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魏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非民主性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03:0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谓班级民主管理
——再谈魏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非民主性
文:刘铁芳

魏书生班级管理的路径主要是两条:一是用大家共同商议的办法,像制定法律条文一样制定出无所不包的班级规定;二是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管理权,让制定的规矩能得以充分地实践,把每个学生都安排在规矩的体系中,达到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样,在魏书生的班级里,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样大家就达到了相互管理,每个人都通过相互管理的方式达到自我管理,这才有魏书生长期在外班级却像机器一样运转良好的结果。初看起来,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乃是以大家协商的方式达到自我管理,而共同协商加上自我管理乃是民主管理的核心,魏书生的班级管理应该真的是很好地实现的民主管理,但仔细思考,其实不然。
第一,民主管理不等于协商管理。协商当然是民主管理的要义,但问题在于协商以什么为基础。按照杜威的民主教育实践,协商的基础乃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只有建立在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之上,也就是一开始就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协商才会导致民主的实践。如果协商只是建立在对权威的认同,就会导致表面上的民主协商,实际上缺失威权的实践。学生的共同参与只不过是迎合了班级管理背后的权威者,学生表面的民主实践不过是其背后教师的权威人格的实践而以。
第二,民主管理不等于制度管理。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班级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这意味着班级的民主管理,绝不是民主地弄一套并不能体现民主精神的制度就完事,而是必须使得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成为学生理性逐渐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班级管理必须给学生以尝试错误的空间。对于未完成中的学生个体,一旦用太多规范的形式,就将他们尝试错误的空间大大压缩,尝试错位空间的缩减本身就意味着个体自由行动的空间,即人性的缩减,人的发展就被缩减成为预先所定的规矩。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人,班级管理应该是给人提供充分的空间。正如作为民主理念重要代表的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所提到的,给孩子们的规矩应该越少越好,对他们习惯的养成,只能一条条做起来。那种事无巨细、一网打尽,把学生整个学校生活都规范起来的班级管理方法,除了削弱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生命活力,减少他们常识错误的机会,就只能达到每个学生都被管住的目的。这也是杜威强调道德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置身道德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获得自我成长的过程。杜威的民主教育过程,其核心主要是两点:一是没有特定的道德标准,是一种开放的道德理念,是让个体获得自身的成长,而非达到个体对外在标准的契合;二是强调个体置于道德问题的情景中,通过对道德问题进行自由探究,而非对结论的简单认同作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形式。正是开放的道德观和基于探究的到的情景,促成个体自我的积极成长。
第三,班级民主管理也不等于自我管理。班级管理的目标确实是达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乃是民主管理的表现形式。问题在于,什么是自我管理,确切地说,什么是民主的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其目标并不是一味的自己管住自己,而是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自我理性基础上,也就是理性的自主,理性自主才是自我管理的灵魂,也就是民主管理的灵魂。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繁复的管理细节中,都能让每个人作为管理的目的而不是工具存在。正因为协商和班级规矩都建立在促进个体理性生长的目标之上,所谓班级民主管理的灵魂就清晰可见,那就是理性的生长。如果民主管理的目的就是如何管束住学生,让每个学生按预设的目标去执行,那么,鲁迅先生在《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中所写的奴才早就已经达到民主管理了。
所谓班级民主管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模式。也许,开放性本身就是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班级管理实践只有上升到对班级管理最高目的的追求,也就是对每个人以其自身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民主管理。否则,新瓶装老酒,外表冠之以华丽的民主样式,而骨子里其实是奴性十足,与真正的民主管理南辕北辙。魏书生的管理当然有他的可取之处,如果适当地减少控制的范围,扩大学生的自由,那么,他的班级管理也不失为民主管理的初级形式。但如果我们不看到他的班级管理背后中的非民主性,一味地美其名曰民主管理,就会让我们失去对究竟什么是民主管理,什么是班级管理目的的真正认识。
明明魏书生身上的问题清晰可见,为什么魏书生现在依然被抬得这么高?这主要是迎合了我们时代浮躁的心理需要。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就只有把教育名家当成教育家。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教师喜欢敬仰魏书生呢?一是因为他的那套理念很有效,有效的就成了最好的,教育的价值标准被极大地缩减;二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整体上专业自主的空间有限,大家的压力又很大,要真正实施民主管理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民主教育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又由于整体教育环境的压力而担负不起相关的责任。这意味着我们的班级管理其实离真正的民主管理路还很远,很漫长。


