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文人酒趣拾遗(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02:2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文人酒趣拾遗(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 图)

  
  自古以来,酒与文化结下难解之缘,不知多少文人醉在酒杯之中,留下诸多轶闻趣事。

  晋代有嗜酒如命、纵酒无度的文豪刘伶。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平生淡泊名利,因不满现实,归隐田园借酒浇愁。唐代有斗酒诗百篇,借酒消愁的诗仙李白。北魏时以物易酒的名人李元忠,在没有发达之时,窘极,将仅有的两床褥子拿去换酒喝,不顾数九寒冬冻得齿寒身颤。三国时孙济,唯酒是务,屡欠店家酒资、无力以偿,便以身穿之棉袍抵酒债仍不罢饮。

  唐代诗人贺知章尊荣显贵时,也曾有过以身佩之金龟换酒与李白狂饮的趣事。曹雪芹“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并时常赊酒度日。女诗人李清照爱酒的程度在文人中少见,“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瞧,好一个喝得晕晕乎乎的酒侠,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北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见。因病戒酒的苏东坡曾与酒结下深厚之情缘。无酒连笔都拿不稳的他,在谪居惠州时,痔疾复发,诸医束手无策而百药无效,自知病根在酗酒过度,遂自戒其酒而痔不药自愈。此后仍滴酒不沾并书“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以表示戒酒之决心,足以警示后人。

  知酒为害的要数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在晚年闲居的日子里,曾一反其“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基调,填了一阕《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的词,娓娓道来:“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喝,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实。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醉,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词大意释为:把酒杯叫到跟前,与之对座。郑重其事地与它交谈,我今天深刻地反省,发现自己的身体已被你伤害。这么多年来,我病态般地贪酒,喉咙被烧得像锅底,幸而因病得福不再想喝酒,而只想酣睡。再不要像嗜酒如命的刘伶吩咐的那样,醉又何妨,死即可就地埋葬。我曾把你当作知心朋友,笙歌曼舞应酬请你来助兴合作,不料高兴中常常烂醉如泥。真的够缺德呀!你这样亲敬于我,我也把你当作知己。但你劝我喝酒实际上是给我灌饮毒药,况今日怒恨也罢,想从前情有所爱。你虽有美丑善恶,终不能过爱成灾。所以,我现在恨你,请你快快离开,不然就对你不客气了。酒杯聆听这番肺腑之言,连声谢拜,并有礼貌的说:“既然你赶我走,自当知趣无奈,不过,你什么时候需要我,一定随叫随到,做到招之则来。”辛弃疾知酒为害,填此词责己劝人,其用心可谓良苦也。

  尽管关于古代文人与酒的趣闻不胜枚举,说起来滔滔不绝,听起来津津有味。但饮酒并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酗酒过量毕竟是危害身体健康的。酒精中含有大量的乙醛,可直接损害肝、肾、脾、胃,严重者长期滥饮导致酒精中毒还会引发肝硬化病。酒精对人体心、肾、胸等脏器也会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真乃百害而无益,因酗酒过量造成精神疲倦,思维紊乱,视觉模糊酿成交通事故或者其他意外的悲剧,我们应当引以为鉴。因此,笔者提倡大家还是文明饮酒,而且要有一个适度,点到为止。切勿好酒贪杯,若只图一时的痛快淋漓狂饮而乐极生悲就不妥了,当戒则戒不受其害。(摘自:香港《文汇报》,作者:姚老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02:28:3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不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都离不开酒。饮酒与文化,更是纠缠在一起,千百年来水乳交融。

中国文人嗜酒的最初记录已无从可考,在诸子争鸣的战国,这一现象并不明显,虽然有过一些爱酒的侠士,但他们从严格意义上讲算不得文人,真正将文化与酒并在一起,大概应从士族的初兴算起,应该是从汉代,但在汉代,流行的是赋,赋篇幅长,又兴排比铺陈,讲究语言华美,借一时的酒兴大概不易成功,因此,当时并不十分流行。但士大夫清谈之中常以酒为伴,到了魏晋时,从曹操开始,酒便步入了文化殿堂。曹操写诗如老将,悲壮苍凉,当然非有酒不可,在他的传世名篇《短歌行》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句子。继曹操之后,建安七子也纷纷继承曹操的诗风。

