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士林:美学十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29:03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讲 东涧水流西涧水(二 上)
——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
上一讲我们从虚和实的关系入手,比较了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这一讲我们再从形和神的关系入手,比较一下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
先来看这样几幅画。
这两幅画取自台湾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的著作《天雨流芳》。左边这幅,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陶比卡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同心圆睡猫》。瞧这只猫的神态,呼之欲出。李霖灿先生来到陶比卡博物馆,看到这幅作品,竟冲口而出地惊呼:“什么时候你们把我们故宫的沈周的猫图挂在这里了!”
陪他参观的馆员立刻很不高兴地反驳:“这怎么会是你们的猫图!这是我们的神猫。有它在这儿挂着,我们这里二十八个大厨房,就没有一只老鼠敢出来偷东西吃。”
李灿霖先生有些冒失了。但是他的冒失也情有可原。看他误解的沈周的猫图,和土耳其这只睡猫何其相似乃尔!都是全身一大圆,头部一小圆,尾巴缩起来,形成标准的同心圆,两只眼睛炯炯有神。
再看这样两幅画。这一幅是德国十五至十六世纪大画家丢勒的《野兔》。这一幅是中国北宋画家崔白的《双喜图》局部,也是一只兔子。您瞧这两只兔子,来自中国和西方两位大画家之手,都是那样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神态可爱。
这几幅画告诉我们,中国画和西方画都讲究绘画的形神兼备。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西方人的审美追求,都既重视形象的逼真,又重视形象的传神。
有人问先秦思想家韩非子,你认为什么难画,什么不难画。韩非子回答,画鬼魅容易,画犬马难。为什么?韩非子的理由是,狗和马天天都看得见,熟悉不过,你画得不像,一下子就看出来。鬼呢,谁也没见过,怎么画都行,没有人会指手画脚,说你画得象还是不象。韩非子的标准,显然就是形象的逼真。
中国的山水画创造的各种皴法,也是为了真实的再现山体的厚重和体积感。
你看北宋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在这幅画中,李唐使用了他创造的斧劈皴,这样画的山石就显得坚硬结实,真的像斧头劈出来的一样,非常适合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壮硬朗。
你看南宋画家董源的《潇湘图》,使用的就是披麻皴,非常适于表现南方山水的平缓的土坡。
石涛的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要求首先忠于自然,造化为先。但是,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在处理形和神的关系时,仍然有重大差别。中国人尽管讲形神兼备,但是更重视的还是神,因此还强调以形写神。
讲到神,不由地想起著名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这位九方皋是春秋时期秦国人,和那位大名鼎鼎的伯乐是同胞。伯乐是相马天才,他老了,国君秦穆公就问他以后还找谁选择良马,伯乐就推荐了九方皋。秦穆公于是派九方皋去找千里马。九方皋去了好久,找来一匹,说这就是千里马。秦穆公问他,这匹马什么样。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但是牵来马一看,竟然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生气,连公母颜色都搞错了,还什么千里马?但是伯乐一看,果然是一匹千里马。这位九方皋相马,就是求神不求形。讲形,牝牡骊黄都搞错了,黑的黄的公的母的都看错了,但是讲神,它就是一匹千里神骏。后来有人写诗歌颂九方皋相马,“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形神兼备之上,更追求以形写神,甚至求神似不求形似,就成了中国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例如苏东坡就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画画只求画得像,也就是“形似”,那见识就和小孩子一样了。
所以你看中国的传统画,墨气淋漓,气韵生动,最后竟然逸笔草草,根本不讲什么形似了,然而又最真实地传达了物象的神韵。
