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终结套话作文,回归真情之风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09:5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终结套话作文,回归真情之风
陈学富
    一年一度的高考阅卷,总能带给人许多感慨,尤其是作文阅卷,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既发掘出一些关注社会现实、关心身边生活、叙写真我体验、抒发真我情思、表达真我认识的“我手写我心”型的“真情作文”,又难免会碰到许多格式化、套版化、矫情化的“新八股”文,俗称“套话作文”。“套话作文”中又以一种所谓的“文化作文”最为普遍,这类作文最大特征就是古诗文等“文化”内容的大量引用,内容完全是“为文造文”。这类文章语言越来越华丽,表达越来越矫情,文章的“诗意”似乎是越来越浓郁,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在高考作文中,众多学生都似一位“底蕴厚实”的才子。语言上,不是“跟着柳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帅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是“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分执著,带着诚信上路,踏出一路风光”此般诗意飞扬、韵味悠长的句子。一些“美文”,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编织工整句式,串连古诗文名句,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文化名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透过作文考卷,见到的是一张张故作姿态的脸孔,难以见到中学生的那淳朴率真的青春笑脸。
    近年来,各地高考阅卷业务组在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时很注重打击“套话作文”,对“套话作文”从严打分。尤其是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在2007年挥出史无前例的“重拳”:一般情况下,这类“套话作文”最高分不超过50分。如果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3~44分的基准分左右;表达特别突出的,也可突破50分,但不宜进入一类卷;而表达能力较差的,也可打在40分以下。并且形成了专门的书面“阅卷说明”——《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在阅卷之前发给了每位阅卷老师以统一阅卷思想。这些措施都体现了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也表明各地高考作文评分朝着健康化方向发展。
    但是,“套话作文”并没有绝迹,仍旧流毒于世。
    如2008年重庆高考卷中的一篇作文:
在自然中生活(节选)
    一瓣梅,是一滴生命,你剥落了生命,召来了燕语和莺啼。梅坚守了生命的高洁和不屈。
    一粒沙,是一份痛苦的考验,你经历了痛苦,孕育了湿润和温莹。沙坚持了痛苦的考验和磨砺。
    一片叶,是一缕自然,你呼吸着自然,哺育了果实和丰收。叶坚信自然的感恩和回馈。
    从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到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我看见秦砖汉瓦还历历在目,唐宋晚烟还温润如初。在历史的烟波深处,我看见了一个个在自然里的新意,永恒的栖息者。
昭君·朔漠
    黄沙漫道,胡杨肃立,驼铃叮当。
    一声平静的“吾去”,昭君素面朝天地从万千粉黛中款款走出。这个赢弱的女子就这样把天下安定的重担放在了肩上,从此再也不会有小桥流水,只有黄沙满鬓;再也没有轻纱锦帛,只有胡裘裹身。她踏上了黄沙漫道的不归路。
    没有能担道义的铁肩,昭君用善良作支撑,负起天下安康的期许,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昭君化作一声呼号,诗意,永恒地闪耀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里。
杜甫·草堂
    风雨飘摇,芳草纷飞,庐破凄凄。
    一个瘦弱的槽老头,蜷缩在一间破烂的茅屋的角落,饥寒交迫,却仍然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这是一篇典型的“套话作文”,文章的开头就是一个穿靴戴帽,将平时仿写训练中的语段搬用过来。(梅,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蚌,一颗沙砾,是一种痛苦;历经了痛苦,你孕育了痛苦与晶莹;菊,一缕清香,是一份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与恬淡。)一味堆砌华丽的辞藻,根本不管与作文的要求有没有关系。接着引用王昭君、杜甫两个历史人物,以貌似文采飞扬的语言化用诗句对两个进行评价,根本就没有揭示出“在自然中生活”的内涵,属于典型的油水分离。最后只能被判为四类作文。
    再如20099湖北卷的一篇高考作文:
站在历史的门口
    春蚕死了,留下了华贵的丝绸;蝴蝶飞走了,留下了美丽的身影;花儿谢了,留下了缕缕清香;蜡烛燃尽了,留下了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留下了七彩虹霓;历史逝去了,留下了使人深思的启迪。
    站在历史的门口,我看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精神。
    ……
    站在历史的门口,看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能伸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辉光,我拥一缕最暖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贵的——人格精神。站在历史门口,我看到了最美的人格精神。
    这篇作文也有套话作文的影子。文章撷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只鸿片羽,写历史给予人的感悟与启迪。材料虽然丰富,但缺升剪裁,有堆砌重复之嫌。首段、末段的语言虽比较优美,但读者能明显地感觉到似曾相识,有抄袭之嫌,特别是首段,前面五个分句铺陈自然之景,最后才转入正题——历史,显得内容单调、哗众取宠。这种文章也只能进入二类作文。
    由此看来,套话作文有如下特征:
    第一,结构模式化。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总是把“开头+几个文化名人的例子+结尾”作为文章的基本写作套路。
    第二,题材单调化。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无外乎屈原、陶渊明、苏轼“套话作文三巨头”,或者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李白、陆游、李清照、曹雪芹等。
    第三,主题平面化。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或者说属于材料的堆砌,没有对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往往浅尝辄止。
    第四,语言诗意化。追求华美的语言外表,而忽视内在意蕴的表达,为赋“诗意”强为文,尤其是排比的滥用。
    第五,自我迷失化。这类文章刻意写古人致使文章做作,缺乏真情实感,完全以古人的喜怒哀乐决定自己的情感。缺乏时代感,对生活缺乏深入的思考,从而难以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
为何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套话作文”“文化作文”倾向欲禁不止?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情感体验的空洞单调。尤其是在这网络时代,数字化的时代,作为下一代的新新人类,与上一代在审美观、价值观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化、亲情、趣味、哲思成为了孩子的盲点,地域文化、山川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等等关涉过少。这是一个空白点。其二,教师的功利引导。经过一些阅卷老师的夸饰性点评和“满分秘诀”之类书籍编写者的追捧,不断蔓延社会,流入课堂。有些教师也急功近利,随之总结出“优秀作文”的写作模式,不少同学则争相模仿,剪辑拼接,并以风花雪月、茶香酒趣等来虚化所谓浪漫超然的情调。此种倾向,直接冲击着作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是贻害无穷。
    “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然率真地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想”,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对学生作文与人格塑造的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自然地表达自己真实与鲜活的生命,让文章承载生命的印记;屏弃那“为赋‘诗意’强作诗”的写作,摒弃那虚伪与低俗的写作生命,让孩子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想。不要过于趋附、趋奉当年社会热点、潮流。近年来,高考作文中那些写生活琐事、抒写个人感受、笔触细腻的作文很受青睐。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的一篇优秀作文《站在老屋的门口》: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这段文字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的典型场景。画面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寻常中显奇崛、疏淡中见真情。这里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追宗怀远的幽邃情思,可谓情景交融。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强调的“生活”“人生”“社会热点”,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作文要表现的对象,是学生写作欲望的诱发点,是张扬学生写作个性、涵养“真情实感”的依托,也是作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当然,高中作文改革的健康发展、突破性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所能奏效的,需要语文教学专家和我们一线教师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19:25 , Processed in 0.26903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