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工作室】友好合作学校之一: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15:0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国光州松源小学的郑律成合唱团来我校巡演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更新时间:2014-12-9
12月5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韩国光州松源小学的郑律成合唱团成员。随团来的嘉宾有韩国湖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李廷植先生、韩国湖南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   程婉青女士、韩国光州MBC电视台台长崔荣俊先生、韩国光州MBC电视台经营企划局长金炯杰先生、韩国光州MBC电视台事业局局长  、  黄圣铁先生、韩国光州MBC电视台节目制片人李沅锡女士、韩国舞蹈家徐荣女士、韩国光州文化财团金鸿锡先生、光州市议会 沈哲仪先生、湖南大学企划处处长朴相澈先生、松源小学校长 辛明淳女士。岳阳市教育局徐载满副局长、岳阳市教育局国际交流中心主任万志勇主任、詹红梅女士副主任陪同参加了活动。

2014年是全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同时也是出生于韩国光州,后来成为“中国军歌之父”,著名作家郑律成先生诞生100周年。为纪念郑律成先生诞生100周年,由韩国湖南大学孔子学院和光州文化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郑律成童谣合唱大赛”, 松源小学荣获第一名。松源小学的郑律成合唱团成员与民院附小学生同台表演了《阿里郎》、《茉莉花》等两国传统音乐经典曲目并开展了小环保、课间游戏等丰富多彩的交流。两所学校还缔结为友好姐妹学校,约定在今后长期开展合作交流。


        韩国光州松源小学的郑律成合唱团成员
  民院附小合唱团成员



松源小学学生表演小提琴


            民院附小与松源小学签订友好协议


     韩国光州MBC电视台台长崔荣俊先生发表演讲

     






湖南民族学院附属小学简介
    民院附小(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原名南湖小学,岳师附小。学校创办于1988年,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之畔、金鹗山下。校园建筑古香古色,别致典雅。现有31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100人,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20人,中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68人,90%以上的教职工具有专科以上学历。

民院附小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通过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致力于建设“法制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数字化校园、绿色校园”,营造现代校园文化。多年来,附小凭优良的教育质量享誉省市,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了“新教育实验”、“CAI课件的开发和利用”、“小学英语”、“小学环境教育”等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并创造了多个岳阳小学之最。率全市小学之先,最早开通校园网,最早将计算机终端接入教室应用于课堂教学,最早创建绿色学校,最早聘请外籍教师,最早启动新教育实验等。学校先后荣获省绿色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省红领巾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等百余项集体奖。学校排练的少儿群舞《龙舟乐》获国家级的双金奖,并代表湖南省到中南海汇报演出,2004年,学校舞蹈队表演的《琴键跳跳跳》再次进京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学校注重师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设想通过新教育实验,增加师生文化底蕴,选择的实验课题“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创建学习型学校”已经取得一些成绩。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创建书香班级,推介书香家庭,评选星级读者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使读书、上网、写作、反思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成为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生活方式。风吹杨柳,书香校园。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发展,民院附小必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http://xnjyw.5d6d.net/thread-48809-1-1.html


http://www.hnmyfx.com/Article/tongzhigonggao/2482.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46568-1-2.html






     参观“5000只天鹅岳阳迁徙记”的环保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15:06:1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nmyfx.com/Article/index.html

http://www.hnmyfx.com/Article/index.html

http://www.hnmyfx.com/Article/index.html

http://www.hnmyfx.com/Article/index.html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校网-友情链接[管季超工作室]所属三家公益网站。





三、2011年7月14日下午5:30—6:00管季超在“岳阳研修班”结业仪式上的发言
http://www.hnmyfx.com/Article/news/2240.html



