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22:5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闫学,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小幼教研中心主任,区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导师。曾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牵到河边的马》,是《小学青年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的封面人物。积极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在全国各地作读书报告几十场;发表读书随笔十几万字,以素朴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蜚声国内教育界,人称“才情与思想兼具,读书与教学并进”。
我的2006闫学:读着,温暖着
   
又值岁末,盘点即将过去的2006年,一些场景,一些面孔,一些瞬间,串起了生命中一段依旧平凡却又值得珍藏的岁月,而那些最让人感到温暖的记忆,竟或多或少都与读书有关。
其实,这些年一直在读着。外出讲学,与老师们谈得最多的是读书;给孩子们上课,总忘不了推荐好看的童书;与徒弟们进行研讨,最感兴趣的话题往往也是读书。我一直认为,不读书便无以做教师,而做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达到的高度。而要拓展知识的宽度,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不读书。于是,完善知识结构成了我读书的主要方向。长期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有不少老师问我,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够忙的了,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外出讲学,也屡屡被人问及所谓成功的经验。我总是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后,自知不久于人世,可是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我想,读书亦如此: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对我来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的姿态。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行走的姿态,我们就能够找到读书的时间,我们生活的源泉与行走的力量就不会枯竭。
这一年花了很多时间重读教育经典:《大教学论》、《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名篇精选》、《杜威教育名篇》等等。在这样的文字里沉下去,反思中国教育,反思自身教学,并试图从这些依然鲜活的文字里寻求更多的价值意义。正如我在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时写到的:“从陶公的文章中,我们寻到了中国教育百年历史发展的脉络,感受到了教育界同仁百折不回的探索的勇气,也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连接从来都是教育研究的主题。那么,当岁月的长河过滤了流沙,我们再次细读陶公的文章,却蓦然发现,那些已经逝去的并非都是历史,陶公从来都未曾远离过我们。”读教育理论经典,我的收获不仅在于了解了古今中外不同的教育思想及其源头,也不仅在于理清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我的收获更多的在于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寻求教育发展与存在的多种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开阔自己的人文视野,这一年,我精读了大量国内外著名作家与学者的著作,也阅读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撰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随笔。如果说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是一种对思维和知识背景的挑战,那么阅读人文领域的书则常常会有一种内心被击中的感触和温暖。在细读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那种思考的快乐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令我深深着迷。冯友兰先生在谈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关于“良知”的认识时,曾举了一个例子:王守仁的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但脱到最后一件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是人内心深处的亮光。我们由此推论下去,作为教师,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否可以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也都有那一抹亮光,也就是都有自己的良知?也许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了各色各样令人挠头的孩子,但只要我们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的存在,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希望。而作为教师而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言放弃,保持自己内心的亮光,也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良知”所在。正是这样的阅读,让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抹亮光,并学会珍惜和保持这一抹亮光。
2006年,也是我为传播读书理念而多方奔走的一年。我不但在杭州不少学校开办读书讲座,还奔赴全国十几个省市作读书报告,在福建永安,在湖北监利,在山东邹平……与当地教师畅谈读书感受,推荐、介绍好书新书,指导教师写读书随笔。很多边远地区的老师听了我的报告后,给我写来长长的书信,说是从我的报告中,真正明白了“读书就是生活”,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教师究竟能够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多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教师接触,帮助他们认识并切切实实体验到读书对课堂实践的启发与指导作用。作为杭州拱墅区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的导师,我和38位年轻而有思想的一线教师在一起读书,讨论,磨课。我们一起阅读《名师备课经验》,借鉴名师的备课智慧,寻觅有效备课的路径;我们一起阅读《英美精彩课堂》,感受另一种教育真实,领略不同的课堂精彩;我们也讨论后现代课程观,讨论儿童文学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踏实而深入的阅读基础上。我的学员们每人都写读书随笔,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地返回自身,从而有力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飞速成长的事实证明,读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通过课堂教学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读书的种子。在我的课堂上,我给他们推荐好看的童书,也和孩子们一起上班级读书课。我给孩子们读《爷爷一定有办法》,读《泰戈尔诗集》,也读《城南旧事》,读《小王子》。我查阅大量资料,广泛阅读世界各国儿童文学著作,从中选取最优秀的篇章,给孩子们编写《小学语文同步阅读》和《中小学衔接》教材。我一直坚信,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然是进步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国家必然是光明的国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民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这一年,走着,想着,快乐着,收获着,感动着,温暖着……这一切,都只因为我一直在读着。
读书感言: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对我来说,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随记》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捧读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等,其中“天地境界”是一种最高境界。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毕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朝着这个境界走去。处在这个境界中的教师,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仅仅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整个宇宙的好处。这样的教师,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是出于自觉去做。这样的教师,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宇宙万物都镌刻着他的忧思,掺入了他的喜怒哀乐。他是超然的,又是融入的;他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而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则成为他表达自己宇宙情怀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教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超越了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从而达到了一个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
我喜欢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这些年,是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了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记,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于是,《一个未曾远离的身影——〈陶行知名篇精选〉带来的智慧》、《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精彩——读〈英美精彩课堂〉》、《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读泰戈尔〈新月集〉随记》,以及《教育是一种力量——重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等等,这些集可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读书随笔在《中国教育报》以较大篇幅刊发之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这些文章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多家网站与个人博客转载,成为许多教师撰写读书随笔的范例,成为教育写作的另一种崭新的形式。
读吧,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我们的生命因此变得润泽和丰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20 06:46 , Processed in 0.08241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