到了竹林七贤的年代,这些怪诞的文人由于对世道,统治者的不满,更是与酒为伍。他们大都饮酒不节,借酒来发泄心中的苦闷,抒发,表现自己内心孤独,空幻的生命体验。在竹林名士中,阮籍,刘伶饮酒最为狂放。阮籍每饮,必至大醉,有时数十日不醒。刘伶更作《酒德颂》歌颂酒神的伟大和壶中天地的自由。真正中国文化与酒的结缘,还是由这些与士族相对的潦倒文人带引的。

东晋时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亦是好酒者,曾作饮酒诗数篇,以抒情怀。有传闻轶事,说陶渊明素憎官吏,一日有某官欲结识陶,多方设谋均未果,最后在路途之中设一酒亭,引陶上当,陶渊明虽不为五斗米折腰,却挣不脱酒的诱惑,终致上当。这则轶事可信度相当之大,因为陶渊明为官之际,就曾将俸禄中的米改为种黍,以便酿酒,他可以不吃饭,却不能不喝酒。也许,正是因为有好酒相伴,才能写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精彩的诗句。

酒与文化的结合,最为人熟悉的还应是李白。李白生活在盛唐,国富民安,盛行侠气。侠以豪放重义而为侠,酒当然是最好的陪衬。李白常“拔剑四顾心茫然”当然亦是侠中一,员。李白一生写诗无数,为人更是大气,放浪,他与酒甚至比他与诗的关系更紧密,几乎是到了无酒不成诗的地步。虽然酒曾使他命高力士脱靴,断送了自己的政治性命,但亦是酒,使他为中国后世文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且不说“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等诗中体现的他与酒结缘的生活,我们来看看他饮酒的代表作《将近酒》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气呵,成,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惊涛拍岸,气势之胜,空前绝后,唯有李白此等以酒为生的豪迈之士才作得出此等篇章。

唐朝的豪迈之风,宋朝仍有延续,苏东坡,辛弃疾,黄山谷,刘过,陈亮等一大批文人,也都是慷慨悲歌之士。苏东坡一生遭遇坎坷,个人的不幸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沉思,他发现若把个人的痛苦不幸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就会解悟这是正常和自然的,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于是苏东坡释然了: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的尖锐冲突在心中凝成的郁结悠然化解之后的明达超旷。“诗酒趁年华”是苏东坡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乌台诗案”他大难不死,出狱后被贬黄州,他描述自己的一件乐事: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在贬谪中能如此对待,生活,可见其旷放胸襟,乐观态度。对于南宋爱国文人来说,酒更强烈地激发了他们决心抗敌报国的豪情壮志。陆游的“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在醉中听到表现边塞壮士生活的,《出塞》诗人恨不得立曲,刻去前线杀敌报国;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中抽出宝剑在灯下看了又看,那种战斗前夜的激动难宁,那种要把敌人斩尽杀绝的必胜意志由此而现。由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酒也时时触引他们的悲慨:张孝祥的“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就充满了沉痛之感。

在宋朝另有一种借酒挥洒的文风,这在婉约词派中最为明显,他们与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及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截然不同,从温韦到五代的李后主再到柳三变,姜白石,皆是此类因酒感伤的文人。温韦的花间词中,酒或是温柔缠绵,或是感世伤怀。到了李煜,酒中就只有伤逝了,他少以酒入诗,但对故国的留恋与对眼前事的感伤,却又带有深深的醉意,如他的“人生长恨水长东”“垂泪对宫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似乎都是借酒浇愁之作。等,而柳永,终日混迹于庙街酒坊,含泪而歌,潦倒不堪,日子过不下去,当然要以酒解闷,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柳永词多而精,拟把疏狂图一醉,“强乐还无味”的句子也不少,他一生飘零,自然是比不得晏殊在自家的后花园酒足饭饱去唱“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富态。整个宋朝文坛,因为国仇家恨,酒中的抑郁与愤慨总是多于高歌与满足的。

中国文人之所以好酒,一般来说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人自身,由于文人以自己的视眼及单纯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必然有万千种他们不愿目睹的现实,借酒,只是聊以淡化这种美好愿望与现实反差所造成的不平衡;二是现实所造成的,例如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他们也并非刘伶类狂生,只因迫害重重,才不得不终日与酒为伴,以保护自己和减轻清醒时的痛苦;三是文化圈子中积淀下来的酒精结,使得文人们以酒为亲,将酒纳入文化,成为创作的一部分。酒与中国文人关系的紧密有害?有益?不得而知,然而,古有李白借醉捞月失足溺死,近有古龙一生嗜酒死于肝癌,酒与文化可以为友,却不可为一体的,都酩酊大醉了,或是都死于酒下了,谁来写诗,谁来为文,谁来支撑中国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3:02 , Processed in 0.12273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