for the People's Memory Project, returning again to the same village. In the beginning of 2012, in winter, while continuing my interviewing there, I began investigating and gathering statistics on deaths during The Three Year Famine. I also began soliciting donations for a memorial for those who had died then. Kids from 10-15 years old voluntarily joined these activities, taking the video camera I gave them, visiting old folks, interviewing, and getting statistics, donations. This project gave them a first opportunity to learn about and appreciate their village's history. With these "Little Angels" help, I suddenly no longer felt alone in the village. I could see the future and its hopes. This film completes my three-film Zou Village Series.
  
  Zou Xueping was born in 1985. In 2009 she graduated from the China Fine Arts Academy. Since 2008, she has been a resident artist at CCD Workstation. She has documentaries Mom (2008), The Starving Village (2010), Satiated Village (2011) and Children's Village (2012). Her films has selected by Taiw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0, Tampe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1, 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and won “Excellent Award”, 2012
  
  《自画像和三个女人》
  导演、剪辑:章梦奇
  拍摄:章梦奇、章燕
  片长:70分钟
  制作:2010年
  参展放映:
  2010年:草场地“交叉”(北京)、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
  2011年:云之南影像展(昆明)、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日本)、贝鲁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黎巴嫩)
  2012: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
  
  影片简介:
  我今年23岁,这是每个女人怀梦的年龄。女孩在孕育自己梦想的同时又要背负着另外两个女人的愿望。这个片子从自我寻找开始,涉及母亲、外婆三个血液相传、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女人。作为婚姻牺牲品的外婆把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传递给了母亲,而母亲再次牺牲后又把同样的愿望传递给我。婚姻成为女人的梦想,也是梦想的杀手。
  
  Self-Portrait with Three Women
  
  Directed, Edited by: Zhang Mengqi
  Photographed by: Zhang Mengqi, Zhang Yan
  Length: 70 minutes
  Production: 2010
  
  Synopsis:
  This year I turned 23, the age when women become pregnant with dreams. Yet, even while nursing our own dreams, we must carry the burdens of two other womens’ dreams as well. This film began with my own search, then delving into my mother and her mother, where blood has flowed through three generations, in these women who grew up in such different times. As a victim of an oppressive marriage, my grandmother held hopes for my mother to enter a beautiful, perfect marriage. When my mother became a victim herself, she turned those hopes to me. Marriage may be every girl’s dream, but it is also the murderer of those dreams.
  
  《自画像:47公里》
  导演、拍摄、剪辑:章梦奇
  片长:77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1年:草场地“交叉”(北京)
  2012:巴黎真实电影节、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
  
  有关作品:
  继我的第一部纪录片《自画像和三个女人》之后,我的第二次“自画像”是在一个叫“47公里的村子描述的。这个被当地人叫做“47公里”的村子位于湖北随州47公里的地方,我父亲出生在那里,二十岁时他离开了,但他的父亲、我的爷爷还生活在那里。2010年夏天和2011年冬天,因为参与民间记忆计划,我选择返回这个和我现在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村子,我开始重新认识我的爷爷,也认识着那些经历过五十年前“饥饿灾难”的老人们和
  这个一直让我惶惑困窘的村子。“47公里”对我意味着什么? 它是一面镜子,我站在它面前看到自己。
  
  Self-Portrait: At 47 KM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Zhang Mengqi
  77 min./2011
  
  The Director’s Statement:
  After my first documentary Self-portrait and Three Women, my second “self-portrait” was painted in a village named “47 KM”. This village is located 47 KM from Suizhou, Hubei Provinc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He left the village when he was 20, but his father, my grandfather, still lives there. In the summer and winter of 2010, through my participation in the “Folk Memory Project”, I went back to the village, which seems disconnected from my current life, and re-discovered and came to better understand my grandfather, the old villagers who underwent the disaster of the famine fifty years ago, as well as the village, which always perplexed and embarrassed me. What does “47 KM” really mean to me? It seems to be like a mirror, I see myself in front of it.
  
  Zhang Mengqi was born in 1987. She graduated from the Dance Academy of China Minorities University in 2008. She is now a freelance dancer in Beijing. She has created two dance pieces Self-portrait and Dialogue with My Mother and Self-portrait and Sexual Self-education. Her first documentary film is entitled Self-portrait and Three Women. Self-Portrait: At 47 KM is her second film.
  
