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英九母亲:用左传维系家庭与国家的秦氏教子术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1:3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英九母亲:用左传维系家庭与国家的秦氏教子术
2014-05-23作者:搜狐教育 来源: 搜狐教育

   
台湾《新新闻》周刊1418期政治事文章刊发《用左传维系家庭与国家的秦氏教子术》说,马家孩子多,难免斗嘴吵架,而秦厚修就把《左传》“郑伯克与段于鄢”当教材。“做兄弟要一心一意,相亲相爱,做母子的也是。家庭如果不和睦,就会影响到国家大事。”马家五个孩子,相约来世再做秦厚修的孩子。文章内容如下:
  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走了,享寿九十三岁。
  只要是在家人面前,秦厚修总是叫她的么儿马英九“弟弟”。就算这个儿子已经六十三岁,还贵为“总统”,秦厚修还是这么叫他。对秦厚修来说,最爱、也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弟弟”。马家大姊马以南在朗读祭文时就说:“我知道您不放心的是弟弟,我们一定会爱护他、支持他。”母子俩的好感情,表露无遗。
  这几年,骂马英九的人很多。独居的秦厚修,晚上有时会转电视,不小心转到政论节目,总是让她心烦又难过。身体还不错时,每个月都会与相知相惜超过四十年的十二位姊妹淘聚会,这样的场合,她才会“忍不住”帮儿子抱抱不平,讲个几句话。她谨言慎行到就连兴隆路上的老邻居,也从没听她说过儿子什么事。
  马家巷口有家发廊,秦厚修就在这儿打理造型。爱漂亮的她,在这回发病住院前,还先到这里整理头发。做为一个常客,秦厚修最常对发廊的老板,讲自己“少女”时期的故事,至于自己的那个“总统”儿子,却连提也没提过。
  生活简朴但不能缺了气质
  秦厚修是爱美的,只要出门,就算只是到巷口做个头发,或是到兴隆公园散散步,她也一定化上淡妆,而且会拎个黑色、很精致的小包包。“生活简朴是对的,但是出门一定要拎个小包包,这是气质。”秦厚修曾经这么对几个女儿说过,而从这句话,也不难看出她的大家闺秀与家教。马英九不管到哪,那永远梳得整整齐齐的油头,恐怕也受到妈妈的影响。
  马英九的签名,瘦瘦长长的,一笔一画都看得出英挺。这样的字,只出现在签名上吗?前阵子林义雄在义光教会禁食,马英九前去探视,还留下一张亲笔写的小卡片,马英九的字跟他的签名一样工整、英挺。熟悉马家的人说,“那是柳体啦……是他妈妈最爱的字体。”
  在马家,订定孩子读书计画与教养规则的是马鹤凌;那么负责执行,并且教导的就是秦厚修了。马英九的字就是秦厚修从小“盯”出来的,以前每天都要写毛笔字,写完才能出去玩。
  马家的五个孩子,小时候都是清晨六点就起床,起床后要先晨读,背古文,之后才去上课。晚上则是十点整,准时关灯,不准晚睡,生活之规律,数十年如一日。一旦有人赖床,或是拖延着不睡觉,秦厚修总是抢在马鹤凌之前喝斥,就怕“严父”发起脾气来,没完没了。
  秦厚修的“规矩”,的确把马英九教得很好。与马英九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是很注重“计划”的人,不管什么事都有所谓的“规则”。这么一来,是“很有目标”还是“没创意”,端看从什么面向解读了。
  二 八年马英九选上“总统”,与太太周美青及两个女儿,都搬进了重庆南路上的官邸中兴寓所,秦厚修却是“坚持”不肯搬离,自己住在兴隆路老家。而这个老家,就在马英九家的对门。对秦厚修来说,这个家虽然一点也不大、也不新,却是永远的家,是她与马鹤凌努力一辈子买下来的家,有着自己与老公,以及五个子女成长的回忆。
  体贴的独特“电梯等儿法”
