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俊:分享两位新教师的数学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9:1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止于技
——分享两位新教师的数学课
      两天,听了两节六年级新教师的课,一节芮老师的“分数连乘”,一节车老师的“认识倒数”。我们需要在一起分享,一方面给两位新教师建议,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下反思。
      我们都是从新教师慢慢合格升格,逐渐成熟起来。新教师与我们比较起来,最最缺乏的可能是“经验”。失败的经验让我们铭记,成功的经验使我们欣慰。但若是沉浸在经验里出不来,以致孤芳自赏,倒是要警醒的。对新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学习借鉴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发挥自身的热情和创造力,使课堂别有一番风味。
梳理备课的过程
      第一次走上讲台,很忐忑。第一次上公开课,后面坐一排教师眼里望着,手里记着,可能给人的压力更大。但我们两位新教师的淡定和从容,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一致认为,那时新教师的我们远远不如。
上课,我们还得从源头说起,即要确定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预设学生在探索过程可能遇到的情况。而我们现在上课,往往急于看教学流程,制作精致的课件,而忽略了要精准把握教学目标。教师为一节课所有的思量、预设、斟酌、修改都应该以把握目标为基础才对。
      技术都是为目标服务的。
      准备一节课,拿到教材后,应该先好好阅读、揣摩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带有个性地去解读,在知悉学情的前提下,先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去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最后才是制作为着教学服务的课件。当然,为了使一节课更加经得起推敲,我们也可以参考网上“名特优”的教学设计,但都得为着自己这节课服务。而不是反过来,上公开课了,从网上下载几份设计,从中撷取精华部分,成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殊不知,这样做很危险,很容易迷失自我,形成依赖,不会思考。
      没有了自我,失去了特色,课便不会再有借鉴和参考的意义。
      教研课,便是让大家在一起研讨、交流的,不需要四平八稳,而要上出自己的思考,引起大家的思考、辩论才好。
明晰教学的流程
      忆起我们新教师时候的公开课,都是密密麻麻地写上四、五页纸,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记录下每个提问的问题,还会预想好学生会怎样回答,我们该怎样应对。所以,备详案、精心设计问题很重要。是的,大家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如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再上公开课,也许只在心里记住大的框架,设计好关键的问题,其它 “跟随着学生走” 就好了。
      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的教学模块所组成的,每个模块都有着自身的教学流程,不一定固化,但呈现的先后顺序不同,形成的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同。
      比如,“认识倒数”一课,有一个环节是“像这样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多少对呢?”学生很自然地就回答“有无数对”。然后,老师让孩子尝试写出几对来。学生很自然的背后,是不是存在问题,是不是在揣摩教师心意和一种“随大流”的揣测?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流程:
      1.请孩子在15秒内,写出几对倒数来,看谁写得又多又快;2.孩子汇报,其他人倾听。你有什么要说的?3.孩子自己写倒数,汇报时几乎都不会相同,由此可以说明“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无数对”。如此,也进一步巩固了倒数的意义,让每个孩子都写一写,就是一种“面向全体孩子”。
技术长期积累,就会孵化成艺术。
打破惯常的节奏
      一开始走上讲台上课,总是有些“乱”的,有了一些经验后,便慢慢走向“治”了。随后的几年,我们便一直沉浸在秩序里而不得出,什么时候再“乱”起来,“乱”出来,可能就是我们突破自身教学瓶颈的时候了。课是如此,其他事情也如此。人贵在有立有破,能重新认识自己,打破自己,修正自己,才会成长。破茧成蝶为什么令人津津乐道,道理亦在此吧。
      在这两节课里,需要有所变化是在授课的节奏上。两位新教师都具有成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的潜质,因为她们的授课节奏很明快,语言很利落。但一节课40分钟,用一种语调,一个节奏讲下来,是会产生审美和听觉疲劳的,于学生的有效注意也是有影响的。
      讲到重点处,由原先的语调降低或者提高,节奏的放缓或者加快,都是对学生注意的提醒。还有体态、手势和眼神的变化,或者教师在班级位置的变化,都能很好地吸引注意,改换节奏。
牵着蜗牛去散步
      西方谚语说,我们可以将牛牵到河边,但不能强压着它喝水。在过于讲究授课秩序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丢失捕捉生成资源的敏感性。一味地牵着牛鼻子急急向前奔走的时候,忽略地往往是沿途值得欣赏的风景。正如作家张文亮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写的那样:
上帝交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却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他,我唬他,我责备他,
蜗牛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
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他,我扯他,甚至想踢他,
蜗牛受了伤,
他流着汗,喘着气,继续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电脑操作系统中有一个术语叫“多线程”,即同时能处理好几个事件。比如,用word敲着文字的时候,左边是QQ聊天,右边开着网页,后台可以用千千静听播放着音乐。课堂的发生也是“多线程”的。我们上课时,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即将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课堂“正在发生”的美感和魅力。我们不能确定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孩子将从何种角度加以说明一个道理。所以,面对生成或者旁逸斜出,我们需要的是呈现,不是回避;是等待,不是急躁;是引导,不是排斥。所有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快一些值得嘉奖,慢一些需要等待。
      知识本身是螺旋上升的。今天学了一节新课,课堂作业有10个孩子计算错误。我们及时纠正,指导方法。晚上回家做家庭作业,可能不至于再有10个孩子错了。第二天,我们批改作业有8个孩子错了,我们再帮他们指出错误……如此,不会的会了,错误的纠正了,会的更熟练了,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不同的发展和进步才好。
      技术、技能、技巧都是能通过训练掌握的,而由“技”往“艺”的历程则是漫长的,需要积淀、理解和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7 22:45 , Processed in 0.08145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