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23:2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总结成果经验,合力课题研究,创建文学校园
              ——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工作报告(草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王世龙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与会代表,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及其校园文学委员会各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曲阜市人民政府、济宁市教育局、曲阜市教育局及其曲阜市实验中学的积极配合筹备下,今天,在这硕果飘香的金秋十月,在这东方圣城教育先师孔子故里,我们迎来了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迎来了全国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15届年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迎来了全国各地的热衷于校园文学事业的同仁们,迎来了各位专家、领导,大家欢聚一起,交流展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与经验,共同探讨校园文学研究的方向与策略,在此,我谨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谨代表论坛组委会对有关工作及校园文学成果评奖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请各位指导指正

   一、回顾:关于校园文学发展的状况即高峰论坛举办的背景

    我国校园文学的蓬勃兴起,是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前进脚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冰封十年的当代文坛,一个个校园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一份份简陋朴素的校园文学社报社刊点燃了少男少女们热爱文学的火苗。三十多年过去,校园文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仅就校园文学报刊而言,从黑板报、手抄小报、油印报刊,到铅字印刷、电脑排版,到如今许多学校的社报社刊,编印考究,图文兼美,甚至与公开发行的报刊不相上下,就让我们看到校园文学不断前进的轨迹。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成果证明:校园文学为中国文坛不断增添新鲜的血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校园文学为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成为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三十多年来校园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社团指导老师竭忠尽智,无私奉献,勇于探索,辛勤耕耘,不断书写着感人的篇章,不断创造出喜人的业绩。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从成立初期起就十分关注校园文学。20年前就设立了关于中学生文学社团的研究机构,先后命名为中学生文学社研究中心、中学生文学社专题组,到2008年以前,先后举办了十二届年会,独立或与《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合作,举办了多次关于校园文学的研讨会和文学社的评比活动,对于组织校园文学指导教师队伍、推动校园文学社团建设、促进校园文学社团报刊繁荣,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4月,中学生文学社专题组更名为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2008年11月在浙江海宁召开了第十三届年会,2010年8月在浙江义乌召开了第十四届年会,课题组同仁继往开来,锐意进取,使工作走向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校园文学社团及校园文学活动发展进程中,校园文学研究逐渐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进入21世纪后,校园文学开始纳入国家课题研究范围,首先是2002年12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十五”国家级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批准号为O1BZXO52)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 立项。这在我国校园文学发展中首次以国家课题的形式从学校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研究,其主要成果是提出了“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王世龙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为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及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2006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立项(批准号为:FHB060353),把“校园文学”作为全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尚属首次,这说明校园文学已引起官方教育部门的关注。该课题研究以全新的视野和理论高度,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其教育规律,开辟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新途径。其主要成果是王世龙著述的《校园文学与创作》和王世龙、彭小明等合著的《论校园文学》,使校园文学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总课题已经结题,子课题也陆续完成结题工作。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让校园文学发展得更加广泛、持久、深入,大面积形成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学校整体教育互相融合、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使校园文学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完善、提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专业化学术团体,给校园文学提供持久的、有力的、引领其深入发展的平台。2010年4月,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老会长、著名文学理论家张炯先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现任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理论家吴思敬教授等领导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的成立,得到了全国中语会领导的大力支持,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秘书长顾之川教授亲临成立会指导并分别受聘做顾问和学术委员,校园文学与社团课题组组长章景曙先生被推举为副会长,副组长王世龙被推举为常务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这样,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语会课题组的工作有机结合,成为“文学”与“教育”双翅起飞的最佳态势,这必将为校园文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和全国中语会及其“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研究决定,以两个学术机构的名义,以文学与教育亲密牵手的姿态,共同制定了全国校园文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和研究计划、实施方案,从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研究、校园文学创作研究、校园文学社团研究、校园文学理论研究四个方面设计课题,体现校园文学定位的多元化、活动课程的多功能、理论研究的多方位,吸收那些热心于校园文学的学校老师承担课题研究,设立实验学校,制定课题管理办法,严谨规范,求真务实,组织开展好校园文学课题研究。总结、整合、优化、提升校园文学业已取得和不断涌现的成功经验,建立校园文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学在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探究一条适应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之路,使校园文学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天,我们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成功召开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进行全国校园文学成果表彰奖励,就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愿我们为那些辛勤耕耘在校园文学领域、富有文学品位的老师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为那些富有先进办学思想、有志于素质教育、不媚俗于狭隘应试教育的校长们构建有人文特色的学校文化、创建“文学校园”提供交流学习的广阔天地。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得到全国各地学校和文学社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评委会共收到356所学校报来的各类申报材料1500余份,经评委会认真评审,共从中评选出了示范文学校园、优秀文学校园共32个,示范校园文学社、优秀校园文学社共89个,校园文学社刊奖42家,校园文学研究成果奖23件,校园文学教学成果奖63件,校园文学创作成果奖62件,校园文学新苗奖25人。大家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立高峰而发宏论,望前方而展新图,这次大会,必将成为校园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校园文学事业必将因此而揭开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展望:总结提升经验,合力课题研究,持续抓好文学校园建设,努力开创校园文学新局面

    本届论坛的任务是:总结成果经验,合力课题研究,创建“文学校园”;主题是:引领校园文学特色学校建设,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发展我们要认真总结、强力提升、积极推广首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中涌现的先进经验,联合各方面有志于把校园文学研究推向深入的同仁,全面展开全国校园文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进一步持续深入地开展文学校园创建活动,
   (一)总结提升经验,推广论坛成果
    首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是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和全国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共同策划实施的一个重大举措。活动宗旨是交流展示全国各地学校校园文学优秀成果与经验,整合校园文学资源优势,引领创建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学特色学校,即创建“文学校园”,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发展。
    为搞好这次评选,使之真正成为一次严谨规范、高规格、权威性的评选,真正能够在学校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真正能够促进校园文学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精心策划拟定了评比方案。所设主要奖项为三大类:1校园文学先进单位奖——包括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含示范文学校园模范校长、模范指导教师),全国优秀文学校园(含优秀文学校园优秀校长、优秀指导教师),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含示范文学社模范社长、模范指导教师、模范校长),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含优秀文学社社长、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校长);2.校园文学成果奖——包括校园文学教学成果奖、校园文学研究成果奖(分等评奖),校园文学创作成果奖(分等分体裁评奖),校园文学社团报刊奖(含主编,分示范、优秀两个档次评奖);3.校园文学新苗奖、校园文学事业贡献奖。奖项的设置,覆盖面宽,导向性明,总体上是符合校园文学实际的。
    评委会根据评奖工作程序,对于获奖学校提交的材料和稿件,进行了严格认真的评选。颁奖典礼后,我们将大力做好成果的总结、推广工作,使这些丰硕成果转化为推进校园文学和素质教育的巨大力量。我们将通过《中国教育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对这次评奖及突出成果加以宣传,我们将在《文学校园》、中国教育文学网站对获奖成果予以充分展示,我们还将和国家出版社合作,编选出版高档精美的获奖作品选、高峰论坛论文选以及部分学校、个人的作品集,我们还将把若干重要资料收入中国校园文学馆珍藏。
同时,我们还会广泛听取各地各校的意见,对首届评奖活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评选活动开展得更好,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成效。
   (二)完善评价机制,创建文学校园
    文学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是校园文学与学校整体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创建文学校园活动,将会给校园文学带来崭新的希望和光明的前景。
    在本届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中,我们评定文学校园,主要是考核“位置正、结合紧、工作实、气氛浓、效果好”五个方面。所谓“位置正”,就是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学工作思想认识到位、管理指导到位、硬件配备到位;所谓“结合紧”,就是坚持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所谓“工作实”,就是主管处室的相关工作扎实、语文教师的相关工作扎实、班主任和有关人员的相关工作扎实、校园文学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扎实;所谓“气氛浓”,就是全校校园文化氛围和全员校园文学意识浓厚、全校校园文学研究气氛和教师文学修养意识浓厚、师生读书和文学创作空气浓厚、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氛围浓厚;所谓“效果好”,表现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科教育与学科建设、形成校本教研成果。
    评定示范校园文学社,主要是考核“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工作有序、展示有窗口、活动有效果”五个方面。所谓“领导重视”,就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经常抓、有关处室具体抓、专职人员专门抓;所谓“组织健全”,表现在组织建设、骨干和师质建设、思想和制度建设;所谓“工作有序”,就是形成常态、保障有力、活动扎实、列入考评;所谓“展示有窗口”,就要平台落实、优质有效;所谓“活动有效果”就要看发展学生特长效果、促进语文教学效果、推进校本教研效果。
    这些评价项目和标准刚刚建立,但我们相信,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打开校园文学发展的新局面。同时,我们的评价机制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创建实践和考核评选中进一步落实,进一步完善。我们将与各位领导、老师一起为此而共同努力。
   (三)扩大研究团队,推进课题研究
    走过二十多年风雨阳光历程的全国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在共同的旗帜下,结交了许多老朋友,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的队伍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集结,并且把我们的工作从活动层面向课题研究层面提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作为一个专门研究校园文学的学术团体,为热爱校园文学事业的同仁搭建起一个携手集结、互相交流、共创辉煌的平台,建立起一个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把校园文学事业推向更高层次、更新水平的机制。成立一年多以来,已经发展了一批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校园文学研究团队进一步扩大。
    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携手合作,把搞好校园文学课题研究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提到了共同的议事日程。我们共同制订了全国校园文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方案,制订了申报指南和课题目录,设立了课题研究指导中心,具体实施这项工作,申报指南公布几个月来,已有近二十所大中小学申报立项,成为实验学校,建立起辽宁大连、辽宁锦州两个实验区,还有许多学校正在或者准备申报之中。课题研究指导中心将以规范严谨的程序和热情负责的态度,做好课题立项审批、管理、结题等工作,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单位及个人提供条件,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研究成果。可以预期,全国校园文学“十二五”课题研究,一定会形成百花盛开、春色满园的局面,一定会产生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和全国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请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我们将竭尽全力,积极为校园文学发展而动脑筋、下功夫、出力气,愿校园文学委员会和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的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愿各位同仁通过参加校园文学委员会和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的工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变得更睿智、更富有才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聚会在先圣故里。两千多年前,校园文学就在这里萌芽;两千多年后,校园文学高峰论坛在这里起航。有道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愿我们继承先师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做一位新世纪杏坛的模范教师,努力描绘校园文学和教育事业万紫千红的春天。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愿您在校园文学的园地里获得“富有”与“高贵”。
    祝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谢谢大家!