关于魏书生,一点感触
文:海之韵
在不少中小学老师眼里,魏书生就是一能人,高人,厉害,能把班级管的,用我们东北话讲那是“背服的”。从魏书生被中小学老师的推崇,可看出这真是个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时代了。当很多中小学老师抱怨理论研究者的著述不能有效地指导实际时(当然,很多理论研究者的著述也是为稻粱谋,但还是有一些是很不错的。在这里前者不在讨论范围内),能否心平气和地问问自己理论的底子如何,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一个强烈的提高的意向。还是仅仅满足于将某个东西拿来就用。要命的是,现在“拿来就能用”成为了至高的唯一的实践标准。假如你家有个三岁小孩不听话,我敢说你使劲打他他肯定会臣服的,会听话的,但最终的结果怎样,我们是不是该好好想想。这里面需要的是一种前提批判,你认为一种理论好,你的前提是什么,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需要对标准本身进行检验。仍以上面打孩子为例,假如你认为在小孩哭闹的那个“当下”让他停止哭,就是行动成功的标准,那当然你可以说你的方法是成功的。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标准本身对不对。
中小学的同行看了这些文字千万不要误会,我丝毫没有看轻中小学老师之意,我只是有一种忧虑。长期意识形态的规训给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洗脑了,经验主义的盛行也是其恶果之一,流毒甚广,而且丝毫没有减轻之势。
一种理论常常备受指责的地方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像“给你一个学校,你能用你的理论搞好么,搞得能有魏书生好么”之类的诘问也是比较普遍的。理论确实有其梦想的成分在,但一种理论的生命力也在于此。这几年来,我深切地认识到的一件事是,梦想的难以实现,是人压根就没有梦想,完全是两码事。这差不多就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康德的“永久和平”、尼采的“超人”、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没实现,但是它们具有一种批判性,引领我们对这个时代、对人类的生存处境做出反思。我们说人是自为的动物,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动物,也在于此。完全靠经验的延续性去生活,那是动物的生存方式,而不是人的存在方式。何况,这里的现实,只是我们眼皮子下面这一阶段的现实,我们还缺少一个大视野,一个历史的眼光。现在不能实现,不等于我们的孩子的孩子的时候不能实现,但你不能以现在不能实现为由拒绝去怀梦,那样的话,等你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恐怕还是这样。从理论研究这块来讲,更应该有这种长远的打算,不为一时,只是听从真理的召唤。假如真看在现实中能否实现,搞理论的人恐怕真的要郁闷死了。因为在他有生之年,他再用力,现实的大地也纹丝没动。相比于魏书生的被一群人前呼后拥,我们更应该把敬意献给这些耐得住孤独的人。
我看书的时候,爱看序和后记。记得看范梅南《教学机智》的时候,范梅南在序中说这是为初为人师者写的书。当时我就想,如果这书让我们的中小学老师看,会怎样,我敢说至少三分之一的教师不太看进去,也不一定能看得懂。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那种技术手册式的,能够一对一地拿到所谓的实践中去的那种东西。长期低水平的阅读,意识形态的教条规训(现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曾经起到思想解放作用的话也变成陈词滥调,变成教条了,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了。)已经使我们失去了对优劣的判断力。
所以很多老师大力推崇魏书生,而不是刘铁芳、张文质、许锡良、刘良华这些人,(当然,也要看到,这几年,中小学老师还是开始读这几个人的文字,这是大大的好事。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在中小学的知名度应该没魏高。我在这里不是想分清谁高谁低,从个人角度看,名气乃身外之物。但作为一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小学教师热衷和推崇的东西来分析这背后蕴藏的问题。)不研读杜威、洛克、卢梭、陶行知、陈鹤琴等近世教育家也在意料之中,不晓得马克思·范梅南、佐藤学、内尔·诺丁斯等当代学者也毫不奇怪。(他们的书都是立足于学校教育展开的,有着敏锐的反思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并彰显着迎接时代变迁的勇气。这些来自国外的理论与我们国家确实还存在着文化的些许差距,但是至少我们应该知道那些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好的教育该怎样去搞。 )     
就是技术手册,也有水准高低之分。科林·马什写的《初任教师手册》,和魏书生的书就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当然一些老师会说,我们很累很累,没有时间看更多的书,这倒是真个问题,有时我不敢深想中小学恶劣体制下导致的不良的生存环境(其实大学老师生存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因为会有一种痛在。但如果我们还承认读书重要的话,如果我们还不得不看的话,就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就好比一个人通识阅读,如果他看进了泰戈尔,就不会再迷恋汪国真,如果他看进去夏洛特·勃朗特,就不会再迷恋琼瑶,如果《老人与海》深入他心,化为一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他就不会靠市面上那些成功学去励志……曾经沧海难为水,读书的品级决定一个人思想水准的高低,一旦一个人头脑中装进了这些好东西,那些低水准的东西就不再对他有任何吸引力。当然,低水准的东西也不是不能看,任何东西只要我们还葆有思考力,都能从中受益,从批判的角度也可受益。但这个思考力,需要通过经典阅读来实现,假如一直读这些低水准的,思考力就无从谈起。
先写这些,只是感触,出去办事,有时间的话再另写一篇相关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23:44 , Processed in 0.10174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