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会论文/林春波]:浅析会话合作原则在小学课堂教学导入语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3:2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析会话合作原则在小学课堂教学导入语中的运用
林春波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一般会话的双方都应该遵守的一种原则,就是会话合作原则,它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原则。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会话语言,其导入语的设计也要求与学生学习新内容有相关性、准确性、真实性、科学严谨、表达清晰而信息适合。因而,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语应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导入语;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
课堂导入语,又叫开讲语、开场白、开场言,是课堂教学的引子,是引入课程新内容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又是教师上课伊始为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以激励、感染、启发、诱导为目的的语言形式,具有营造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指引教学等功能。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好动、容易转移注意力等特点,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导入语的作用和功能,精心设计,把小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却陷入了为了激趣而不顾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怪圈中。
一、小学课堂教学导入语常见问题分析
(一)牵强附会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设计的导入语只有片面追求学生的趣味性,偏离了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我们来看以下两个案例。
例1,有位新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课《猫》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猫吗?你们养有猫吗?你们喜欢猫吗?你们还见过什么动物?养过什么动物?”学生七嘴八舌应答,整节课非常热闹,占用时间长达十多分钟。
例2,有一位实习教师在小学数学课《认识乘法》时,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打出情境图后这样设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了些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说“有小鸡、小白兔”,“房子、大树和草地”,“有小桥、流水”……学生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15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①]
以上两个案例说均有一个共同点,运用提问语作为导入语,但所设计的问题没有针对性,与所学知识内容关联性不大,虽有趣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要直中要害、准确明白、科学严谨,要与即将所讲授的知识有相关性,不能为激趣而设计一些牵强附会的导入语。
(二)缺乏共鸣
课堂导入语要求具有启发性,如果仅考虑教学的知识内容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则难以引起情感共鸣,导入难出效果。
例3,有位青年教师在上《中彩那天》(小学四年级语文)一课时,围绕课题提出好几个问题:什么是中彩?你中过彩吗?中了彩,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以照实回答,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这样的经历,没有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导入就显得枯燥无味,关键是毫无科学性,和即将讲授的知识内容无关联性。
(三)喧宾夺主、故弄玄虚
有些导入语太过发散,加上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如图片、影像满天飞,但却未进入正题。
例4,有位教师在上小学语文课《小小的船》中,先播放“美丽的夜空”图片,接着又播放“弯弯的月亮”的图片,提问:学生月亮像什么?等学生七嘴八舌展开想象说月亮像什么后,播放歌曲《小小的船》,提问:请同学们来赞美月亮吧。紧接着出示课题《小小的船》,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小的船是什么?最后再结合题目,点击其中的生字“船”展开学习,齐读课题。
这个例子的导入语显然啰嗦繁杂,所使用的多媒体手段干扰信息太多,对学生对理解课文不仅无作用,而且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是典型的喧宾夺主、故弄玄虚的导入语。
以上的导入语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症结在哪呢?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一般会话的双方都应该遵守一种原则,就是会话合作原则,它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原则。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会话语言,其导入语的设计也要求与学生学习新内容有相关性、准确性、真实性、科学严谨、表达清晰而信息适合。以上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这个课堂教学的特殊会话场合中的失败在于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缺乏针对性、相关性、严谨性和简洁性。
因此,教学导入语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遵循合作原则,这样才能引起并集中学生的注意,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
那么,什么是合作原则?与教学导入语有何关系?
二、教学导入语与会话合作原则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其语言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复习相关旧知识、指明教学目标、酝酿情绪、渲染气氛等作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基本要求是:一是紧扣教学目标;二是必须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三是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四要有悬念,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抓住”他们的注意。
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是指“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和方向”,包括“质、量、关系、方式”四条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管“说什么”,第四条准则主要管“怎么说”。具体而言,“量”指的是适量原则,要求信息适量,不多也不少;“质”指的是真实原则,要求尽量说真话,不要说虚假的话;“关系”指的是相关原则,即要切题,不要说无关的话题;“方式”指的是方式原则,要求表达的方式要清楚明白。[②]
这些准则与教学导入语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导入语的主要内容包括“紧扣教学目标”、“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遵循的是“质、量、关系”的准则;导入语该怎么讲才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注意力,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呢?这就要遵循语用中 “方式”准则。