                                                                           2011年10月22日 曲阜

(本站讯)2013年11月2日至11月3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成功召开。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及颁奖典礼、校园文学委员会第四届年会、第六届北京市中学生校园文学交流会同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教师和来自北京市20余所名校的文学社团学生共500余人参加了论坛及各项活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苏立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吴思敬、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理事长顾之川、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北京市教科院教研中心中语室主任刘宇新、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亚兰及《文艺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编辑、记者,出席了开幕式。

2日上午9时,潞河中学学生诗朗诵《献给母亲的诗》拉开论坛帷幕。吴思敬会长致开幕词,李亚兰副区长致欢迎词,潞河中学潞园文学社学生代表致欢迎词,顾之川理事长、刘宇新主任先后致词,唐山市开滦一中特级教师张丽钧校长代表与会学校致词。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名家专场论坛”,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苏立康、著名作家张之路三位不同专业的名家,就校园文学的现状与前景、考试改革对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文学的实质与价值等话题作了专题研讨。

2日下午的名师“文学课堂”示范课环节中,北京一○一中学特级教师程翔、河北张家口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尤立增、北京朝阳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何郁、山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王岱分别上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教学示范课,并介绍了各自的教学思路。北京潞河中学潞园文学社社员和指导教师邵坤一起展示了社员作品赏评活动课。

随后,同步举行了“校园文学与文化强校”校长专场论坛和校园文学专题研究专场论坛。北京潞河中学校长徐华、广东深圳红岭中学校长田洪明、河北石家庄一中学校长田运隆、江苏沙溪中学校长李光耀、河北张家口一中学副校长张东兵、湖北宜昌十中学副校长黄莉萍等围绕“校园文学与文化强校”主题展开了研讨。各地校园文学社团代表广东深圳市中学生文联谢晨、北京四中文学社王楚达、浙江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张旺、江西临川一中文学社熊东云,课题实验学校、实验区代表宁夏西吉中学崔天祥、河北石家庄十七中步妍、四川攀枝花三十一中小曾国涛、山东东营一中胡爱萍、山东青岛四中特级教师林诗红等围绕“校园文学走进课程”主题交流了经验和体会。

论坛期间,举行了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及颁奖典礼。展览会于11月2日在潞河中学潞友体育馆举行,展出了来自北京市和全国各地的百余家学校及文学社团的介绍展板和书刊展品,异彩纷呈,蔚为大观。琳琅满目的社报社刊,令与会者目不暇接,争相阅读珍藏。本届校园文学成果奖从2013年4月启动征集评选,共评出全国示范文学校园12家(同时评出模范校长、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文学校园32家(同时评出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21家(同时评出模范校长、模范指导教师、模范社长),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团21家(同时评出优秀校长、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社长),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刊社报21家(同时评出模范主编、模范指导教师),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刊社报7家(同时评出优秀主编、优秀指导教师),专著一等奖5部、二等奖7部,论文奖一等奖27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8篇,校园文学新苗奖34名。11月3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3日上午举行的闭幕式上,通过了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宣言,校园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世龙致闭幕词,总结了本届论坛的特色、成果与收获。

同期举行的校园文学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成立了校园文学委员会专项业务机构“全国文学校园校长联盟”和“全国校园文学社团联盟”。

论坛呼吁校园文学指导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大力倡导和推动校园文学走进课程,把校园文学实践和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希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长、教师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学与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紧密关系的认识,使校园文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和载体,在课程中给校园文学以一席之地。希望广大学校努力实行校园文学活动的课程化,把校园文学活动作为语文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有机融合来定位,积极解决有关校园文学活动的师资、设施、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办好校园文学社团及自编报刊。希望语文教师在校园文学作品进入阅读教材、校园文学创作融入写作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使阅读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新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和鉴赏兴趣,促进写作教学改革。希望广大教师把校园文学活动的特质渗透和移植到语文课程及其他学科课程中,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走向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并重的目标,促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且进而辐射到其他学科课程。希望以此为抓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学校人文风气,孕育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转自中国教育文学网站)


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深圳)通知


本届论坛主题: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学文学教育行动策略


2011年10月, 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颁奖典礼、展览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功举办,入选2011年全国教育文化十大事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将引领校园文学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素质教育方针,研究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中学文学教育行动策略,总结交流全国校园文学发展优秀经验和成果,表彰近年来在校园文学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实地考察独特的深圳校园文学发展现象,为构建校园文学特色学校和文化强校、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发展开辟新视野新途径,经研究决定于2012年11月在深圳举办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同时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第三届年会。为筹备办好本届论坛和展览会,提前组织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有关事宜、方案通知如下:

一、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  深圳市教育局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深圳市红岭中学  深圳市中学生文联

二、举办时间与地点

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11月30日报到,12月1日、2日开会,3日离会)。6月1日起至10月30日组织评奖与报名,同时筹备会务,于11月10日前寄发评奖情况通知,告知具体时间和报到地点等事宜),地点在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中部。

三、参加人员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及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权威专家;全国中语会、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专家及校园文学研究课题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文学社团指导教师,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会员代表、理事、常务理事,热心于校园文学的全国著名作家和研究专家;各地语文教研员、大学教师、报刊图书编辑;深圳市有关领导,论坛参与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师生代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等媒体记者。

四、主要议程

1.开幕式(含颁奖典礼、首场专家报告)有关领导致辞,论坛主题工作报告,颁发“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专家报告。

2.全国校园文学社团成果展览会。全国各地优秀校园文学社团成果展,深圳市20佳文学社团现场展览会暨深圳少年作家报告会,深圳市红岭中学鹏翎少年文学院现场会。

3.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学文学教育行动策略”专场报告。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秘书长顾之川、副秘书长张鹏举等全国和深圳著名阅读与写作教学专家。

4. 青春文学专场报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著名诗歌评论家、博士生导师吴思敬,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等。

5.构建“文学校园”发展“文化强校”校长专场高端论坛。请与会校长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等办学理念,对构建“文学校园”品牌学校展开讨论。

6.校园文学研究会和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工作安排及项目规划。推选增补校园文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等领导机构人员;讨论组织“全国校园文学新苗培养计划”、“文化强校建设项目合作计划”、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评选活动等。

7.课题研究指导。校园文学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与“十二五”全国校园文学研究课题规划报告,指导各学校文学社指导老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8.学术交流。各地与会语文名师、教师作家、校园文学社团优秀指导教师围绕校园文学与社团活动主题开展经验交流与学术争鸣;与会全体代表分组进行经验交流。

9.深圳读书月和深圳文化现场考察。参观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评选活动等。

10.推出深圳青春文学精品工程。推出深圳校园文学社团培养的青春文学长篇小说或散文集专著图书5部左右,向论坛献礼。

11. 闭幕式。发布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深圳)宣言。

五、关于“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的评选

请按照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方案要求提前申报奖项(见附件,或登录“中国教育文学”网站下载,或向组委会办公室电话咨询,或通过电子邮件索要),参评不收评审费。为方便整理评审,申报时间分两段:第一段为2012年6月1日至7月15日,第二段为8月10日至11月10日。评选结果及时通知获奖单位,准备参会事宜。会议期间不受理参评材料。

六、其他会务说明

1.与会代表每人交纳会务费500元(含纪念品、书刊资料、参观、餐饮等,不足部分由承办单位资助),住宿费、往返交通费自理(住宿标准另行通知)。

2. 为保证会议接待安排,请参会者认真填写“参会回执表”各项,务必于11月10日前发至北京论坛组委会电子信箱。

3.本届论坛组委会下设北京筹备组和深圳筹备组。前期的成果奖评选、下发获奖参会通知与报名等由北京筹备组具体负责;其他会务工作均由深圳筹备组具体负责。

4.典型发言代表将根据获奖情况提前预约,与会代表可根据本届会议主题撰写发言材料(提前发送电子邮件),经组委会选定后另行通知。

5.为了方便、快捷,本通知均发送电子版。如需要纸质文件的学校,请与组委会办公室联系邮寄或在开会时交付。

七、本届论坛组委会机构人员

顾  问:白  烨  吴思敬  苏立康  顾之川  张鹏举  章景曙

主  任:王世龙

副主任:田洪明(校园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红岭中学校长)

