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sh3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文学关键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6:12:44 | 只看该作者
新观察·年度综述
2014年儿童文学:瞩望高峰 不断成长
  2014年的儿童文学继续保持繁荣态势,少儿图书销量同比增长依旧超过10%,而儿童文学则占据了少儿图书市场的43.62%。然而,经受过市 场化和新媒体崛起冲击与洗礼的儿童文学更加成熟和理性,在这一年出现了清晰的转向:从关注量的扩张变为更重视质的提升,并形成了明确共识:创造精品才是儿 童文学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年内原创儿童文学呈现井喷式爆发,取得丰硕成果。
  “艺术坚守”和“大众感动”
  2014年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举办的“瞩望高峰:向中国经典儿童文学致敬”论坛印证了儿童文学作家们重归经典化写作的自觉和努力。正如“曹文轩 ‘丁丁当当系列’图书发行200万册国际研讨会”所总结的,“艺术坚守”和“大众感动”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对纯真、美好的文学理想的坚守,正是能够 抵达千千万万读者内心的最佳路径。
  而2014年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正是在对童年精神的不懈探索中,对真善美的执著守护中,坚持“向经典致敬”的写作方向,通过不同角度的勘探和发现,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孩子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活泼、丰饶和宽阔。
  年内涌现出一批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长篇小说。曹文轩的《枫林渡》、祁智的《小水的除夕》、薛涛的《九月的冰河》、殷健灵的《天上的船》、韩青辰 的《小证人》、汪玥含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于立极的《美丽心灵》、三三的《我和铁车》、彭学军的《浮桥边的汤木》、星河的《你才是那只小白鼠》等, 以广阔的题材、形式的多样深刻观照了来自不同地域、境遇各异的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徐鲁的《罗布泊的孩子》、李东华的《少年的荣耀》、李秋沅的《木棉·离 歌》等流露出浓郁的故土情结和家国情怀;金曾豪的《凤凰的山谷》、黑鹤的《血驹》、牧铃的《血燕》、常新港的《一匹脾气倔强的马》等展示了动物小说写作强 劲的创造力,其硬朗、野性的风格,是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召唤,也是对重建少年儿童和大自然之间密切关系的热切期待。
  散文写作突显了量少而质胜的特点。殷健灵的《爱:外婆和我》、朱赢椿的《虫子旁》、陆梅的《沿途》,关乎日常、关乎亲情、关乎心灵,是人与人、 人与宇宙万物的凝神交集,以虔诚的心情传播着对爱和美的感动与感悟;“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九册)”则以童年的视角和个体的经验折射出百年中国的时代变迁 和人情风貌。在童话写作中,刘海栖的《爸爸树》、汤素兰的《开心猫奇遇记》、张玉清的《鼠洞奇遇记》、曹文轩的图画书《烟》等以飞扬的想象力,或幽默或唯 美的语言,书写了少年儿童的幻想精神和游戏精神。在儿童诗方面,金波主编的《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包括了祖国篇、校园篇、亲情篇、自然篇、成长篇、未来 篇等6册,展现了中国孩子们的梦想与憧憬。
  “品牌化”和新势力的崛起
  2014年的儿童文学继续坚持“品牌化”、“系列化”的策略,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系列、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 列、张之路的“会飞的狗”系列、秦文君的“王子的冒险”系列、王巨成的“震动”系列等均有新作问世,而老作家金波推出了《点亮小橘灯——金波80岁寄小读 者》,儿童文学大家们以其丰沛的文学能量为后来的写作者立起一道值得仰望的标杆。
  “60后”、“70后”儿童文学作家们在这一年也展示出活跃的写作姿态,已渐成儿童文坛的中坚力量;而“80后”、“90后”则显示了令人惊喜 的创作潜力。年轻作家们已经形成值得关注的儿童文学新势力,他们在艺术上大胆而新异的实验和探索,他们既具有世界性眼光,又和本土传统文化血脉相通,为当 下的儿童文学带来了新鲜的审美经验和清新的气息。