    (承办方岳阳民院附小方少文校长致词;省外学员代表陆燕舞发表的学习感言;湖北学员管季超受托作《研修班活动总结》讲话)
                                 湖北学员管季超(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尊敬的刘铁芳教授、刘云杉教授、各位学友:
    作为自愿参与本次研修活动的湖北学员,我的个人感受是本次研修班:
    ——研修目标指向性明确;
    ——研修活动安排丰富细腻;
    ——四位主讲导师体现出实力派中年教育学者的活跃思想和深厚功底;
    ——承办单位的会议服务工作尽心尽力;
    ——有十余省市教师自愿参与研修活动(最远是甘肃、辽宁、山东等省),学习热情非常高。
    这是一次教育学者以民间立场介入基础教育教师研训活动的成功尝试。
    作为受惠于本次研修活动的一个“老龄学员”,我郑重建议:明年暑期的第二届“研修班”活动,从现在起就可以进入筹备阶段,并在筹办下一届“研修班”活动的过程中,凝聚力量,建立起跨区域的“教师合作团队”:
    ——建立跨区域的教师合作团队的必要性来自于“两个需要”:一是一线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境界的需要,与异地、异学科同行交流的需要、检验自己的专业成长状态并获得同行鼓励的需要;二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传播其教育思想的需要,贴近实际教育工作者,不断获取研究课题和原生态信息的需要,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和谐联系,寻求研究合作伙伴的需要。
    ——这种合作的可能性在于:一是已有若干成功的先例;二是这种以民间立场介入的、由高校学者主导的研修活动得到学术界相当高的认同,也得到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这个跨区域的“教师合作团队”,是否可以确立如下目标:
    一是着眼于教师认识境界的提升,着眼于教师人文素养和教育理论的更新,不陷入到“纯技术”的一般性教师培训模式中,从而凸显自己的个性和存在价值;
    二是可否将受训学员的“目标群”定位于已进入“专业成熟期”的骨干教师、尚未成名的研究型教师,从而形成与体制内的师训机构、教研部门经常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的一种“分工”。
    三是这个 “研修班”应该有一个至少为期五年的长远规划。例如可否为每一届的研修班再设定一个更为聚焦的研修主题,也可以考虑放进一部分关于具体施教方法的指导。关于某门学科教学工作指导的“实务性”的内容。
    做同样的一件事,由不同的人来做,也会做得非常的不一样。(台湾诗人痖弦曾寄赠给我一本画册,厚厚的一本书只研究了一幅画,这就与一般常见的画家作品集、画展作品集有了区别。)
    四、我仍然重申前天下午在即兴发言时提出的那个建议:可以用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观的一群人共同来做一套丛书的方式,让“合作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更有“任务驱动感”,更频密,最后还能获得一个“有形”的成果。
    ——这个“跨区域、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师合作团队”非常需要在运作过程中建立起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三个方面的“核心团组”。
    第一是教育学者的专家指导团队。他们的工作是思想观念引领和“战略”的策划。
    第二是由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有思想、有研究能力、指导能力的教研员和中小学名师组成的擅长“战术”问题解决的一个群体。
    第三是由分布于各地的优秀青年学科教师担成的“教学实践”团队。这个团队可以不断地提供生动鲜活的教学实例,不断贡献教师专业成长新的案例。
    听了我以上的建议,也许会有学友认为过于理想化,或者会认为我的建议超出了一个受训学员“应该怎么想”的边界。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们连想一下、说一下的勇气都丢了,怎么可能会有创新的动力呢?
    《教师月刊》今年第六期上发表的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的一篇文章在谈到“教师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时说:教师如何才能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好基础,取决于三种品质:一是合理的价值观。二是充沛的内在动力。三是良好的思维品质。
    我完全认同李政涛先生的这个分析!
    要真正走出当代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重重困境,要解决教师专业品质的基础性的缺失,摆脱内在的困境,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力量介入教师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以欣然接纳的态度欢迎民间立场的教师研修活动,渴望专业提升的中小学教师也应该参与到这样的研修活动中来,为构建新的教师研修文化作贡献。
    以上建议,供刘教授和研修班组织者参考。请各位学友指正。
    研修班的导师和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
    亲爱的学友们,祝大家返程一路顺风!!!
四、再见!岳阳!
      谢谢!刘铁芳教师合作团队!
      谢谢!岳阳民院附小!








从南湖到梅溪湖,与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相遇
——2013年7月14日在《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第三届高级研修班》所作的活动总结报告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http://xnjyw.5d6d.net/thread-65068-1-1.html

各位学员:

        按日程安排,现在由我来做本届“高级研修班”全程活动总结。

        前两届高研班,铁芳教授也约我来作活动总结,我想他是希望我作为合作团队成员或组织者之一的角度,对活动全程做一个梳理。而我现在更乐意作为一名连续三届参加研修的“老留级生”的角度,去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更便于放入一些个人角度的感悟。

       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的职业之一,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一位现在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教师---孔子。我想这种职业还会相伴着人类延续的历史永久地存在着。

       做教师可以只是获得一只饭碗,一种养家糊口的营生,一种与的士司机、宾馆服务员一样的职业。但这种职业又似乎有与其他许多职业不同的特质——它更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的提振精神、补充新知、刷新自我,保持激情和创造力,换一句话说,要做好教师这种职业,不能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情怀。

      2011年暑假,我坐在一只拉杆旅行箱上,到了岳阳南湖湖南民院附小,与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第一次约会。刘铁芳、刘良华、刘云杉、李树英、许锡良五位老师的授课,让同为60后的我紧迫地感觉到,要研究教育,须系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日常的教育工作作浅表的经验性的积累,而应有一些形上的关怀,学理上的提升。在那一年,我和民院附小方少文校长等省外同行成了好朋友。















