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教育世家”的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20:1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教育世家”的那些事儿
作者: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高一(14)班 王嘉扬 指导老师:李柱军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不知道,我的“教育世家”的那些事儿,能不能算是浩瀚的真实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水滴?但是,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冰凉与透彻,溅落在我的心底,绽放成一朵洁白的小花……
一、我的曾祖父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教室里,那位身穿洁白衬衣和藏蓝西裤、身形修长、俊朗儒雅的先生站在讲台上,边摇着折扇,边踱着方步领诵着。他声音抑扬顿挫,感情饱满而又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让学生们的思绪不禁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每当回忆起这一幕,学生们总是既折服于老师的翩翩风度,更折服于他的出众才学。似乎这课堂上的一幕,也已随这优美的千古绝唱一般,深深地烙在了同学们的记忆当中……这位先生,便是我的曾祖父。
说起曾祖父的事儿,爷爷一脸的崇敬。而我家的教育历史,就得从我的曾祖父说起--
曾祖父1917年出生在广东东莞厚街大塘一个殷实的家庭,共有兄弟姐妹7人,而他是家中长子。父亲在外打工,勤俭持家,稍有积蓄时,便买下少量田产,家境相对来说比较宽裕。
曾祖父自小体弱,父母怕他活不下去,于是就给他起了一个“九斤”的小名。曾祖父的祖父是当时厚街有名的武术大师王老座的唯一真传弟子,武功高强,人称“麒麟师傅”。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曾祖父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岁就跟随其祖父学武。他悟性极高,加上刻苦用功,几年后就掌握了一套较好的刀枪、剑击、棍棒、拳脚技法,十岁便开始参加当地一年一度的春节武术表演。
曾祖父的习武生涯颇长。高中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东莞道滘镇一所小学任教,每天早上五点钟准时起床,坚持练功两个时辰。曾祖父家门前的院子里立着一根木桩,有八尺高,是专门供他练掌力的。
“他平时烧饭用的柴,劈砍基本上不用刀斧,而是用肉掌。经过长期磨练,他的肱骨和凤眼变得异常坚实,他甚至可以一拳把红木桌面打穿。”祖父回忆道。经过长期的练武,曾祖父的体魄变得越来越强壮,直到解放后上调到莞城中心小学任教,因工作繁忙,才停止了练功。
曾祖父从小志向远大,立志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祖国。他的父亲也非常支持,觉得习武可强身健体,而习文更能增长才干,更好地为国家效力。所以,曾祖父从小就既习文,也习武。
较之于习武,曾祖父的习文生涯更长,几乎贯穿一生。他从小学习非常刻苦,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东莞最好的中学--东莞中学。当时三年制的初中,曾祖父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学业。随后,提前一年考入广东省广雅高级中学。
“这在当时,对于小小的东莞而言,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祖父说。
曾祖父高中毕业的那一年,华南地区不幸沦陷,落入日寇的魔爪之中,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就这样,大学梦破灭了。
曾祖父虽然失去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但直到晚年,他都一直坚持自学,读书看报从不间断。
“父亲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书籍,所以学识非常渊博。他对文学、地理和历史尤为感兴趣,到了晚年七十多岁的时候,还能熟练地背诵大量古诗词和中外名著的经典段落。同事们经常请教他,称他为‘活字典’。父亲也坚持自学英语。由于精通英语,他经常阅读英文版的文学著作,退休后还辅导过一些高中学生。”祖父说。
中学毕业后,曾祖父回到东莞,在道滘一家民办小学--桥东小学谋得一份教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教育进行了大改造、大整顿。由于教学出色,曾祖父被选调到公办的道滘镇中心小学任教。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50年,东莞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曾祖父的父亲被划为地主成分,一生勤俭积攒下来购置的土地被分掉,郁郁中大病一场,不久便撒手人寰。
“我的爷爷是个勤劳善良的人,早年外出打工,一生省吃俭用,稍有积蓄便购置一些田产,却没料到土改的时候被划为了地主成分……”爷爷语气平静地说道。
曾祖父的父亲去世后,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曾祖父一家人开始四处飘零:大姐和大妹出嫁,很少回娘家;弟弟参加抗美援朝,竟从此杳无音讯;剩下最小的妹妹(我的小太姑婆)才5岁,孤苦伶仃,被附近的好心人收养了;而曾祖父当时还在道滘任教,也有家难回。从此,一家人各奔东西,多年互无往来。
