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会论文/戴建新]:精炼“三语”,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0: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炼“三语”,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安徽省芜湖师范学校     戴建新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语言不同可能相差二十倍。”所以说,教师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这一源泉,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尤其应该以自己智慧的语言激活课堂。因而,一节优质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课堂实践具体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应用。
一、设计精巧的导语
所谓导语是指教师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教学语言。课堂上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也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要充分认识到导语不是课堂的花边点缀,不是为了装饰,而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就像音乐会的序曲,直接影响着整台演出的表现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讲,好的课堂导语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在思索中、在轻松愉快中,扬起向知识海洋遨游的风帆。所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导语的设计。而课文导语的设计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使用不同的导语法。因而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契机,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谱出最美的“乐曲”,点燃学生学习知识的“火炬”。课文导入的招术方法灵活多样,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可以用诗词名句导入课文。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名句,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创造一种审美情境,取得出奇不意的效果。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引导学生说说古代有关月夜美景的诗句。学生会不禁吟出李白的《静夜思》:“床头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随之再激发学生说说其他诗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并由诗引入景。这时学生兴趣大增,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2、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导入课文。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关注自我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开阔的视野领域,时时处处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这样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讲授《为你自己高兴》一文时,我便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询问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说起自己,学生还是很有兴趣的,于是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在他们说地正起劲时,我突然问他们:“你们会不会因为你是你自己而感到高兴过?”许多学生都摇头。于是我又说:“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如何看待自己,需要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是什么认识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刘心武的这篇文章,看看他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由此带着大家的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
3、可以运用故事导入课文。故事对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情节曲折、生动、惊险、趣味的故事,它们往往像磁铁一样,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设计的情境中。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先讲了一件有关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大家熟悉的著名音乐家,他写下了许多激情的交响曲。其中著名的《命运》交响曲,是我们很熟悉的,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惊世之作竟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的光辉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种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用感人的故事一步步将学生吸引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4、从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来导入新课。因为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因而不少课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用学过的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如在讲授鲁迅的文章时,先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导入。鲁迅先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家,大多学生都能讲出一两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温故旧知识,而且引出对新的知识的学习。
5、从对背景的介绍导入新课。大多数文章的写作总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为使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丰富学生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讲课前,教师有必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适当的介绍。而且在背景的介绍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课文的兴致。例如在讲授《鸿门宴》时,先介绍鸿门宴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6.以歌曲导入新课。现在是歌曲的时代,学生们都喜欢听歌,抓住这一点,采用与课文有联系的优美、生动的歌曲作导语,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课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讲授《长城》一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听一些描绘长城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些学生会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设计巧妙的过渡语
课堂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转换语,指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问题到另一个大问题的过渡用语。巧妙的过渡语可以起到自然勾连,上下贯通,逻辑深化的作用。过渡语也是引路语,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向下一个方面的学习。过渡语也是粘连语,它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出一个整体,给学生层次感,系统感。下面列举几种设计巧妙过渡语的方法。
1.穿针引线法:在一堂课中,老师运用过渡语把想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在教《白杨》一课时当学生品读完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后,我就讲:“白杨真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树啊!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学生:不是)你从那里知道的?爸爸在介绍白杨的同时还在讲谁?
2.评价小结法:过渡语一般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可以利用它总结学生的发言,做出准确的小结,遇到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还能及时的补充。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当某个学生朗读完父亲忘我地挖掘儿子的句子后,我就引出:“通过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见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了救儿子而不怕任何困难的场景,来让我们再去看看当时的情景吧!(全班齐读 )。
3、引用经典法:引用经典诗文进行过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使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在教柳永的词《雨霖玲》时,讲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引用诗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使学生既提高了语文素养又理解了此时词人的心境。
4、设疑提问法:教师用一句话把上环节内容说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引入下环节施教内容。这类过渡语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又较好的一种过渡手段。如在教话剧《雷雨》时,先让学生回顾周鲁偶逢到相互试探的过程,我们从一个“哦”字看出了周朴园对他已经认为死去三十年的鲁侍萍的“怀念”,我们从一种句式读出了周朴园在试探中的“惊慌”,后让学生思考当鲁侍萍真的就是眼前这样一个老妇人时,周朴园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三、设计精巧的结束语
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设计的带有归纳、总结性质的话语,称为语文教学环节中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不仅能起到及时巩固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的享受。所以说,出色的教学收尾艺术,应像豹尾一样有力,让学生不忍你离开课堂。下面列举几种精巧的结束语。
1、自然总结式。即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随声响起,这便是自然总结式结课。运用这种结语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提出任务式。结尾并不是思维思想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通过收尾,设立悬念,提出新的课题,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出任务式结束语一般用在上下两节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密切联系的情况。如上苏轼的《定风波》结尾时,我说到:“学完本词,我们应从词人的身上学习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3、启发回味式。一堂课结束时,通过艺术化,风格化的语言,着意增添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咀嚼回味,展开想象。例如:在《孔乙己》的总结课上,一位教师有这样的一段结束语:“课讲完了,孔乙己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不是用脚,是用手走的。这个备受欺凌,尝尽人生辛酸的读书人,最终连站力起来的权利都失去了,只好用一双手悲戚地艰难的走了,走出了我们的视线,走下生活的舞台。”这样一段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结语会给学生留下无限的空间。
4、引申延续式。即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诱导学生将具有某中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如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最后两句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前赤壁赋》中的语句,分析情感是否有相似之处。
总之,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教师本身是最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资源。我们要以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实现学生真正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4 21:58 , Processed in 0.15217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