谢  晨(校园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秘书长)

王光第(校园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办公室主任)

北京筹备组联系人:王光第010—57190971/13552038029

程兴勇010—89558069/13810976542

电子信箱:xywxgflt@126.com    中国教育文学网址:www.eduwx.com

申报材料邮寄地址:北京朝阳区慈云寺邮政局116信箱

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组委会(邮编100025)

深圳筹备组联系人:

陈  萍 0755-82026210 13714668045   电子信箱:szfthlzx@126.com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侨香路安托山九路3号红岭中学高中部

校园文学论坛筹备处(邮编 518049 )


本通知请登录中国教育文学网站下载:

http://www.eduwx.com/bhxx/ShowArticle.asp?ArticleID=8694



2012年5月26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二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暨2012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本次常务理事会的主要内容有:列席参加 “首届教师文学表彰奖颁奖典礼暨全国教师文学研讨会”,参加“全国教师文学创作中心”成立仪式和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表彰奖”评选活动启动仪式,讨论通过11月份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以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方案,讨论通过《打造“文学校园”建设“文化强校”战略合作方案》等。

出席会议的领导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思敬,副会长、全国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课题组组长章景曙,副会长、《现代语文》杂志主编桑哲,常务副会长、校园文学研究专家、诗人王世龙,秘书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钟湘麟,副秘书长、《中国教育报》编辑记者张树伟,办公室主任、教育专家王光第等;出席会议的常务理事有:山西大同一中校长刘平、张家口一中党总支书记于成东、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校长孟颜军、浙江义乌三中校长张敬政、深圳市红岭中学校长田洪明、深圳市教育局中学生文联秘书长谢晨、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一中校长覃润昌、浙江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校长吴祝华、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中学分校校长陈仕闪、石家庄市十六中校长周军山、河北唐山市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河北安国实验中学校长尹虎、山东曲阜实验中学校长王玉贞、黑龙江大庆市湖滨学校校长张殿臣、河北唐山玉田中学校长李和平、广东省深圳市育才第二小学校长王升平、宁夏西吉中学特级教师赵炳庭、浙江乐清市虹桥中学文学社负责教师陈友中、浙江义乌市第三中学文学社负责教师沈肖宝、江苏扬州教育学院附中邓养镇等,以及常务理事单位委派的理事代表石家庄一中米秉玺、江苏淮北中学赵同宇、山东日照市实验中学文学社负责教师代士晓等共49人。

会议首先讨论通过了新增补的理事单位及理事、常务理事,山东日照港中学及其党总支书记董玉磊、河北唐山市开滦一中及其校长张丽钧增补为常务理事单位及常务理事,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六中新任校长周军山、河北省安国市实验中学新任校长尹虎增补为常务理事;山东日照港中学副校长刘松珍、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校长张红兵、山西太原《科学导报·现代教育周刊》主编李恒灵、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第三育才中学文学社负责教师陈剑华增补为理事。由吴思敬会长颁发了铜牌和证书。

常务副会长王世龙代表秘书处向常务理事会汇报了研究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和今后的工作计划。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六个方面:(一)健全领导班子,发展会员,推举增补热情、积极的有识之士进入理事或常务理事会,担任领导职务,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园文学发展团队;(二)编辑出版了《校园文学通讯》4期,创办会刊《文学校园》(已出版8卷,以其鲜明的、高品质的文学教育特色,赢得了名家和校园师生的好评),协办会刊《中学生》杂志,与其共同举办“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成为有良好声誉的大赛活动之一);(三)承担的“十一五”教育部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指导几所学校从校园文学的角度成功开发校本课程教材,2011年4月17日在北京潞河中学成功举办课题结题培训会议暨第三届“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论坛”,5月14日《中国教育报》4版“特别关注”采访,以“校园文学,给学生求真向善的力量”为题几乎整版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四)和全国中语会联袂主办的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2011年10月21至24日在山东曲阜成功召开,《中国教育报》11月13日整版发表了王世龙的介绍文章《校园文学铸就滋养学生内心的阵地》,同时发表了张家口一中牛学军校长创建学校文化特色的介绍文章《文学校园,梦栖息的地方》,还发表了该校著名语文特教师尤立增的散文诗,11月14日又整版推出了8家校园文学社团作品,引起强烈的反响,年底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1年度教育文化十件大事之一;(五)今天举办的首届教师文学表彰奖颁奖典礼暨全国教师文学研讨会;(六)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特别是以校园文学为途径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写作水平,编辑出版“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9套(冰心生前题名),积极为学校文化积累创造条件,提供高质量的编辑出版服务与发表平台。对2012年及今后的工作计划主要有:(一)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六个中心”(全国校园文学课题研究指导中心、全国文学校园发展中心、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交流中心、全国教师文学创作研究中心、全国校园小作家创作中心、全国校园文学培训中心),逐步建立中国校园文学资料馆(全国各地校园文学社团及其指导教师、培养起来的校园小作家,留下了许多文学社自办报刊等资料,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资料馆”将做好这些历史资料料的整理与收藏工作);(二)宣传课题研究成果,做好和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联合策划的全国校园文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构建校园文学课程(开发成熟的校本课程教材,建立课堂、课外实践活动、选修课等为一体的立体化的大语文教学模式),对写作、作文等概念进行新的定位,重构写作课程在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改变学生固定化、套路化、模式化的写作思维,使其走进自主式、开放式、个性化的写作天地),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学增添活力,更是为学校文化核心建设增强凝聚力;(三)办好“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四)选取代表性学校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合作方案”,制定科学的校园文学评价机制,发现先进,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举富有文学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新型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样板作用,组织专家评估鉴定并推广经验。(五)办好中国教育文学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团体会员单位及个人链接服务,同时将“教师文学”频道扩大,另创建专门网站“中国教师文学网”,做好教师文学创作中心及第二届教师文学表彰奖活动;(六)整合“文心雕龙杯”全国新课标写作大赛活动,重新定位,有效配合校园文学社团教学活动,可由常务理事单位轮流主办或分点承办;(七)筹备“校园文学新苗培养计划”,建立“校园小作家培训基地”,发挥特长班培训的优势,和学校一起研究实施方案,为学生的文学特长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八)开展以“让文学走进校园”为主题的文学教育活动,组织校园文学社团师生评选“我最喜欢的作家、诗人”,制作“年度作家、诗人排行榜”等。

王世龙副会长最后诚恳地说:“以上向大家介绍了研究会工作情况及今后的打算,肯定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需要各位的指导与帮助,希望多提出良好的建议,我们再不断完善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我们将不遗余力做好工作,积极为大家服务。愿研究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常务理事、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秘书长谢晨对启动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做了汇报。从去年曲阜高峰论坛谢晨代表深圳市中学生文联和深圳市红岭中学申请承办第二届论坛后,引起研究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常务副会长王世龙先后两次前往考察了红岭中学和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校园文学的先锋在深圳”。从古老的文化圣地曲阜跨越到现代经济文化发展最前沿的深圳,对校园文学的发展之路赋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态势。本届论坛的主题商定为“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学文学教育行动策略”,彰显了论坛与时俱进、高屋建瓴的智慧高度。新一届论坛组委会在吸取第一届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论坛活动方案,将以实地考察独特的深圳校园文学发展现象为亮点,总结交流校园文学新成果、新经验,为构建校园文学特色学校和文化强校、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发展开辟新视野、新途径。谢晨表示,深圳将制作出丰盛的校园文学高峰论坛“菜单”,包括校园文学成果奖颁奖典礼、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主题专家报告、构建“文学校园”特色学校校长论坛、各地校园文学教学活动成功经验与学术争鸣专场交流、“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导申报专场报告、深圳青春文学报告会、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评选发布会等,为与会代表摆出“百花齐放”的宴席,共享校园文学给我们的教育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谢晨的介绍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纷纷表示将积极配合论坛组委会办好第二届高峰论坛活动。

深圳市红岭中学校长田洪明对承办第二届高峰论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介绍了与深圳市同龄的红岭中学的办学规模和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学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对举办高峰论坛的意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表达了举办论坛的信心与希望之情,向各位常务理事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在深圳市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市教育局支持和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的具体配合下,将以一流的水平把第二届论坛办出特色,积极为校园文学及其文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副秘书长张树伟向大家汇报了秘书处起草的《建设“文化强校”战略合作方案》。方案分“文化强校”战略合作背景、合作目标、合作思路、合作内容、实施步骤五部分。方案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校园文学在素质教育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发思维、培养能力、健全性格、增强素质的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进行“文化强校”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品质,推进学校发展的新举措。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发挥校园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文化强校”建设服务,是形势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本会将与有关学校合作,依靠国家级的专家团队,通过培训与实验、实践和发展、总结与提升几个步骤,扎实、有序地实现预期目标,激活学校文化积淀,弘扬学校文化特色,以校园文学为切入点,从创建“文学校园”入手,整合优势资源,为学校全面实现相关目标做好信息咨询、专业指导、学术服务工作,努力打造“文化强校”。

