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需要人文学科教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4:4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生需要人文学科教育
又到了新学年开学的时候,美国9月1日《时代杂志》(Time)刊登专栏作家朱尔·斯泰因(Joel Stein)寄语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文章《人文学科,太人文学科》(“Humanities, All Too Humanities”),呼吁在大学里,学生应该多多学习“伟大著作”而不是伟大的应用软件。
斯泰因的文章题目套用了尼采的书名Human,All Too Human (《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1880) ,这是尼采为纪念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逝世100周年而写的,是一部格言体的著作。尼采肯定人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精神更自由;但他同时又尖刻地讽刺和挖苦人性的弱点和缺点。人的这种复杂矛盾便是“人性”。
斯泰因的文章针对的是美国大学的现状,不是哲学意义的人性。他要说的是,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在学校里选的是非人文学科专业,但是,大学有责任招收更多的人文专业学生,并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人文学科的教育。偏废人文学科教育就像偏废人性的恶或善一样,得到的不是“完整的人”,而只是残缺之人。
在美国大学里,“人文学科”是个宽泛的概念,传统上是指以观察、分析及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智识的学科(哲学、文学、艺术、历史、语言等),但也经常包括像心理学、妇女与性别研究这样的学科。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传媒学等则更多地被称为社会学科。虽然大学生们大部分选择科学、技术、财经等等专业,但人文学科教育却一直是所有学生人文和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
大学是否重视人文学科,关键不在于学生们为自己挑选什么专业,而在于学校以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来要求和培养学生。大学里的知识实用主义化和知识偏废,责任在学校而不在学生。
在美国,最热门的后本科专业是医学、法律和商学,这些都是本科后的研究生学业,挑选非常严格,竞争相当激烈。这些热门学院挑选具有人文学科知识背景的学,对学生在本科生期间的知识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三种学院里,医学院与科学最为接近。许多年来,美国医学院有意识招收来自非科学专业的学生,对有志于医学的大学生起到了有益的人文导向作用,而其中有不少是英语系毕业的学生。
进入医学院,需要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这个考试考察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分析性写作和科学知识。考试分三个部分:自然科学、生物科学、词汇推理和写作。英文系学生如果科学部分没有问题(可以借助备考材料和突击),在词汇推理和写作部分最能显示自己的专长。对于专攻科学的学生,这一部分恰恰是最难靠突击而获得成效的。
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医学院一向重视学生科学知识之外的人文素质。2007年9月10日的《新闻周刊》就曾介绍过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副主席盖里森(Gwen Garrison)对文科学生学医的看法。她表示,医生职业需要的远不止是生物和化学的知识,他们需要懂得关爱、伦理、善于分析和思考。她说,“医学院期待的是那种懂得怜悯和能善待别人的学生,因此,社会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就特别合适。”
负责宾夕法尼亚医学院招生的莫里逊(Gail Morrison)也表示,当她每年从大约6500名报考学生里决定160名合格人选时,要挑选的并不是把四年时光全都花在生物和物理教科书上的学生。她说,“知道重物以什么速度从树上掉下来,并不能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医生。”最后被录取的学生里,大约40%是具有非科学背景的。
其实,一个国家任何行业的专业人才,他们的整体素质都与大学的人文学科教育水准密切相关。报考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有意于人文学科的不到20%,但这个大学近一半是文科教授。学生们在大学接受人文、通识教育,使他们有可能成为重要观念的发明者。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是观念,而不只是技术。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任何伟大的技术都是一时的。曾经辉煌一度的运输技术革命50年前就已经走到了头,因为飞机不能飞得更快了。今天正在发生的信息革命也会有这样一天。但是,正如斯泰因所说,“人文学科还会不断产生改变人类一切的革命性观念”。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普遍人权、民权运动,都是观念革命的成果,只要人文学科充满活力,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观念革命就一定会在未来继续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4:52:22 | 只看该作者
大学人文教育是“授人以渔”的教育
徐 贲
大学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智识,而不只是增添一些专门知识为主要目标,在美国大学里,人文教育提供主要的智识教育课程(说理写作和经典阅读)。智识又称“智性”(Nous),是从希腊语的νοῦς来的,经常被作为智能(intellect)和智力(intelligence)是同义词。它被认为是人类心智中所具备的一种能分辨对与错的直觉能力,所以特别与价值判断有关。
