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视域的口述史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4:3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视域的口述史学
时间:2010年05月0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姚 力
  
  
  
  
  
  
  
  
  自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口述史学创立以来,口述史专指“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它是现代声像技术手段的发明进步与“自下而上”历史研究视角的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些年来,口述史学受到中国大陆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当代史是最适于进行口述史写作和研究的历史时段,同时,口述史丰富鲜活的史料,让普通人说话的学术取向,以及田野调查和“深描”的研究方法对于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当代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史料:弥补档案文献的空隙
  中国传统史学不赞成当代人写当代史,理由之一是由于时间近很多档案资料尚未解密,致使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难以深入。然而,这一劣势也同样是当代人写当代史的独特优势。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当事人还都健在,研究者可以通过采访获取口述史料,这不但弥补了国史研究资料的不足,还可以纠正档案文献记载可能存在的偏差,了解文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精彩瞬间。
  《中韩劫机外交》是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口述史著作。它以1983年5月发生的卓长仁劫机案为研究对象,从中韩两国由此打破多年的敌对状态,戏剧性地开启外交通道的角度,采访了当时被劫飞机的机长和参加谈判的几位中方代表。他们的讲述将这一突发历史事件的整个过程,后续谈判中的种种矛盾和双方的策略,以及事件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全部揭示出来。如果没有这些亲历者的讲述,仅凭当时报纸有限的报道,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如此详尽的历史史实和当事人的心理历程的。
  中国当代史尽管只有60年,但这“千年仅见的变局”和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特殊地位,却使得对其中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都存在分歧和争议,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如何正本清源,还历史以真实,口述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共和国要事口述史》一书中,邓力群口述了“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八大前后”的情况,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文献资料相印证,有力地回击了某些人借助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当代史的肆意歪曲,彻底否定了所谓的“我党的八大是背着毛主席开的,是违背毛主席的意见的,是同毛主席的思想相对立的”的荒谬说法。
  视角:让历史传达民众的声音
  中国当代史是指中国历史的当代部分,包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其研究对象十分复杂,领域极其宽泛。然而,目前的中国当代史写作和研究仍然偏重政治史、外交史、上层决策史,以宏大叙事和领袖人物为重点,很多领域少人问津,研究资料缺乏积累。口述史关注民间,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史、家族史、妇女史、个人生命史,这些层面恰恰是当代史需要传递而又极为薄弱的环节。那些原本被档案资料忽视的事件和人群以口述史的形式被记录下来,这不仅为当代史研究拓宽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为它走出政治史的史学范式,成为跨越学科壁垒的综合性学科准备了条件。
  近期,口述史家定宜庄出版了耗时十年完成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一书,以鲜活灵动的百万言对话呈现了北京城百年的历史。采用口述史的方法来书写城市史,无疑是定宜庄的创造;而通过普通百姓日常喜怒哀乐的讲述,让人们对北京城的昨日与今朝可触可感,无疑证明了她的尝试是成功的。定宜庄以史家的眼光和对故乡的情感开创了城市史写作和研究的新境界,践行了使那些不掌握话语霸权的人们发出自己声音的新史观,并验证了保罗·汤普森所说的“口述史学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可见,以记录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为使命,以探寻历史经验和规律为责任的中国当代史研究是不能缺失对口述史的利用和借鉴的。
  方法:迈向田野的史学研究
  中国当代史是正在进行并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历史,现实性、开放性、人民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新中国60年来一次次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革的大潮冲击和影响了整个社会,国家权力和政治力量也因此镶嵌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在他们观念中打上了极深的烙印。因此,当代史研究要记录这一复杂的变化过程,仅仅仰仗文献的征引和钩沉是远远不够的。口述史采纳的社会学的抽样调查和人类学的深入访谈两种方法,同样是当代史研究迈向田野,深入认识中国社会,并逐步创建本学科理论方法的重要途径。
  此外,口述史承载了集体对历史的认知、理解和分析,对于探求人们深层情感和观念的转换,理解人的历史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有着其他历史研究所不具备的研究优势。也就是说,在口述史的收集和研究中,我们不仅关注人们讲了什么,还可以观察他是怎么讲的,从而探询他为什么这么讲。通常一项口述史研究的收获和意义会远远超出了口述史文本自身。傅光明所著《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一书,作者虽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却采用口述史的方法搜集了大量有关老舍之死的访谈资料,并依据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挑战了史学理论的一些大命题。尽管如他自己所说最终他并没有对这一谜案“给出结论”,然而,作为一项跨学科研究,他对问题的驾驭和对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自由运用,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同时,他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了口述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彰显了田野的魅力和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13 , Processed in 0.12981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