  《自画像:47公里跳舞》
  作者:章梦奇
  82分钟 / 2012
  
  作者的话:
  这是我的“自画像”系列影片之三。“我的自画像”该如何继续描绘呢?2012年初的冬天,我再次返回那个在“47公里”的湖北小村子,继续我之前在这个村子里有关“三年饥饿”的采访,并开始调查统计那三年中因饥饿逝世者。我还打算为这些逝者在村里建立一块墓碑,还想在村里演出我为纪念那些经历饥饿灾难者创作的舞蹈……这是一次看似荒唐的生者对死者的访问,一次无法预料结局的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泥潭跋涉,又一次把我年轻单薄身体投掷于现实风浪中的疯狂。
  
  章梦奇,1987年出生,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现在草场地驻站。作品创作围绕“自画像系列”以剧场和纪录片方式进行。已完成纪录片:《自画像和三个女人》(2010年,入选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云之南纪录影像展、中国独立影像展、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自画像:47公里》(2011年,入选法国巴黎真实电影节)和《自画像:47公里跳舞》(2012)。三部影片构成作者的“自画像”系列。
  
  Self-portrait : Dancing at 47 KM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Zhang Mengqi
  82 min. /2012
  
  Filmmaker’s words:
  I went back to “47 Kilometers” again this winter and continued to research the people who went hungry in the village. Who were they? What did they go through? Is there anyone who still remembers them? My research concentrated on those who perished during the “three famine years.” I did a series of ridiculous moves in the village. The third film in my
  “Self-Portrait” series emerged out of this.
  
  Zhang Mengqi was born in 1987. She graduated from the Dance Academy of China Minorities University in 2008. Since 2009, she has been a resident artist at CCD Workstation. She has created documentary films: Self-portrait with Three Women (2010), Self-Portrait: At 47 KM (2011) and Self-portrait : Dancing at 47 KM (2012). Three films complete her own “self-portrait series”
  
  《罗家屋:我和任定其》
  导演、拍摄、剪辑:罗兵
  片长:80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放映:
  2011年:草场地“交叉”(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独立影像展(宋庄)、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
  
  作者的话:
  这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也是我大学毕业一年后选择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这个“开始”就是返回到我出生并长大、位于湖南株洲一个叫做罗家屋的村子。我的这个“返回”是和民间记忆计划共同进行的,从采访村子里的老人们有关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荒”的记忆开始。我试图返回老人记忆的行动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拒绝、包括我奶奶的反对,她担心我犯错误、走向一条危险的路;也让我料想不到的是,一个老人闯入我的生活,他带着我走近村子里一个个老人,他成了我采访的坚定的支持者和同志。他的名字叫任定其,就住在我家隔壁,更让我惊奇的是,这个只读过几年书的农村老人居然写了几十万字有关他从解放初期到现在的回忆录,但他并不急于把回忆录给我看。他是担心什么?他真的写了回忆录了吗?他为什么写?他的回忆录放在什么地方?我好奇,我在猜测,也在怀疑,在想象……我的这些心理伴随着我一次次靠近他,这种靠近他的过程也是我对这个村子以前不曾了解的现实的一种发现。
  
  Luo Village: I and Ren Dingqi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Luo Bing
  80 min. / 2011
  
  The Director’s Statement:
  This is my first documentary, and also marks the start of the new life style I chose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a year ago. It is a “beginning” in that I went back to the Luo Village in Zhuzhou, Hunan Province, where I was born and raised. My “return” was concurrent with the execution of the “Folk Memory Project”, which began with my interviewing old villagers about their memories of the “three-year famine” (1959-1961). My attempt to retrieve these old people’s memories met with unexpected resistance, including my own grandma’s opposition. She was worried that by touching upon such sensitive matters, I would be heading down a dangerous path. Unexpectedly as well, an old man came into my life. He led me to approach many old people in the village and became my dedicated supporter and comrade. He is Ren Dingqi, my neighbor next door. More surprisingly, this old man from the countryside who only had a couple years of formal education wrote a memoir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words, covering his experiences from the Liberation (1949) until the present, but he did not rush to show me his memoir. What was he worried about? Did he really write the memoir? If so, why? Where did he keep his memoir? I was curious and speculative, at the same time, dubious and yet imagining the possibilities…I approached him again and again with my muddled thoughts, and the process of approaching him allowed me to discover the realities of this village, which were previously unknown to me.
  