  翌平的科幻小说“燃烧的星球”系列、王勇英的乡土小说“弄泥”系列、余雷的儿童武侠小说“笨侠号令天下”系列、陈诗哥的长篇童话《童话之书》、 张国龙的长篇小说《老林深处的铁桥》、舒辉波的长篇小说《飞越天使街》《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和他的短篇小说集《小时候的爱情》《十七岁,花要开》、夏无 双的图画书《卡普与卡普》等,以及中少社的《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淘·乐·酷丛书”推出的徐玲、吴梦川、梁慧玲、顾抒、赵菱等年轻作家的新作,都从 不同的方向扩展和丰富着儿童文学的感受空间和表现能力。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绿拇指精品童书”集中推出了儿童文学新人们的短篇小说,孙玉虎的《我中了一 枪》、两色风景的《天外天的礼物》、小河丁丁的《我本来可以大侠》、冯与蓝的《不让一个南瓜掉队》等,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说的轻捷灵敏的体裁优势,显示了短 篇创作虽不受市场青睐,但它依旧处于儿童文学思想和艺术探索的前沿。
  跨界写作的热潮和“走出去”的突围
  让儿童文学走出封闭的小圈子,把它放置到世界儿童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内来考察,是年内引人注目的现象。
  名家们跨界介入儿童文学写作,让儿童文学能够更充分地从当代文学的整体经验中汲取写作资源,是2014年儿童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6月,《人民 文学》推出了儿童文学专号,马原的中篇小说《湾格花原历险记》、张好好的长篇小说《布尔津光谱》,再加上名家短篇小说、散文和精选的诗歌等,本期总题为 “中国梦·成长质地”。杂志主编施战军在卷首语中说:“年初,编辑部曾邀请中国作协儿委会的部分在京专家,回顾本刊将近65年来发表的一系列少儿文学名 作,并帮助我们出主意和组稿。大家共同的意向是,要有孩子和大人都能看、对人生有启示、对人心有慰藉的作品。国际儿童节到了,我们把历经半年努力做成的这 一本杂志,呈给小朋友和大朋友。”
  张炜在推出长篇儿童小说“半岛哈里哈气”系列之后,今年又出版了《少年与海》,女作家虹影也首次推出了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奥当女孩》,这些作品以对逝去童年的诗性回望,把个体经验提炼为可与今天的孩子亲密交流的共同话语,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
  如何让中国的儿童文学“走出去”是2014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如中少社推出了朱自强的《中国黄金时代的儿童 文学作家》,这是中国首次用英汉双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家。正如评论家方卫平指出的:“‘回到艺术本身’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出 去’的根本支点。把‘走出去’作为一个进行自我比照和反思的契机,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考察和思索我们自己的写作。这样,走出去的焦虑就有可能转变为一种反 观自己的勇气,而这份勇气及其实践将在真正意义上把我们的文学带向更高的海拔。”
  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认为:“应该把最好的中国故事写出来,把中国孩子最好玩、最调皮、最童真、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要有中国特色,让中国儿童文学借助于一系列的平台走出去,代表了我们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也完成了我们这一代中国作家所应该做的使命。”
  走向开阔和深入的儿童文学批评
  2014年的儿童文学研究更为迅捷和深入地反应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守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的批评品格,呈现出客观、真诚、开阔和务实的批评风貌。
  方卫平主编的《红楼儿童文学对话: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新作系列研讨会纪要》一书围绕张之路、沈石溪、彭学军等10位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 10部新作展开对话,张扬了独立、坦诚的批评精神,为建设严谨、专业的学术探讨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刘绪源的《美与幼童》对幼儿审美心理与想象力的生成 做出了科学、有趣的解读,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收获。此外,今年《人民日报》组织了“走近少儿出版系列访谈”,发表了“坚守少儿出版的精神高地”、“ ‘天花板’不低,‘门槛’也要高”、“创新当如星星之火”、“儿童文学要执著追求精品,切勿被市场绑架”等5个专题文章,详细探讨了在市场化的时代,如何 提升儿童文学作品的品质、如何使优秀的作品也能成为最受小读者欢迎的作品、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等问题。并坦率指出“蜂拥而上的出版热潮,似乎暗示 了儿童文学的‘门槛’很低,以至于全国90%的出版社都能来踩一踩,然而,每年的少儿图书的精品榜单上,本土作品依然难敌引进版,这似乎又昭示了少儿出版 的‘天花板’其实很高,打造精品并不容易。”对飞速行进中的儿童文学无疑是一种尖锐而善意的提醒。