  当儿女一一成家离开,老伴也过世后,这个家成了秦厚修重温往日“美好时光”的最佳堡垒。因此当妈妈选择独居,不愿搬离,做儿子的马英九也只能尊重,他很清楚如果自己有“湖南骡子”的脾气,那么妈妈也有。马鹤凌与秦厚修都是“湖南”人。
  尽管公务繁忙,马英九每周都会抽一天空,陪妈妈吃晚餐,聊聊天。“背古文”成了两人的餐后娱乐,有时还会比赛谁背得多。“古文”是秦厚修从小教导孩子的教材,而这古文不是只有《三字经》、唐诗,还有更深奥的《左传》。
  马家孩子多,难免斗嘴吵架,而秦厚修就把《左传》“郑伯克与段于鄢”当成教小孩要“相亲相爱”的教材。每当孩子吵架,她就要孩子拿出《左传》,翻到这一篇,要他们念出来,然后她再解释给他们听。“做兄弟要一心一意,相亲相爱,做母子的也是。家庭如果不和睦,就会影响到国家大事。”所以马家的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互相照顾。
  马家大姊马以南,每次遇到马英九挨轰,总会忍不住跳出来帮弟弟辩驳。远的不说,近一点的就是马王政争时,马以南就发简讯给七位国民党“立委”,痛骂王金平“叛党”。
  秦厚修走了,马英九的“伤心”不只有表面上看到的“泪流满面”而已,更是深层的痛。
  马英九当台北市长后,生活变得非常忙碌,秦厚修想到利用“电梯”与儿子独自相处的好方法。两人就住对门,秦厚修会算时间,等马英九要出门时,就在电梯口守着,不止是送他进电梯,还跟着进去,亲自送下楼去。她就利用这短短两、三分钟时间,与“弟弟”好好聊聊。
  台中市长胡志强爆料说,他有次问秦厚修:“马英九乖不乖?”秦厚修回说:“乖,他会在电梯里亲我。”诉说的就是秦厚修独特的“电梯等儿法”故事。
  秦厚修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儿子卸任,可以多些时间陪陪她。无奈,天不从人愿,马英九任期还有两年,秦厚修就辞世。儿子在妈妈的骨灰坛上,题上二十个字“厚德修身,一生忠党爱国;慈母良师,永世难报亲恩”。马家五个孩子,相约来世再做秦厚修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6:16:48 | 只看该作者
马英九:慈母良师一甲子,永世难报养育恩
——悼亡母厚修女士
妈妈走了,走得平静安详。
她弥留之际,我赶到万芳医院加护病房,紧握着她微温的手,这一双把我养大的手,吻着她的脸颊,在她耳边低声的说:妈妈您好走,您的子女、媳妇、女婿、外孙都在您身边送您,爸爸会在那边迎接您,你好好走,不要怕喔!我们结缘64年,来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我们接着用“生日快乐歌”的调子含泪轻声合唱:“谢谢妈妈生我,谢谢妈妈养我,谢谢妈妈教育我,谢谢妈妈爱我”。妈妈阖上眼,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94岁。
时间,是2014年5月2日下午6点16分。
妈妈生长在湖南宁乡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知书达礼,她幼受庭训,从小聪慧善良,进小学前念过私塾,国学底子不错,又写得一笔娟秀洒脱的好字,有大家风范。妈妈小学毕业后,初中、高中念的都是长沙着名的周南女中与省立长沙女中。高中毕业前一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她亲身经历这一场艰苦惨烈的民族御侮圣战,自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影响她的一生。