  《罗家屋:天地无情》
  作者:罗兵
  75分钟 / 2012
  
  作者的话:
  这部片子是我第一部纪录片《罗家屋:我和任定其》的延续,片名借用村民任定其的回忆录名字“天地无情”。这部作者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回忆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经历:土改、大跃进、三年饥饿、文革……我的这部片子是这部回忆录的一次试图阅读,是这位历史见证者的再次靠近。同时,我在试图把这本回忆录“暴露”在村里人面前时,也在遭遇着意想不到的各种反应,检验着过去与现在的这个村子是否依然“天地无情”。
  
  罗兵,1986年出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草场地驻站。2010年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创作出第一部纪录片《罗家屋:我和任定其》(2011),《罗家屋:天地无情》是其第二部纪录片。
  
  Luo Village: Pitiless Earth and Sky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Luo Bing
  English subtitle translated by Xu Yaping; Proofing: Odette Scott
  82 min. /2012
  
  Filmmaker’s words:
  This film is the sequel to my first one, <Luo Village: Me and Ren Dingqi>. Its title comes from Ren Dingqi's memoir. He spent ten years on this memoir, documenting bone-deep experiences of Land Reform,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Three Years of Famine,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y film attempts a reading of his book to try to witness this history once more. At the same time, as I tried to open this memoir before his fellow villagers, I encountered all sorts of unexpected responses, and found myself investigating the links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and whether or not this village is still "pitiless earth and sky."
  
  Luo Bing was born in 1986 and graduated from the China Fine Arts Academy in 2009. Since 2010, he has been a resident artist at CCD Workstation. He has documentaries Luo Village: Me and Ren Dingqi (2011), Luo Village: Pitiless Earth and Sky (2012).
  
  《花木林2012》
  作者:李新民
  75分钟 / 2012
  
  作者的话:
  2012年初,我又回到我出生的那个隐藏在云南高山中的寨子。自我15岁离开它去城里打工,九年里我每年冬天都回去,每次回去都发现它又熟悉又陌生,老人变得更老,孩子长大,谈论着去哪个城里打工挣钱。这部片子和我的上一部片子《回到花木林》一样,镜头中更多是那些再也出不了大山的老人们,他们依然在干活,背东西,守着火塘谈论着外面的世界。片子中还有一个名叫小群的女孩,和我同岁,也是小学没毕业就干活养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的镜头对准她,我感觉我好像从一面镜子中看到我的从前,还有我的以后。
  
  李新民,1988年出生于云南凤庆县花木林村。上学至小学五年级,家贫停学,16岁起进城打工。2007年至今是草场地工作站工作人员。2010年她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回到她的村子,完成她的第一部纪录片《回到花木林》。《花木林2012》是她继续回村后完成的第二部纪录片。
  
  Huamulin 2012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Li Xinmin
  75 min. /2012
  
  Filmmaker’s words:
  I returned to my village again in the winter of 2011, anticipating learning more about my village and myself. I discovered more stories on this trip.
  
  Li Xinmin was born in a montanic village in Yunnan Province in 1988. She had just got the education for four years and had to stopped for the financial problem. She started to work to provide for her family in the city when she was 16 years old. Since 2007, she works in CCD Workstation. She has completed her documentaries Back to Huamulin (2011), and Huamulin 2012 (2012).
  
  《听三奶奶讲从前的事情》
  导演、拍摄、剪辑:文慧
  片长:75分钟
  制作:2011年
  
  作者的话:
  为了寻找忘却的家庭的记忆,我找到了我父亲家族中至今健在的三奶奶。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我还有这样一个奶奶,她是我父亲的三婶,但我父亲从未和我提起过她。今年冬天,我在云南省双柏县的一个叫大河边村子找到了这个三奶奶。她的名字叫苏美玲,现在83岁了。和我相遇,就好像她就在那里等着我,等了整整83年。我住在她家里,三奶奶开始和我讲她的故事———一个妇女在时代巨变中的命运。
  
  作者简介:1989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1994 年和吴文光共同创建生活舞蹈工作室。编导作品有《100个动词》(1994年)、《同居/马桶》(1995年)、《餐桌上的1997》(1996年)、《裙子、录像》(1997年)、《生育报告》(1999年)、《和民工跳舞》(2001年)、《身体报告》(2002年)、《时间•空间》(2004年)、《37 度8报告》(2005年)、《外地人》(2006)、《裙子》(2007年)、《记忆》(2008年)、《治疗》(2009年)、《回忆2:饥饿》(2010)。《听三奶奶讲从前的事情》是她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参展维也纳国际电影节(2011)、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2012)等。
  