在柏拉图那里,智识(nous)常指“见识”(good sense)或“明智”(awareness),是人的“心智”(mind)的特殊能力,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在《克拉底鲁篇》(Cratylus )篇里,柏拉图说,智慧女神的名字(Atheonóa)指的是“神”(theos)的心灵(nous)。在《斐多篇》(Phaedo)里,苏格拉底在临死前说,他从雅典的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那里了解到宇宙的智识安排万物秩序,是他思想的一大转折。亚里士多德把智识看成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与“理智”(reason)相联系的能力。他在《伦理学》第四部分里把智识视为一种把握基本原则和事物本质定义的能力,智识是人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加强的能力,这与年龄、阅历能增长智慧是一致的。
人文教育课堂上智识虽然与这类古老的智识观不无关联,但强调的却是另外一些与一般学习或知识学习有关的人的普遍能力,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了。
在线的“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在线的“公民汇编”(又称“公民纪要”,Citizendium)百科全书的创始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在《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以为我们)所知道的》一文中说,“好的搜索引擎就像是(占卜)的神谕(oracle),不管你询问什么,都会有回答。有的回答正是你所寻找的。但是,有的回答,对不起,只不过是神谕——它很难理解,而且可能是错的。……知识与信息是不同的。你很容易从网上获取信息,但知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同样,学生们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专业知识,但是,要增进能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互联网上容易获得的巨量信息造成了拉里·桑格所忧虑的“知识贬值”现象。他说,“全世界互联网服务积累的信息越多,信息越是容易获得,比较而言的知识就越不稀奇,越无吸引力。我担心互联网已经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独特性和知识为何值得追求的感受。”许多以前被视为难能可贵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唾手可得,就专业知识的积累而言,年轻学人超过以前那些皓首穷经的积学之士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然而,他们的智识却未必有同等程度的增长。知识不等于智识,并非在互联网时代才如此,但却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突出。
分辨知识的真伪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是智识,智识是更不容易获得的知识。桑格指出,信息的“超级丰富(superabundance)其实让获得知识变得更困难了”,当然,他所指的经过思考和判断而可靠的真正知识。真正的知识是一种“信念”,它必须是经过检验的。在知识的纸媒传播时代,读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有经验,有眼光的编辑们的帮助和他们对知识的检验。
今天,这样的检验任务往往落在了读者自己身上,关键在于要能辨认出真实,并将它与虚假区别开来。我们运用理智或证据来作出决定。桑格说,“为知识信念提供检验是非常不易的。这要求我们有好的信息来源、批判性思考,有时还需要知晓统计和数学,并且在理解文本时要非常关注细节。这些都是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别人可以给你一些帮助,但这些是你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情”。人文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习如何检验知识,并对可靠的知识建立起信念,这是人文教育对学生求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它与一般知识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在我任教的大学里,授人以渔的人文教育教学大纲有着比桑格的建议更为具体、系统、全面的规定。人文教育包括两个相互联系但有所区分的部分。第一是课堂讨论(集体知识活动),第二是写作(个人独立的知识行为),这二者都以阅读为基础,包括对文本提问、分析、理解和释意、评价和批判等等。人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阅读与写作这两门课的紧密结合,这两门课都不属于“专题知识课程”(subject courses),都是以授人以渔为目标的。这体现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例如,这两种课共同的学生写作要求分为“批判思考学习要求”(Critical Thinking Learning Goals)和“交流能力学习要求” (Communication Learning Goals)。学校的教学纲要对此有具体说明。
批判思考要求指的是,“理解和获取知识所必要的批判思考,包括分析、综合、评估。为此,学生要学会如何辨认、形成和追问自己和他人想法中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在展开说理的过程中结合逻辑、细致的观察、反思和经验。两门写作课的顺序帮助学生们在面对多种不同观点时逐渐提高可靠的判断力,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论坛,让他们能够对说理论证的不同部分有批判性的思考”。具体要求有三条:一、对论点和主张寻找、辨认正反双方的证据;二、对论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发现、评估论证中没有道明的假设,并对此有所应对。