建设“文化强校”方案,引起了各位理事的热烈讨论,对该项目活动的实施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本会将选择几所有条件的学校做实验,开展实践工作。

秘书长钟湘麟就“十二五”校园文学课题研究的进展与前景做了汇报。他以大量事实说明了校园文学研究站到了一个新起点、集结起一支新队伍、涌现出一批新成果的可喜成绩,并期待实验学校、实验区队伍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学者型校长、学者型教师队伍在校园文学课题研究中成长得更迅速。

最后,吴思敬会长作总结讲话,在讲话中除了对秘书处的工作提出要求外,还重点谈了研究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常务理事会建设问题。他说,研究会要发展,要取得研究成果,关键是要有一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希望大家在今后工作中发挥常务理事的作用,尽到常务理事的责任,为校园文学发展作应有的贡献。

(秘书处)








校园文学概念与特点


(说明:转自本人1998年著述、2007年正式出版的《校园文学与创作》第二讲“校园文学概说”。作为校园文学研究资料,首次在网上发表,以便同仁参考。)


校园文学是新时期教育发展中所涌现出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校园文化的一翼。这种文学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的产物,它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蕴含着二者相结合的发展规律,是促进素质教育的体现。但是,关于校园文学,目前尚无系统专述的理论体系,而我们要创作出校园文学精品,需要了解它。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校园文学的定义范畴及其特点、我国校园文学史、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我们再进一步研究。

一、什么是校园文学

翻开文学史,所谓“校园文学”尚无记载。“校园文学”的形成,是从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学的再度繁荣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的要求,使全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与关怀进入了首要地位。同时,青少年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越来越高,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青少年来说影响最广泛。于是,在我们的校园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文学社团,涌现出了一大批小作家、诗人、他们在校园里开展读书活动、出墙报、办手抄报、出油印小报,发展到编辑印刷与国家公开发生的报刊相媲美的自办内部交流报刊…不少学生的作品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的还获了各种各样的奖,作品被改编成电视、电影剧本搬上了荧屏和银幕。这种文学现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淅被社会关注。各级报刊纷纷开辟专栏,1989年应运而生的《中国校园文学》杂志在北京创刊,成为一面大旗。于是,“校园文学”蓬勃发展起来,给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重要的一旅。

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学?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界定它的定义范畴?

“校园文学”这个名称是由校园里所发表的文学作吕面约定俗成的,不是学术理论界创造的。我们探究它的理论,要根据现象及其客观规律,全面地考查、总结、论证。

台湾《联合文学》1989年3月出版的第53期开辟了一个“校园文学特辑”,在首篇文章《所谓“校园文学”》中说,“校园文学”一词,指的是大专及中等学校学生的文学作品,校园文学作者随着学生身份的取得或丧失而进退于这个集合词的辖区。显然,台湾“校园文学”的含义专指学生的文学作品。

1985年,前苏联《文学报》经“文学与学校”为主题 进行了全民性的讨论,其主旨是,怎样发挥以校园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学校中的教育作用。许多读者和作家都认为,学校题材的文学作品,应该反题材内容 延伸到校外复杂的社会中去,通过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反映学生的思想性格和成长过程,从而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现实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可见,他们校园文学的概念,并非完全界定在校园内。

在我国,关于“校园文学”的界定也不完全相同。有人认为“校园文学的出发点在校园,归宿点却在社会,凡有利于师生道德情操陶冶、传统精神文明发扬光大,有利于全格人才的健康成长的,皆可谓校园文学。”(余琳)《校园文学之我见》原载《校园文学导报》1996年1月)这个含义笼统了;还有人认为“顾名思义,校园文学即为学校范围之内的文学。一般说来,校园文学是校园师生自己创作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具有短小、精悍、清新、健康、向上的色彩。”(岳斌《关于校园文学的思考》原载《校园文学导报》1995年创刊号)这个界定的范围以狭窄了。

还有人把教师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列入校园文学。在校园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特别是语文教师或者说身为教师的作家,为培养文学新苗、发展校园文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些教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创办文学团,一起开展文学社活动,在辅导学生写作的同时逢己也坚持创作,成为校园文学的火车头。但是,教师毕竟是成人,是社会中的一份职业,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划为“校园文学”,比如,有的教师作家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就不是。因而,可以把“教师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去研究。

《中国校园文学》1993年笔1期发表了牛雅洁《谈“校园文学”》的文章,从两方面对“校园文学”概念进行了界定:(1)所有反映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作者包括学生、作家各一切社会人士;(2)学生所写的一切文学作品,其内容包括校园内外。这种界定的范围是较全面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没有揭示出“校园文学”概念的确切内涵。

考察我国校园文学的发展过程和现实情况,特别是研究当代校园文学的许多作品,我们看到推动校园文学发展的主流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文学”和“大学生学”。据有关报刊调查,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就有上万个,几乎遍及城乡初中、高中、中专、技校等各类学校,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国有名的就有几千个。在当代文坛涌现出来的青年作家,大部分是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成果的,也就是说,是校园文学培养了他们。

校园,学生是主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构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而学生以是受教育者,因此,如何写好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从校园认识社会并写出文学作品,如何发挥“校园文学”在学校中的教育作用,是“校园文学”的主要任务,也体现出“校园文学”的内涵。

综上所述,校园文学是指学生时代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者通过校园生活反映社会人生的、主要为学生欣赏和接受的文学。

有人说:“校园文学”就是儿童文学。”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作为各种领域中的文学“品种”,都不是绝对“独立”的,都有多边关系。校园文学与儿童文学的界限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更是存在着交叉和模糊的现象。儿童文学是指以少年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少年儿童”包括还没有上学的“婴幼儿文学”而校园文学主要面向大中小学,经青少年为主要对象。还有人以“青春文学”、“少年文学”来命名,这些都是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文学,按人成长的规律顺序应排列为“儿童文学”(幼儿、小学生文学)、少年文学(初、高中文学)、青春文学(高中、大学生文学),这些也都不能截然分开,都有交叉模糊的现象应归于“校园文学”之中。

也有人说“校园文学”的提法不科学,它从概念上局限于校园,其外延小。从“文以截道”而言,不能体现出校园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不能确切地概括这一文学现象。尽管这一名称已约定俗成,但从理论上难成体系,不便于研究、发展。这种意见不无道理。