你看徐渭的葡萄,仔细看,那葡萄粒好像不成样子,但是整个看过去,那墨色淋漓,绝对给你一种粒粒葡萄晶莹欲滴的感觉。徐渭怀才不遇、甚至得了精神病杀了老婆。这些葡萄寄托了他的愤懑。看他的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你看八大山人的画。你看他画的鱼呀、鸟啊,眼睛都是大大的怪怪的,都是那么冷漠,严峻。那里有愤怒,有忧愁,有轻蔑。谈不上形似,甚至有点变形,但那神态真的令人叫绝。
这是他的鱼石图。他画的石头总是上头大,下头小,象征人生的险恶。你再看他这只鸟,嗒然若丧其偶,它在想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想?八大山人是明代皇族,清朝灭了明朝,他心怀家国之痛,就通过这些鸟啊鱼啊抒发心中的郁闷。
你看齐白石的墨荷图,荷花居然画成黑色的,但是你就是觉得这荷花栩栩如生,真实的了不得。
中国山水画讲究以形写神,我非常欣赏,但中国的人物画我实在难以欣赏。尽管很多美术史家谈起中国的人物画赞不绝口,但我死活不能理解,中国的人物画为什么都是驼背耸肩没脖子?你看唐代阎立本的《职贡图》,把外国人也画成这个样子,你看北宋张择端那幅有名的《清明上河图》,没有一个人不是驼背耸肩没脖子。你再看这些美人图,《簪花仕女图》、《游春图》,都是有名的作品,但是美在哪里呢?有人说美在眼睛。晋代以人物画著称的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杜就是眼睛。顾恺之的意思是四肢身段画的不管多么好,都不是十分重要,表现人物的神,还要看他的眼睛。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物画总把人物画得驼背耸肩没脖子的原因?“四体妍媸无关于妙处”嘛,把眼睛画好就行了。但是中国人物的眼睛,往往就是那么一个墨点。鲁迅当年曾经讽刺过,这么一个墨点,是老鹰的眼睛呢,还是大雁的眼睛,这都不清楚,又能传什么神呢?就看顾恺之的画吧!你看他的《女史箴图》,那些大脸盘的女性,眼睛美在哪里呢!当然,会有美术史家告诉我,这幅画的线条叫“春蚕吐丝”,意思是顾恺之的画,那线条流畅均匀婉转,就像春蚕吐的丝一样,是非常美的线条。但是,眼睛美在哪里呢?这是一个问题,希望大方之家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29:27 | 只看该作者
美学十讲 第八讲 东涧水流西涧水---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二 中)

再来看西方的画。它也讲形神兼备。你看这座雕像,名字叫《圣苔列莎的幻觉》,它是意大利十七世纪艺术大师贝尔尼尼的杰作。贝尔尼尼给意大利的罗马留下了很多艺术丰碑,因此罗马又被称为“贝尔尼尼的罗马”。《圣苔列莎的幻觉》表现的是西班牙天主教徒圣苔列莎的一个梦境。她梦见代表上帝的天使,把一只金箭插进她的胸膛,意思是她的爱全都献给了上帝。圣女虔诚地笃信上帝,已经陷入迷狂状态。贝尔尼尼将这位圣女的迷醉状态表现得出神入化。据这位圣女自己的日记中描绘:当她梦见被天使的金箭刺进胸膛时,“我痛到大声呼叫了,可同时我又觉得很甜蜜,这是医疗之痛而非肉体之痛,这是灵魂所受的上帝的甜蜜抚慰”。你看贝尔尼尼所展示的圣苔列莎的表情,真的是痛苦的甜蜜,甜蜜的痛苦,陷于一种陶醉的迷狂。天使调皮的笑脸,圣女半倚半卧的身姿,金属丝制成的太阳的光茫,圣女和天使身下的云朵,都是那样的逼真、细腻,真假难辨,栩栩如生。这是形神兼备的杰作。
西方人的美术追求形神兼备,但是首先必须保证形象的逼真。它的神只能在形的逼真中展示。他们绝不舍弃形似来达到神似。你看这幅肖像画,画的是著名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它是西班牙十七世纪大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代表作。这幅画把这位教皇阴狠冷酷的一面毫不掩饰地展示出来。委拉斯凯兹画的太像真人了,画的活灵活现,以至于这幅画摆在教皇的办公室里,有人从窗前走过,以为教皇真的坐在房间里。教皇看到画家把自己画成这个样子,心里很不高兴,但这幅画的艺术技巧从构图到色彩光影的运用都非常完美,委拉斯凯兹毕竟画得无懈可击,于是这位不可一世的教皇还是乖乖地把酬金付给画家。但是他一边递过去钱袋子,一边还是忍不住悻悻地说:“画的过分地像了!”
委拉斯凯兹的画画的太逼真了,以至于有人说:看他的画,就像推开窗户看外面的风景。
你再看这幅《墓穴中的基督尸体》,他是德国十六世纪大画家霍尔拜因的作品。一个神圣的宗教题材,也处理得这样真实。上帝之子在这里完全就是一具普通的死尸,从他身上,很难想到复活这类圣迹。
但是绘画过分讲究逼真了,也走向自然主义。这是西方绘画曾经出现的弊端。例如十六至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追求一种“无情的真实”。他只画他眼睛看到的东西。例如雇主要他画天使,天使背后长着翅膀,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人?卡拉瓦乔竟然在真人背上绑上翅膀道具来给他做模特。最典型的是他画的《多马的怀疑》。这幅画取自圣经题材。多马是耶稣的门徒。《圣经》记载,耶稣被钉到十字架上殉难后第三天复活。耶稣复活后,和很多门徒见了面,只有多马当时不在场。有门徒告诉他耶稣已经复活,他不肯相信,说除非自己亲眼看到他身上的钉痕,肋下的伤口,并且亲自伸手探视耶稣的伤口,绝不相信耶稣已经真的复活。过了几天,耶稣果然来见了多马,他先吩咐把门关了,然后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探入我的伤口吧!不要疑惑,总要多信!”