  事实上,当我们说当下的儿童文学正处于“黄金时代”的时候,与其说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艺术成就的褒扬,不如说是儿童文学生机勃勃的现状 让人产生了它能够创造无限未来的美好期待。取得过辉煌业绩的儿童文学,要赢得更多的敬意和荣耀,仍旧需要在艺术上增强精雕细刻的耐心和自觉。正如儿童文学 作家张之路所指出的,一些儿童文学图书缺乏孕育的过程,图书出版后没有打磨和考验。同时,儿童文学还需要增强与当下儿童生活的对话能力。评论家方卫平在 《从“现实”的童年到“真实”的童年》一文中说:“中国儿童文学对于中国式童年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某类童年生活的现实表象层面,而需要进入这一表象内 部,去发现和揭示童年最独特的生命精神,书写和呈现童年最真实的审美内涵。”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和深度,就要求作家对儿童真正地熟悉和热爱。事实上,作家过 于依赖自身的童年经验,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作家对当下儿童生活的隔膜,因此,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走到他们的内心之中,对儿童文学作家们来说具有迫切 的现实意义。此外,儿童文学也需要继续拓展自己的视野,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就像儿童文学作家薛涛所说的,不要把儿童文学仅仅圈囿于儿童范畴考量, 它同样应该是关注人的存在的“大文学”。
  金波先生曾说:“儿童文学作家没有衰老,只有成长。”儿童文学也一样,它是一代又一代作家不断超越自我的接力赛,正是因为这种渴望“成长”的激情从未消退,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儿童文学终将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6:13:13 | 只看该作者
新观察·年度综述  2014年网络文学:新的成长与内外变化
  □王  颖
  2014年,“中短篇小说”正逐渐成为网络文学的新热点。近年的网络文学发展逐渐表明,单纯靠量取胜,只会消耗自己的名声。只有那些无法被复制、粘贴的作品,其价值才会水涨船高——比如秘密、原创的点子、活力以及完整性等,而未来网络文学的生长点也正在于此。
  2014年网络文学在内部的合纵连横和外部的加强引导下,展现了一系列的成长与变化。 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4.5亿农村非网民人口将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重要方向。截至2014 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阅读仍是网络文学最大的增长点,创新类移动应用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2014年网络文学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上半年开展了规模力度空前的“净网行动”;下半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网络作家周小平、花千芳与会, 这两件事充分表明了网络文学的地位不断增强,网络文学正朝着规范、有序、健康的道路前进。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成长,长篇小说和超长篇小说一统江湖的局面发 生了变化,中短篇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也找到了发展的可能和路径。
  网络文学内外环境的整合与改善
  在2014年初开展的“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中,盛大、百度、腾讯、中文在线、搜狐原创、新浪读书、TOM在线、汉王书城、铁血 网、大佳网、纵横中文等各家网站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配合了此次行动。各大网站经过地毯式的自查和排查后,在内容审核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对网络文学 的稳健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无线阅读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在碎片化、闲散化时间中付费阅读网络文学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国移动公司2014年推出 “和阅读”品牌,迅速引起关注。在其2014年初发布的数据中,月关的《醉枕江山》获年度最佳网络文学新作奖、若雪三千的《天才召唤师》获年度最佳女生原 创奖、天蚕土豆的《大主宰》获年度最佳网络文学奖。