  Listening to Third Grandmother’s Stories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Wen Hui
  75 min. /2011
  
  Filmmaker’s words:
  While searching for the memories that my entire family has forgotten, I found my third grandmother. She is the only one of my grandparent’s generation still living. She is my father’s aunt, my great-aunt, but neither my father nor my family ever mentioned her to me. Last winter I found her in a village in the mountains of Yunnan. Her name is Su Meiling and she is eighty-three years old. When I met her it was as if she had been waiting her whole life for me to come. Waiting for eighty-three years. I stayed with her and she began to tell me about her life. Through her stories I could see how China’s great changes changed one woman’s life.
  
  Wen Hui is a choreographer and dancer. She studied choreography at the Beijing Dance Academy and graduated in 1989. In 1994 she founded Living Dance Studio in Beijing with Wu Wenguang. In the following years she created and choreographed many performance pieces that toured worldwide. In 2005 she and Wu Wenguang founded CCD Workstation, an independent art space in Beijing. Listening to Third Grandmother’s Stories is her first documentary film (has selected by Vinenn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1, 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Songzhuang, 2012).
  
  《治疗》
  导演、拍摄、剪辑:吴文光
  拍摄:吴文光、文慧、邹雪平、唐志、谢莉娜
  片长:80分钟
  制作:2011年
  
  有关作品:
  这个作品的初衷是想做一个有关我母亲的影像,以之纪念和我感情极深、在2007年去世的母亲。做的过程想法不断被打断和改变,特别是对整个12年中有关我母亲的影像素材整理过程中,一些之前没有留意的细微之处重新再现,一些往事重新恢复;还有,重新面对母亲的活动影像,一个已经消失人世的亲人突然那么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说话,表情,一切宛如昨天,发现这个影像作品不仅仅是纪念,是一个让我母亲重新活过来的尝试,尤其是在我现在这个需要自我治疗的过程,母亲成为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所以,母亲-回忆-现在时-治疗与自我治疗,一个结构和叙述方式自然而成。
  
  参展及放映:
  2010:草场地“五月”艺术节,北京;Visions du Reel, 2010,瑞士尼昂;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北京宋庄
  2011:芬兰坦佩雷电影节;云之南影像展,昆明
  
  吴文光简历:
  1956年出生云南昆明。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作为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1978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至1985年在昆明三中和新疆尼勒克二牧场做教师,1985年至1989年在电视台做记者、编辑;1988年至今,作为独立制片人、作家和戏剧舞蹈剧场制作人。
  纪录片作品:《流浪北京》(1990年)、《我的1966》(1993年)、《四海为家》(1995年)、《江湖》(1999年)、《和民工跳舞》(2001年)、《你的名字叫外地人》(2003)、《操他妈电影》(2005年)、《亮出你的家伙》(2010年)、《治疗》(2010年)
  
  Treatment
  Written, Directed, edited by: Wu Wenguang
  Photographed by: Wu Wenguang, Wen Hui, Zou Xueping, Tang Zhi
  80 minutes /Beijing Storm, 2010
  
  Filmmaker’s words:
  This film started with me wanting to make a film to memorialize and explore my deep emotions toward my mother, who passed away in 2007. As I was making the film, my thoughts toward it kept getting broken and shifted, especially as I sorted through the 12 years of footage I had collected, seeing subtleties I had previously overlooked, or reliving experiences that had long since gone by. Even more impacting was facing the moving images of my mother, seeing someone dear to me who has already left this world captured with such lifelike movements, utterances, expressions, like it all just happened yesterday. Then I realized this film is not just about remembering her—it’s also an experiment to bring her back to life. Especially at a time when I’m in a process of trying to heal myself, my mother is a crucial element. And so, though my mother/ remembrance/ the present/ healing and self-healing, this film’s structure and way of recounting began to naturally materialize.
  
  Wu’s Biography
  Wu Wenguang was born in southwestern China’s Yunnan province in 1956. He studied Chinese Literature in Yunnan University. After the university, he was a teacher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for three years, and then worked in the television as a journalist. In 1988, Wu left the television and move to Beijing became an independent documentary filmmaker, dance theater maker and freelance writer.
  