1993年笔者在《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总序中提出了“教育文学”,其中说:“这个概念比‘校园文学’的范畴要大,可囊括‘儿童文学’‘中学生文学’‘大学生文学’‘教师文学’等一切以教育(不仅仅是校园教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关于“教育文学”理论,我将在《教育文学论稿》中阐述。总的来说,教育文学就是倡导经学校教育为题材,或者弘扬社会正气、塑造民族精神、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具有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教化特点的文学作品。正如教育作家韩作黎先生所提倡的,要创作出像前苏联的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电影《乡村女教师》,像我国叶圣陶的《倪焕之》、柯岩的《寻找回来的世界》那样的优秀作品。使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泶生(或读者)在“本性自由”的文学创作吕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在阅读欣赏、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融入心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我国校园文学发展史初探(略)
   三、校园文学的特点及其创作导向
    综览校园文学的发展史,分析研究校园文学作品及其发展的背景,特别是80年代以来新时期校园文学迅速成长的状况,我们看到,校园文学是和文学社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校园文学产生和发展的一大特色。但我们这里主要从作品本身研究它的特点。
校园文学联系着教育和文学两大领域,决定了在当代言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校园文学比一般社会文学有着更强、更富有成效的审美教育作用。为着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校园文学作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食粮,有着更纯净、更富有营养性的要求。这种教育作用是由校园独特的环境决定的。
    关于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问题,文艺界曾有过相当激烈的争论,就是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反对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文学就是文学,是艺术,但是,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凭借艺术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形象通过娱乐、审美传染着读者,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着人。只不过这种教育人的方式是艺术化的。如果一个人去阅读了格调低下的作品,特别是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那就起到反面教育作用。而我们的校园文学就是坚决抵制那些具有不良倾向的创作心态。一个作家思想越高尚,情感越纯洁,境界越开阔,以生活的评价就能正确、深刻更富有超前的人生导向,他的作品的教育作用就越显著。当然,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决非生硬的说教,校园文学既是文学,就应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艺术效能。无论如何,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以审美为其特质的文学,它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提高,使人心灵净化,使人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性格变得更为健全,更具智慧,在贴近人生与宇宙的真谛中,获得至高的精神享受。这是一种人格、素质升华的效应。这也是提倡素质教育扫需要的。
    校园文学的教育特点不仅体同于成人作家的作品中。学生在接受、欣赏大作家们的作品时,自身也开始进行创作。文学的魅力使他们在追求中促进成熟,过早地或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学生时期,成长的任务在于认识事物、体验世界,从吸收知识、感触人事中追求美好。对他们来说,充分发展幻想、想象、感知世界的能力,也是一种“教育”过程。在创作中,“自我完善”,使心灵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受教育的目的。大量的学生作品,形成了校园文学的主流,从学校涌向社会,涌向读者,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
    校园文学的教育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特别是教育界、文学界,对如何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有了争论,对其创作要求有别于一般社会文学。他们不赞成在校园文学中过多地描写犯罪、家庭矛盾等内容,反对那些庸俗不堪的爱情描写,反对恐怖凶杀而具有刺激精神的描写,反对那些消沉厌世的情调和牢骚怨世的情绪的作品等等。总之,他们都从教育角度出发去要求校园文学创作,否则,校园文学也就失去意义了,根据学生的特点,校园文学应当以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勇敢、正直、诚实等做人的美好品质为主要内容,以追求真、善、美为主题。
    校园文学的独特的教育作用是其自身的特点,也是适应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的需要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校园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与形式上的不成熟性和新颖美与创造性的统一。这里指的是大中学生的作品。这个特点是由青少年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所反映的。
    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缺乏必要的文学修养、创作经验和写作技巧而显得有那么成熟,往往具有模仿、斧造的痕迹。但是,这些不足正表现出校园文学的特色,他们不受“技巧”的约束,不循规蹈矩,全凭真情流露而定出活生生的新鲜味。文学作品重在创新,而青少年的思想最活跃、最真纯,不伪装,不保守,最富于敏感想象、激情,这正是创新的内驱力。他们在创作时,尽管构思不是那么全面严密,但写其已经认识的部分,就毫无顾忌地倾吐心意,尽情挥洒。成长着的枝叶是新嫩可爱的,成长着的思想和写作水平,也往往露出新颖和创造的美。我们阅读许多同龄人作品,感觉到那勃勃的生机的青春气息,如新春蓓蕾,充满着开放的力量。这就是校园风格。
    富于幻想、新奇,具有冒险精神,和较强的趣味性,是校园文学又一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小说、童话、科学文艺、校园戏剧小品等体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张之路的长篇小说《第三军团》得到印证。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是不安分的。儿童时期往往是在神话传说、童话寓言伴随下度过的。他们从这些作品中获得了智慧,吸取了营养,插上了翅膀,然后再去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少年时期,更富于幻想,喜欢猎奇冒险,对宇宙充满着飞翔的欲望。一种创造的形象为现实生活中所未曾有过的,超常的新奇的东西出现在了文学作品中,像孙悟空、美人鱼等文学形象。这种创造性想象就是幻想。因为幻想,使青少年描画美好的、全新的生活图景,带着心灵超越现实,进入了全新的、自由的未来境界。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使那么多青少年在“幻想”的王国里,创造着校园文学。
    校园文学还有一个特点是对生活充满热情、激情,既洋溢着时代气息,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外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句话,要想真正听取时代的脉搏,那就去贴近中学生的胸口。青少年,有朝气,有理想,热情激扬、敢于追求、拼搏向上。青春,是美丽的花季,是绿太阳红月亮,一切都是美好的。在青春的天地里容不下丑恶与谎言。改革开放,经济潮流,各种思潮向他们涌来,涌进校园。正义与邪恶,文明与腐败。爱与憎,随着他们的成长而逐渐辩清。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事情,他们表现出疾恶如仇,却有困惑无奈。于是,他们以饱蘸激情之笔,或颂扬,或鞭挞,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校园文学面向社会,增强了作品的厚度和广度。
    此外,校园文学作品的语言清新、明朗、纯正、规范,与社会上有些作品相比也是一大特点。此多不述。
    综上所述,正因为校园文学是以学生为主题创造的,才有以上特点,才使“校园文学”立足于文坛,独树一帜。校园文学是作家的摇篮,是当代文学的苗圃,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力军。随着校园文学的发展,其特色将更成熟,从整体上形成“独立”的校园风格。
    四、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
    1996年春节前夕,我随同校园文学研究中心的两位老师去拜访著名校园文学作家、教育家韩作黎先生。韩老首先谈到我国文学创作队伍目前所面临的年龄结构老化问题,青年作家和后备力量产生严重不足的局面。他说,中国作家协会的5000名会员之中,40岁以下的会员只有400人,仅占总人数的8%,30岁以下的会员寥寥无几。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文学事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情感、想象、创造及生活问题。从这方面看,校园文学任重而道远。当然,搞校园文学不仅仅只是培养大作家,还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增强素质的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韩老还说,实践已经证明,校园文学活动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好形式,重在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他还呼吁:社会上相当泛滥的是武打、言情、惊险的东西,这对教育新一代是十分不利的,文艺工作与教育工作应该紧密配合起来,校园文学应是文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生力量,校园是文学的一片沃土,需要广大教师和作家们共同耕耘。
    这番话,道出了校园文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1300多年前诞生的科举制度,到今天的大学入学考试,成为我国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模式—闭卷考试。一场考试决定了莘辛学子的命运,高考指挥棒误导了教育方向,考场靠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在考试的科目里钻牛角尖,不考的科目靠边站,用的是一套比较简单的硬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灌注法,使学生不胜负荷,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使教育走进不惜以牺牲个人特长、有碍身心发展为代价,以求考场得高分的功利主义的“应试”死胡同。面对我国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现状,许多有识之士频频亮出了黄牌,上至教育专家,下至普通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一些问题,并取得了可贵的经验,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素质教育讲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来教育引导,以全面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发展特长,培养适应时代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翼,自然被素质教育所重视。而校园文化的基础来自语文课的教育,因而,作为学生要重视语文课的学习。不是死学,是要灵活的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教育比其他课程显得更重要,因为语文竟课内外、校内外、学校、家庭、社会连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网络,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和他的学生语文教师张国生共同创立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模式,是素质教育的突破,也有利于校园文学的发展。“大语文教育”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而把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是“大语文教育”的精髓。
    为什么呢?特级教师顾黄初说:“语文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由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狭的笼’与语文教育天生不容。”
    其一,语文和文学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的。这一特点决定“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思想就会枯竭,语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如果把学生关在教室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隔绝,只一味地接受枯燥乏味的训练,岂非花盆中栽树、温室里育苗?正如语文专家、诗人刘国正所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就没有了实际内容。”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语文的渠道。由于语文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就是学语文的好机会。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和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新语文学习领域___影视语文学习、电脑语文学习。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
    其二,人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又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着德、识、才、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德”包括思想品德、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能力等;“识”是指生活见识和生活积累,总是见识越丰富,积累越厚实的人,语文能力越强;“才”,即今天所说的智力与才干,包括先天的资质与后天的培养,总是智力越好,越有才干的人,语文能力也越强;“学”是知识积累,不仅是语文一方面的,还应包括其他各方面,也总是知识越丰富,语文能力越强。而这几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学”主要靠语文外,其余都不可能仅凭语文课堂所能形成,必须依靠各科共同努力,依靠社会生活与语言实践。
    遍览中外文学史和文人传记,可以发现,语言文学上有大成就者,往往不是单靠学校培养,更主要的是靠他的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即依靠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司马迁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成为“诗仙”与其游历山河不可分;杜甫“国家不幸诗人幸,活到沧桑句变工”,是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作;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靠的是他曲折的人生;还有曹雪芹,还有高尔基,等等,无不是依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大语文教育”实质上跟校园文学有着相同的意义,校园文学就是“大语文教育”实质上跟校园文学有着相同的意义,校园文学就是“大语文”,都体现着以素质教育为目的。而将二者相互结合,将校园文学活动成为“大语文教育”更高层的部分,会更完善。
    李岚清曾指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校园文学正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校园文学社;;团形式以是校园文学的一大特色,是一个直接实践的园地。
    校园文学要和美术、音乐等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的特长,让受教育者在具备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文学艺术修养,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通过文学活动与创作“自我完善”,发展他们的身心,挖掘他们的潜能,启迪人们的智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决策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适应能力。一句话,通过文学的兴趣与诱惑力,引导、挖掘、培养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况争、发展和创造的综合能力,同时,又使受教育者在文学的熏陶中具有责任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爱因斯坦说过:“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校园文学属个性教育、个性培养。个人的志趣、特长是一笔巨大的素质财富,只有通过注重个性、特长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据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发现表明,让孩子学习艺术课有助于智力提高,提高他们的读、写、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而文学艺术自然成为重要内容。一个人从小就追求文学艺术,一定会使智力超群。1930年主持青岛大学国文系招生的闻一多,毅然接纳臧克家入学,不因臧克家的数学考得一塌糊涂而割爱,仅据他一则“三言杂感”写得鞭辟入里、超凡脱俗而破格录取。要按“应试”看总分的录取标准,臧先生只有名落孙山,一代诗宗就可能被埋没。当然“闻一多”现在也有,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到1996年,从校园文学培养出的优秀中学生作家诗人被大学中文系免试特招的不下百名,但大多的还是捧着诗歌挟着散文被拒之门外。
    1912年,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教育方针之一:“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然而在当今社会,作为“文学教育”基础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已成为孩子们日益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开始全面实施,为我们校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环境。愿校园文学在“园丁”和莘莘学子的辛勤耕耘中,开出更灿烂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

中国校园文学三十年:勃兴与发展


王世龙   王晓莹

(发表于2008年12月21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有删节,本文为原稿)