     2012年暑假,我再一次赴南湖之约,并应邀在“高研班”上现场讲了一节作文课。课一结束,江西井冈山学院的彭春妹院长主动过来与我交流,表达了在适当时候约请到校为该院语文国培班学员授课的意向。孙明霞老师的报告,主动地诠释了怎样才能做一个好教师,李红叶教授的报告,将我们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李政涛教授、林茶居主编的报告,让我们对该如何言说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今年,我们的“高研班”从南湖移师梅溪湖,活动的学术主题更加的鲜明、聚焦。铁芳教授2011年10月在《高等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这篇论文,系统的阐发了“兴”作为古典教育技艺在当下教育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2012年岳阳第二届“高研班”演讲中,铁芳教授阐发了兴发教学的思想,今年第二届“高研班”就有了刘发建、陈阳老师的现场课,试图在实践这种教学主张。





          本届“高研班”聚焦的活动主题为“生命课堂的理念与路径。”上海华东师大刘良华教授、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燕良轼教授和雅礼中学的杨骐文老师的报告,从不同角度对“何谓生命教育”作了绵密的理论阐发,周环香、凌宗伟、范秋明三位校长则以各自学校生命课堂教育实践的生动案例给我们呈现出生命课堂的有效路径。

         成都华德福学校李泽武校长给我们呈现了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案例,李树英教授在本届高研班的讲题非常新颖——教学的情调。



         刚才我扫描式地‘回放’了三天来本届“高研班”的活动概貌,现在我想以慢镜头谈一下我在听前辈教育家张楚廷教授学术报告时的一些个人化的感悟,谈一下对岳麓实小陈阳老师课的一点观课感受,对合作团队今后发展提一些建议。

一、独标高格,行为世范的张楚廷先生http://xnjyw.5d6d.net/thread-64970-1-1.html














          湖南教育学者中,我通过读著作而熟悉并且心生敬意的几位学者有原湖南师大老校长张楚廷等先生。我购藏有张先生的著作《教学细则一百讲》《教学论纲》(1999版)《课程教学哲学》《教育哲学》和教育札记结集《感悟教育》(2009版)。知道老先生是湖北人,更有一份亲切感。石鸥教授、张传燧教授等先生,也都是以他们的著述启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张校长在7月12日上午的报告中以他特有的张氏幽默自豪地说:“我发表了1200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可以吹吹牛皮的嘞。”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将从家中带来的三本先生的著作请老先生签名,老先生又开了个玩笑:“你只买了三本,我写了一百本书罗!”借用新结识的朋友、湖南教育报刊社湖南教育编辑部副主任黄耀红博士的话说:“从张校长的等身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当代教育家思想激流的奔涌,听到他立于高天厚土之间发怵的教育追问。那种雄阔的视野,深刻的智慧,美丽的思想,那种交融着理性与诗情的语言,足以让我(们)流连忘返,废寝忘食。”

        我有幸读到老先生给我的一首题目为“自题”的现代格律诗打印稿,想在此念一下,与朋友们分享:

自题  
张楚廷

来自江汉平原的一个村口,
依在上天之下的一片热土,
手捧祖宗馈赠的一箱帛竹,
肩扛朝耕夕作的一把锄头。

曾闻铸就宇宙的一声怒吼,
凝望日月星辰的一缕素数,
吟聚人间诗篇的一湾溪流,
敬伺毫秒构筑的一束冬秋。

      张校长化简生活、追求学术之纯粹的人生境界,为我们晚辈树立了人格之高标,治学之楷范。

      老先生12日上午所讲的21条“教学建议”,可以看作是他几十年研究教育的思想精华,1999年10月先生出版《教学细则一百讲》,在同年7月出版的《教学论纲》中,缩减为51则,12日那天所讲的只有21条,课间休息时,先生告诉我,大多是新的思考。

       张先生在报告中并没有使用“生命教育”这个词,但我认为,先生早在2009年出版的《感悟生命》一书中就论及了生命教育问题,他在该书14页中说:

      有些教育理论(其中含教育哲学)不成体统,把人的地位看得很轻很轻,也将人视为一种工具——还不太像工具时就把他培养成工具。

      更多一些的教育活动没有体统,没有到位,没有人本。包括一些理论活动就不是人本的,即不成体统的。

     一般的教育讲认识,人本教育讲体认;一般教育讲觉悟,人本教育讲体悟;一般教育讲品味,人本教育讲体味。体认、体悟、体味,是指全身心的活动,是指肉体与灵魂的全投入,是指知、情、意的全投入。

     我认为,张先生这里所说的人本教育,就是生命教育。‘信息比知识更宽,兴趣先于意志目标,直觉贵于逻辑,质疑重于聆听,智慧高于聪明’。这五句话,更是高度浓缩地表达了先生独特的课程观。