你看卡拉瓦乔如何表现这个题材。他的用光很出色,非常强烈的光打在暗室中,增添了神秘的气氛。耶稣扯开衣衫,露出肋下的伤口,多马果然俯下身去仔细查看,这样尤觉不足,还真的伸出他那粗糙的手指挑起裂开的皮肤肌肉,一直探进伤口。这就未免过度写实,违背了绘画这一类视觉艺术的审美原则。
卡拉瓦乔本是个杰出的画家,他反对理想化地处理宗教题材,经常把下层百姓当模特来塑造宗教神圣人物,他的形象太逼真了,以至于教堂认为他的作品太粗俗,拒绝接受他的作品。但是逼真的过分,像《多马的怀疑》,确实流于自然主义,伤害了艺术的美。
尽管西方画家强烈追求真实效果,但是以形写神同样是他们的更高追求。他们的写神尽管绝不牺牲形的真实。但是一个画家如果仅仅讲究形的真实,缺乏内在的精神品味,在西方的地位也受到影响。
例如鲁本斯,十六至十七世纪弗拉德尔大画家,弗兰德尔在今天的比利时一带。鲁本斯是西方巴洛克画风的最伟大的代表。所谓巴洛克风格,指的是十七世纪从意大利开始,旋即流行于欧洲的艺术风格,特点是强烈的动感、扭曲的造型,颠覆稳定,追求别致。自由、放纵、荒诞、富丽、纤巧、繁复,是巴洛克的特点。你看这两件建筑和雕塑,就是巴洛克风格的典型代表。鲁本斯的绘画以高超的艺术技巧体现了巴洛克风格。例如他的代表作《劫夺吕西普的女儿》。这幅作品反映了上古社会的抢婚习俗。你看画面上,激昂暴烈的情绪,蛮野疯狂的动作,男性强健的肌肉和女性雪白的胴体,盔甲的阴冷和肉体的丰腴,纠结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烈马、男女的造型极度张扬,仿佛四处喷射。但是我们看鲁本斯创作这幅画,他对画中的人物,关心的不是挚爱还是邪欲,不是悲剧还是喜剧,不是暴徒还是英雄,不是喜悦还是悲凄,不是是是非非,他关心的就是那男女,那烈马、那画面上的一切的质感、造型、线条、色彩。你瞧他画的女性,丰腴的有些过于肥胖,以致后来有美术家研究他的作品,联系到弗拉德尔的民俗,说那个地方的女人吃肉太多。鲁本斯的这种创作倾向也体现于他的其他作品。作品艺术技巧十分高超,线条的流畅,造型的能力,色彩的运用都十分出色,艺术灵感也如飞瀑一般喷涌,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大师。例如他运用色彩,绝对不是花里胡哨,他的画通常只用几种色彩,主要是热色调,巧妙的运用一下子就使整幅画面的基调鲜明统一,又显得格外丰富。例如《耶稣下十字架》,圣徒尼各但的鲜红的大氅,决定了整幅画的色调。但就是由于他不关心人的命运,不表现人的个性,就使得他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受到负面的影响。早有美术史家指出,鲁本斯缺乏精微的观察力,我想他大概也不屑于这种观察的细致入微。鲁本斯对人物表情的描绘好像有个公式,他的肖像画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不注意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心理情绪,也就是所谓的“神”,这是鲁本斯的致命伤。在他的笔下,王后、圣母、殉难的圣女都同样华贵,就是说,鲁本斯过于注重形象的形式感,而没有考虑形象的个性神韵。因此有人说,“人们在他的作品面前走过时,向他致敬但不停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29:50 | 只看该作者
美学十讲 第八讲 东涧水流西涧水---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二 下)
鲁本斯是一个受人佩服但不受人爱戴的画家。原因就在于他过分重视作品的形,忽略了作品的神。
相反,人们对委拉斯凯兹、伦勃朗的评价就比鲁本斯要高。原因就是委拉斯凯兹和伦勃朗的作品,充满了个性的神采,特别注意以形写神。更可贵的是,他们通过作品人物的神采、内心世界、情感心理的描绘,寄托了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你再看委拉斯凯兹的《侏儒塞巴斯蒂安》,孩子般的身躯,没有长成的胳膊和腿,那样短小的手臂按在肚子上,处处显露着侏儒的不幸。贵族们用侏儒的残疾来取笑逗乐。但是你看委拉斯凯兹的处理,身躯尽管矮小,但画家画他的脸部表情,却充满了尊严,特别是他那双深邃有神,凝视前方的大眼睛,有悲伤,有痛苦,也有智慧和善良。委拉斯凯兹就是通过侏儒神采的传达,寄托了对这些不幸又收到羞辱的残疾人的深厚的同情,捍卫了他们的尊严。
你看委拉斯凯兹的《纺纱女》,充满了对纺纱女的同情和赞美。远处贵妇们欣赏的壁毯上,绣着一个悲惨的古希腊神话:《巴拉斯和阿莱辛》。巴拉斯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她与民间少女阿莱辛比赛纺线,阿莱辛手艺比雅典娜好,取得了胜利。巴拉斯恼羞成怒,竟把阿莱辛变成了蜘蛛,罚她终生纺线不息。壁毯上的情景,正是巴拉斯头戴钢盔,举起手向阿莱辛施行法术。阿莱辛的不幸,正好暗示这些纺纱女的艰辛命运。
这是伦勃朗的两幅著名的自画像。这幅是1634年伦勃朗27岁刚和一个富家女完婚时的自画像。妻子漂亮,家境富饶,少年不识愁滋味,看这画像,浓密的头发烫的那么讲究,胡须整理得很俏皮,嘴唇的轮廓是那样清晰,丝绒小帽,衣饰考究,充满温爱和幸福。再看这幅年老时的自画像,家道中落,濒临破产,债台高筑,饱经辛酸。你看那憔悴的面容,邋遢的衣衫,岁月的侵蚀,世道的无情在伦勃朗的脸上刻下一道道辛酸的记录。这两幅自画像,都是以形写神的上乘之作。
这是伦勃朗的《基督向穷人说教》,这是一幅铜版画。你看那基督的神采,讲道的身姿,就是一个典型的平民领袖。他仿佛像一个工会领袖在工棚里对穷苦的工人演说。画面上的听众神态各异,穷人聚精会神地听讲,富人有感动,有怀疑,也有蔑视。这幅画最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的耶稣和群众都是犹太人。我们知道,由于圣经上记载耶稣是被犹太人犹大出卖而遭到逮捕杀害,因此基督教世界迫害犹太人的事件,从中世纪到现代,经常发生。二战时甚至发生了纳粹法西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要对犹太人灭绝种族的可怕罪行。实际上耶稣本来就是犹太人,他的最初的信徒也都是犹太人。伦勃朗是西方美术史上第一位把耶稣和圣徒都画成犹太人的画家,只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伦勃朗对弱者的关注和同情。
对神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对精神境界的强调,对内心世界的强调,对文化品位的强调,乃至对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的强调,委拉斯凯兹、伦勃朗这样一些画家之所以受到崇高评价,就是由于他们关注这个“神”,而鲁本斯这一类画家尽管画技高超,甚至天才独步,但评价总要低于委拉斯凯兹、伦勃朗等人,就在于他们过于关注形的完美,这样那样地忽略了“神”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30:14 | 只看该作者
美学十讲 第九讲 请君莫奏前朝曲
——时尚的美(上)
美总是与时俱进。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美。
看看唐代的美人什么打扮?这是唐代的时尚。
再看看当代的美人什么打扮?这是今天的时尚。
好像来自两个星球,是不是?
