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另类名师”郭初阳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0:2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另类名师”郭初阳
郭初阳
郭初阳曾经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有一篇报道用“杭州六怪”来 称呼他,遍阅资料,也不知道这“六怪”从何而起,但是,如果说他是一位别具一格的“另类名师”,相信还是有些理由的。
另类课堂
郭老师的“另类”,首先表现在他的课堂上。有人说,他“为语文教学重新立 法”,也有人说,他带来了“语文教学的革命”,种种赞誉,不一而足。但以笔者之见,郭老师课堂的“另类”,主要表现在他的授课方式以及话题的开放程度上。
有一次,郭初阳给学生们留下一道特殊的作业:好好睡觉,然后把你的一一个梦 记录下来,下周把你的梦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作业,郭初阳认为最大的难度不是如 何让学生们神采飞扬地描述出梦境,而是如何让没有记录下梦境的学生勇敢地说 “老师,我没做梦”,或者“老师,我忘记了”。
一周后的课堂上,他的“解梦课”第二个部分是让学生们解读博尔赫斯的《双 梦记》。
“你教的是多大的孩子?初中?高中?”有前去采访的记者追问。
郭初阳呵呵一笑:“还有小学生。”
“小学生能从《双梦记》里读出什么?”
“孩子们的理解力是超乎大人想象的一只要你不给出什么正确答案让他们 去猜。比如今天孩子们总结出了三点:梦是会变成现实的;经历过磨难的人才有 梦;人终究是会回到现实。”
课堂的第三部分里,郭初阳选播了黑泽明名片《梦》的片断。
郭初阳推崇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三个任何”理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 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或许是基于“三个任何”的想法,曾经是班主任的郭初阳,在班会课上,和学生 大尺度地聊起了性。而他的“性教育”课堂,也成了他的非常规语文教学外,另一个 让众人议论的焦点。
“我们不谈爱情,谈性。”郭初阳说,他的课堂上,不说故事,不谈隐私,只说 常识。
而这个“常识”的尺度,有点大。
“这个课不是我上的,是学生上的,他们四个人,两男两女,我事先了解了他们 要谈的话题,还是有基本把控的,然后就坐在教室后面听。”
班会课是下午,结果中午就有老师跟郭初阳告状了:“郭老师,你快去看看吧, 你们学生都在做什么啊!他们在玩安全套!”
郭初阳淡定地说:“没事儿,那只是工具。 ”
同行惊!
“你说出格,什么叫出格?只要事先沟通好,态度正确,就没什么出格的事儿。” 对于别人问及讨论底线问题,郭初阳这样看:“没什么不能谈的。性、政治、死亡,都是和人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为什么不能和学生们谈?关键是、一个尺度和把握 问题。”
读书与授课
郭初阳看的书多,这种阅读,改变了他上课的套路。据学生说,他上课的时候,总是上着上着,就说“我突然想到一本书……”或“xx曾经说过: ‘……’” 。讲这些的时候,他总是喜欢走下讲台,一屁股坐到某个同学的书桌上,右手只伸 出食指,向他手指下面的空气敲打,还要时不时地呷口茶,然后走上讲台,用“郭体字”写下作者书名出版社之类的东西,再要点评,或布置学生去买书写书评之 类的,然后才继续上课。所以很经常的,他总是发现45分钟,连一半的计划都完成不了。
他于是常常抱怨说“不讲了不讲了,再下去课就上不完了……”显然这句话 对于郭初阳来说是废话。学生们大都很喜欢听他瞎扯,听他说这说那。据说,郭初阳似乎从来不把课本当回事。开学第一节课,他总是要学生挑整本书里面的好文章,然后他再备课。对于那些矫揉造作的他一向不屑一顾;可是有一一次他竟 然上余秋雨的《信客》。学生们当时都吓了一跳以为他变成白发苍苍的人民教师 了,结果发现,他开始让学生批评余秋雨,说他太矫情… …  
教科书的“事实核查员”
教科书,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是孩子知识和文化的起点。对于类 似于“权威”的教科书,很少有人发出质疑和挑战。
但是,喜欢特立独行的郭初阳,偏偏还就和教科书“较上了劲”。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初阳和《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探讨选题时谈到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问题,特立独行的郭初阳心灵深处的热情一 下子被激发出来,他向浙江省内的另两位语文教育界的同行吕栋和蔡朝阳发出邀 请,发动全国30多名来自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把全国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教 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里面关于 母亲、母爱的课文进行梳理,用现代公民的视角重新审视。
