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兴蓉:哦, 教师论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3:4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兴蓉:哦, 教师论文


    本人有胆写作此文,有几个原因:一者,自己就是老师。虽说人称“癫师”,但癫师也是老师。二者,我从前是青年文学爱好者,现在是中年文学爱好者,将来,如果不出意外,还应该是老年文学爱好者。三者,曾在教育刊物担任责编,看过千万教师来稿。所以我对教师写作有些感想,要写在下面。
或许有同仁会说,你是文学爱好者,不宜从文学的角度来评论教师写作吧?教师写的可是学术论文。很巧,我要谈的,恰是文学和所谓学术论文的关系。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有它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废除了礼教(礼是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二是断裂了士的作风;三是将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类,从而偏狭化了,以致一说某人是弄文学的人,必是指他是写小说、戏剧或诗歌的人。这很不好。要知道真正的文学多在非文学处,或者说,非文学处一定要有文学,是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史记》、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哪一样是文学?又哪一样不是文学?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的人们将《老子》和《论语》也当文学看,不是没有可能吧。
现在许多所谓论文,似视文学如死敌,概念或术语像晒死鱼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弄得写的人冒青筋,读的人伤脑筋。
我在担任责编的时候,就有幸见过一个大学教授,此君为人倒是平和,而一写文章,立马就成了仙,再不说人话了。我个人以为,一个人不说人话也可以,但只宜于自言自语,倘使形成文字,诉诸报刊,就不该了,因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读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忽然间感觉云里雾里,是不会高兴的。具体说来,我的感觉是:一句都读不懂。这可是教育论文呀!身为教师兼编辑,我一半敬畏,一半惭愧,只好前去当面请教。为人平和的教授倒是耐心,向我讲解那些像沙丁鱼一样密密麻麻的术语(其中很多术语来自海外,据说是“最新成果”),本人不才,也算听懂了一些,懂完却想起“大山妊娠”的寓言:从前有座山,妊娠时山摇地动,飞沙走石,弄得天地都惊动了,结果却只是生下了一只小老鼠。
这种下决心要折磨读者的做法,当然系极端的例子;一般的教师论文,毛病则多在缺少甚或没有文学含量。王小波曾说:“有趣正如某个历史阶段,正在被超越”。我想他如果像我一样读过很多教育论文,他就会说:“已经被超越了”。说到这里,有件小事可以一提:有一次,一个特级语文老师在电脑上帮我修改“论文”,看得我惊心动魄,就是说,凡是我觉得稍稍有趣的句子,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删掉!——亏他这样敏感!等他改下来,我觉得我这可怜的小文就像打了霜的小树,蔫得不行。以后我再见到他时,谈天说地,只是绝口不谈写作。我确信:这种在写作上视有趣为仇寇的奇观,人类史上亦所罕见。
这种悖离人性的文风,何以大行其道?你如果一定要探索究竟,当然又与政治相关——看看现在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干些什么,你就一目了然了。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非常反感在课本中嵌入那些“主义”来“主义”去的官腔文章。你从这一类的文章,永远看不出真诚,当然也就看不出幽默和个性。大凡遇到这样的文章,我就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很复杂,让我们采取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讲!”,或者换个说法:“大家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因为它能教我们一个东西,就是:文章不能这么写!”
我有一个基本想法:人活在社会中,也活在人世间。因为后者,我敬畏一切仅有一次的生命,而反对一切对仅有一次的生命进行的伤害和扭曲。我从教这些年,而从未写过一篇所谓教育论文,原因即在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23:42:27 | 只看该作者
蔡兴蓉:我理解的写作


  我对写作的理解:流汗而已。人体需要流汗,灵魂也需要流汗。只是流汗得有流汗的样子。身体流汗要靠运动,假如天气不热的话;灵魂流汗要动真情。我喜欢《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锷的一句:“语言有两种,或者来自丹田,或者来自喉咙”——来自丹田的语言才算“流汗”,来自喉咙的语言则不能算“流汗”。不流汗的灵魂是不能想象的灵魂。当然,灵魂的流汗不只是靠写作,还有很多与写作相类似的法子,如村妇的串门子,闺密的私房话,信徒的忏悔,叛徒的梦呓,内向人的自言自语,怯懦者的耍酒疯……听说有个女子每年都要到青藏高原去痛哭一场,因为那地方离天近,离人远,很适合痛哭;但我想这也是写作,虽然她并没有写一个文字。
古言“意诚则明”,大约称得写作的入场券吧。
当然,对于写作来说,光有真情也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像真情本身一样美好的形式。不然,阿Q的那句“吴妈,我想跟你困觉”,就可以算得爱情经典表白了。可惜它不是。如你所知,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就像波涛来自水,光辉来自火,锋刃来自剑,尖梢来自树一样。我的理解,形式也有个诚与不诚的问题:内容诚则形式诚,内容假则形式假。如刚才说的阿Q,他的表白看起来只是形式的问题——唐突,其实还是不诚的产物——他没有从吴妈的角度考虑过,弄得一肚子烈女观的吴妈差点跳井自杀了。
形式一半属于内容,一半属于技巧。好的形式就像成人之美的媒人,使内容和技巧终成眷属。与形式周旋久,我对它的脾性算是稍有了解,这里列三点:一、诚如契诃夫所言,“精确是一切美的姊妹群中的老大”。比如,“过马路不要低头猛跑”,或者“现菜现饭要煮沸再吃”,有没有废字呢?没有。这就是好句子,大可悬之国门,放之四海,而无愧色。二、别人知道的少说一点,别人不知道的多说一点。拿绘画比喻,“别人知道的”就应该淡入远景,而把“别人不知道的”作为中景和近景。唯其如此,语言才能向前滚动,思想才能向前滚动。随便说一句,欲多说一点别人不知道的,大约就要多读一点历史、西方和科技的书。三、大可不必主题鲜明。你主题一鲜明,读者还怎么参与?难道他是幼稚园的孩子?从这个角度看,主题鲜明就是不尊重人。
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很是困惑:按提纲顺出来的稿子,总不带劲;相反,与提纲搏斗过的稿子,则好得多。而我的感觉最好的文字,则几乎都是颠覆预想以至于面目全非的文字。这不是很奇怪么?后读胡兰成,他刚好也谈到此一问题。照他的解释,大自然有一种向善的趋势,如手受了伤,会自动完好,壁虎掉了尾,会自动长出,海水和空气,也莫不具有自我净化能力,整个大自然的法则就是“顺善者昌,逆善者亡”。在此前提下,写作过程就像有机体的发育生长,里面总少不了渐变、忽变和飞跃。我细加掂量,觉得胡说得很有道理。另外,有一点似可强调:写作这个“有机体”的种子应该是“意诚”,不然它也就不可能有“向善的趋势”。我把这种写作称为生态化写作。
我就这样跟写作较上了劲,或者更确切地说,跟自己较上了劲。我的感觉,每写好一文,就像渡过了一个劫。因为有一个一个的劫,所以日子常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8:56 , Processed in 0.13514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