我们大家都喜欢时尚,但是时尚不是凭空产生的。法国的香水那么有名,意大利的时装那么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美国的迪斯尼全世界模仿,美国的大片誉满全球,也有时代的原因。时尚的背后,必然要有文化的底蕴,必然要有传统的滋养,和当代的因缘。
欧美的电影、时装、汽车、戏剧、美术,等等等等,之所以能够引领潮流,之所以总是能够成为时尚品牌,就来源于欧洲文化炫新斗奇、不断追求新的境界。不妨最简略地回顾一下欧洲的美的历程。看看它是怎样地花样翻新,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时尚的美。
我们看,这是古希腊的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希腊人自称:“我们是爱美的人”,看他们的人体比例,七比一,后来又八比一,就是要突出人体的美。时光飞逝,古希腊的美却毫不褪色,永远是不可企及的楷模。
我们看,这是罗马建筑。这个斗兽场综合了希腊的三种柱式,它的大穹顶,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罗马的凯旋门,也是古罗马人为世界贡献的雄伟的丰碑。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滋养,使西方艺术又呈现出强烈的象征气氛。看这座哥特式大教堂,密如森林的拱柱挺拔清秀,阳光透过彩色玻璃,使大厅显得神秘而辉煌,这教堂没有了沉重,只给你一种飘渺虚幻,恍若升空的感觉,特别适于抒发信徒向往天堂的情绪。尖顶上的十字架,无论阴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总是坚定地指向苍穹,仿佛在宣布,皈依上帝,才是唯一得救的路。
文艺复兴又重新唤醒了人,激活了他的欲望。你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分明是一个人间美少妇恬静的憧憬。你看拉斐尔的圣母子,那就是人间的慈母和娇儿,你看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那是为人的诞生发布的惊天动地的宣言;你再看他的《最后的审判》,请注意那张剥下的人皮上的一张脸,那是照画家自己的脸画成,它是在激烈地控诉人间的罪恶。你看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提香的《忏悔的玛格达琳》,那简直就是一个丰腴的少妇在企盼着人间欢乐。拿她和贝尔尼尼的同样题材的雕塑比较一下,你会看到宗教禁欲的形象和借宗教题材表达人间愿望的形象会有多大差异。
威尼斯画派太腻了,西方的美神、艺术之神总是那么不安分,她强烈地要求创新,她不安于没有时尚的生活。于是,巴洛克出现了,洛可可出现了。
巴洛克这个词开始被使用时是贬义词,意思是奇形怪状,怪诞荒唐,但巴洛克很快就成为潮流,成为时尚。你看巴洛克大师贝尔尼尼创造的《阿波罗和达芙奈》,阿波罗追求美少女达芙奈,少女不从,阿波罗纠缠达芙奈,达芙奈在前面跑,阿波罗在后面追,眼看着追上了,阿波罗的气息已经吹到了达芙奈的脸上,此刻,达芙奈变成了一棵桂树。后来,阿波罗为了纪念这位少女,就将桂树枝作为奖给优秀诗人的奖品。贝尔尼尼的雕塑,选择的就是这个场景。少女的头已开始长出树枝,少女的身躯已开始生出树皮。阿波罗的执着,少女的惊惶,旋风般的追逐,完全除去了雕塑特有的沉重感,突出了轻灵的运动感,典型的巴洛克追求。这位贝尔尼尼还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一些最辉煌的雕塑和建筑的创造者。我们熟知的圣彼得广场的长廊,四喷泉,就是他的作品。据说,贝尔尼尼小的时候,著名画家卡拉奇领着他经过圣彼得大教堂,卡拉奇对童年贝尔尼尼说:“能够装饰米开朗琪罗的穹窿与布拉曼特的大殿的艺术家不知何时方能诞生。”米开朗琪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他在圣彼得大教堂的房顶创造了不朽的壁画《创世纪》,布拉特曼则是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家,圣彼得广场的设计者。
卡拉奇这样慨叹,是想说那样伟大的艺术家不知何时才能出现。他没想到,
贝尔尼尼竟回答道:“也许便是我吧!”