  A List of Documentary Film Productions
  BUMMING IN BEIJING: THE LAST DREAMERS
  1990, 70 min.
  1966, MY TIME IN THE RED GUARDS
  1993, 165 Min.
  AT HOME IN THE WORLD
  1995, 80 min.
  Jiang Hu: Life on the Road
  1999,130 min.
  DANCE WITH FARM WORKERS
  2001, 57 min.
  YOUR NAME IS OUTLANDER
  2003, 70 min.
  FUCK CINEMA
  150 minute, 2005
  BARE YOUR STUFF
  190 minute, 2010
  
  《双井,我是你孙子》
  作者:舒侨
  78分钟 / 2012
  参展放映:
  2012年:草场地“交叉”(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作者的话:
  这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创作始于2010年,当时我还是天津美院学生,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回到自己出生的湖南溆浦县双井村,采访老人“三年饥饿”记忆,并拍摄自己的片子。这部片子中,我爷爷是主要人物之一,片子从他主持修复的族谱入手,我开始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在我采访村子里老人“三年饥饿”记忆、并试图在村里建立“三年逝者”墓碑过程中,我爷爷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对我的行为始终混杂着:怀疑、帮助、反对和支持。我爷爷对我做这些事的态度,集中了来自村里人的各种反应。这部片子历经两年,伴随我数次返村采访、拍摄和立碑行为,终于完成,我视之为我两年中成长的一个验证。
  
  舒侨,1989年出生, 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2010年参加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并返回自己的村子采访拍摄。《双井:谱与碑》是他参与民间记忆计划过程中完成的第一部纪录片。
  
  Shuangjing Village, I’m Your Grandson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Shu Qiao
  78 min. /2012
  
  Filmmaker’s words:
  This work is based on a story inspired by my family tree. My grandfather pieces the story together. At first he thought it was meaningless but eventually he began telling it. After some time I sensed a shift in him, and in the end I got closer to my grandfather.
  
  Shu Qiao was born in 1989 and graduated from Tianjin Fine Arts Academy in 2012. Since 2010, he participated the Memory Project and backed to a village where he was born. Now he has his first documentary Monument.
  
  《进攻张高村》
  作者:王海安
  86分钟 / 2012
  
  作者的话:
  张高村是我出生并长大的村子,在山东青州市,我的父母和爷爷还生活在那里。自2010年我参加民间记忆计划,开始回村采访村史,同时我想为那些在“三年饥饿”中饿死的人建立一块墓碑。我没有料想到的是,我是在进行着一次“鸡蛋撞墙”式的“进攻”。最终我是没有把这块墓碑在村里树起来,我被各种冷漠、怀疑、担心、嘲笑和反对击败,但我还是发现我身边依然有着一些善良敦厚的老人在默默关心和支持我。这部片子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是我作为一个树碑失败者的写照,也是我在历史与现实中跋涉中自我寻找与发现的一面镜子。以此为证。
  
  王海安,1988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何官镇张高村,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2010年参加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并返回自己的村子采访拍摄。《进攻张高村》是他参与民间记忆计划过程中完成的第一部纪录片。
  
  Attacking Zhanggao Village
  Directed, Photographed, edited by: Wang Haian
  86 min. /2012
  
  Filmmaker’s words:
  After joining the Folk Memory Project in 2010, I went back to my village and began interviewing my grandpa and other elders. I was digging up memories of the three years of hunger, from 1959 to 1961. I hoped to join the other participants and erect a commemorative headstone for the villagers that died in 1960. However, the idea met strong opposition from my village and family. Even though I collected the deceased names and ages, I wasn’t able allowed to put a headstone in the public cemetery.
  
  Wang Haian was born in 1988 and graduated from Tianjin Fine Arts Academy in 2012. Since 2010, he participated the Memory Project and backed to a village where he was born. Now he has his first documentary Attack Zhanggao Villag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10:14:42 | 只看该作者
“追梦人”吴文光:寻找和记录消逝中的民间记忆

2013年06月26日
来源:凤凰网专稿






核心提示:“追梦行动2013季”的第六位追梦人——吴文光。这位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的男人,曾有过许多纪录片领域的口碑之作,他的作品曾被描述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然而年近半百,他却开始了人生的另外一段旅程——寻找和记录消逝中的民间记忆。他说:“那么多被隐藏、被掩埋、被遗忘的历史,尤其是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七十的众多村子中,埋藏着多少记忆!”“寻找历史和记忆并非全部目的,我们这些‘寻找者’的自我寻找、自我改变、包括‘公民人格’的自我塑造是否也可能包含其中?”

