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阅件]:杨明:用平民视角记录历史变迁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11:4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明:用平民视角记录历史变迁

人物介绍:杨明,1963年2月生,长春人,毕业于东北师大音乐系,做过音乐教师,下海炒更做过歌手,顺势进入舞台总监、晚会导演行当八年,痴迷于电视、纪录片拍摄多年,主张用独特的视角和叙事风格记录历史变迁。

在香年广场503号工作室,一个别致的三层办公空间,49岁的杨明头戴鸭舌帽、身穿一件大T恤,一条牛仔休闲裤,一双杏色麂皮皮鞋,专注地盯着电脑显示屏,屏幕上,从渔舟初上的蛇口渔人码头跳至震天的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再到蛇口华益铝厂烟囱爆破,蛇口三洋公司员工多年后的重逢……一个个和蛇口相关的镜头,一个个蛇口人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画面中——总时长为5个小时,分6集播出的纪录片《蛇口》,正在最后的剪辑、调色和上字幕过程中,几天后,这样一部凝聚着杨明和团队以及蛇口人情结的纪录片就要诞生,“改革开放的第一声炮谁来引爆?海上世界的由来如何?”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将在该片中陈述。

从歌手到影视制片导演

杨明,典型的东北人,大个儿,说话直爽,性格偏于安静,善于思考。“追求个性而不张扬,溯本追源,紧扣生活,以情动人,用细节说话,细腻的镜头之下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味……”坐在导演工作间,简单地谈及影视制作方面的艺术风格,杨明平静地向记者简述就要面世的纪录片《蛇口》。

把生活融入艺术的灵感,也许是杨明作为导演最习惯表达的艺术境界。杨明并非科班出身,但在影视制作行业浸润22年。

1989年在东北师大音乐系毕业后,杨明只身闯海南,在海南大学当了一学期的音乐老师。1990年,杨明在珠影厂工作的同学向他发出邀请,担任制片主任和副导演,要与香港的影视人一起拍一部单本剧。那时的电视剧还未市场化,这也是杨明的第一次“触电”。片子拍了,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播出。但影视人的梦,已经萌生在杨明的心底了。

90年代的深圳,一片尘土飞扬下是改革弄潮儿匆忙而有活力的身影。带着梦想,杨明来到了深圳。那时的深圳,酒吧夜总会文化起步,人们繁忙工作的闲暇最渴望得到的是娱乐。杨明选择了做一名歌手。当他手握麦克风在舞台上挥汗如雨的激情褪去,当他在霓虹灯交相晖映的表演舞台上经历了数百场的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的组织指挥工作之后,工作生活的积淀让他在影视艺术之路上的求索瓜落蒂熟,成功蜕变成为一名舞台总监、导演与制片人。那段岁月,他与戴军、陈明这些在后来岁月里星途顺利的歌星们经常一起排练、演出,还时常与深圳交响乐团一起合作演出,种种经历,沉淀的是一段别样的人生,这些对于杨明而言,都是一种积累和成长。

在夜总会这样娱乐起点最高的环境里,杨明丰富了导演经验,1999年开始,连续8年的时间,杨明担任深圳电视台多台文艺晚会的导演,以及深圳外宣片的拍摄和导演。

多年的影视制作以及导演的生涯,让他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也因为热爱,他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会有细腻的观察与思考。

深度挖掘城市本土文化

打拼多年的杨明在2008年成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公司地就在蛇口海上世界的南海意库。他立志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专注于深圳本土文化的挖掘,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

艺术是感性的,而创业是理性的。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杨明是感性的。游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感受着文化与商业的交织碰撞,杨明选择了走一条有自身独特定位的发展模式,那就是挖掘深圳的城市文化,通过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打造出本土化与平民化的发展特色,于是与深圳电视台合作的栏目《家有保姆》应运而生。

《家有保姆》栏目是一档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电视节目,贴近生活的节目定位和节目内容曾经创下深圳卫视收视率之冠。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小小的保姆行业,折射出的却是城市生活的万象,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催生了职业的变迁。保姆服务于每户家庭之间除了带来生活的便利之外,还有更多人性的流露,全国各地、天南地北的文化凝聚到家庭的小小空间之中交融,可以说每一期的节目就是城市家庭真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对于这档栏目的制作,杨明全情投入,包括精力与金钱,甚至连剧本都要亲力亲为动笔来写。