这就是艺术家的天才自信。
巴洛克风格在建筑领域也有很多骄人成就。我们来看,这就是巴洛克的典型建筑。
这是洛可可建筑,洛可可的风格更加纤巧多变,装饰繁复多变。最值得注意的是,洛可可的画家颠覆了古希腊题材的高贵典雅,适应宫廷趣味,创作了很多放荡不羁、沉溺肉欲的作品。例如布歇的《猎神之浴》。这哪里是猎神,不过就是一个等待召见的小姐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30:37 | 只看该作者
美学十讲 第九讲 请君莫奏前朝曲(中)
总之是炫新斗奇。追求宫廷的时尚。
巴洛克时代过去了。洛可可也招人烦了。西方的美神又走向古典主义,走向现实主义,走向浪漫主义,走向自然主义。诞生了很多精美绝伦的作品。
你看这幅《但丁的小舟》,它是法国大画家德拉克罗瓦的杰作,德拉克罗瓦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我们介绍过他的代表作《自由领导着人民》。这幅《但丁的小舟》取材自但丁的长诗《神曲》,地狱的可怕沉闷正是人间的象征,孽海中翻滚的恶鬼,坐实了但丁的话:“许多自命为大人物的,将如蠢猪一样在这里遗臭万年。”
但是美神又厌倦了。她讨厌了传统的黑白分明的真实,认为那并不真实。西方艺术不能不另辟蹊径。于是印象主义诞生了。
看这幅印象主义的绘画,这就是印象派理解的真实。他们非常自信,印象派大师塞尚甚至说:“世界上只有一个画家,那就是我。”
时光流淌到近代,人性的堕落,生活的苦难,社会的恐怖,使艺术家又紧跟时代,展示了时尚的新面貌。这次,这个时尚有点可怕。
看梵高的《向日葵》,苦难的人生中,他热烈地寻求着人间的暖色。
看蒙克的《呐喊》,骷髅般的人物,张开大嘴声嘶力竭地大叫,怪诞的天空,恐怖的河水,整个世界都扭曲了。
摄影的发明,颠覆了传统的逼真追求。西方艺术走向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真的是五花八门,应接不暇。《呐喊》就是表现主义的杰作。表现某种世纪末莫名的恐怖情绪。
永远的毕加索,这是他的《格尔尼卡》,立体主义的代表作。这幅怪诞的作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控诉法西斯的滔天罪恶。支离破碎的形体,正是战争造成的可怕的毁灭。
你再看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视觉受得了吗?画出这样的画,他还和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历史走向现代,真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天。主义太多了,流派太多了,无法一一介绍了。总之。还是炫新斗奇,追赶时尚。
你看这位杜尚,他想彻底判决传统绘画的死刑,在一次画展上,搬上来一个小便池子,说这就是他的作品,还给这个作品起了个名字,叫《泉》。
音乐人也要彻底颠覆音乐,例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有一个音乐流派叫偶然音乐。这派音乐的著名代表凯奇创作了一首无声音乐,题目叫《四分三十三秒》,钢琴家上台不演奏,只是在三个乐章结束后做出关琴盖的动作。真是美国版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位Lady Gaga的时尚你受得了吗?她宣称,她不是追赶时尚,而是创造时尚,引领时尚。她可比麦当娜酷多了。
西方审美艺术的炫新斗奇,追赶时尚,我们可能看不惯。里面也确实有很多糟粕。但是就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追求中,艺术审美都不断开出新境界。
应该指出的是,创新并不是背叛伟大的艺术传统,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的创新,都这样那样地体现了传统的滋润。看毕加索的《谈曼陀铃的少女》,那琴孔的处理,让你立刻想到古埃及的绘画。毕加索的立体作品竟然从遥远的古埃及艺术那里获得了灵感。
吸取传统滋养来创新我们也有成功的范例。例如古典诗词的典雅美,至今令人神往。今天是一个散文时代,无激情,乏理想,失信仰,英雄不再。但今天仍有今天的诗,那就是歌词:你看《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传统的空灵悲凉的意境和现代人的命运感受,纠结牵绊,互相渗透,情味无穷;
你看《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一个“隔”字境界全出,情怀无尽,光景常新。
你再看《荷塘月色》:“我象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新奇的比喻和古老的诗意相融合。
都点化了古诗词的意境,千里万里,千年万年,融合无间的,是那永恒的情怀。
我们对时尚可以不做浅薄轻浮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时尚看成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孔子就是圣之时者也,鲁迅说孔子是“摩登圣人”,有点讽刺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和创造时尚。特别是考虑到全球化时代,文化也在激烈竞争,文化还是一种决定着国家命运的软实力。那么怎样增强软实力?恐怕得学习人家的创新精神,时尚精神。想想看,
熊猫功夫、花木兰都成了人家审美创新的题材,铁臂阿童木,名侦探柯南在争夺着孙悟空的风采。我们怎么再能抱残守缺?
我们应该开拓心胸,培养宽容,鼓励创新,这是审美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艺术魅力的要求,更是文化交流乃至文化竞争的需求。
不要什么都看不惯。应该允许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例如后现代建筑,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很多人看着都很愤怒,央视新址更是令人激动得不得了,但是你去看西方的后现代建筑,吓死你。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性文化空前发达,大众娱乐空前活跃。有人忧心忡忡,我看大可不必。人人唱卡拉OK,总比人人唱语录歌好。对消费文化半生的一些问题,追赶时尚暴露的庸俗现象,也不必痛心疾首,视为洪水猛兽。当初美国的麦当娜传入中国,很多人痛心疾首,如今,更邪乎的Lady Gaga来了,你还活不活?其实,世界上消费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高雅文化也最发达。美国有麦当娜,有Lady Gaga,也有费城交响乐团,也有大都会芭蕾舞团。麦当娜、Lady Gaga并不代表美国,更不能毁灭美国。它们传入中国,当然更不能毁了中国。