二、谈一谈对小陈老师那节课的一点浅见

       我对这节课的总的印象是:在目前的小语教师里,小陈老师是对课堂教学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的一位老师,再加上她性格的奔放、精心的预设、教学环节的强势推进,营造小组标星竞赛的氛围,这节课看起来就比较“顺”。

       应该说,小陈老师这节课重视“诵读”的想法和“读写结合”的尝试都是好的。具体效果怎么样,则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

     ——小陈老师在这节课中采用了两种诵读方式,一种是类似于音乐课读唱词的方法——变换节拍的齐读;另一种是类似于传统吟诵的诵读方法。前一种,如何设计“节拍”,是由老师代劳的,学生只是照样子简单模仿,达至“整齐”;后一种,也是全由老师设计,何处读长音,何处读短拍,学生也是照样子模仿。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首古诗词,不同的播音员来读,轻重、长短、徐疾乃至于情感色彩,不会绝对相同。因为不同的人,对古诗句的意思和情调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或许还有因诵读者个性性格所造成的差异。

      所以,我认为,重视诵读无疑是极好的想法,但这种读,应该是在对诗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的“读”,并在这种以感知表现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实现对文本的更深刻、更细腻的感悟理解。假如全班学生都只模仿老师一人的“声调”,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模仿”,而忘掉了“进入文本”,那种“以各自不同的理解”感知文本“读进去”,再以或许不尽相同的长度按轻重徐疾处理“读出来”,读出真体味的美妙过程,就成为缺少思考的模仿秀了。

       让学生借助老师事先选取的词、词组、语言构件,依样画葫芦的拼组成一首反映身边生活的渔歌子的想法,也许是好的,但这种几无选择,稍加组合即可完成,如同搭积木一样的联系形式,和用“宋词软件”仿造出宋词来有何差异?在这种貌似读写结合、由读到写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古代杰出词人苦心孤诣、独具心裁的高难度的艺术创作,是否会视同无需多费心思的“文字游戏”?

       教学是有技术的,有了观众,免不了会有表演性的公开课展示,不可能没有预设!不可能不需要教学的技术!但,这种教学的技艺性的运用,必须放置在以思想作引领,以陪伴学生学习的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当地使用,技术才是有光彩的。铁芳教授在《守望教育》一书153页说:教师成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着的内容,或者说教师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到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

三、对“教师合作团队”http://xnjyw.5d6d.net/thread-63497-1-1.html今后发展的建议















      我看过铁芳教授已经出版的所有独著、合著、主编的教育专著,还请何思琪帮忙搜集到50余篇散篇教育论文来看,非常敬佩铁芳的教育情怀,因为我们是同一年龄段的人,在《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一书中读到他写的《徜徉在乡村自然与乡土人文之间——一位乡村少年成长史的现象学解读》一文时,有一种心心相通,相见恨晚的情感共鸣。他在《守望教育》一书中告诫我们:“我们的思维是有限的,我们的语言同样是有限的。面对有形无形的世界,面对世界中的神秘非神秘,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与僭妄。”这段话对我们所有的教育人——青年教师、名师专家、教育官员都有一种黄钟大吕般的警醒作用。

      铁芳教授在这本书中两篇讨论“理论与实际结合问题”的文章,启发我们要对严肃认真的理论研究,抱持一份尊重和体贴,对大量的教育实际问题,要有深入探究的理性和热情。


      他的文字是干净的,有温度的,既有诗意又常常意味深长,能引发我们新的思考的,他既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绵薄的”(见《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大学精神》序言)又表示:“教育中的理想主义说白了就是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坚持理想,不向现实妥协,也不试图简单地改变现实,而是寻求从人的改变出发,水滴石穿,一点一滴地改进教育现实,这实际上是一种鲁迅先生所说的“韧性的战斗”(见《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序)”。












        我们“高研班”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为了能更好地延续我们这种韧性的战斗,铁芳教授和团队的朋友们不能不在:团队成员如何增强交流合作的紧密度和有效度,如何让每一届“高研班”更切合一线教师的急迫需要,如何在专家团队之外,形成一个具体操作实务的班子,如何在两届“高研班”之间的时间段里仍然能常态化地给予老师们以不间断的指导和鼓励,如何通过“高研班”推介更多的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等问题上,作更细密的协调。













        “每当离别时候,才知时光短暂。”短短4天的研修,让我们来自湖南各地、甘肃、陕西,江西、湖北、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的同仁们结下了友情,让我们怀揣着教育理想奋力前行,一年之后重相聚。

         再见了,梅溪湖!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806&extra=page%3D1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806&extra=page%3D1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806&extra=page%3D1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806&extra=page%3D1




http://www.hnmyfx.com/Article/ertonggeqv/2540.html
http://www.hnmyfx.com/Article/ertonggeqv/2540.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8 18:54 , Processed in 0.17469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