研究小组收集的是一一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一共是12册。三套教材共36本 书,一一进行点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大致分两张面孔:苦大仇深型和道德完美型。。比如苏教版中的《水》、《沉香救母》、《花瓣飘香》;人教 版中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研究小组认为,这些课文 中的母亲形象是不健康的,这些家庭也是压抑的。另外,人教版中的《日记两则》 、《看电视》;北师大版的《流动的画》、《妈妈的爱》,已经失去了该有的逻辑,将母亲形象描绘得完美而失真。
此项研究,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线教 师开始更加严谨和审慎地进行教学,相关专家和学者,则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教材修 订和完善。
“跟20多年前的小学教材相比,现行小学教材从观念到文本各方面都有明显 的进步,我们不是存心找茬,而是以更高的要求审视我们的孩子天天捧读的课本, 以期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郭初阳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
他人眼中的郭初阳
很早以前,朋友就对我说,一定要听听郭初阳的课。郭初阳这名字很熟,但那是在网络上。。他本人我是一回也没见着。今天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活动在星海学 校举行,邀请郭初阳前来上课,我终于得以见识他的庐山真面目。
梯教室的楼道里,看见有三位老师并排走着,其中右边有一位穿着 黑色茄克,深色长裤,个子不高,但眼睛大得很有精神,年龄看上去就三十多岁的老 师,我感觉他大概就是郭初阳了 。
郭初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一身的书卷气的。。我看到他站在讲台上,熟?地 使用着话筒,像阳光一样熟悉。他今天上的内容是《比喻》。课是从“星星”、“月 亮”的比喻开始的。飞“星星像萤火虫/星星好似打碎了的玻脚星星宛如小。举着的 蜡烛/星星是一粒摇摇欲坠的眼泪/星星跟狼群的眼睛一样/星星如同雨一般落下/ 星星仿佛一个微弱的希望似的”。我敢说,像这样朴实而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开头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是并不多见的。只有一身书卷气的郭初阳能想得出。
郭初阳将比喻分成五点来讲,一是本体喻体要有共性;二是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三是本体喻体愈远愈新;四是准确新鲜,有想象力;五是适合语境,上下协调。这五个 关于比喻的见解已能见出老师的语文功力,而郭初阳更让我心生敬佩的地方是他从 各种名家名篇中引用出来的句子,像引用钱钟书《七缀集》中的句子说明比喻的新奇 性,引用鲁迅《而已集》、汪曾祺《说短》以及《旧约》中的句子来做练习,引用姜夔《白 石道人诗说》中的句子“人所常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来强调比喻的创造性等等,视野之广阔,资料之丰富,运用之贴切,真让我辈叹为观止 。
听郭初阳的课,譬如登山,从平地出发,在险峰结束,极易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郭 初阳的课没有高潮,因为时时都是高潮。他的课始终充满着学生的笑声,但这笑声不 是刻意的做作的,不是浅薄的虚浮的,而是师生智慧碰撞之后产生的灵感的火花所激 荡起的会意的笑,是让人在笑声中能得到沉甸甸的收获的。
有人说,郭初阳是中国新生代教师。我不知道新生代到底代表什么,但是郭初阳 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语文教学的窗子,透过这扇窗,我呼吸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一罗天涛
2007年4月26日,在嘉兴中山影城举行的“南湖论剑”上,我又见到了他,来自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老师!
2004年7月22日上午,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我听了他的课《祖国啊,我亲爱 的祖国》,他的激情给我留下美好印象,虽然在那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 堂教学大赛上他仅名列第九。
那日的他,一身米色西装,显得清灵!今日的他,一身休闲装,那件黑衬衫、那 白哲的脸庞、那副银边眼镜更衬出智慧,与那光亮、宽阔的额头相应,依然透射着清 灵!那日我坐在高高的看台上,他在远远的下方的网球场地上着课,扩音器传来的 声音远没有今日我坐在第四排听到的那样富有磁性!