和时尚美的问题密不可分,在审美领域,我们还经常碰到一个雅和俗的问题。一谈到时尚,有人就说俗不可耐。这个看法很荒唐。且不谈时装等时尚的典范决不能说它俗,就拿目前满世界最时尚的苹果产品来说,你能说它俗吗?苹果的时尚,正是现代高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乔布斯的设计理念就是自觉地用艺术的追求来实现科技的梦想。美是他坚定不移的设计原则。
谈到雅和俗,首先要认识到这两种审美形态的历史相对性。宋词相对于唐诗是“俗”,相对于元曲就是“雅”。唐诗宋词元曲相对于明清小说又都高雅起来。民歌永远都是“俗”,历朝历代都有部分民歌低俗得很,“黄”得很,但这并不影响民歌整体的健康活泼的生命力。小说在传统社会一直是伤风败俗地“俗”,正经人家决不让子弟看小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因为喜欢看这类书,差点让他老爸贾政打死。但如今,小说在现代电影艺术乃至电子传媒的冲击下,也差不多挤进了需要关照的高雅行列。京剧和一切戏曲艺术当年是“下九流”,“俗”的不行,今天则是需要振兴甚至抢救的高雅艺术。电影刚出现时,整个儿是现代工业社会大众俗文化的艺术象征符号,今天在电视的冲击下,也常常以高雅身份寻求保护了。
传统主义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市场,离不开一个“俗”,不管您怎样引导,如何说教,“俗”文化在看不见的将来将始终是文化市场的主流。您想增加书刊印数,您想提高票房价值,您就得无条件地贴近、投入那个“俗”,关键是怎样“俗”出水平来。对目下文化市场的“俗”的火爆,一方面固然不应“星空灿烂”地胡吹乱捧,另方面亦无须“世风日下”地痛心疾首,特别应消除这样一种心态:计划时代您红得发紫从未觉得过分,市场时代别人红一阵子您便嫉恨交加,痛骂冷落了您就冷落了高雅冷落了精华冷落了艺术,甚至国家民族中华文化也将如何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31:01 | 只看该作者
美学十讲 第九讲 请君莫奏前朝曲(下)
我在这儿“媚俗”,决不是鼓吹“庸俗”、“低俗”、“粗俗”、“卑俗”、“恶俗”。“俗”族也有高下之分。金庸古龙谢尔顿,那是“俗”之大家,那也是艺术天才。目下中国的文化市场,倒确乎是“庸俗”、“粗俗”、“卑俗”、“恶俗”于是俗不可耐多了些,“俗”出审美水平的少了些。究其原委,自然是歌痞、影痞、文痞多了些,歌星、影星、文星少了些,艺术大家,尚未得见。
而马诺一类恶俗得冲破底线的行为,也确实应该抵制。
我说过,马诺“更喜欢在宝马里哭”。这是她的价值观,是她的自由。但是从人格的角度来说,绝对不值得鼓噪、宣扬。一个除了钱什么都不认的女人,有钱人恐怕也不回把她当人,只会当成泄欲的工具。
当然,马诺有真实的一面,很多女人这样想不敢这样说。但是真实的不就是值得提倡的。抢银行是一个强盗真实的念头,不能因为这个念头真实就应该肯定。
很多俗文化的内涵也应该允许人们怀疑和质询。例如“超女”展示丑陋等现象确乎不是辩护者一句人性需要就能合理化,人们有理由质问:刻意地挑逗、戏弄、张扬、欣赏人性的弱点、缺陷、残疾,将其进行商品化包装,真的是正当的追求、健康的心理吗?“超女”的异乎寻常的狂热也确乎有病态的成分,人们同样有理由怀疑:五六十岁的老人异乎寻常地投入,甚至举着吊瓶要做超女,真的是一种青春梦幻的浪漫回归,生命欲望的正常宣泄吗?
人性有许多需要或欲望确乎需要检点,确乎应该杜绝。你想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抽大烟,这欲望还是趁早憋回去好。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晚上拼命干的事,白天却能够守口如瓶。您怎能把一个众目睽睽的文化市场,变成淫乱的学习班,强盗的讲习所!
不错,需求决定供给,但那位很有名气的德国经济学家萨伊也曾指出,供给也能创造需求。多听听肖邦,肯定少几分粗俗;多看看冰心,肯定少一点儿无赖,文化市场难为文化人,也锻炼文化人,您能创造出既有市场销路又能提高品位的货色,那才真叫能耐!
说来说去,就触到了艺术的商品化。那么作为提供精神产品的文化市场,商业成功是否真的就能一俊遮百丑?究竟应当怎样评价艺术的商品化?我以为,如果将商业利润视为取舍艺术的唯一圭臬,那么最得意者便只会是一等痞子、末等文人;如果将艺术活动完全纳入市场运作的滚滚洪流,那么弄潮而不灭顶的,大概就只有毛片、黄碟、春宫图。人们常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灵魂怎么能拿出来称斤论两地卖?你说你的灵魂多少钱一斤?人们还常说,“黄金有价情无价”,艺术恰好以表现情感为天职,那么有情无价的艺术和无情有价的商品如何用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当然,齐白石的画一尺多少多少钱,梵高的画一锤子下来就几千万美金。但那些天价真的就体现了艺术的价值吗?梵高的画卖不出去的时候,就真的没有艺术价值吗?这些确乎都是热衷艺术商品化的后现代们不能不正视、不能不讨论的问题。也是我们讨论时尚美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31:25 | 只看该作者
美学十讲 第十讲 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与美(上)
记得海外学人李欧梵说过,中国人喜欢在饮酒中寻求精神享受,西方人喜欢在做爱中寻求精神享受。于是中国酒艺术发达,西方性艺术发达。其实西方人同样喜欢在饮酒中寻求精神享受,酒艺术同样发达。例如贝多芬就非常喜欢饮酒,临终前,订的葡萄酒送晚了,他说道:“真可惜,来迟了!”竟成了最后遗言。叱咤风云的裴多菲也高唱着:“一杯消灭了忧愁,我的生命就欣欣向荣……”更何况西方还专门设个酒神狄奥尼苏斯!现在的学人搞中西文化比较,经常喜欢寻找相异之处,很少关注不同民族文化上的相同或相近的诉求,这是很片面的态度。其实探讨一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上的相同或相近,同样有意义。冯友兰先生曾经说:“东圣西圣,心同理同”,这话极有道理。这是题外话,不多说!且说中国,李欧梵言之不谬,饮酒,确乎是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国第一部诗集、先秦的《诗经》就有借酒浇愁的诗。例如“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我姑且饮酒作乐吧!这样才能消除我那永恒的悲伤。今天呢,你看《祝酒歌》:“美酒飘香呵歌声飞,朋友呵请你干一杯”,你看《红高粱》里的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妹妹为什么能大胆地往前走?因为有红红的高粱酒。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常在酒中沉湎、挥发,常在酒艺术中宣泄、表现,连最正经的孔夫子也说:“惟饮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我孔丘酒量大,喝多少都不醉。何以如此?酒中有美矣!