透视20世纪的中国文学,1919年“五四”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成为新文学的摇篮。1976年以悼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为主题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拉开了新时期当代文学创作的序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学彻底摆脱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政治束缚和在文学创作中的种种禁区,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等文艺思潮的涌现,新的题材领域不断开拓,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断呈现,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使文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民主革命时期的老作家焕发了青春,不断有新作问世;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中年作家以旺盛的创作力,成为文坛的中坚;一大批文学新人以先锋的锐气,相继脱颖而出。特别是进入80年代中期,文学社、诗社团体从城市到农村遍地开花,宣言林立,可谓流派纷呈。于是,以中学生为主流的校园文学社团也乘兴而起,校园文学应运而生,很快树立起“校园文学”旗帜,这跟“五四”文学精神一脉相承。如果说世纪之初“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活动在校园里就埋下了文学的种子,那么到了世纪末一经春风破冰萌芽,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很快蓬勃发展起来,有了自己的名分与阵容。翻开有关报刊,各地中学生文学社团(包括大学生,甚至小学生文学社团)频频闪亮登场,校园文学作品万紫千红,各种校园文学选本与专著也琳琅满目,不断涌现出小作家、小诗人。改革开放30年,校园文学为中国文坛不断增添新鲜的血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为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成为中国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学社团:校园文学兴起的标志


“文化大革命”十年封闭了校园文化生活,给校园师生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而一旦把枷锁打开,人们对自由的艺术的渴望就显得异常强烈。而直接起到引领作用的是那些长期受压抑而热爱文学的教师。有的一边自己创作,一边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有的干脆把那份追求文学的梦景和热情托付给了学生。于是,他们带领学生大胆地办起了文学社,指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在文学社团自办的报刊发表,或推荐给国家报刊,或组织参加正规的作文大赛,把握着社团能够健康地发展。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他们敞开了走向成功的大门,但高考升学的路又变成了羊肠小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题海战术使他们越来越枯燥无味,又形成了一种封闭性的死胡同。单一灌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他们自己为自己寻求精神解脱,追求美的生活。许多中学生开始从高考的紧张焦躁中,寻找乐趣的“叛逆”开始,以极大的好奇、兴趣与敏感,悄悄地写起了诗文。于是,文学社团的建立适应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有了写作训练的平台和心灵飞扬的空间。

文学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美的独特的诱惑力,使每一位天然趋向浪漫的少男少女对她情有独钟,而一旦爱上她,即使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办报办刊,开垦试笔的园地,从班级黑板报、手抄小报到校级油印报刊,发展到激光电脑照排、跨地区跨省的内部交流报刊,栏目丰富多彩,印刷编辑十分讲究,甚至可与国家公开发行的报刊相媲美。

从1984年开始,是校园文学社团大量涌现的时期。全国的语文报刊及有关少儿文学刊物,为文学社团的发展推波助澜。他们抓住这一新生事物,开辟专栏,介绍各地的校园文学社团,发表学生的作品,从而扩大了校园文学社团的知名度,促使社团大量涌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从1984年开始开辟“文学社团芳名荟萃”专栏,分批分期刊出各地2000余个学校文学社名录,后来还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文学社团手册》一书;1984年10月创刊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开辟了“校园文艺”专栏,专题介绍校园文学社团;《语文报》在1984年举办文学活动全国仅有百余家文学社团,而到1985年举办“春笋奖”征文时就有1500个文学社参加了,1986年创办的《中学生文学》月刊成为校园文学社团的重要阵地(可惜《中学生文学》至1989年停办)。其他如《作文》《作文通讯》等全国所有的中学生、少儿报刊都几乎把焦点对向了校园文学社团。1989年《中国校园文学》在北京创刊,使校园文学社团走向了发展的高潮。

从1984年至1989年是校园文学社活动的爆发期,也可称为校园文学的“青春期”。这些文学社团都是自发组织创办起来的。有的开展了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有的至今仍活跃于校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校园文化的窗口和语文教学的有力帮手。

在校园文学社团发展中,得到了许多老作家、诗人及教育专家都热情支持与关注,如冰心、臧克家、韩作黎、刘绍棠、刘国正、谢冕、陈建功、毛志成、吴思敬、叶延滨、林莽等等,或讲课、或题词、或作顾问、或推荐作品,他们闪闪生辉的大名走进了校园文学社团的报刊上,走进了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可以说,无论是著名老作家,还是发展中的中青年作家,都与校园文学社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他们文学精神的深刻影响。

随着校园文学社的兴旺发达,一些青少年学生及热心的教师,再不满足于将文学活动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逐步走向跨地区、省乃至全国性的交流。较早的如1983年上海部分学校联合成立的“上海中学生文学社团联谊会”,主要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以学生为主开展活动,1985年该会会长、华东师大一附中学生叶青又创办了“上海中学生诗友会”,后改名为“上海中学生实验诗社”,编辑活页诗选和探索诗选等。1985年《语文报》社举办全国第三届中学生文学主题语文夏令营时,以胡耀松(湖南湘乡一中红杏文学社)、程金阶(湖北汉川师范独光文学社)等为主发起了“中南地区中学生文学社团联合会”,他们不仅创办了会刊《南雁》,而且还进行了“南雁”征文评奖和优秀社团评比,举办中学生文学夏令营,为中南地区中学生文学社团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同时,湖南隆回二中未满16岁的高一学生马潇潇带头,联合安徽合肥的几位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发起成立了“中学生诗歌学会”,并创办《青少年诗报》(臧克家题写报头),成为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产生了较大影响。1986年刚刚中学毕业的黑龙江校园诗人姜红伟创办了《中学生校园诗报》,率先打出了“中学生校园诗”的创作旗号。这一南一北两个学生组织,使学生文学社团走向了横向联合。在这期间,首都北京的中学生办起了“首都中学生诗社”、北京海淀区“小作家协会”、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期,在天津新蕾出版社的支持下,由全国各地部分骨干文学社指导教师发起成立了全国中学生文联,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文学社团活动达到了高潮。由于这个组织未经国家许可,好景不长,便走向了分散的局面,后来转变成了全国中语会的下属研究机构开展交流活动。此后,全国各地有关未被国家批准的校园文学社团组织此起彼伏,如“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研究会”(由原中南地区中学生文联发展而成)、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黑龙江兰西)、校园作家协会(河北邯郸)、校园诗歌协会(黑龙江)等,到90年代末逐渐平静下来。进入新世纪,《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和全国中语会合作举办了几次“全国校园文学研讨会”,为文学社团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与中学校园文学社团相比,大学生文学社团没有那么热闹,相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比较成熟了。他们往往把目光投向文坛,即使办起文学社也不像中学生那样热衷于活动,而把精力倾注于创作上。特别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社团,突出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们雄心勃勃,树旗宣言,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自己的“流派”,以“先锋”的锐气“痛击诗坛”,试图写出惊世之作。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1990年《诗歌报》分别举办过诗歌社团大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自创的诗歌社团。1984年在南京某大学创办了内部交流性的《他们》诗歌杂志,主要作者有韩东、于坚、小君、丁当、吕德安等。同时,重庆大学以大学生尚仲敏为主成立了重庆市大学生联合诗社,并创办《大学生诗报》,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校园诗人。上海复旦大学诗社为主办有《大陆》和《海上》杂志,主要作者是孟浪、郁郁、王寅、陆忆敏等;广州暨南大学的大学生们创办了《红土诗抄》,主要作者是黄灿然、杜爱民、陈寅等;1986年3月以王琪博、尚仲敏为主成立了四川省大学生诗人联合会,并主办《中国当代诗歌》,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给大学生诗群融入“第二次浪潮”成为“第三代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90年代,北大的“五四”文学社,西北师大的“文学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的“十三月”文学社,华东师大的“夏雨诗社”,首都师大的“唳天”文学社,厦门大学的“鼓浪文学社”等,一批校园作家、诗人陆续出现,代表了大学校园文学的风貌。

总之,从中学校园到高等院校,文学社团遍布全国城乡校园,其人数之多,活力之旺,势头之猛,几乎占据了文坛的前沿,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这些文学社团,由纷乱到平静,由幼稚到成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对我国教育与文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到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新课标提倡“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这使校园文学活动逐渐由个人自发行为逐渐成为学校承认的一种教学方式,将为校园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小作家小诗人:校园文学盛开的花冠


校园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创作者是学生,读者也是学生,即学生“自画青春”,自己写给自己看。在经济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的年龄代沟越来越大,而同龄少年人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交流与表达易引起共鸣,因此以往成人文学的话语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阅读兴趣,他们要突破成人作家所写的“儿童文学”的界限。

