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提问的“是”和“非”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2:0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提问的“是”和“非”     


   一、问题应是关键的而非枝节的
  我们都知道,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教者能否将学生引入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从何处切入提出这个问题,乃重中之重。切入点选准了,触及到了文本的实质,就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后抽丝剥茧,逐层深入,许多问题的解决就会水到渠成。一位教师在开始分析鲁迅的《祝福》时,问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教师要求学生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学生找了片刻之后,回答:“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人们不叫她的名字呢?”这样,教师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祥林嫂所处的时代以及周围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了初步认识,为分析人物悲剧的成因打下了基础。
  二、问题应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提问的目的首先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他们带入一种自主探讨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给予学生的是一片个性自由的空间,而一个封闭性的问题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我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莫泊桑的《项链》。在理清了小说的情节后,教师问:“路瓦栽夫人是什么样的人?”一名学生说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人。教师愣了一下,反问了一句:“是吗?”接着他又提示学生关注主人公婚后的痛苦、接到请柬后的不快、舞会上的陶醉,问道:“同学们想一下,她究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还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有了教师这些倾向明显的“引导”,学生自然得出了教师希望得出的结论,但这样一来却束缚了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提问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一个富有开放性的问题应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否则,这个问题就是无效的。
  三、问题应是精简连贯的而非繁密杂乱的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程理念的施行,师生间的课堂对话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场面上的热闹,缺乏观念上的实质转变,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上课时自始至终都在提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每堂课至少提20个问题,如此才算师生互动。如此高密度、高频率的提问,让学生疲于应付,既没有时间思考,更没有时间咀嚼,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徒然消耗了学生的精力,产生不了任何真正的效果。我们必须牢记,问题与问题之间,提问与回答之间,一定要留下思考的时间,即“留白”。提问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激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如果这种提问非但没有唤起学生的思维,反而起了抑制作用,那么这种手段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教师应一点一点地将讨论引向文本的关健。粤教版必修四选入了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这是一篇现代派代表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主人公想到了什么?
  其中对他来说哪些是非常重要的?
  主人公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由此可见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主人公会变成一只甲虫?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我紧紧抓住文本内容分析,由表入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而领悟到小说的主题以及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象征、夸张、荒诞离奇等)。
  李镇西老师说过: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教师不应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课堂提问固然是一种增进师生沟通、引导学生思考的好的教学手段,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恰到好处地使用,才能有效发挥它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9-11 02:05 , Processed in 0.14350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