“那天,哥哥(指曾祖父的弟弟)去部队之前来看我,我一见到哥哥就扑过去,死命地抱着哥哥的腿大声哭喊‘哥哥你别走…别走……’哥哥含着泪,带我到附近一家烧鹅铺里,买了一只很大的烧鹅腿给我吃,之后还是走了……”小太姑婆回忆起往事的时候,语气虽然很平静,可眼中还是饱含着泪光。
直到1986年,曾祖父与音讯隔断36年的弟弟才重新联系上,兄弟姐妹们才再次团聚。
也许从小心怀报国之志,曾祖父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心血都倾注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曾祖父年轻时在道滘桥东小学任教时,就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好评。五十年代先被调到道滘中心小学,后又被选调到莞城中心小学任教。莞城中心小学作为全县的重点学校,对教学要求比较高。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曾祖父经常工作到深夜。凭着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工作表现,曾祖父逐渐走上学校的领导岗位,先后担任教导处主任、副校长和校长。在此期间,他还被评选为全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当选为莞城区人大代表。后来,曾祖父又被选调至东莞中学任教。
曾祖父在教学中总是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资深教师,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先生讲的课极为生动,我们都非常喜欢听他讲课。他上课的时候,课堂上总是鸦雀无声,纪律非常好。而最令人沮丧的事情是,正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先生讲课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曾祖父的学生回忆道。
曾祖父从小热爱祖国,这也是他习文练武的动因之一。建国初期,政府在广东招募人民志愿军去抗美援朝,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可就在节骨眼上,他竟莫名其妙地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当时很多医生都没法治,家里人担心极了,四处求医,最后找到一位名医才把曾祖父的病治好了。可当病好以后,搭载人民志愿军赴前线的火车早已开走了……就这样,曾祖父失去了一次直接报效祖国的机会,这是他终生的一个遗憾。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我的太叔公,也就是我曾祖父的弟弟,从小就很崇拜曾祖父,受曾祖父的影响颇深。他在厚街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市桥仲元中学。初中毕业时,得知打算参加志愿军的哥哥生病,他就自告奋勇,替兄出征。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他参军后一直没有和家里联系,直到1986年才回到家乡和兄妹们重聚。据太叔公后来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是最后一批回国的。回国后旋即又参加了反击印度侵略和平息西藏达赖叛乱的战役,完成任务之后在四川转业。这也算是代曾祖父完成了夙愿吧。
二、我的祖父
我从祖母手中接过照片,凝视照片中的那位英俊少年:宽宽的额头,明眸皓齿;大大的眼睛,闪耀着灵动而纯真的光芒;清秀的面容,让人感觉他始终是在阳光下宽厚灿烂地笑着……祖母告诉我,这便是我祖父初中的毕业照。
祖父告诉我,他母亲在他四岁那一年便因病去世,丢下祖父和比他年长两岁的姐姐。而曾祖父长期在外任教,难以照顾子女,便将祖父姐弟二人送到他们的外婆家,由外婆照顾。
祖父的外婆一生非常坎坷,她少年丧父,婚后丧夫。育有两女,其中小女儿是遗腹女,也就是我的曾祖母。祖父的外婆好不容易靠自己单薄的肩膀独自承担着家庭的重荷,辛勤地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可不幸的是,到中年又失去了这个小女儿。数次生离死别的巨大打击,不但没把外婆的意志摧毁,反而让她更加地坚强。她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夜以继日地工作,凭着微薄的工资,硬是把祖父姐弟俩和另外两个外孙照顾得妥妥帖帖、无微不至,让祖父他们虽然在异常贫困的条件下,也能充分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祖父在外婆家乡道滘中心小学读了三年半书,而后于1955年,跟随其父来到莞城,转学到莞城中心小学。也许是从小受外婆的影响,祖父做事非常勤快。他在班上不仅学习成绩好,还主动帮助老师处理班务,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因学业精进、工作积极,祖父当上了学生干部。小学毕业后,他像其父当年一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莞中学。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祖父边学习,边参加社会劳动,如修建东莞运河、人民公园、横江水库和大炼钢铁等。
“当时分配给学生的劳动任务比较重,但作为班里的少先队干部,他总是带头完成任务……”祖父的同学回忆道。就这样,祖父在各种锻炼当中增长了才干。
遗憾的是,初二下学期,祖父得了一种怪病,大约每半个月就出现肚子痛、出风团的症状,又痛又痒,非常难受。从此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经常需要请假在家休息,不能正常上课。尽管如此,祖父并没有丢弃学业,在家中仍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东莞中学高中部,这使他获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可还是因为身体原因,祖父上了一个星期的高一就不得不休学,回到道滘外婆家居住。