一般地讲,中国人的饮酒,不像某些民族的酗酒。酗酒,粗俗,狂暴,摧残生命,正是孔夫子所谓的“及乱”,自然无美可言。酗酒还容易误事,甚至影响前程。例如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南朝大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子建是曹植的字。曹植因此人称才高八斗。曹操开始非常喜欢这个才高八斗的儿子,甚至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规矩,不考虑曹植的兄长曹丕,立曹植为世子,相当于太子,就是选他做政治接班人。但是这位曹植太喜欢酗酒。一次曹操让他带兵出去打仗,他居然大醉不醒,叫了几次都昏昏大睡。曹操大怒,夺去他的兵权,后来干脆换了他的哥哥曹丕做了政治接班人。搞得曹植一辈子都不爽,甚至要写悲悲戚戚的七步诗来和哥哥PK。
酗酒绝不是我们说的饮酒。中国人的饮酒,有风格,有意境,抚慰灵魂,激活生命,微醉微醺中同了天地,合了物我,酽酽酒香里酿出一个审美境界。古人说:“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真的太有道理了!
饮酒的风格或意境,大致有六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渊明型的闲适。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大隐士,也是中国第一位最优秀的田园诗人。古代社会没有低保,当隐士也得有点条件。你得有几亩田吃饭,陶渊明就有几亩薄田,因此他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你还得有几间房安身,陶渊明就有几间草房,因此能“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瞧,他的房子还有院子,院子里还种着松树和菊花。最重要的是,得有钱买得起酒,这样做起闲适的隐士来才有味道。陶渊明总是有酒喝。看他的诗:“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拿起酒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自家院子的青葱树木,花花草草,闲适自在,真是养颜啊。竹篱茅舍,悠悠南山,一杯在手,超尘绝俗。于是陶渊明有《归去来》词:“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回家了!回家了!断绝那名利场的争腥逐臭了,不再和那些行尸走肉周旋了。这个世道完全违背我的志趣,怎么还能出去同流合污呢!因此,陶渊明的饮酒,是挣脱羁勒,摒绝恶浊,于山醪野酿中求得一种归真返朴的闲适。
同样的风格或意境还有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还有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31:48 | 只看该作者
美学十讲 第十讲 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与美(中)
第二种类型,是太白型的飘逸。李太白如果和曹植生于同一时代,曹植的才恐怕得被他分去几斗。但是李太白也是怀才不遇。也曾有点机会,也曾御前服务,但是他总念叨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架子放不下来,骨头软不下来,心态不行。也是因为喝酒得罪了权贵。喝醉了竟然让杨贵妃为他磨墨,让高力士给他脱鞋。得罪的都是最不该得罪的主儿,因此只能长揖而去。但这恰好成就了大诗人李白,成就了他的飘逸豪放的诗酒生涯。少了一个御前文化帮闲,多了一个天才大诗仙,中国文化之大幸、中国艺术之大幸啊!喝酒没伴吗?没伴不要紧,天上有月亮,身旁有影子。看他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美酒人生,月之皎然,酒之陶然,人之飘然,因此才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饮中月,月中饮,酣酣醉态中自可襟抱明月,飘飘欲仙,于是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飘逸则有豪放,有高举,太白的饮,是飞三百杯,销万古愁,在飘逸中追求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高举。
他的《将进酒》,就成了酒神的宣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第三种类型,是东坡型的旷达。苏东坡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偶像。后世的文人士大夫都成了他的铁杆粉紫。为什么?他的诗词书画文固然全都了得。但是,屈陶李杜的艺术成就应该说比他还高,他为什么就成了普遍公认的楷模。在我看来,是他身上那种浑然一体的文化精神、人格力量。苏东坡可以说是儒释道集于一身。讲儒,尽管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斥,甚至下过大狱,但是他不管官大官小,不管逆顺成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儒家风骨。
讲道,你看他的豁达:“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疏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无往而不乐!”
最差劲的酒,也能令我陶然而醉;粗茶淡饭,也能解决我的吃饭问题,你看我这样知足,谁能令我不快乐?“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你们谁能像我苏东坡,老白毛了还是一颗童心!因此他才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就是道家气象。
讲释,苏东坡到哪儿都和和尚交朋友,谈禅论道,深得玄机。看他的禅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余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山还是山呀,水还是水!就看你悟道没悟道。
参透了人生,参透了宇宙,深深地悟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深深地悟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的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我,都是绵绵无尽的永恒自然。真的是大彻大悟。于是,东坡的饮,无适无莫,随遇而安,表现了一种澄朗和静的旷达情怀。
第四种类型,是务观型的激壮。陆游字务观,号放翁。陆游一生,爱国情怀炽烈感人。一腔热血铸就了他的诗魂。他的饮酒,抒发豪情壮志,最有冲击力和震撼性。“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简直就是大将军上马喝壮行酒。“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想到了义薄云天的高渐离,登高豪饮,念天地之悠悠。务观爱国情深,报国心切,他最仰慕诸葛亮,因此有“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的报国情怀,千载之下,谁能相比?因此,虽说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壮志未酬,却仍旧“壮心未与年俱死,死去犹能作鬼雄”。辛稼轩可以说是陆放翁的同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醉里挑灯看剑,正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迈。于是才有“沙场秋点兵”,写尽战争的悲壮。真的是回首叫,云飞风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浊酒一杯家万里,这种悲壮的饮,自不是一般酒囊饭袋可以同日而语。因此稼轩有“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那些混迹于官场的利禄之徒,哪里会懂得这酒里的道理?
