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护和收藏好数字遗产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4:2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保护和收藏好数字遗产
唐 钧
■ 唐 钧
虽然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但年近半百的崔永元却又勇敢地改行了。他信心十足地闯进了历史社会学或社会历史学的领域,干起“口述史”这个行当来。据悉,日前崔永元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
口述历史是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基本理念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是所谓正史,而正史大多是依据历史上的某一既定的时间与空间中的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由官方或学界编撰而成。从这些大部头的历史著作中,我们常常很难一窥当时真正的社会风貌。所以,应该让人民通过“口述”的途径来撰写一部人民自己的历史,讲述他们在某个特定年代的真实生活及体验。小崔之所以对口述史情有独钟,是希望看到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宏大的,而是个体的,包括爱恨情仇、风花雪月乃至鸡毛蒜皮。为此,小崔甘愿以“与时间赛跑”的精神去参与“抢救”。
对于既往的历史,我们也许只能采用让当事人“口述”这样的“笨办法”了。但口述史的研究也有其局限。社会学大师吉登斯说:“这种直接的研究在时间上最多仅能往回延伸一个生命周期。”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就在当下,在我们的身边,时间的流逝正在使如今通过我们的五官所能触及的一切,变成历史,变成记忆。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留下我们历史记忆的工具已经“数字化”了,我们正在用我们的电脑、我们的因特网,我们的博客和微博,记录下海量的个人信息。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有这些信息都尽可能妥善地保留下来,讲述人民自己的历史不就又多了一个在数量上以天文数字计的难以想象的丰富多彩的原始矿藏吗?
记得十多二十年前,当时还处于“前博客时代”,网上曾经有报道,在美国,网上有个人主页的“墓地”。就是说,有人专门开辟了一些称为“虚拟墓地”的网站,供已经去往上帝身边的人的亲人或朋友,将其留在因特网上的个人网页“葬入”,以备悼念和祭祀。现在看来,这样的网站确实能够为我们保留大量的原生态的个人信息。
现如今,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十多二十年前相比,又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在“只能延伸一个生命周期”的“抢救式”口述历史得以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能否考虑以“现在进行时”或“现在完成时”去进行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就是用数字技术将从我们身边匆匆而过、瞬间即变“现在-历史”尽可能地保留下来,我们可以称这项工作为“数字记忆”。
建议我们的大学建立“数字记忆”数据库,收藏普通人的“数字遗产”。个人可以嘱托亲人在自己身后,将个人电脑和因特网上的个人记录,捐献给“数字记忆”数据库。接受捐献者与捐献人签订相关的保密协议,即对接收的文件应该有10年、20年或更长的保密期。数据库可以根据捐献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在解密后,更可以进行必要的整理。在供研究者使用时,研究者必须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并尊重捐献者及其后人的意愿。
如果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够得到这样高科技的数据库的支持,幸莫大焉。至少在几十年后,我们在书写我们的历史时,有海量的文献资料可供我们参阅,我们可以用作比照和支持的背景资料会极其丰富。当然,与小崔一样——但说得更直白些——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我们的后人看到的历史,不再是一个可以随便让人装扮涂抹的千依百顺的女孩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4 04:02 , Processed in 0.06949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