祖父在外婆家大约休息了两三个月之后,正好附近有一所民办小学缺教师,学校领导多次上门请祖父帮忙代课,于是祖父便答应了。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很快就摸索出了门道,站稳了讲台,并与年龄相仿的学生们打成了一片。生产大队的领导也对祖父给予特别地关照,时常给他供应一些鸭蛋和面包。“在这段时间,尽管经济生活比较紧张,但起码每顿都能填饱肚子,而且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所以还是挺愉快的。”祖父回忆起这段缀学任教的日子,觉得愉快而难忘。
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换取生存必须的物质生活,也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满足的事情!也正是从这段短暂而快乐的教学经历开始,祖父便在心中埋下了立志当一名教师的理想的种子。
祖父在小学任教的这段时间里,因为有了工作上的寄托,因而心情舒畅,营养也得到了补足。休学近一年,他的病竟慢慢好转,最后不知不觉地痊愈。“说来也奇怪,这种病至今几十年也没有复发过。”这时候,祖父的体重增加了,体格也健壮了,身体也恢复得很好了,于是便及时复学,继续高一的学习。虽然休学接近一年,祖父在高一的期末考试中还是考了班上中上水平,这令很多老师都大为惊叹。
1964年祖父高中毕业后,考虑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便放弃了高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祖父在东莞莞城墩头街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他非常热爱这份职业,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当时我们全家都住在道滘。有时候小孩生病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你爷爷一下班就赶回道滘看望孩子,第二天天没亮就起床,赶回莞城学校上课。有一次在连夜赶回莞城的路上,当时天正下着雨,你爷爷骑着自行车,不小心绊上了一颗小石头,连人带车掉进了路旁一个三米多深的泥塘里。最后,他还是不顾伤痛,赶回学校上课。”祖母还说,在祖父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
祖父在莞城墩头街小学工作七年,年年被评为先进教师,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先进班级。1971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莞城阮涌小学任教。当时“文革”对小学教育的冲击逐渐减少,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在这所学校里,祖父经常进行公开教学演示,也经常在全校教师讲座中做教学经验交流和介绍。祖父工作表现非常出色,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曾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也曾出席过惠阳地区先进代表大会。
由于家庭成分问题,祖父长期只能做民办教师,直至1980年,他才得以通过公开考试而转正为公办教师。同年,祖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东莞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的风潮更是涌向各行各业,也包括教育系统。这时候,东莞教育局需要大量人才,局领导决定将祖父借调到教育局人事股工作。这个岗位对一名小学普通教师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毕竟在基层小学从事具体教育工作是十分疲累的,很多老师都想尽办法上调到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但是,祖父的想法却不一样。一向为人低调的他还是希望在平凡的基层教学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于是在1984年,祖父又回到了小学工作。
同一年,东莞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需要大量引进教师,因此教育局再次把祖父借调到人事科,负责教职工的调配以及引进人才的工作。1991年祖父被提拔为人事科科长。由于祖父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在1994年被提拔为教育局副局长。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莞经济和社会各领域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为了引进更多优秀教师人才,在这个阶段你爷爷他们多次到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等师范院校招徕毕业生,并面向全国招聘教师。那时候你爷爷真忙啊,每天忙于接待、面考和分配毕业生,经常是局里一个电话,无论中午还是晚上,爷爷都要在第一时间赶回局里跟毕业生接洽工作。遇到贫困地区来的毕业生,爷爷还自掏腰包为他们提供食宿……”爸爸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据祖父回忆,当时东莞每年都要招录二、三百名师资人才,为东莞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奠定了基础。