吴文光正在采访一位老人
以下是“追梦行动”和吴文光的对话记录:
追梦行动:您之前在纪录片领域已经取得相当成就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民间记忆,想到用村民口述历史的形式去把历史保存下来的?又是怎么把主题确定在“饥饿”上的?因为就我们的了解,您此前做过一个项目,采访了很多经历过大饥荒年代的老人。
吴文光:实际是这样,2005年我在草场地工作站策划并组织一个称为“村民影像计划”,此计划持续至今,第一年10个来自9个省的村民拍出第一个纪录短片,之后至今,还有四个村民作者持续拍摄,已完成22部纪录长片。2010年,又开始民间记忆计划,这是在村民影像计划基础上开始的一个新计划,除了原有的村民作者参与外,还有一批接一批年轻的纪录片作者及学生参与。
民间记忆计划第一年,有20多个人卷入到这个计划中,他们分头返回到自己的村子,拍摄采访老人,采访内容由1959年至1961年发生的“三年饥饿”历史为开端,这是民间记忆计划的开始。除“村民影像计划”中的村民作者参与外,还有从事纪录片、剧场或其它艺术创作的年轻作者和学生先后自愿“返回村子”拍摄采访,他们年长者过60岁,但大部分是“80后”。这是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第一年有21人参与,之后陆续有更多人参与。截止2012年4月,共有过60人在村或回村采访,被访人来自19个省、过300个村子的过1千个个老人,采访内容也延伸到不同历史时期。
随着被访老人和被访历史时期的逐渐增多,一直被遗忘的那些来自最普通人的记忆正在被影像记录着,成为以后可以称之为“民间记忆档案”的一部分。在返回村子、返回记忆的这条路上,是历史的寻找,也是在现实泥泞路上的跋涉,不同的遭遇和体验由此而生,纠缠在“过去”与“现在”的探寻中,参与者们也在经历着一种新的自我定位和改变,这其中的种种故事和体验自然也融入到他们的纪录片或剧场作品中。
民间记忆记录和纪录片的个人创作相提并论,是一种“两条腿行走”方式。我们这些纪录片作者、或希望努力成为纪录片作者的人,是否可以因为与“民间记忆计划”同行,走在“寻找记忆”路上的“作见证”方式,成为我们正在尝试“公民人格”自我训练和培养的开始?继续说下去,一种称之为影像记录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是否能被具体落实在脚下?
记忆沉没多年,如冰海。这么大个国家,那么多被隐藏被掩埋被遗忘的历史,尤其是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七十的众多村子中,埋藏着多少记忆!寥寥可数这些人,即使穷尽一生,能触摸到冰山一角也妄想。换个说法就是,寻找历史和记忆并非全部目的,我们这些“寻找者”的自我寻找、自我改变、包括“公民人格”的自我塑造是否也可能包含其中?
参与民间记忆计划的工作人员们在会议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10:15:21 | 只看该作者
追梦行动:目前发展的情况满足您的预期吗?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或瓶颈是什么?
吴文光:其实我是没有预期的——不敢有预期,这种现实环境中,最稳妥的办法是边走边看。目前只能说,这是一个漫长、甚至永无休止的愚公移山式动作,即使能做到若干年以后,这个档案也大概只是某个历史时期的几千万分之一被留存下来,但至少,几千万个村子中的某一个村子的某段历史,在这些老人作古之前能被影像记录下他们的讲述,无论讲述多少,无论笼统或细节,总胜过于零。现实地说,七十岁以上的那些农村老人们,没法指望他们会一直等到我们反应过来的那一天的,即使现在,有一些已经耳背、说话费力、或者半糊涂或完全糊涂了。
究竟能记忆到什么?这种记忆方式能持续到多远或多深?无法估量或预测,一切都是开始,只是在路上,一种由无数个人自动集合一起的雪球滚动方式,所谓民间方式,或自生自灭,或越走越远。
追梦行动:做这个项目以来,收到过什么样的反馈是令您感到最欣慰、最有成就感的?
吴文光:这是一个正在实践中的计划,有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陆续参与其中,一种影像与乡村实践、艺术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参与的尝试,一种无数个人如何聚合成民间力量、如何转换为“公民影像”和“公民意识”训练的尝试,也是一种民间方式建立“民间记忆档案”的尝试。
参与计划的工作人员在拍摄中
追梦行动:发动年轻一代去主动记录他们祖辈的历史,对于民间历史的保留和传承来说是非常好的事。除了“饥饿”这个主题之外,相信还有别的很多可探索的方向,不知道您目前有没有计划?
吴文光:除“三年饥饿”,事实上,记忆采访内容已涉及“土改”、“大跃进”、“文革”等历史时期。这些采访资料现在正在被逐步整理成口述史,放到我们的博客上供有兴趣者阅读。一个“网站档案”也正在建立中。
追梦行动:对于保存民间记忆,您希望这个项目未来能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您的愿景?
吴文光:其实说到底,我们微薄之力难以包含那些沉睡多年的历史记忆,只是勉力而为。让我们比较兴奋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学生卷入这个计划,返回家乡或村子,走向老人,开始记录记忆。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这个直面往前奔的时代中,有更多的人保持回头看我们的前辈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历史,尤其是“小人物”的历史。
参与民间记忆计划的工作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10:16:14 | 只看该作者
“民间记忆影像计划”放映及作者见面会
作者: 吕姑坡  2012-12-06
  “民间记忆影像计划”放映及作者见面会