校园文学的崛起,是从诗歌开始的。青少年时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富有理想,勇于追求,富于热情,喜欢想象。人们说,诗是属于青少年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没有不喜欢诗的。即使不写诗,诗情诗意也始终牵动着年轻的心。因此,当中学生们认识文学并舞文弄墨时,首先被诗歌吸引了,诗歌成为生命中美丽的花环。80年代初随着新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繁荣,特别是当代诗歌的发展像春风一样吹醒了阳光雨露下的孩子,大环境给他们早日破土的机遇。1980年9月,开放的中国第一次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儿童诗歌比赛”,这次大规模的征文活动一下子激活了校园,据悉我国各民族少年儿童共有9万多首诗作参赛,湖北小学生刘倩倩(当时9岁)荣获了菲亚利奖,白蕾、周正颍、田晓菲、戴群、韩晓征、刘希红、赵敏等7位两作品获得了国内奖。此后,国内许多报刊相继开展了儿童诗的比赛活动,扩大儿童诗版面,推出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小诗人。对这一新现象,出版社及时为他们出版了个人诗集或多人诗选集,中国少儿出版社首先推出了《中国小诗人诗选》(收29位100多首),使那些专吃“儿童文学饭”的作家们大为震惊,使儿童文学的内涵也因此而变宽变广。

随着校园文学社团的勃兴,涌现出了一批批小作家、小诗人,他们的作品纯真、质朴、清新,思想与形式上的不成熟性又体现出创造性与新颖美,富于幻想、新奇的冒险精神而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学阵容,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新春的气息与希望。许多报刊纷纷出台,开辟“校园文学”,争相发表他们的作品;各级出版社开始是出版各种校园文学丛书选本,而后来又操作出版个人文学专著,一度成为出版市场的热门,而至今不见消减。

展示80年代中学生文学创作成果的主要有《我们这个年龄》《中学生诗歌选评》《小作家丛书》《中国当代少年诗人诗选》《当代中学生诗选》《中国小作家作品选》《少男少女抒情诗选》《中国当代少年诗人100家》、《当代中华少年诗人大辞典》等;到90年代中期出版的有《当代中学生散文选》《中学生文学创作丛书》《寻找成熟——九十年代中学生文学社团作品选评》《中国校园诗100首》、《校园诗星作品选粹》等。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就“中学生文学”方面有出版书籍200余种,除了选集,还有多人合集、个人专集。其中较全面反映中学生文学创作风貌的大型系列丛书有高巍主编的“文学新星系列文学丛书”《中国青春》(四卷),由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刘绍棠作序,比较全面地选收了1991年前80年代出现的青少年作家群;1993年由冰心题名、王世龙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当代中学生诗歌散文选》,上卷诗歌选集《绿太阳》选收了200余位中学生诗人的优秀作品,下卷散文集《红月亮》选收了140余位中学生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与创作水平,是当代校园文学的一个总汇,也是了解当代校园文学的一个窗口”(见《文艺报》1997年7月24日)。

1985年诗坛权威《诗刊》特意召开了一次儿童诗座谈会,并且首次邀请了北大附中你我文学社的小诗人阎妮到会,对小诗人这一事实进行了肯定和关注。阎妮当时刚读小学,早就接触了诗歌,而写出了不少新诗,10岁就出版了诗集,14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小的会员。

北大附中你我文学社的何鲤也是位很有名气的小诗人,担任过首都中学生诗社第二任社长,1989年曾被推选为全国中学生文联第一任主席。何鲤13岁开始写诗,高中毕业时出版了诗集《生命的逗点》,并免试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

天津的田晓菲,她8岁写诗,10岁获得世界儿童诗赛国内奖,15岁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免试录取,此时已在《诗刊》《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不少诗作,并在新蕾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快乐的小星》《绿叶上的小诗》两本诗集,成为天津作家协会最小的会员,大学期间又接连出版了《爱之歌》等3声诗文集,她的《露》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9年她刚18岁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赴美留学深造,1991年进人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北京的任寰,1973年生于长春,因身染怪病,爸爸妈妈遵医嘱把她带回河北老家容城,进行异地治疗,病魔奇迹般地被赶走,她也奇迹般的在中国.南斯拉夫儿童诗赛中获奖,并且出版了《十岁女孩任寰诗文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产生了很大影响,接着又出版了《六一的风》(1986)、《未来乐曲》(1988)、《我心中的爱——任寰抒情诗选》(1990),其中诗集《六一的风》获1982—1988年少年儿童文学读物优秀作品奖,17岁时到北京八中读书,18岁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学时代就发表诗作600余首,是高产的小诗人。

随着这批“小诗人”的问世、生长,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典型,使文学更快地进入了校园。于是,教师和学生们一道创办的文学社越来越多起来。诗歌,成为少男少女们心中的神,以其强大的诱惑力把他们从“学好数理化,走到天下都不怕”的课本中拉出来。这时候,他们的诗歌已从早期奶味十足的儿童诗迅速迈人一个“年轻而老练”的新阶段,他们不再习惯用童雅的语言撒娇的语气描绘天真的梦幻,而是以一个“准青年”“准大人”的形象,将语言和思想积极从儿童诗跨人了中学生校园诗。

其标志是1985年以马潇潇(16岁,高一学生)为主创办的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青少年诗报》,使创作还不成熟但很有资质潜力的热诚的中学生们找到了阵地,到1991年出了16期,基本上把各级报刊初露头角的中学生作者联系起来。1986年姜红伟创办的《中学生校园诗报》,打出了“校园诗”的旗号。尽管刚出3期便结束,但却一如闪电,给骚动的海洋带来了暴风骤雨,影响到教坛、文坛。他们针对当时少年诗人们沉醉于童话、梦幻,局限于模仿、赶时髦这一弊病,主张将笔触投向校园,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自己的真情实感。但不久,这一主张又使一颗颗青春期的诗心,很死板地拘限于校园之中。在他创办后大约半年时间,又有一部分小诗人们举起了挑战的旗帜,成为“叛军”,使“儿童诗”开始向新“校园诗’’真正转变。此时,南京成立起一个《角落》诗社,发起人是当时正读高二的叶宁。他们主张从校园的林子里爬上来,把校园作为一个高度和看社台,从校园的角度去写比校园显得陌生的青春、人生和社会。他们的作品朦胧而不晦涩,轻巧而沉着、直接、自然,生活色彩十足。但“角落”也只维持了一年。辽宁朝阳第一师范学生成立了《凤雏》诗社,先后由该校学生陈亚军、老明等主持,开明的学校领导拨专款办起了32开铅印刊物,不但使本校产生了一个影响较大的校园诗人群,而且对其他学校、社团也是一个刺激和鼓舞。这些师范生都是从农村考来的,与《角落》反映城市生活的诗不同,是以浓郁泥土气息的乡土诗生长在校园。他们十分真诚地将泪水与欢笑付诸于哺育他们的故土与乡亲、时代与社会,歌颂劳动与自然、道德与责任。与《角落》一道,分别成为当时农村、城市中学生诗歌的创作方向。此外,中南地区还活跃着一个《怎样》诗社,北京有个“首都中学生诗社”,这些诗社遥相呼应,社团成为他们的根点和生存发展的依靠。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信函的有限交流,而渴望团聚,磋商诗歌大计,他们借助有关报刊举办的活动,不远千里相会于大江南北,比当时的大报大刊更有锐气,更全面地展示中学生诗歌创作阵容,有人称之为“中学生诗派”“中学生诗群”“校园诗群”,而他们自己称为“第四代诗人”。那时的中学生都是1970年至1975年左右出生的一代。

一批批走进中学校门,又一批批脱颖而出,他们的诗作从“内部”交流到大报大刊公开发表,或获奖,或选人全国性的选集,有的被翻译介绍,蜚声海内外,有的出版了诗集文集,过早地被吸收到各级作家协会,成为最年轻的会员。再如广西的黄咏梅,10岁开始发表诗作,14岁出版诗集《少女的憧憬》17岁出版诗集《寻找青鸟》,次年成为广西作协最小的会员;19岁的刘梦琳,就出版了6部诗集和童话集,和任寰同时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景旭峰,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诗作300多首,中短篇小说30万字,20余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出版诗集《风景中抵达》,被扬州师范学院免试录取,并加入江苏省作协;等。

青少年在诗歌的习练中学会了表达,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也开始写散文、小说等各类文体的作品。上海中学生卢新华,1983年在《文学报》上发表了小小说《柳眉儿落了》,首次以中学生文学形式触及到教育敏感的“早恋”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展开热烈地讨论;北京的韩晓征后来主攻小说,其中篇《夏天的素描》被论者称之为难得的描写青少年心灵与性格的文学精品;1986年第7期《中国》发表了17岁的眉毛创作的长篇小说《女高中生》,反响强烈,被有关报刊转载,一时间中学生们争相传阅;邱华栋,这位引起关注的当代青年作家,中学时即写长篇,早已出版了小说集《别了,十七岁》;等。