爸爸告诉我,祖父在教育局工作多年,在工作上总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一丝不苟。对负责的每项工作都亲力亲为,出色地完成,从来不图名利。当上副局长后,经常有人上门求他办事,他从不收受别人的礼物。他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还特别关照那些在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者,经常慰问他们,给予他们帮助。祖父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和同事们的认可,在广大教师队伍中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职期间,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
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有一句名言:“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跟曾祖父成长于富裕的家庭却后来家道中落正好相反,祖父成长于贫困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正是这样的艰难困阻,煅就了祖父不屈不挠、乐观向上、朴素无华的品格。祖父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收获事业上的成功。但他总是教育我们,做人要少说多做,自尊自律,保持低调与平和的心态,绝不能为金钱和物欲所腐蚀……
如今,祖父年近七十,退休在家,闲时还跟年轻时一样,颇有兴致地亮开嗓门唱一些爱国歌曲或粤曲小调。每当这时,我就会凝视着祖父慈祥的脸……仿佛时光倒流,我又看到了那位英俊少年,脸上依旧纤尘不染、灿若阳光的微笑……
三、我的父亲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一位身材颀长、玉树临风的翩翩男子在舞台上激情演唱。他白净清秀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那样温文尔雅。一曲既罢,台下掌声雷动。年轻男子走到台前谢幕,腼腆的笑容,优雅的举止,身上那股难以挥洒的书卷气,显得那样超凡脱俗……
他,就凭着这一首《龙的传人》,获得了1991年东莞市教育系统迎春晚会歌唱大赛的二等奖。他,就是我的父亲。
祖父祖母生育儿女3人。我的父亲排行老二,另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由于祖父、祖母分隔两地工作,父亲随祖母在道滘读小学,直到小学五年级祖母调到莞城工作,父亲才转学到莞城阮涌小学念书。
父亲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一向优秀,而且受家庭的影响明显,从小就立志当教师。父亲的整个中学阶段都在东莞中学度过。毕业前,适逢华南师范大学自“文革”结束后首次恢复保送生录取,于是父亲便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东莞中学唯一一名进入华南师范大学学习的保送生。
“在大学期间,你爸爸学的是物理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兴趣也很广泛,思想上进,是学校里的模范生,所以也得到学校及物理系师生的一致赞赏。1988年在你爸爸念大二的时候,就当选为物理系团委书记,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还被省高校工委评为广东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你爸爸还获得过全省大学生游泳锦标赛800米自由泳第6名……”当时也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的母亲回忆起爸爸的“光荣史”,如数家珍。
父亲在校各方面表现十分优秀,所以在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决定录用他留校任教。当时,作为一名师范生,能在省会城市的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可是没想到,父亲竟毅然舍弃了这样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东莞从事教育工作。他觉得,既然是家乡培养了自己,就应该回到家乡来,为家乡做贡献,越是能把基层的工作干好,才越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于是,父亲回到东莞,成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说到这里,母亲拿出了一张旧报纸,果然,父亲的事迹曾在《羊城晚报》1990年5月12日的头版有报道。
1990年父亲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利用自己所学专业,协助全市教育系统积极实施和推行电化教育和实验室建设,使东莞在经济开始腾飞的同时,教育教学条件和手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由原来单一落后的黑板教学扩展到投影教学、电脑教学、语音室教学和实验室教学并用的多元化先进教学手段。
后来,由于工作变动,父亲成了一名税务工作者。
父亲常对我说:“人,固然需要基础的物质生活,但只有不断追求物质以外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人生才能更丰满。”
家乡情,爱国心,这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我的祖辈和父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同样的深深的情感烙印,也必将是我辈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的精神内涵。
