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啃1919: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6:5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啃1919: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关于《难以雕琢的璞玉》


  显然,逯老师较为忠实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学校教育的困境——我们可能没办法帮到一个确实需要帮助的孩子。学校教育的现有手段,与这个孩子最需要的,基本上南辕北辙。

  大概是我家小朋友刚读一年级的缘故吧,我非常想知道,小学老师究竟是怎么做的。在一个体制内的小学,数量众多的孩子聚集在一个不大的教室里,在规训与惩罚之下,度过他们漫长的童年。这无疑是他们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间段,可惜的是,父母并没有多少可能来操控这个过程。从早晨8点到下午16点,8个小时,孩子处于家长的失控状态。并非不放心老师或者班主任,身为高中教师,别的家长也是将孩子毫无保留的交到了我们手中。事实上孩子在同龄人这个群体之中,确也将获得无数的成长经验。我只是想,要能更清晰地看到,孩子身上的这一切微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尽管我早就决定将孩子送进公办学校,但仍是心中惶惑,即便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就个人的私心而言,我感谢这个冗长的叙事,至少让我印证了先前猜想的一些小学教育中的常规操作。遗憾在于,与我的料想相似,所有的衡量指标,基本上跟这个孩子的人格塑造、心灵健康关系不大。尽管逯老师非常努力,非常想要实践爱的教育,但是逯老师背后的惯性力量太强了,有些东西,逯老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逯老师自己的教育观念,乃至处理事务的方式,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提升,而隐藏在逯老师背后,整个小学教育机构的那种制度性力量,几乎是个体无法阻挡的。所以,很显然,丰泽这个“问题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也将是我家小朋友这个“问题儿童”将要面对的。

  1.坚硬的机制

  我家小朋友上小学刚三周,我遵师嘱,加入了家长的QQ群,每天都去群里看看在聊什么,希望得到一些有关小朋友在学校表现如何的信息。确实看到不少,怎么调皮捣蛋,怎么不遵守课堂常规等。不过,这个群里最多的讨论,还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比如究竟报哪个培训班、学习成绩如何、要不要更多的课外作业等等。一句话,家长关心的重点,基本上就在考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大概就是大多数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将教育等同为应试了。其实,我更想听到一些话,是关于孩子的食物、健康、快乐程度、交友、求知欲之类的。家长看不到这些,可以理解,毕竟多数都是这个时代塑造的家长。黑格尔说没有人能超越时代,就像没有人能超越他自己的皮肤。大环境如此,家长也很难突破窠臼。

  在整个叙事中,我所看到的,逯老师的教育理念乃至具体操作,也在这个基本框架之下。逯老师衡量孩子的主要标尺,也是分数,包括考试分数,以及量化分数。逯老师担忧的,无非是:

  四年里,班主任的命运就与这班孩子息息相关——纪律、卫生、成绩、各项活动都会被精密的量化,作为考核老师的重要数据,精确到0.1或0.001。倘若遇到几个学习一塌糊涂又“勇打善战”的主,每天麻烦事不断,经常考核垫底,会度日如年吧。

  基于这个考虑,逯老师对丰泽所谓的“雕琢”,无外乎想要让丰泽成为所谓的品学兼优生。“学”,表现在哪里?考试分数而已。而“品”,则是公立学校那套评优、评星的所谓机制。这套机制,其考核原则,基本上便是一个孩子的“听话”程度。也即孩子面对所谓规章制度的自我约束,从肉体到心灵的自我束缚。这种机制对乖巧的孩子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他们马上就能学会机变逢迎,早早地将成年社会的世故,应用到小学中。

  品与学,这是当前小学教育体系中有条不紊的运作的两根链条。这个教育机构,对外界的话语充耳不闻,坚守固有的步骤,如老式大本钟,缓慢而有序地运转。丰泽这个孩子,被捆绑在这两个标的之间,他的挣扎、艰难,主要与这两者有关。如果我们不去进一步思考,那么这套机制的存在,自然是有道理的。小学教育这么多年,一直赖以维系的,无非就这两个。但我们若加以思考,就不难发现其中对孩子个体的无视。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是,一则要将孩子们纳入社会规范的既有轨道,一则又要在这样的机制之下,尽量维护孩子们的自由天性。教育的难度与技术性,就表现在这里。