壮怀激烈,引觞抒志。务观的饮,稼轩的饮,激壮的饮,豪迈的饮,大概是最积极的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3:32:10 | 只看该作者
美学十讲,第十讲 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与美(下)

第五种类型,是易安型的沉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如同黛玉是为泪而生,易安是为愁而生,她的词常离不开一个“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确乎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的酒,更离不开一个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易安的愁,是家愁,亦是国愁,是悲郁的悼思,亦是沉重的追求。因此,易安的饮,是黄昏的饮,凉夜的饮,凄风苦雨中沉郁的饮。
第六种类型,是子京型的流连。北宋文学家宋祁,字子京。他的《木兰花》词千古传唱。“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汲汲顾景惟恐不及,这是一种流连光景的饮。然而“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实在太美,叫君如何不流连?未可厚非。饮中同调尚有晏几道的:“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晏几道的《临江仙》写饮酒写得更好:“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末流不好,看五代王衍的《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这个王衍本是五代十国中前蜀的国主。一国之君,不思励精图治,整日宴游,饮酒无度,所用非人,朝政衰败,最后被灭了。亡国之君,不仅没有金杯酒,连命都保不住,在押往洛阳的途中被杀害了。耽于宴乐,贪杯误国,自然远非仅此一例。
以上六种饮酒类型,当无封闭。闲适者有时沉郁,沉郁者有时激壮,激壮者有时飘逸……要而言之,饮酒的风格或意境,总和人品的风格或意境交相融和。浅斟低酌也罢,飞觞豪饮也罢,酒香杯影中总寄托着特定的情思意致,总表现着特定的风神品貌。于是才有酒中的美,美中的酒,这就是“浊醪妙理”。行尸走肉,酒囊饭袋,利禄之徒的酒,当然不会有此妙理,因此也不会有美。
饮酒的美,美在一个醉。饮酒须醉。陶渊明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喝就喝光了,一定得喝醉了。李太白是“但愿长醉不愿醒”,苏东坡是“夜饮东坡醒复醉”,辛稼轩更是醉态可掬——“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写饮酒之醉态最酣畅淋漓的还得是鬼才李贺。他的《将进酒》和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有名;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贺提到的这位刘伶,那是古今第一大酒鬼,魏晋时期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大概就是因为太会喝酒才入选竹林七贤。他专门写过一篇饮酒的文章《酒德颂》,堪称千古绝唱。你看他怎样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你瞧他这酒喝的,雷霆之响不入耳,泰山之大不入目。这位刘伶还是庄子的大粉丝,非常赞同庄子的同生死,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和死都差不多。因此他到哪儿都让人带把锄头跟着,干吗?他吩咐了,我在哪儿死了,就在哪儿把我埋了。说起这位刘伶,身高仅一米四,长得还非常丑。但性情放达,幽默风趣,别有一番风致。有一次,他喝醉了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揍他,刘伶却从容地说:“你看我这鸡肋般细瘦的身体,哪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自然把拳头收了回去。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醉酒,所谓“唯酒是务”,实际上是对当时虚伪僵化的封建礼法的嘲讽、抗议和颠覆。一次,刘伶脱光了衣服呆在屋里豪饮,正喝在兴头上,有人推门进来,看他光着屁股喝酒,就骂他太放肆太无礼。刘伶说什么?“我以天地为房屋,把房屋当裤子,谁叫你钻进我的裤裆里?”
典型的魏晋风度啊!
明代大画家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和刘伶醉酒一样,也道出了酣然醉态中蔑视权贵、超尘脱俗的境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总之,这些古圣先贤的醉,都是有寄托的醉。醉翁欧阳修说得最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关于酒和美的境界,还有一个问题。饮酒的醉不管有什么样的缘由寄托,全都不应该是酗酒的醉。我常想,古人的醉如果像今人酗酒的醉,头痛欲裂,口沫翻溅,恨不得五脏六腑一齐吐出,哪里还有审美韵趣?哪里还会诵歌追怀?大约古时的酒和今天的不同,醉倒也很舒服。本来酒这东西充饥不如粮,解渴不如水,造它出来应派别样用场。这别样用场妙在一个醉,醉中有感性的激活,醉中有隽永的理趣。感性中积酿着理性,方为审美醉态,大约古人的醉,多是这般醉态。奈何今天没有古时醉而无不适的好酒,只好量上斟酌。莫多饮,莫不饮,不饮无感性激活,多饮无情思理趣。适如人生,莫多欲,莫无欲,无欲为禁欲主义,多欲为纵欲主义——微醉微醺,恰到好处,斯为美矣!
尼采大谈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视为艺术两大特征。中国人的饮酒,却能将酒神精神化为日神精神,“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是。微醉微醺,是为酒神精神渗和着日神精神,是为中国艺术的基本审美风貌。
饮酒,指点人生,启迪艺术,化归审美,然而终不能只是饮酒。太白也有“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酒是商品,要用钱买,饮酒的实现,先需有各种创造活动。只是饮酒终要无酒可饮,饮酒的美,也就成了泡影。这个道理很明白,就不用多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2:15 , Processed in 0.1386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