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上中央政治学校(政大前身)与金陵大学,她选择前者。抗战时期,政校从南京迁到风光明媚的重庆南温泉,她也在此遇到法政系的同乡马鹤凌——我的父亲。妈妈年轻时美丽而有气质,会念书、字写得好、又喜欢运动,在学生领袖兼运动健将的父亲积极追求下,两人很快就坠入情网。父亲当时称赞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1944年秋,抗战进入尾声,日军准备反扑,重庆震动。蒋委员长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父亲带头响应。当时妈妈至为不舍,但以国难当前,义无反顾,她在送别会上说了一句鼓励父亲参军的话,令人动容,也让我至今引以为荣:“历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从战场上走过来的。”
父亲加入青年军不久,抗战就胜利了。父母带着大姊,回到湖南,二姊、三姊相继在长沙出生。1948、1949年父母两度来台湾,妈妈当时曾在台北一家餐厅当过会计。1949年大陆局势逆转,父亲应长辈与同学之邀,再回大陆西南作最后一搏,此行凶险不小,当时妈妈已怀了我,她忧心忡忡,仍然含泪送行。49年底大陆变色,父亲幸免于难,并设法救出在湘潭老家已遭公审清算的奶奶,安排她与二姊、三姊在1950年春来到香港。稍早,大腹便便的妈妈也带着大姊从台湾赶到香港与他们团聚,我就在那年7月出生于九龙。
当时父母都在九龙“荔园”游乐场打工,妈妈当收费员,爸爸白天在家做馒头,晚上到“荔园”去当茶房,奶奶在家照顾四个小孙子女,一家7口,每天只吃两顿饭。6岁的大姊每天走路送饭给上班的妈妈,妈妈不时典当外婆送她的首饰来贴补家用,全家生活相当拮据辛苦,但在乱世中全家人能够团聚,已经相当幸运。等了一年多,全家总算在1951年10月来到台湾,先借住在桃园,半年后搬到台北市万华,在一个拼凑的大杂院住了11年,我的童年在此度过,小妹也在此出生。
妈妈天性善良勤俭,伺候奶奶相当体贴,两人在家事上分工合作,情同母女,碰到爸妈意见不和,奶奶还常站在媳妇这一边。
我们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小孩自然比较亲近妈妈。当妈妈调到石门水库工作的时候,就把读小二的我和小妹带去。白天我们到龙潭的三坑国校借读,下午回宿舍跟妈妈共进晚餐。民国47年的台湾,既无电视、电脑,电影院也少,妈妈就利用晚间,教我读《古文观止》。数十年来,每次回忆当时妈妈灯下课子的温馨画面,就感动不已。这次妈妈在加护病房的初期,意识清楚。探病时,我背《桃花源记》给她听,背对了,她点头;背错了,她摇头。我们重温了50多年前母子共享的快乐时光。现在妈妈走了,我不敢再碰《桃花源记》,深怕自己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妈妈贤淑多才,照料八口之家,五个幼儿。白天上班,晚上有时还要兼课、做饭,十分辛苦。爸爸好客,常邀朋友小聚,妈妈因此烧得一手好菜,很受欢迎。还有不少人专程来吃她拿手的红烧辣羊肉。妈妈也会织毛衣、做衣服。家中有一台缝纫机,就是她贴补家用的利器。我们姊弟妹念小学、中学的制服,很多是妈妈亲手做的。当年父母的薪水微薄,妈妈能烧菜、做衣服、织毛衣,节省了不少支出。我初中一年级暑假,参加童子军露营,学会了做红烧茄子。回家后做给妈妈吃,她看到13岁的儿子居然懂得做菜孝敬妈妈,开心极了!也因为妈妈会做菜,我的四个姊妹不但能做菜,还会做整桌酒席。
妈妈非常孝顺父母,外公住在新店,妈妈那时几乎每个周末都去陪他聊天吃饭。外公去世后,妈妈即使膝盖受伤,不良于行,也要上坟祭拜。外婆当年留在湖南没有来台,1980年,政府尚未开放大陆探亲,妈妈思母心切,自己不能赴大陆探亲,只好要求旅居美国的大姊到长沙,探望30年不见的外婆和阿姨。大姊回台湾,带回外婆的思念和一件特殊的纪念品。外婆在1983年过世,她们母女从1949年一别,一生未再见面!外婆送的纪念品,妈妈一看就流泪,一直保存到现在。我们会把这件纪念品放在富德灵骨楼,永远陪伴妈妈。