交流能力要求指的是“增强学生的写作交流能力。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与他人有效交流他的知识时,他的头脑才是真正自由的。学生们要发展交流技能,认识到语言形成思想和经验的力量,学会逻辑、清晰、独创地写作和说话”。具体要求有四条:一、能辨认和写作通畅易懂的文章,其特征是清楚细致的组织、连贯的段落和正确的句子;二、有效书面交流要考虑谁是读者和交流情境;三、言之有据的说理,论述清楚有力,论题集中有序;四、在写作过程中提高智识和增强对复杂想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最后一条也就是说,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和厘清问题的过程,有效的写作有赖于清楚有效的思考。正如乔治·奥威尔说的,“假若思想能败坏语言,那么语言也能败坏思想”。学习写作,从根本上说是学习以理性文明的,有教养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也就是民主生活方式和公民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说理。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培养有效的成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4:53:0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的“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
徐 贲
不久前,共识网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大学之外:通识教育为什么重要?》的译文,原文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圣约翰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内尔森(Christopher B. Nelson),评论的是威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校长迈克尔·罗斯(Michael S. Roth)的同名新书Beyond the University: Why Liberal Education Matters(耶鲁大学出版社,2014)。译者把“liberal education”译成“通识教育”,这是值得商榷的。
国内教育和知识界人士常有将“通识教育”误以为就是“人文教育”的,这可能是因为谈论“通识教育”的人士自己并没有从事人文教育的实际经验,只是在理论层面上随意发挥。其实,在美国大学的实际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中,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课程。
当然,这是一般而言的,因为美国大学或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与之配合的课程设置。但就教学目标而言,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别则是相当明显的。我本人从事人文教育20多年,也教授通识教育的课程,仅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谈谈这两种课程的关系与区别。
在我所任教的大学里,人文教育的所有课程都是每个学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其他各种课程则是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的。人文教育包括两种核心课程,共6门:经典阅读讨论(Seminar)和写作(Composition)。经典阅读是两学年(4学期各一门)的课程,写作是一学年(2学期各一门)的课程。
教育的目标不能脱离具体的学生结构、受教育年限、可操作的课程设置、师资条件、知识性质和活动范围,人文教育也是如此。人文教育课上的知识不是专门的学科知识(subject knowledge),而是普通知识。我所任教的大学为全体学生提供人文教育,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以后也会从事各自的专门职业。尽管学生们的专业有文、理之别,但是,人文教育的6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修的。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修满8门“通识教育”的课程。其中,宗教研究2门;数学1门;自然科学:生物、化学、物理与天文、环境与地球科学中选1门;人文学科:艺术史、传媒、英语文学、外语、神学中选2门;社会科学:人类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选2门。我本人有时在英语系开一门“文学阅读”,这是一门英语专业学生必修和其他专业学生都可以选修的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它的课程有专门的“领域知识”,由专业老师来传授。例如,数学是数学课的领域知识,必须由数学教授授课,对修这门课的英文专业学生(通识课)和数学专业学生(专业课)的专门知识要求是一样的。
与通识教育的专业课程不同,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经典阅读和写作)没有专门的领域知识,而是有自己的三个主要特点:一,它强调的是以思考(thinking)、理智(reason)、判断(judgment)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智识,不是某种领域知识;二,它要求于学生进行以常识(common sense)和普通知识(common knowledge)为本,以亲近智慧为目标的知识活动,不以积累和提高专门知识为目的;三,它的“知识”产生于对话,而不是传授,在运用知识时重在说服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真理,因此特别与公共说理有关。经典阅读比写作更能体现人文教育课的这三个特点,经典阅读的任课教授来自各个系科(都接受过上这门课的统一训练),完全不受各自专业背景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无知识边界的理念。
罗斯在评估美国高等教育现状时,特别强调大学的人文教育理念,如内尔森所说,“他在约翰·杜威(John Dewey)、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和马萨·诺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等杰出思想家那里找到了对高等学校作用新观念的支持:高等教育必须超越‘大学校园’,显示自己是最高使命的教育——即为人的一生塑造完整人格”。这个理念主要是在人文教育课程,而不是在一些通识教育的专业课程(如初级的数学、物理、外语)中被充分体现的。通识教育不能代替人文教育,这是因为,人文教育的重点不是单纯的专门知识传授或灌输,而是基于独立思考、判断、价值认可、尊严意识的,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说理和对话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14 23:33 , Processed in 0.15282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