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徐志摩传》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20:0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巨星的陨落    ——读《徐志摩传》
    文◎王玉翠


    因为林徽因,想了解徐志摩,就从图书馆借了宋炳辉写的《徐志摩传》。
    受宠的童年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降生在浙江硖石,其父俆申如在沪杭一带的金融实业界有相当的地位,曾任硖石商会会长。徐志摩的降生为徐府增添了莫大的欢乐,小时候的徐志摩聪颖可爱,又是俆申如的独子,他享受到的不仅仅是家人的喜爱,甚至是娇宠。又加上父亲俆申如是一位开明的实业家,虽然徐志摩出生于封建社会,但是开明父亲的平等意识,对独子的宠爱,富足的经济条件,为幼年时代的徐志摩创造了宽松、自由地成长环境,较好的保存了他的天性。所以当13岁的徐志摩离开父母,就读于杭州府中的时候,与他同宿舍的来自于乡下的郁达夫战战兢兢,而他却与同学交头接耳的高谈阔论,蹦蹦跳跳,甚至故意做出一些可笑奇特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放松的心态加上他的聪明无疑会有骄人的成绩,反过来骄人的成绩又为他的自信加了筹码,如此往返,往往使自信的人愈自信,而徐志摩就是这样的人之一。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的保护了他的童心,才有了后来被人传诵的诗作吧。不是有人说么:诗人是需要怀一颗童心的。正因为家人的宠爱才使其后来不顾一切的追逐心中的爱吧,他已经习惯了成为众人之中耀眼的那一颗。也正因为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才有了他对罗素的无限崇拜吧。因为童年没有顾及的无限幸福,才有了后来的多情与婚变吧……他的种种都与他的童年有无限的联系,只是此时的俆申如还是俆申如,可是此时的徐志摩早已不是彼时的徐志摩,留给老父亲的除了对儿子的失望,更多的是疑惑不解。不解昔日孝顺的儿子为何远离了自己的轨道,不解聪颖的儿子在某些问题之前为何愚钝不堪。只是时光永远不会回到从前。
    由此想到了我们应该为身边的孩子创造怎样的童年,为自己的子女,为身边的学生,因为他们童年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可能会影响一生,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可能注定了他们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身为父母,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创造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依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予适当引导;身为教师,努力做到微笑着对带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哪怕是批评也应是带有温暖底色的批评。
    为爱疯狂
    1916年,徐志摩遵从父母的安排,与张幼仪结婚。张幼仪的家庭在当时不仅是金融界的名流,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席之地,更为关键的是人家因为徐志摩的优秀主动托人向俆申如提亲,这对徐家来说是求之不得,当然,开明的父亲也征求过徐志摩的意见,只是当时的他也许还年轻,觉得没有什么理由不同意父亲的安排(或者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讲那时的徐志摩还不懂爱情吧),加上张幼仪端庄大方,秀外慧中,“具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当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候,徐志摩也觉得喜欢上了张幼仪。如果没有出国读书,也许这段婚姻会维持一辈子,徐志摩会尽情的享受妻子张幼仪的体贴照顾,全家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只是那样的话,可能也不会在中国近代史上诞生一位叫做徐志摩的诗人吧。
    1920年秋,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十六岁的女儿林徽因,在异国他乡——英国伦敦他们相识了。林徽因,这个美丽如蝶的女子,这个静坐云端之上的女子,很快就让徐志摩坠入爱河,或者说双双坠入爱河。风度翩翩的二十四岁青年,情犊初开的十六岁少女,共同的情怀,共同的诗意。此时的徐志摩认为他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寻得了自己的女神,他的感情大闸彻底打开,他为她写了无数的柔情诗句,甚至畅想了他们美好的未来。只是林徽因这位谜一样的女子,是想到了他是两位孩子的父亲么?是觉得如此浪漫的男人不太可靠么?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无可知晓,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不辞而别。大智女子与普通女子的区别就在于此吧,大智女子可进可退,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可能这其中也有内心的煎熬,可是人家可以做得出如此的决定并实施;普通女子此时只是听从于自己的心声,跟随感觉走,方寸大乱,哭哭啼啼,还美其名曰为爱甘愿付出一生吧。白落梅在《林徽因传》中写道:“面对错综复杂的感情,她始终可以保持一种平和的姿态。当别人认为她要为一段情爱沉溺下去,不得醒转之时,他却可以决绝转身。”