  2.教育的局限

  逯老师当然是一位很出色的小学老师。这首先表现在她对教育的直觉,她已经感受到这个孩子的家庭存在的问题了。从后文的描述来看,这个家庭的问题显然还不少。逯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还比较到位,基本上找到了孩子问题的根源。也基于此,我经常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无能为力。这建立在我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对教育原则的一些认知之上。

  事实上,孩子来到教师身边时,已经是个半成品了。他们不是一块有待我们雕琢的“璞玉”,相反,他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可能是特长,也可能是缺点。表现在丰泽身上,可谓瑕瑜互现。但哪个孩子不是瑕瑜互现呢?这些个性特征就是孩子本身,是他们又可爱又好玩,有时又让家长、老师牙痒痒的地方。如果单从问题的角度来看,又有哪个孩子不是“问题儿童”?丰泽的虚荣、暴力、谎言,多数与家庭教育有关。而学校的评价体制,则加重了丰泽的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我经常感受到教师个体的无力,教师不但需要成为孩子的引领者,还需要成为家长的教育者。这一点真令人十分纠结。纠结在,有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成为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给了他们生命,还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做家长。而更纠结的在于,教师何德何能,竟能担负教育家长的重责?医生,先医好自己吧。这句话也可套用在我们教师身上。

  因而,逯老师的困境是多重的。就外部来看,学校并没有提供丰泽真正需要的教育,比如对其特长的鼓励,心理症结的疏导,甚至必需的挫折。而家长由于自身的浅见,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东西,尽管通过逯老师的多次交谈,家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但成为父母的学习是一辈子的,没有什么速成班。我倒是以为,在丰泽那么多负面的特征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是第一位的。

  就逯老师自身而言,也无法突破机构给予她的窠臼。要从既定的教学程序中抽身,获得更高的观照眼光,谈何容易。这是逯老师自己的困境。逯老师说,“我坚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顺其自然吧。”这句话里面包含的价值判断,是一元的,何为福,何为祸?莫非有几个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便是祸了?不是有人说过,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因为,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共同分享生命的喜悦,这个过程本身,就很令人激动了。

  3.细节的建议

  从整个叙事来看,丰泽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这不怪老师,归根到底,人身上某些地方,是教育无法到达的。如果教师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许会更强大,但显然目前教师主要担负的是固态知识的传播者的任务。丰泽还会在逯老师班级里继续呆下去,他们还将共同分享彼此的生命历程。这样,我倒是对逯老师有所建议。

  首先,是不是改变一下雕琢璞玉的观念?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并非单向施加力量的绝对强者,孩子也不是静止状态的璞玉。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彼此分享生命中的一段经历,影响是相互的,绝不是单向的施加。所以,我反对“园丁”“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说法,其中暗含着对孩子个性的无视,以及从教者自身的倨傲。

  其次,我建议,逯老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我看来,考试成绩好坏问题不大,而竞选中表现出来的践踏规则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在丰泽明知竞选无望,而意图破坏这个集体时,教师应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既然是集体,便应有约定俗成的规则。践踏规则,是突破底线的行为,应给予严肃批评。在我看来,丰泽最严重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不懂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原则是互信,而互信建立在基本的契约之上。打篮球那次也是如此,哪有自己制定规则,自己是球员,而自己又成为裁判的呢?人家不唾弃他才怪。显然,对这几次事件的处理,逯老师没有做到根子上。若能一开始便说明规则与契约的重要,丰泽不会同样的错误犯很多次。教育的过程很漫长,契约观念、规则意识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中国的孩子,我见到太多由喜怒无常的父母培养的喜怒无常的孩子了。

  但我很开心逯老师跟丰泽一起读了《夏洛的网》,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教育的契机。夏洛和威伯,不就是为了一句诺言吗!而诺言,不就正是一种契约吗!逯老师从友谊入手解读,当然也不错,但若能由此而关注到丰泽的问题根源,相信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当然,不保证有药到病除之功效。

  我这样认识,教育是生命的历程,始终处于打开的过程中,没有终点,也没有最终的胜利。我们成年人与孩子们一样,同样处在教育的过程中,所不同的是,孩子们尚不自知,而成年人已有自我理性,懂得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正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持续的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逯老师这样一位有爱心、上进心的老师来说,将这个教育叙事完整地表达出来,便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谁都不可能完美,包括我家“问题儿童”的小学老师。但我们有耐心,也有信心,因为我们的心灵是敞开的,随时准备接纳许多不同的观点,以充实我们自身,迈向更为完满的教育生命。


来源: 作者博客 | 来源日期:2012-12-0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4:48 , Processed in 0.26109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