杨明带着剧组历时一年多,走访了50多户家庭,拍摄制作了36期节目,节目播出之后好评如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的观众看了一集之后,还打来电话非常关心地询问下一期节目播出的时间,有的家庭通过节目找到称心的保姆,而有的保姆则通过节目找到理想的家庭雇主。杨明打造这档节目的本意是弘扬城市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区文化,通过保姆文化的探索成就企业“文化+创意+公益”的发展模式,节目引起的反响显然让他初战告捷。

深度挖掘深圳城市文化,并形成公司的品牌发展特色,是杨明的夙愿。

艺术再现城市改革文化底蕴

身居何地,杨明都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懂得欣赏的心灵去感受周遭。2008年进驻蛇口工作后,每天经过蛇口的大街小巷,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种种故事都会令他心潮澎湃。作为一个影视艺术工作者,他没有理由不用他最擅长的影像去记录这段有意义的历史和这片神奇的土地。

蛇口,中国改革开放的原点,中国的第一个商业银行、第一个地产、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家保安公司、第一家保险公司,还有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企业股份制等新型管理制度以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就是从蛇口一步一步走向全国的……在中国的改革史上,蛇口被视作中国的“希望之窗”与改革的“试管”,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关于蛇口的传记及纪录片,自1992年以来,各类题材出现繁多。要创作出一部有特点有特色有可读性的作品,容易吗?很难!杨明因为心中的那份蛇口情结,他还是去做了。纪录片《蛇口》选取平民化的角度,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以叙事风格,艺术地再现蛇口这片充满改革传奇的热土,以纪录片的表现载体来呈现蛇口这部耐读的改革史诗。

2011年10月,在酝酿了三年时间,阅读、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联系各方联络人后,纪录片《蛇口》开拍。拍摄过程中经历的苦累,已然不必言说,但杨明和他的团队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凌晨5点的蛇口渔人码头,在初显的晨光中,似一幅水墨画,渔人行船出渔港后,将会面对如何别样的风景?宁静序幕拉开,镜头中将会有如何的沸腾和悲壮?一个个和蛇口相关的人,一幢幢蛇口人熟悉的厂房,一张张蛇口人都熟悉的脸,在画面中慢慢出现,一个关于蛇口的厚重的故事,也在蛇口人的口中娓娓道来……

纪录片《蛇口》从文本、拍摄、制作、剪辑、成片,均为为杨明团队原创,该片中的配乐也是蛇口居住的音乐人李跃飞创作。厚重的管弦乐,吻合了蛇口的发展历史。说起该片的音乐创作,还有个小情节。李跃飞与杨明认识多年,在看了片子后激动地说“我有感觉了”,李跃飞笑说,“杨明你做的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作为蛇口人我也要公益创作。”全片中,李跃飞共创作了十二段音乐,每段音乐都真情到位,震撼人心。

“不厌倦,便乐在其中。”杨明为了拍这部纪录片已经将全部房子、车子等身家押上,他坚信精神超越于物质,“我没有更多的爱好,痴迷于影视专业,我也相信能出好的作品。”杨明坦言,做影视22年,现在是最好的创作时期,《蛇口》是自己沉淀多年后的创作。“历史已经远去,但我们应该留住和回味那些曾经激荡内心的历史”。这,就是杨明作为一个影视人最朴素的心愿。

纪录片《蛇口》线条

1、  以“渔民”为主题词,从渔民捕鱼,逃港事件的追溯,通过采访渔一村、渔二村、赤湾、伶仃岛、蛇口水产公司等关键人,讲述村史,侧面讲述蛇口的历史、地理背景。

2、  以“厂房”为主题词,通过叙述华益铝厂、三洋厂房、玩具厂等厂房故事,讲述第一代打工妹、打工仔的经历,呈现蛇口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3、  以“地产”为主题词,通过寻找海上世界、地产公司、碧涛花园等地产物业,讲述刘晓庆在深圳投资的第一套房地产等小故事,表现蛇口的地产业发展。

4、  以“公共设施”为主题,画面关注到蛇口的学校、医院、幼儿园、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及空间,以体现蛇口建设者的胸怀和眼光。

5、  以“金融业”“服务业”为主题,从招商银行、保险、旅游公司、保安公司、商业公司等,讲述蛇口的人和事,展示蛇口的物和景。

6、  以“展望”为主题,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背景,讲述与其相关的鲜为人知的小事件,其中回顾蛇口改革开放领航人袁庚的画面和故事,同时,通过蛇口工业区总经理杨天平关于建设“新蛇口”等对未来的展望收尾整部纪录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11:4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6:16 , Processed in 0.07409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