妈妈做人厚道,乐于助人。小时候我们跟奶奶上西园路天主堂,常常领回面粉、包谷粉等外国救济品。有一次我在大门口发现一位贫穷的老人在馊水桶中找东西吃,我立刻跑去告诉妈妈,她马上装一包香喷喷的包谷馒头送给那位饿极的老人。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我很开心,也才懂为什么“助人为快乐之本”。
妈妈是一个国家民族观念很强的人。小时候,她讲给我听的床边故事,不是侠盗罗宾汉或白雪公主,而是鉴湖女侠秋瑾与革命党员徐锡麟从容就义的故事,她尤其喜欢讲述高志航烈士在浙江笕桥机场击落日机的英勇事蹟。这是最鲜活的民族精神教育,我毕生难忘。妈妈加入中国国民党75年,这是她晚年最津津乐道的事。
妈妈一直有一个梦,希望有一天,她的子女考上联考的状元,那时记者就会来访问她是如何教育子女,她一直在等这一天。等到1970年小妹考上台大外文系,不是状元,以后家中无人再参加联考了,妈妈才断了念头。没想到我大学毕业那年,举办第一次预备军官考试,有不少人落榜。我幸运考上第一志愿海军补给科,还是台大这一科的第一名。有同学打电话来问我考上没有。我不在家,妈妈接的电话,告诉同学我考上了,还开心的加了一句“还是个小状元呢!”她的儿女状元梦,总算勉强实现了!天下父母心,令人莞尔。
妈妈从我们小时,就教我们要勤俭、诚实、清廉、爱国;
要读古文、读英文、练毛笔字。病中跟我们笔谈时,她还写着:“你父亲和我, 一生不贪财”。家中建立勤劳奖金制度,鼓励做家事,养成子女劳动与储蓄习惯。妈妈做事低调、谨言慎行,我从事公职30多年,她从不介入我的公务。她给我的只有支持,没有困扰。父母都鼓励我们实践先祖父立安公“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训,父亲并手书“为善读书不忘家训,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对联,挂在客厅时时提醒我们。我们在文山区住了40多年,妈妈留给左邻右舍、市场摊商的印象,就是如此。
两年多前, 当我们知道了妈妈有肺部淋巴瘤的时候, 我很感谢大姊提出、大家一致认同的作法---我们要给妈妈最後的日子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今天,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做到了!
进医院的两个星期前, 大姊还带妈妈到台南後壁乡去看国际兰花展。只有最后的这三星期她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她仍然非常幽默,和我们谈以前的趣事。我们要她做一个兰花手的姿势,她会刻意用两只手来做,还上下摇动,逗得我们大乐,病房常有笑声,完全没有受苦的样子。美青跟唯中探病的时候,安排元中从美国打电话唱歌给妈妈听,妈妈还记得元中小时候的招牌歌“小小羊儿要回家”,指定要她唱。每次美青和我去探病,我一定会亲亲她,陪她聊一阵子,再跟她击掌6次才告别。这段时间,四个姊妹轮流陪伴照顾妈妈,备极辛劳。医生们都赞许妈妈是最合作的病人─亲切而有教养。
妈妈走了,明天就是母亲节,我们怎麽来过生平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啊?
妈妈嫁到马家70年,相夫持家,养儿育女,教忠教孝,含辛茹苦,她对马家的贡献太大了。她生前四代同堂,晚辈有38人,和乐上进,可谓福寿全归。她留给我们两件世上最宝贵的遗产─母爱与家教。所以,我们在她骨灰坛上刻的字是:
“厚德修身,一生忠党爱国;慈母良师,永世难报亲恩。”
这是我们对妈妈最崇高的敬礼。妈妈,请您好走,永远跟爸爸作伴。我们结缘64年,但愿来生再续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47 , Processed in 0.09544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