  时间: 12月10日 至 12月21日 每天 19:30 - 22:00
  地点: 深圳 福田区 景田北天健时尚新天地B10小津概念书房
  费用: 20元(场地费)
  类型: 电影-影展
  主办方: 深圳独立电影社
  活动详情
  时间:2012年12月10日-21日周一至周五每天晚19:30
  地点:小津概念书房
  费用:每场20元
  放映排期:
  12月10日(周一):章梦奇《自画像和三个女人》
  12月11日(周二):章梦奇《自画像:47公里》*导演现场交流
  12月12日(周三):王海安《进攻张高村》*导演现场交流
  12月13日(周四):文慧《听三奶奶讲从前的事情》*导演现场交流
  12月14日(周五):章梦奇《自画像:47公里跳舞》
  12月17日(周一):邹雪平《饥饿的村子》
  12月18日(周二):邹雪平《吃饱的村子》*导演现场交流
  12月19日(周三):罗兵《罗家屋:我和任定其》*导演现场交流
  12月20日(周四):邹雪平《孩子的村子》
  12月21日(周五):罗兵《罗家屋:天地无情》
  (影片及作者介绍详见此页面论坛)
  以记忆之名:镜头敲开记忆之窗
  2010年,一个叫“民间记忆影像计划”在草场地工作站开始,有20多个人卷入到这个计划中,他们分头返回到自己的村子,采访拍摄村子里的老人讲述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饿时期”的经历和故事。
  我们能记忆到什么?我们的记忆能持续到多深或多远?如今不敢断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这个遗忘成为习惯成为风气的年代里,记忆有其价值。
  一群手持DV之人潜行于那些村子,探访那些深居于简陋昏暗农舍里的老人,试图记录下深藏于老人内心的记忆。这些手持DV之人回到的村子都是“和自己有关的”,或是出生并长大的村子(至今还在那里生活,比如村民作者;或已经离开,比如上大学或打工去到城里),或是自己的父母或祖辈生活的村子,或是跟自己的生活有过一段关系;而那些村子里的老人,也是头一次有人带着摄像机端坐在他们面前,等待他们打开记忆之盒,翻到出那些久远的往事。
  这是祖孙两代人的相遇,中间相隔了整整一代人,或者说跨过了一代人的记忆空白。注定了,这也是一场遭遇,或者说奇遇,中间会有一些故事,预想不到的,不期而遇的,节外生枝的,倍感挫折的,柳暗花明的……等等。
  参与民间记忆计划的人,除有村民作者外,还有从事纪录片、剧场或其它艺术创作的年轻作者及学生先后自愿“返回村子”拍摄采访,他们年长者过60岁,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
  这是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第一年有21人参与,之后陆续有更多人参与。截止2012年10月),共有过130人在村或回村采访,被访人来自十七个省、130个村子的900多个老人,采访内容也延伸到不同历史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1 07:20 , Processed in 0.11046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