历史的回声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努力地寻觅三代人跋涉的足音,忽然觉得,一切都很遥远,一切却又都很亲近。而历史,就是那列在时光隧道里飞速奔驰的高速列车,载满了多少悲欢离合,抛离了几许滚滚红尘。那一声声笛鸣,远听,清长哀婉如骊歌,仿佛涓涓细流,沁人心房;近听,尖噪隆隆似雷鸣,有如晴天霹雳,惊心动魄。历史很轻,就像车头喷出的那缕浓烟,瞬间飘散在空气当中,倏忽无影无踪;历史又很重,就如铁轨上那浑圆的车轮,碾碎多少岁月的痕迹和凋落的梦想的碎片……
这次,我觉得我做了一件伟大而又光荣的事--记录家族的历史。
自古以来,在我们有数千载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历史在哪里呢?是《左传》、《春秋》吗?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吗?是历朝历代官修正史吗?又或是民间野史和说唱文化吗?……都是,也不全都是。因为这些大多是记录帝王将相的故事。自从有了国家、有了政权以后,历史就是由掌权者“创造”的--只有掌握权力,才可能实施其对历史的影响。所以,世上的历史有千百种,但最真实的,也许就是平民百姓的家庭史。
在写家史的过程中,我采访了多位长辈。当累积的素材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心里越发沉甸甸的,因为,映入我脑海中的不仅仅是祖辈们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形象,而且透过他们,我看到了在相同历史条件下的一大群人--一个阶层的,或是一个团体的,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虽然,他们很平凡,但却是那么的真实,他们的经历,也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毛泽东曾说过: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确,由人民创造的历史,是如此的壮丽,如此的凝重,如此的让人感动!
我感动于我的祖辈和父辈们坚强的意志、正直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从我的曾祖父、祖父到父亲,他们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勤学苦练、立志报国的远大抱负;学习他们迎难而上、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学习他们朴实无华、沉稳低调的人生态度……
我也感动于从我祖辈们的经历中折射出的万千人生。它们平凡却丰满,它们普通但真实,它们告诉我,谁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正是一个个这样平凡的家庭和个体在那些艰苦岁月中的无言付出和在艰难困阻面前体现出的顽强坚忍,才挺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正是一个个这样平凡的家庭和个体在痛苦的磨砺当中闪烁出来的智慧的光芒,才彰显着一个民族坚实的本质。
我更感动于我的祖辈和父辈们身上拥有的最纯朴的爱国、爱乡情怀。而且,这种爱国爱乡之情就那么不折不挠地根植在他们内心当中,任风吹雨打,雷鸣电闪,从不动摇。
在我采访家史的过程中,有一个让我难以解开的情结,就是对于我曾祖父家庭出身地主这一段,亲人们都不大愿意提及。也许,这是祖辈们心中最不忍触及的伤痛,又或许,往事早已如烟。
后来,经过我进一步了解,才知道曾祖父的父亲也是一位很爱国的人士。他早年让曾祖父习武,继而又送曾祖父到广雅中学念书,为的就是让儿子练就一身本领,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传统印象中的地主形象不同,他勤俭持家,事事亲为,而且乐善好施,和乡亲邻里们的关系很好,有一定的威信。由于拥有的土地数量刚好够得上划为地主成分,于是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不得不让人为之唏嘘……我不知道,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有多少这样本性善良的地主,从此家庭破散、命运凄惨呢?
但是,对于建国初期的土改,我的长辈们都一致认为:那是国家大事,是大势所趋,符合多数老百姓的愿望,怨不得谁的。也许没有那些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老人们的豁达、淡定,让我感动。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潮流与特定阶段某个群体的利益总有碰撞和交织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待历史,既要看个体也要观全局,既要看阶段性也要有前瞻性,这样才有可能客观公正。
不管如何,在我的祖辈们身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它超越了家庭出身,超越了阶级差别,超越了时空界限,那便是爱国爱乡之情。正是这种亘古不变的情怀,让我们世世代代在神州大地上不断地奋斗,不断地收获,不断地深切感受一个在风雨雷电中涅槃的民族的新生与强大。
历史的车轮踏着时光的大道而去,那些丑恶的、善良的都将被冲淡,但冲淡不了的是爱国之心、恋乡之情……
法国作家雨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我穿过岁月的云烟,寻找祖辈们的足迹。从他们坚定的眼神里,我看到一个民族在崛起。我站在历史的高度,俯首聆听大地的吟唱,耳边时常叩响着历史的回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3:06 , Processed in 0.22672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