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医刊那些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1:3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医刊那些事

     进入新世纪,在“易中天热”、“于丹热”的国学世俗化的带动下,中医启蒙和中医文化的书由冷门变成热门,特别是《思考中医》《哲眼看中医》《挽救中医》等的出版,带动了健康养生类书籍的繁荣和疯狂。这些出版物中不乏佳作,但也泥沙俱下,林光常、“刘太医”、张悟本等成了“养生明星”,中医成了喧嚣的噱头,成了牟利工具。沈伟东著的《医界春秋1926-1937——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在众多中医类图书中沉潜于历史文化,对中医热给予另一种思考。它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民国时期,一本杂志、一个时代、一群人和行业往事。
  沈伟东读小学时曾有“我想当编辑”的志向,后果真分配到出版社做编辑,读书、聊书、编书、评书,如鱼饮水。作者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向中医文献学名家段逸山教授学习,专注于民国时期中医文献的研究,为攻读医学博士,很长一段时间,潜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上班”。本书就是在那里“上班”的副产品。作者在《代跋》中写道:“我一本本刊做笔记。时光飞快,转眼中午,转眼下午……转眼一个春天,转眼一个秋天……近百种民国中医药期刊的提要写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初冬。每天‘下班’,身上都落着民国时期酸性纸的碎屑。阳光中,陈旧的书卷气息随着微尘浮动,有时会飞出小虫。这似乎就是民国气息。”这无疑是孤独和快乐的,“小心翼翼地翻开行将破碎的老杂志,陈无咎、丁仲英、夏应堂、恽铁樵、陆渊雷、曾觉叟、施今墨、秦伯未、承淡安等民国中医生动起来,好像就在身边。有时候会飘落陈存仁手写的药方、沈仲圭的借条,有时候会在扉页上印着张赞臣的诊所椭圆的蓝印,偶尔还有哪位名医的一两页手写文稿……还有文字间他们的生活细节。这些杂志尘封了半个世纪以上,里面的痕迹却宛如昨天才留下”。
  本书作为第一本研究民国中医期刊的专著,在研究模式上有许多创新。如通过《医界春秋》与社会关系、中医前途讨论等研究,不仅展现了《医界春秋》“改造中医,沟通西医”的“苦心孤诣,始终如一”的期刊形象,也把读者的眼光从期刊移向社会。作者在《代跋》中写道:“通读尘封已久的民国医刊,整个民国中医史像一部电视剧一样展开。生动的人物,风云变幻的中医事件,连缀起来,就是一部民国中医行业史、一部民国中医学术史。”
  作者由于做足了文献资料的功夫,善于挖掘《医界春秋》与相关的当时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通过严谨的叙事语态,展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中医掌故和风波,颇有可读性,体现出对人性和人文的关注。如通过中医界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不同态度,反映出中医界独特的文化生态。中医家曾觉叟称:蒋介石“对于发扬中医,尤有伟大之议论,正当之指导……不亦莫大之庆幸”。而《医界春秋》对组织汪精卫的批驳,体现出民国医刊的独特文化风格。
  本书还力图营造一种“民国气息”,在书的编辑制作方面,着重“文献-文化-趣味”三者的协调统一,例如,图书选用了150余幅《医界春秋》的图片为插图,以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特别是以图文并茂形式研究《医界春秋》的刊名、封面变迁,反映了《医界春秋》活泼的另一面,折射出期刊的民国气息。而《代跋》感悟研读医学博士的生活,文字清俊潇洒,颇有明清小品的韵致,特别对于中医的哲学思索,力图开启中医与科技、自然的对话,深得民国文人的余韵。
  显而易见,作者长期受古典文化的浸润和从事期刊的实践,对本书的叙事格调和美学志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本书既有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也有对中医期刊文本的精心研究,既带有浓重的书卷气,也有时尚的趣味追求。它使读者在一种独特的境界中,有一种重回民国的文本想象,体味民国医药期刊的冷暖和行业风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7 12:57 , Processed in 0.18510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