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之“强”,强在哪?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0: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辑之“强”,强在哪?
作者:刘庆楚 时间:2011年11月23日
 
       一、从大而强说起

  大而强,是今天出版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也是上上下下共同追求的目标。“大”,指的是出书品种、产值大小;“强”,则指的是影响力、竞争力。按新闻出版署的说法,我国目前已经是出版大国,但还不是出版强国,这是从国家层面立论的。il]比较的对象,当然是出版业较发达的美英德法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的范围和目标,是全球话语权的争夺。

  作为出版强国的基础是一个个支撑的出版企业。而就一个个具体出版企业来说,首先必须是国内的大而强,然后才能是世界的大而强。在世界层面上,很明显我们现在还找不到可与时代华纳、企鹅、斯普林格等国际巨头比肩的出版社。就是在国内相互之间比较,我们的一些出版社可能相对是大的了,但还谈不上是显著的强。在国家打造传媒航母政策下,的确,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些大的出版集团,这些大企业,产值能达百亿上下,如江苏的凤凰出版集团(所谓的“双百亿”企业)。然而这些大块头之大,是速成的结果,是通过诸如企业联合、资本运作、跨行业兼并等方式短期内达成的,而且仅仅是产值的大。试问,我们的年产值可达百亿的出版集团,有几家不是依靠资本运作,依靠房地产撑起其大的,能说它们强吗?强应强在主业上,主业才是出版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所以,就出版业来说,笔者认为,关键不在大,而在强。强才体现了出版的本质,也是我国最终达成出版强国的根本支撑。新闻出版署柳斌杰署长提出出版强国需打造“四名”,即名作、名家、名企、名牌,这才是真正的出版之强。一味求大,有走歪路之嫌。

  强的关键在人才,包括一批出版的管理人才、杰出的编辑人才和营销人才等。中国作协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何建明先生强调,出版业本质上是文化产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金融资本,而是智力资本。也就是说,出版业之强,需要的是一批有志于出版的文化专业人才。正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提出的,应加强出版能力建设。所谓出版能力,“主要指出版资源的建设和强大的专业营销能力”。所要求的人才也是从事出版专业的智力人才。

  笔者恭为编辑近20年,深感杰出的编辑人才对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性。因为无论是对出版资源的建设,还是论及强大的专业营销能力,编辑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出现了一大批有眼光、有智慧、有能力的领军名编辑、强编辑,才能造就出一批强社,进而在国际上争强,争取话语权。

  二、谈到编辑之“强”

  本文从优秀编辑与一般编辑相比较的角度,从智力资本也就是创造性的角度,谈谈优秀编辑究竟强在哪里。

  1. 是跑稿重要,还是策划重要

  这是从编辑的组稿方式立论的。出版之源是书稿,稿源从何而来,这就有赖于编辑的组稿能力。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现阶段编辑的两种组稿方式:跑稿与策划。

  跑稿,即腿勤,深入各学校、机关、研究单位等,打探其出版意愿,许以条件,“拉”人出版社出版。从搜集信息、联系作者这个角度看,跑稿是可取的,比起从前的坐地不出门、等待作者上门投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现在,由于出版竞争的加剧,以及对编辑的效益考核的要求,编辑们越来越勤快了,出差多了,出差时间也久了,一些出版社为了方便编辑跑稿,并不要求编辑必须每天打卡上班;有些出版社还专门在外地城市设置工作室等,这样,跑外地作者的密度就更大了。

  跑稿多少有些“找米下锅”的味道,“米”是现成的,需要的是编辑们把它找出来。应该说,这个工作虽然辛苦,但创造性并不强。作为优秀编辑,不光要能找米,还必须能种米,这就是策划。它要求编辑:①了解本社出书方向;②了解相关学科信息;③制定选题计划;④形成编辑思想;⑤找出适合作者,写出符合要求的稿件。所以,策划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有些书稿甚至可以说编辑是幕后的作者。就出版社选题结构而言,跑稿难免散、乱,而策划却会使选题集中,方向突出,形成出版优势。