中午12:30,偌大的影城大厅内只坐着‘一二十位老师,他与另一一位操作着电脑 的老师在台上轻声讨论着。。台下有老师走上去请他签名,见他有了点空,我走近台 前,比较响地叫了声“郭老师”。。他清脆地应了声,见我没上台去,便蹲下身一手按 住台板边沿跃下。。跃下一米多高的台,多随便的轻盈,多轻盈的随便呀!本想稍稍 说上几句,请他签个名,现在见他如此轻盈轻松地站到我身边,我就翻开听课笔记 向他谈起了自己的想法,竟像平时与熟悉的同事讨论一样,打起手势指点起他上课 时台上的某些情景来,他也不时笑着说着……猛然间我觉得身后已经有许多老师 了,便连忙与他道别。没签名,没握手,但是有他那句“以后多联系”,有这10多分 钟“谈我们的谈,笑我们的笑”就已足够我记起很久很久了。
傍晚回家时,我去书店买了那本书一―《教学勇气》,那是他向我推荐的三本书 中的一本。“这三本书对我的教学影响很大,你一定会喜欢的。”
喜欢暴走的他,平时常绕着西湖走,常绕着西湖骑自行车,还曾经从临安到安 徽绩溪步行60里呢。其实呀,在语文路上,他何尝不是这样走着呢?
                                    一-—杨邦汉
郭初阳是杭外的一名语文老师,听他的语文课,是孩子们的一种享受。去年 底,他把自己的课堂实录整成了一本书。然而这本书却不是一般的实录,而是具有 开创性的文本。郭老师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质,锋芒所向直指 语文教育的内核。
如果说语文在小学阶段(至少在低年级)应该是识字教育的话,那么中学语文 绝不应该停留在字、词、句的练习,以及分段写段落大意的训练上。真正的语文课 应该是所有功课的核心,它是起点,也是终点。语文在本质上是提供思维方式的, 是要解决一个人对宇宙人生根本看法的,它不光融汇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而且 也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永久的滋养。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 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在表达的背后,是思考,是思想,是思维,是想象力,是一整 套方法。它是最小的,由一个字、一个词构成,它是最大的,它就是天空,就是万物。 人们通常说,数学最能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好像语文只提供形象思维,其实,这 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掌握语文,他的逻辑思维也是不可能过 关的。我相信,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语言的最内在 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准确性,能抓住万事万物的本质,抓住世界发生的一切。
近二十年前,我在乡村中学教书的时候,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在墙根下晒太阳,看着夕阳渐渐西去,一位老教师感慨地说:“啊呀,太阳薄了!”一个“薄”字,境界 全出,多么的传神,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怀。这语言,就像鸿蒙之初有了如果单纯从文学的、人文的角度去理解语文八,真的太狭隘、太肤浅了。。语文提 供的是每个民族和整个人类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思维方式的形成。
我之所以认为郭初阳的语文课摆脱了传统的陈旧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就在于他抓住了语言的脉搏,摸到了思维方式的门槛。他在课堂上阐述的绝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东西,不是学生们理解不了的东西,更多还是启迪学生认识常识,认识基本的、朴素的人类价值。。比如他教舒婷的那首诗《祖国啊,祖国》,就如同一个 高明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一堂课下来,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那些空洞、虚幻、煽情的过时概念,将祖国、国家、个体这些概念还原到了它们本来应有的位置,并在 这些概念之间找到了清晰的分界线。
在缺少,“自由呼吸”、围绕着考试这个轴心转动的中学院墙内,郭初阳的课堂能够异军突起,看起来实在是个异数。然而,当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出生的新生代教师群中,多年来有许多人仍在坚持广泛阅读,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自由呼吸,坚持以有尊严的方式面对世界时,我们也许就不吃惊了。我认识他 们中的一部分,常常为这些同类的存在而感到安慰。他们散落在浙江各地、全国各 地,通过网络的平台和一本已不存在的杂志,得以慢慢凝聚起来。他们相互交流,相互砒砺,相濡以沫,形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独特群体。郭初阳就是他们中的一 个,正是因为他周围有这样一群没有被异化的力量所吞噬的朋友、同道,他才有可 能完成对旧模式的转换,成就了今天的课堂。也只有把他放置在这个群体中,我们 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他行动的意义。
对于他的课堂实录,不同的人可以挑出各不相同的毛病、不足和缺陷,这都是 正常的。我想说的是,他已经抓住了语文的实质,其他的枝枝节节已不是最要紧。 我还想说,比他那些精心打磨、不无争议的课堂实录更为重要的,无疑是他平时的 每一节语文课,他的学生说,如果说其他老师提供了一面墙,那么他就是一扇推开 的窗。有了窗户,我们就能眺望世界。也许,没有比学生的这一评价更贴切的了。
――傅国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6:49 , Processed in 0.09020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