1996年10月《深圳特区报》连载了16岁深圳女中学生郁秀创作的反映特区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几天之内便赢得了广大读者。11月《特区文学》选载,该杂志一时洛阳纸贵。同时,深圳海天出版社印行出版,畅销全国,到1997年3月第4次印刷已达10万册,开创了校园文学图书畅销的最高记录。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六届评选中荣获优秀图书奖。《花季·雨季》为中学生写中学生的小说揭开了新的一页,标志着中学生文学走向成熟和校园文学发展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此后,校园内不断爆发出“小作家”“小诗人”或“校园作家”“校园诗人”,且年龄日趋低龄化,从中学生到小学生,作品数量日趋增多,文学表达手段越来越新,被称为文坛“少年军团”现象。如,18岁上海高中生韩寒出版《三重门》一举成名,被称为引导了一场80后写作风暴的领军人物,后来又连续出版《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等;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张悦然,其作《陶之陨》《黑猫不睡》等作品在《萌芽》杂志发表后,在青少年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并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转载,以后出版有《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等;2002年毕业于四川自贡九中的郭敬明,考入上海大学后,出版长篇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未至》,散文集《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等;1981年出生于湖南隆回的李傻傻(原名蒲荔子),被称为“少年沈从文”,《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打作者,出版有《红X》《被当作鬼的人》《李傻傻三年》等;北京人春树,1983 年生,2004 年 2 月成为美国《 Time 》封面人物,出版有《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抬头望见北斗星》《长安街少年和玩火》《2条命》《激情万丈》等;浙江人金瑞锋,1983年生,就读于四川某大学,被称为“80后鲁迅”,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被绑在树上的男孩》和散文杂文集《梦的传说》等。这几位是当前比较具有实力的“校园作家”,目前仍十分活跃,备受青少年推崇。

此外,浙江省德清一中高二学生、17岁的山村农家少女崔利静创作出以初高中学生校园生活为题材的27万字的长篇小说《零落》(2001年);17岁的河北邢台财贸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王柏出版了长篇武侠小说《战羽连雄》;17岁的陕西西安交大附中女生孙平阳继长篇小说《旋转的木马》,后又在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莹火》;17岁的吉林长春市高二学生谷阳15岁就开始写作,2001年出版长篇科幻小说《丛林里隐藏的秘密》等;北京女孩金今6岁时出版了诗集,被评为吉尼斯纪录最小的诗人,16岁上高中时创作20万字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2001年);2000年,16岁的福建中学生黄思路留学美国三个月写出了《十六岁到美国》,后来又创作了《第四节课是物理课》等;18岁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高三学生杨哲创作了25万字的长篇小说《放飞》(2001年);15岁的北京二中初三女生微妮写出13万字的长篇小说《为你重生》(2001年);15岁的张天天出版科幻小说《宇宙朋友》和《光体生命》(2001年);13岁的内蒙古包头市学生海啸写出了14万字小说倾诉心声《上学真难》;12岁成都少女古立坤出版长篇魔幻小说《魔法士传奇》(2003年);14岁的辽宁沈阳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刘天天撰写一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真心英雄》;9岁黑龙江佳木斯市男孩阳阳出版《时光魔琴》,美国财团以120万元人民币价格买走海外版权;广州市第113中学学生张蒙蒙9岁出版第一本专集《告诉你,我不笨》(1999年),此后陆续出版《告诉你,我不是丑小鸭》《童年,只有一次》《快乐伴我成长》《边玩边长大》《我的天空有彩虹》等;7岁湖北襄樊女孩方舟出版第一本书《打开天窗》,10岁时又写出第二本小说《正在发育》,14岁时已出版4本书;6岁半的江苏娃娃窦蓉写作7万字的小说《窦蓉流浪记》;天津的张牧笛小学六年级开始发表作品,一发而不可收,2006年读初三时以她的诗歌“纯净、轻灵、阳光、温暖”获得了“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首届“十佳小作家”第一名,2008年在读高二之时由《儿童文学》“90后”原创丛书隆重推出了她的三部书:长篇小说《走走停停》、诗歌选集《看不见的风在吹》、创意散文精选《像南瓜,默默成长》;等等。

这些少年作家的才气与成功真是让我们激动人心。随着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出版商业的日益发达,少年创作“新人辈出”,尽管对青少年的出书热以及创作现象褒贬不一,但毕竟繁荣了校园文学,激发了青少年热爱文学的兴趣,这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同时,少年作家创作的特点和1998年之前相比,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语言表达方面,他们深受网络语言、走红作家创作语言、日趋增多的外来词的影响,大胆模仿、借鉴、吸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校园文学理论研究:给教育插上文学的翅膀


校园文学是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中所涌现出的一种文学现象, 他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是进行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枢纽,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要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研究它,不仅仅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研究它的性质特点、创作方法,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指导学生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更重要的是要从教育教学艺术方面去整合、探索,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如何将校园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之中。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凭借艺术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娱乐、审美感染着人;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诉诸心灵的,是人的情感需要。青少年时期富于幻想、天真烂漫、好奇好动、渴望求知等成长的心理特点,最容易喜欢文学。在文学阅读中认识事物、体验世界、追求美好;在写作中,为了自我表达宣泄自我而完善了自我,使心灵得到升华——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体验、想象、分析、比较、概括等智力技能,需要语言的储备与表达,在语言的探寻中得到了精神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进而提升了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实践证明,校园文学创作、创办文学社团及其校报校刊活动,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校园文学创作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高效学习的“语文大课堂”,构思生动的富有文学色彩的教学策略,特别是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发挥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为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教育是文学播种的肥沃土壤。应该说这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是当前新课改形势下最合适的语文教学方式。

随着校园文学的发展, 许多勇于探索的文学社团指导老师,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探讨校园文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结整合校园文学资源,研究一条适应新课标课改的语文教学之路,2002年12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批准的“十五”国家级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批准号为O1BZXO52)立项了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这在我国校园文学发展中首次以国家课题的形式从学校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研究。课题组成了教育专家与著名作家牵手的学术顾问组指导,组织了100多个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有一定成效的学校共同交流探讨,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提出了“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模式(见论文《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发表于2006.1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5期《现代语文》,转载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7.3期《中学语文教与学》),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王世龙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为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及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为建立科学的校园文学及其教育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但是,与校园文学的发展相比,这次的课题研究理论还很不足。许多学校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办社办刊的层面上,诸多论述还只是总结性的,不成系统。这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校园文学创作及其学术研究还缺乏应有的空间。

可喜的是,2006年12月,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审批准,由彭小明、王世龙等大、中学骨干力量组成“校园文学研究”团队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立项了(批准号为:FHB060353)。把“校园文学”作为全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尚属首次,这说明校园文学已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课题研究以全新的视野和理论高度,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为指导,总结、整合、优化、提升校园文学教学活动业已取得的成功经验,探讨其教育规律,开辟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新途径。主要涉及校园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学与人的发展研究等四大领域。曾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王世龙,1987年在山东故乡中学创办了《山泉》文学社,30年来痴心不改,一直热心于校园文学活动,现在以报刊编辑和作家的身分参与主持课题研究,其专著《校园文学与创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作家毛志成教授在序言中评价说:“这部书稿从研究校园文学创作活动出发,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学创作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既是一本指导校园文学创作入门的书,又是一本指导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的书,还是一本进行校园文学理论研究的书。”又说:“对校园文学的概念及其特点、重要意义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述,对校园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为研究者提供了资料。”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岱带领学生多年来带领学生自主创办《空间》文学社,实践“校园文学大课堂”活动,成效颇丰,不仅培养了张悦然等新作家,而且为每位学生都铺设了文学之旅;湖南省桃源县三中语文特级教师钟湘麟,1984年创办“陬溪”文学社至今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新课标下的校园文学活动浅论》中提出了自己对校园文学理论和实践活动 (创作活动、批评活动、鉴赏活动、社团活动) 的研究观点;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树人》文学社苏万马,以文学社活动及编辑出版社刊为平台,紧密结合教学,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设计出了一系列极具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学活动方案,如《“诗意的行走”设计及例文》《寻访“扬州八怪”设计及例文》等;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中学高级教师陈友中,是一位散文作家,创办《红枫》文学社20余年,培养了数位小作家,他总结多年来的写作教学经验,提出“生态写作”,著书立说,《生态写作》一书已正式出版;宁夏西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炳廷,是宁夏作家协会会员,自己笔耕不辍的同时,创办《月窗》文学社,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研究,实践“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成果颇丰;江苏省常熟昆承中学、苏州市骨干教师钱建江把校园文学活动融入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写作教学形成了一套师生互动写作方案,成效显著,先后编选出版了学生作品选集《灵秀昆承》(作家出版社2004.6)、《毓秀昆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0)……这些校园文学开创者与建设者们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必将成为校园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还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中语会为推动校园文学社团的发展,多年来举办了十二次全国性的文学社交流研讨会,作了大量的工作。2008年4月中语会对原“中学生文学社专题组”改组为“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专题组”,由章景曙、王世龙、罗权负责,于11月27日在浙江海宁隆重召开了第十三届年会。会议确定了新的研究目标,将以更加规范的课题研究工作帮助文学社团深入开展教学活动,为新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早在1912年,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就把文学教育确立为教育方针之一:“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然而当今的学校教育,作为“文学教育”基础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长期以来仍成为孩子们日益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与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校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环境。愿校园文学跳起时代的脉搏,为校园师生不断注入活力,在“园丁”和莘莘学子的辛勤而快乐的耕耘中,开出更灿烂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研究参考】
校园文学百科辞典     湘麟
【研究成果】
中国校园文学30年   (2008-12-21)王世龙  王晓莹
【研究论文】
新课标下的校园文学活动浅论[一] (2007-06-21 13:12:59) 钟湘麟
新课标下的校园文学活动浅论[二] (2007-06-21 13:26:28) 钟湘麟
新课标下的校园文学活动浅论[三] (2007-06-21 13:35:12) 钟湘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20:50 , Processed in 0.21263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