    如果说林徽因是一朵美艳的花,高而静的开在山顶的话,那么陆小曼就是一团烈火,一团惊艳的烈火。陆小曼,聪慧美丽,多才多艺,朱唇皓齿,婀娜聘婷,徐志摩认识她时她已经是王赓之妻。是听从于内心的召唤?还是缺少了责任感?只是很快两人开始了热恋,终于冲破种种阻挠,结婚了,只是至此徐志摩的悲惨生活才刚刚开始。陆小曼的交际,虚荣,甚至是感情的放纵,徐志摩都在极力的忍受,劝说过,争吵过,没有多少效果,此时的徐志摩就像一头拉车的老黄牛,他在拼命地赚钱,陆小曼则轻松的花钱。家人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此时的诗人终于陷入了柴米油盐之中,诗人情怀一下子被现实生活给吞噬了。
    爱,源自于内心,爱更是一种责任。无论是谁都应承担这份责任,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脱。
    诗人的诞生
    如果不出国留学,如果不放弃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的研读,如果不认识罗素……也许徐志摩就不会与张幼仪离婚,就不会认识陆小曼,就不会有后来的经济拮据,甚至就不会坠机死亡。可是生活中没有如果,有的只是自己的选择。
    徐志摩不顾恩师梁启超的严厉批评,依然在张幼仪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一个月后与她离婚,寻找他的伴侣,追求他的自由与幸福。就像他自己所写“我将于茫茫人海中防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只是很多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此时,在他的心中,他的真正伴侣就是林徽因,可是林徽因先是被父亲送去苏格兰读书,然后1921年索性跟随父亲回国,从此杳无音讯。这不确定的爱使徐志摩痛苦万分,于是,康桥成为了他的去处,“就在那里,徐志摩在星光下听水声,听临近小村的晚钟,听河畔倦牛刍草声。他的心神完全与之融合。”在那个春天,徐志摩一次次的来康桥,漫步绿茵草丛,看右岸的学院,左岸的牧场,读书,看水,赏行云,感受大地的温存。孤独的徐志摩只有在这景色里寻找自己了,在这里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似乎一下子打开了他创造的灵府之门,“所有的灵感、美感、苦感、忧情,猛然间汹涌而出,通过他的笔尖,流向纸上。”
    等待是苦的,没有答案的等待更是虚无飘渺的苦。追求爱与自由的徐志摩毅然于1922年8月辞别康桥回国,为了林徽因的答案。他在《康桥再会罢》中写道: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饶
    ……
    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
    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
    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可以看出,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得到林徽因的应许;可以想象,他的梦想是携林徽因双双归来;不可揣测,此时的他内心又是多么惧怕——惧怕遭到拒绝。
    浪漫与现实的撞击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到祖国。从剑桥大学留学归来,又是梁启超的弟子,自然就有很多人崇拜,因此,刚刚回国的徐志摩也是赚足了风头。清华大学演讲,南开大学讲课,刚刚回国的徐志摩带着自负与炫耀,更为要命的的是,即使在平时的交谈中,他也常常“我们从英国来的,我们英国留学生”,我想无论在谁面前这都足以让别人烦感,更别提还是在那些有头有脸的中国文人面前,大概最初大家都是“以和为贵”罢,隐忍着,没有作声,只是徐志摩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还以一首《杂诗:坏诗,假诗,形似诗》大肆批评了郭沫若的诗句“泪浪滔滔”。今天来看的话,徐志摩当时只是太理想了吧,并没有刻意指责谁的的意思吧,只是谁的隐忍都是有限度的吧,于是在当时形成了轩然大波,互相指责。只是徐志摩是率性的,是坦诚的,这样的结果让他觉得委屈。还有后来与鲁迅先生的矛盾,与胡适的争议,都是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掺杂任何杂质的诗人。以至于他的《理想》周刊没有如愿,在主持《晨报》副刊时也是两头碰钉子,还有《新月》月刊也是不愉快的结束。今天看来,不能单纯用对与错来评判吧,只是大多数人站在了中国现实这片土地上,而徐志摩是一位纯粹的文人。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今天,我们读关于诗人的经历,无论叙述的多么详细都无法真正体会他当时真正的心境,一切都是揣测。只是,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思考很多,思考他的童年影响,思考他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思考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6 01:49 , Processed in 0.07109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