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课,从朴素问题开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0: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研课,从朴素问题开始    文◎草儿青青
    这次云备课课题《精打细算》,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虽然教的是北师大教材,去年刚上过这部分内容。说句实际话,这课没认真琢磨过,因此底气不足。
    1、先见“林”,后见“树”。
    匆匆上线,7点15分,已经很热闹了,加上没事先看群共享里的活动预告,开始没敢说话,先快速浏览一遍,看看以什么样的形式研讨,已经进行到哪里了。
    深圳梅园的廖华老师担任主持,上来就看到他提出的以“先见林,再见树”的方式研读文本,最初并没有深思,时间过半,我还有点摸不着头脑,弱弱地问:“廖老师,不是说这节课吗?”,答曰:“是的,有了这些‘林’的铺垫,等我们具体备课的时候就简单多了。”
    细想,可不这样吗?如果把“林”比作教学理念,《精打细算》的备课一定是在这样的理念统领下的具体实践。因此,廖老师首先引领我们分析了北师大版的教学用书上的四则忠告:
    ◆重视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
    ◆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积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精打细算》这节课,我觉得教材编写者在本节课的文本呈现上尽力贴近以上理念。
    关于情境创设:我们说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有利于认识数学的产生于发展的过程。《精打细算》的情境“到哪家超市买牛奶便宜?”,这个情境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甚至体验过,由此感觉数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怪物",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自生活需要,方便学生从生活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
    关于自主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从情境图中抽象出要想知道去哪家超市买牛奶,就要解决“谁便宜的问题”。列式后,放手让学生尝试,看学生如何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然后展示和交流不同学生的方法。比如学生可以用生活经验解决;也可以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转化成整数解决;还可以用竖式计算。教材展示了两种方法。学生关注的,就是老师关注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呈现学生粗糙的数学现实,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其中鲜活的声音。学生自主探究了,会不会“架空”老师?这样的课堂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东西,因此更考量着教师的功底。
    小学数学教学能干什么——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小学教师怎样做》中说:用眼的学习比用耳的学习准确,我补充一句,学生动手尝试的学习要比教师讲授体验深。亲手试一试,得到的经验,能够格外长久。如果学生相互的指导,收效更大。从学生看,能够指导人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
    关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多样化。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果有的学生用图好理解,就鼓励他画图;有的学生借助实物好理解,就鼓励他操作实物。这就是为什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
比如《精打细算》这节课,解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方法有哪些?一种是结合生活经验如元角分的知识把小数化成整数,解决问题。一种是列竖式,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所谓的“先见林,后见树”,教师的站位有多高,学生的发展有多远。这个铺垫是值得的!
    2、把小数点“点”在学生心上。
    有人说,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教材的规定、法则、概念,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廖老师分享了他执教过的这节课,很经典,之前在《小学教学》上已经拜读过。整节课体现了美国密勒氏说的话:“教师可以帮助儿童自己去努力,渡过他的缺陷,决不能把儿童驮在背上,飞过他的缺陷。”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如此。先行先知的在做中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中学,这样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
    关于这节课,我也是看了很多案例产生的一点想法:无论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教材,都凸显了“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一句话。可见,小数点如何点?为什么要点在这里?是这节课的关键处。
    传统的计算教学是不讲道理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就行了。教过这部分内容的老师都知道,“小数点点错位置,忘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困的地方。关键是算理不明白,机械模仿很容易出错,小数除以整数能不能借助直观,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学中如何抓到“痒”处,抓完了还很舒服——即如何把小数点“点”到学生心上?如何在直观上做文章?我觉得也可以这样尝试一下。
    首先,拿人民币学具分一分,11个1元和1个5角,分成5份,每份2元,还剩1元,看成10角和剩下的5角合在一起接着分,每份再分得3角,即每袋奶2.3元。
    接着,进一步抽象一下,这次不是元角分了,而是11个长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中的5小份,和在一起仍是11.5,再演示分的过程,还是先分11,商2余1,这个1怎么办?平均分成10小份,和5小份合起来继续分,商3,写在十分位上。
    同时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无论给什么来分,整数部分余下的要变成小一点的单位和余下的合在一起,接着分。这次除得的商不再是整数了,而是小数部分了。因此,小数点要点上。
    最后,对比两次分的过程,结果是一样的。接着脱离直观,把11.5除以5放在数位顺序表中,照好数位,再看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除到哪里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之间要用小数点隔开。深化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点在这里,根据数的意义来理解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写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在关键处追问:比如,整数部分除完后余下的数表示什么?和小数点后面的数合在一起表示什么?除得的商表示什么,应该写在哪一位上?这个过程,相当于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起桥梁,直观感悟为什么这样计算的道理,这里的学具操作、图形直观等形式充当了学生理解算理的“脚手架”。明白了算理,丢掉直观、操作这根拐杖,慢慢压缩成他自己的一种计算技能。
    竖式是一种程序性的运算形式,如果不理解其实质,仅靠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算,就容易出现差错。因此,除法竖式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到数学计算的过程,弄清“要分层书写”“除到哪一位商写到哪一位” 和“不够除补零”等形式中隐含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领悟到除法竖式的数学本质。
    杜威说,由经验向科学的方法、概念的运动过程,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过程。
    3、“不以计算速度论英雄”。
    不少老师提到了:上这样的课,往往没有时间练习;一节课时间不够;40分钟的时间总是学生在讨论,在发言,没有课堂巩固练习的机会;这样上课总是解决不了掌控时间……
    于计算教学而言,懂算理,会运用无疑是两个主要的目标。教师的担心也都有道理。对于本节课而言,第一节重在澄清算理,第二节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程序提升运算的能力,重在形成技能。
    “不以计算速度论英雄”。 实际上,计算教学不能仅限于追求又对又快,进行程式化的运算,重要的是要放慢镜头,细腻处理,凸显关键。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追问每一步的运算意义,关注岁数学核心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评价一个学生,不在于做得有多快,有时宁愿做得慢一些,但是希望深刻一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是这样,速度未必代表着思维的品质。
    在教育教学中,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最快的人赢;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伴有个性化理解的过程,个性化的理解常常与孩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有关,而与讲授者的主观愿望无关——你想教的不一定是他关注的,或者说能接受的。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因此,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从最笨的方法开始,这种“慢”的学习过程,才是学生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大单元的意识,要整体考虑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些课是专门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有些课是专门练习,培养技能的。教师要有个统筹安排,这样鱼和熊掌二者也是可以兼得的。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网络备课。研读教材的过程,特别需要悉心与细心、恒心与静心。没有毅力,没有耐性,不下千淘万漉的功夫,我们无法见到教材远处的风景。
    所谓的“朴素问题”,一定是教学的根本。一节课,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一定代表着你对教育教学的看法,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你希望学生去哪里?最后借用一句话来警示自己:莫将经验做本真,你我都是摸象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8-14 06:31 , Processed in 1.92179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