  2. 是学术重要,还是“孔方兄”要紧

  这是从出版理念立论的。出版的目的应是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某种程度上,人类的出版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编辑应对学术存有敬畏之心,把好社会传播的大门,杜绝学术垃圾。遗憾的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出版界的这个门目前把得还不太严,致使大量的平庸之作、重复之作、不好不坏之书充斥市场。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讨论“双效益”的问题,两个效益皆好,当然是上上之选,问题是现实中往往会存在“二择一”的困境,这时候,就会考验到是优秀编辑还是非优秀编辑了。优秀编辑绝不会为金钱而出卖学术,出版一些媚俗、低俗、庸俗之作,有时候还会因为学术追求而适当冒一点经济上的风险。

  优秀编辑敬畏学术,对于出版社的贡献,就在于学术立社。而出版社只有学术立社,把图书变成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学者们才会信任你、选择你。

  3. 是乐于发掘、培养新人,还是一昧追逐名家

  这是从作者观立论的。新人与名家,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名家也是从新人成长起来的。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教授说:“我们都知道出版社在学者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取得博士学位,评职称,上教授,乃至成为知名学者,都需要有较,高学术水准的著作来支撑。这些都离不开出版社。出版社是教授、博士的摇篮,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优秀编辑一般都和大批优秀的作者(名家)有联系,但他们更善于发掘新人,乐于培养新人,环绕在他们周围的“名家”中有很多就是由他们自己“培养”起来的。

  出版史上,优秀编辑“培养”新人的例子数不胜数,经典的如《红岩》一书的出版,以及《半夜鸡叫》的作者高玉宝的成长。今年的《中国编辑》第2期上,刊载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王笠耘的事迹,同样令人感怀:他对业余作者、出身农奴的降边嘉措和益希单增的长篇处女作(分别为《格桑梅朵》和《幸存的人》),都作为“重点书”看待,“从组稿到出版,他都满腔热忱,全程关照,将其初步审定的书稿,印成征求意见本,先后在北京和拉萨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帮助他们进一步修改作品。”后来,这两部反映藏族同胞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又经王笠耘推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向新中国出版史上,不少作者在他们成名后对培养他们的“编辑老师”心怀感激,比如,作家黄蓓佳到现在还记得她20多岁刚毕业时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本小说时,老编辑顾宪漠老师那种“父亲的口吻”。

  现实中,那种水平一般的编辑,由于他们缺乏学术眼光,发现不了新人、新作的价值,故只好一味地追逐“名家”。图书市场上有一种“注水书”:一些“名家”把自己的文集换几篇文章,颠倒一下顺序,变换个书名,一出再出,此版本与彼版本相差不大,糊弄读者。这种现象有作者逐利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些编辑们一味追逐一些成名作者,妄图“压榨”出最后的一点市场效益来。

  作者是图书之母。培养新人,对出版社发展的意义在于,为出版社培养出“终身”的朋友。像老编辑王笠耘,“不少作者同他是知心朋友,他们盼着等着老王组稿约稿”。而一味追逐“名家”,换来的也将是一些“名家”眼镜片后面的“孔方兄”。

  4. 是出版全流程的观念,还是仅限于编辑阶段的工作

  这是从市场意识立论的。现代出版需要建立“大营销”的观念,破除编辑、发行两截的思想意识。须知,好书也怕巷子深。编辑组稿策划要考虑市场需要,版式设计、印刷成书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书出版后也要积极进行宣传,撰写书评,组织推荐活动等。现代出版的发展,越来越证明,编辑工作的综合和跨界的重要性,即图书推广发行,绝不仅仅是发行人员的事情,它也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做一个优秀的编辑不再限于传统的编辑阶段的工作。他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现代的市场营销意识。

  以上几方面,相互结合,最能看出一个优秀编辑的综合素质。现代出版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编辑:他既要保持崇高的出版理念(方向明确),又要有相当的学识和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既能培养、团结作者,还要具有现代的市场意识。也就是说,现代的优秀编辑既要立足于传统,继承上一代优秀老编辑的优良品质,又要富于开拓创新精神。任何一个出版社拥有这样的一批编辑,其“强”就是必然的!优秀编辑可能并不是每年都为出版社赚钱最多的,但一定是“两个效益”结合得最好的,一定是为出版社的品牌建设、长远发展贡献最大的。


来源:科技与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2 23:29 , Processed in 0.07721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