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语言形式的教学导入语,师生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因此导入语的设计应该与学生学习新内容有相关性、准确真实、科学严谨、表达清晰而信息适合。因而,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入语应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新内容中来,才能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导入语应遵循会话合作原则
(一)遵循合作原则,在于快速激趣
一节课仅有四十分钟,如果能在导入语上利用有限的几分钟时间快速引入课堂,就能在短时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语要做到内容真实简练、语言精练,与所授知识要有关联性,就必须遵循适量准则、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
例5,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语文课《月光曲》一课时,这样设计的导入语[③]
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
于老师把相关背景信息的介绍作为导入语,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准确而明白地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也是一则成功的导入语。
但是,有些导入语严重违反适量和质量准则,并且毫无关联性,只会给学生留下模糊性。如上面例4的导入语显然违反了“适量原则”和“关联原则”,教师的提问啰嗦繁杂,所使用的多媒体手段干扰信息太多,对学生对理解课文不仅无作用,而且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例6,江西师大附小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熊海滨老师在讲授语文课《少年闰土》一文中精彩导入语片段: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给你们带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生:想。
师(出示闰土图像,然后深情朗读课文):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
(学生鼓掌)
师:谢谢,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他非常勇敢。
师:还有吗?好,那位男同学,请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非常的机智。
师: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教师板书课题)。来,我们一起和他打招呼吧!(学生读课题)
师:想不想全面了解这位少年?
生:想。
师:好的,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边看边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熊老师的导入切入点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基础上,设计这样一个把孩子们介绍认识新朋友、体会新朋友特点的场景,而所介绍的新朋友就是即将要讲的课文《少年闰土》中主人公“闰土”,关联性极大,可谓独具匠心。同时,熊老师还很注意导入的语言简短、明白、易懂,并且生动有力、简洁明快,在极短时间内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导入语中有些教师很好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起到巩固旧知、导入新知识的作用。
例7,有位老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运用数学故事导入。这段故事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烧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烧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八个烧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老爷爷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④]
    同学们你们能帮悟空和八戒解答这个问题吗?
这位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然后利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起固定作用)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成功地导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尤其是他所借助的故事人物是学生所喜爱的西游记人物,不仅利用旧知做铺垫,做到了“启” 而能“发”,而且很自然地实现了整数除法向分数的过渡。教师注意关联准则的运用,激趣又兴味。
(二)导入语遵循合作原则,在于启发思维。
方式准则要求条理清晰简练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避免晦涩难懂、有歧义的话。晦涩难懂的导入语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教师所云之中,有歧义的导入语会让学生迷茫不知教师所讲之中。因此导入语不仅要生动形象、新颖而有趣味性,而且要条理清晰、简洁明白,语言运用的方式多样化,这样的导入语才有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思维。
例8,在讲授小学乘法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导入语:
    有个学生叫李明,和你们一样上三年级。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大师傅一次拉一碗面条。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一下拉长,这样反复10次,李明和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后来一碗面上来了,爸爸问李明:“你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李明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张口就说:“这碗面条一共有1024根”。爸爸笑着点点头。李明真神了,他怎么知道有1024根呢?
    这位老师的导入语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设疑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好奇心,而且启发了学生进行思考,为即将要讲授的新知识——乘法运算做好了教学的铺垫。无疑这则导入语是成功的。因为它遵循了适量原则——故事情节围绕数学问题展开,同时也遵循了方式原则——语言表达准确没有歧义,是一则富于趣味性的数学故事。
总而言之,教学导入语是一种教学语言,也是一种特殊场合中特殊会话言语形式,因此,唯有遵循会话合作原则的课堂导入语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将体现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魅力,进而感染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①]钱存平.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最有效[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年9期:48-49页.

[②]罗国莹.语用学研究与运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1-113页.

[③]李红.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微[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6卷8期:157-158页.

[④]付小兵,张原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J].江西教育(教学版),2007年7期:6-7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12:40 , Processed in 0.29402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