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护教师的个性,解放教师的思想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7: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保护教师的个性,解放教师的思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7日 作者:bohua1963
  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精神活动。既然是充满智慧的活动,那就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充满着很多的变数,这些变数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因此这便需要教师必须用高超的智慧针对各种变数对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及时的跟进措施来应对这些变数,从而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角。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由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既是导演,又是主演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说是想尽各种办法培养名师,想用名师效应来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想法是好的,但现实中的做法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对教师个性的保护,致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逐步丧失了快乐从教的热情,最终行不成个性鲜明的且具有独到特点的教学模式。正因为如此像魏书生那样的真正名师和教育大家在中国教育这片广阔的天地里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得十分可怜。
  最近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一篇名为《科学界派往课堂的代表》的通讯,引发了本人很多思考。这片通讯报道了北京十一学校的首届科学实验班的班主任王笃年的教育事迹,这个班三十名学生中有七人到国外深造,十七人被北大和清华录取,学生的高考平均分达到680分。这优异教学成绩的取得,却是王笃年打破教育专家们设置的所谓“教学常规”,突破教学大纲和教学常规的束缚,用超越常人思维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科学爱好在科学的王国里自由探索,放飞自己的梦想,随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与老师交流,在释疑解惑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王笃年说“我已经好多年没有正式上过一堂课了。”他完全根据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如果没有问题,那我就没有设么好讲的。”他近十年来一直坚持“四环节教学”——自学自研,问难讨论,精讲点拨,应用评价。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找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跟进释疑,这样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便一下子彰显了出来,学习的动力便会越来越大,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王笃年的成功,一个最大的秘诀就是不循规蹈矩,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勇于超越自己。王笃年曾经是我们山东诸城一中的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当年他在山东教学时,上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有一次一位化学教研员想检查他的教案,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认为产品都有免检的了,我执教的课既然学生喜欢,也就不应该查我的教案。在他眼里“上课的标准就是学生,学生喜欢,能够接受,我就可以这么教”。由此可见王老师是一位十分有个性的教师,当他的这种个性一旦受到挑战时,他不是选择迁就,而是去寻找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环境。于是早已功成名就的王老师在2003年7月只身来到了北京,通过试讲被北京十一学校这所全国名校录取,从此在这所名校搭建的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释放了自己空前的教育能量,并彰显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和生命个性。王笃年相信问题的力量,认为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既是把书全部背下来也没有用。王笃年的成功与北京十一学校提供给他的育人环境是分不开的。假如学校还像其它大部分学校实行的管理模式那样,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让教师们围绕着课本和教参每天按部就班地写教案,批改作业,这种看似规范的工作流程最终将教师们原本十足鲜明的个性硬是磨掉了棱角,失掉了个性的教师们被训练成一批批按照剧本台词去进行表演的演员。这种被限制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范围里的授课模式不但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有害的是还抹杀了教师的生命个性,使教育这一原本充满灵性的智慧劳动失掉了本真的特色,最终教师们成为对教材照本宣科的解读者,学生们沦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原本充满快乐的学习活动却把师生搞得身心俱疲,毫无快乐可言。
  王笃年在山东教学时已经小有名气,到了北京之后大有名气。这与北京提供的工作环境关系密切。与王笃年经历相似的还有王金战、程翔等一批山东籍教师。他们都曾在山东工作过,也都是小有名气,但到了北京知名度更大,并且立刻便大放异彩,在全国引起轰动。他们的成功首先是个人因素,但同时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果王笃年的教学方式得不到学校的支持,非要用原来在山东工作时学校所采取的一刀切的工作制度来约束的话,他自然也就不会有如此骄人的教育成绩。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因人而异。过去我们强调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带来的差异,但却忽略了教师作为人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会有个性,教师的个性也许正是教师施教的优势所在,对此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制度管理的教育领导不应该视而不见。只有转变观念,摒弃偏见,因势利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教师的个性,放大教师的个性,扬长避短,才会激发教师们的潜能,焕发教师们的创新热情,这样教师们才会敢于冲破常规的约束,创造性地去从事自己的工作。教师们的个性特点谁最清楚,只有教师本人。作为教育行政领导,尤其是校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放手让一线教师针对自己的个性和学术优势,去尝试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允许教师有适度的工作自由权利。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进行定性评价的,要从教师和学校以及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鼓励教师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从而找到适合教师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为一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在的学校领导往往目光短浅,用急功近利的态度来要求和评价教师,致使教师们围着学生的考试分数打转悠,最终无暇去进行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探索,从而使一大批具有潜质的教师最终退出了本应该进入的名师行列。这也应验了那句古话“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有”。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要有宽广的胸怀,目光下移,不要老把目光盯着上级的脸色行事,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冲破世俗的阻力,克服短期行为,设身处地为教师们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让教师们扑下身子在教改之路上认真求索,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特点的教学之路,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的。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需要领导放下架子,克服“官本位”意识,与教师们打成一片,把学校的管理由简单的制度约束逐步过渡到人文吸引上来。我们常说管理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对个性的尊重就是对人格的最大尊重,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松绑,让教师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按照自己的创意开展教育工作。当教师们内心深处一旦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一份真诚的尊重时,义无返顾得地干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便会成为教师们的自觉,不需要领导们用制度去约束,用检查去督促了。试想一下如果王笃年老师还像在山东当年那样一种工作环境从事教育工作的话能有今天的成功吗?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能为王笃年提供这样优越工作环境的校长,竟也是一位来自山东的名气和响头更大的教育传奇人物,他就是潍坊市教育局原局长李希贵。李希贵也曾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他的成功之道正是源自他对生命个性的尊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做语文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李希贵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风生水起,工作业绩都会引来人们佩服的目光。正因为李希贵十分熟悉教育规律,才得以让他以伯乐的眼光放手让教师们大胆工作,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收获着自己的荣誉和快乐。
  由此观之,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此话说的太有道理了。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学校的育人功能,目光只是落脚在培养学生这样一个层面上,其实学校的育人功能还包括对名师的培养和锻造上。没有一流的教师,去培养一流的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流的教师不能向上级教育部门去要,只能通过校长用高超的领导智慧引导自己的老师们立足教学岗位去探索,去试验。在探究和试验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作为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要有耐心,要善于期待,不要用功利的心态去评价自己的老师。只要教师们有成为名师的想法和工作热情,学校就要千方百计的去呵护,假以时日,一批有朝气,有干劲,有想法,有创意的学校名师就会崭露头角,并用他们的干劲和热情去感染和影响其他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学校的教学成绩焉能得不到提高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34 , Processed in 0.13901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