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本解读的实与虚之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02:5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本解读的实与虚之度

                冯 为 民

虚实相生、虚实相映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老庄主张“大象无形”,周易主张“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阐述道:“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才能创造出文本的高境界。文本总是虚实结合的产物,文本的言语系统属“实”的,潜藏的意义则可算是“虚”的,需要揭开语言的面纱才能发现。文本的真正使命就是把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只要解读者真正进入文本,总能发现文本的情结点。真正进入文本就是能真正“披文”,能“入情,所以中国文论中历来很强调“披文以入情”。而越高明的作者越能蕴无尽之意于有限之文,表情达意的方式总显得非常独特,有的就很含蓄、很隐蔽,“意在言外”。所以文本解读虽得从语言这样的“实体”出发,然后去发现文字背后的真正意蕴,但如何才能由实及虚、由表及里,取得理想的解读效果,让文本解读不仅成为对语言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而且也成为透过语言之“实”探颐索隐的一个生命体验过程呢,就必须善于发现特定文本的虚实关系或虚实之谜。

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其文本解读便不能泛泛而谈、大而话之,必须能找准富有说服人的根据来说明文本符号体系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文本丰富的意蕴。在很多经典文本中,看似很“实”的可感的形象,但言外却别有深意,如屈原《离骚》中的香花美人就有很强的隐喻性,有时隐喻高尚品格,有时隐喻杰出才能,有时隐喻先王正道,有时隐喻栋梁之才,有时隐喻美政功德。在解读诗歌时,意象构成的意境总是解读的重点,其解读的过程就是由实及虚的,如诗中的“月”意象就包含有乡思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是,惜别之情,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足见,相思之情,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窥,等等,自然之月已吸附、融汇了诸多情感要素,具有抹不掉的规定性,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等,具有深层的文化背景。这就印证了布拉德雷的话:诗的本质并非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或是一个摹本,而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世界”。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言语系统,解读者需要具体而微,深入言语内部去寻觅其真实的意义所在。任何文本解读都需要从实处着手,向隐秘处进发,通过涵咏语言,关注修辞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沿波而讨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并唤起解读者的共鸣,使解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力量,解开文本深藏的奥秘。

文本解读是由“言”求“意”的言意转换行为,文本中的“意”是作者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在“言”传达“意”的过程中,“言”往往会陷入困境,即无法精确地穷尽意,这就是所谓的“言不尽意”。故而即便是很严谨、无懈可击的文本符号系统,也一定留下了许多的缝隙或空白,透过这些缝隙和空白就可能找寻、发现作者深藏的文化密码或文本所负载的更多的意义。文本语言既有规定性,但也有一定的客观模糊性和主观意会性,虽然从语言实体可以挖掘作者意义与作品意义,但事实是不少文本中的言语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并不确切,外延并不明显,不同的解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主观意图对同一语句作出不同的理解,所以读者意义也是魅力无穷的,解读成为期待视野与实际意向的双向过程,有时可能完全契合,有时就会产生仁智之见。所以,发现了文本空白点就可能解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每个文本都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文本空白处只要有人去读,就会增值文本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本都是可以不断补充和增补的文本。如李商隐的《无题》、《锦瑟》等诗之所以常解常新就在于其留下了令人回味不尽的艺术空白。例《项脊轩志》“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中“从余问古事”和“凭几学书”就留有很大空白,解读时如能从人物衣着打扮、举止动作,欣赏的眼光和困惑的神情、说话的内容、语气以及内心那种娇嗔与甜蜜等方面展开联想与想象,就能将文字背后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归有光记忆中的温馨浪漫和现实中的萧条冷落,明白在其平淡文字的背后掩藏着悲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拘泥于语言表象的解读,也不能一脚踏进“空白”心就醉了,妄解一番,与文本渐行渐远,结果都是矫枉过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一定要讲究实与虚之度,做到虚实有度,既能借助言语体悟人生真谛,又能在留白处拓展文本解读的域度,获得难以名状的心领神会,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在文本开放性历史空间之中精神漫游,又尊重文本意义的相对客观性,借言而得意,得意又得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12:19 , Processed in 0.10152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