  2013年以来,盛大、百度、腾讯三足鼎立,其他网站群雄逐鹿的分配局面逐渐成形。以往在举办文学赛事、发掘新人、培养作者、版权维护等问题 上,各网站均以自身目的出发,各自为阵,较少跨越平台。而随着网络文学的日益发展,作家阵营不断扩大,文学新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在此情况下,2014年 10月,由多家网站联合举办的首届“磨铁杯”原创文学“黄金联赛”启动,吸引了各方关注。为鼓励更多网络作者参与比赛,联赛将持续至2015年12月31 日。未来网络文学界是否能更好地打破藩篱,为网络文学发展集思广益,令人期待。
  与网络文学内部的强势发展相映成辉的是,传统媒体、大学、专业研究机构等的不断进场,针对网络文学展开了深入长足的研究与引导。与此同时,传统 文学也在各方压力和动力下不断进入数字阅读主场,使数字阅读朝着百花齐放的方向发展着。《人民日报》的“网络文学再认识”专栏、《文艺报》的“网络文学评 论”专栏等,邀约专家学者,从网络文学的文本内容、历史与现实意义、文化功能、生产消费、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各抒己见,共同探究网络文学历史现状及其走向。 7月,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等举办“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流价值、评价体系建设、审美特性发挥等多个专题与维度进行研讨, 在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中国作协继续对网络文学发展给予实际支持。不仅开展广泛调研,组织作家培训,而且注重作品研讨,如在5月份,专家对架空历史小说创 作方面成绩颇丰的酒徒进行了评点。自200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网络小说《秦》开始,十余年来,酒徒先后发表了《明》《指南录》《隋乱》《开国功贼》《盛唐 烟云》《烽烟尽处》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研讨对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在6月最新公布的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新发展 会员名单中,网络文学作家有24人,而此前历年总和为36人,可见网络文学正不断得到传统文学界的认同。在7月公布的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网络文学作 品有云霓的《吉时医到》、失落叶的《斩龙》、酒徒的《烽烟尽处》、苍天白鹤的《无敌唤灵》、仙人掌的花的《回归家园》、爱潜水的乌贼的《奥术神座》、柳暗 花溟的《律政先锋》等10部。鲁迅文学院先后举办了两届网络作家培训班,以支持和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
  网络文学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成立自己的协会组织也被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1月,全国首家省级网络作家协会“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宣告 成立。5月,在“中国网络文学南北对话论坛”举行的仪式上,江苏省作协网络文学工作委员会成立。7月,上海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四川、广东等地也表示将成立 网络作协。这些举措得到网络文学作家的积极回应,有效解决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问题。
  2014年,《人民文学》开发了“醒客”阅读APP并在5月首次推出了网络文学作品专号,从海量稿件中选出5篇短篇小说,分属科幻、武侠、军 事、情感等类型。该期编者按说:“它们的特异与轻逸,不似现今‘正典’序列上的‘纯文学’。不过,史事如飞鸟掠过,仿佛在示意我们,某些艺术先知的身形往 往是特异而轻逸的。” 此外,北京大学中文系在2014年创办了微信“媒后台”公众号,希望通过对网络文学的生态观察和亲笔写作,亲身试验和展示网络时代,我们如何思、为何想, 以不断发现和认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网络文学的成长与分化
  如果说前几年对网络文学的讨论还处在表象的不断争论和内部的资源抢占中,如今的网络文学经过内外力量的不断撞击和融合,展现了一步步稳健向纵深 和开阔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网络文学内部走向分化:长篇小说、超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他文体都能在网络上盛情绽放。2014年,豆瓣阅读开 始力推中短篇小说,涌现了一些新人。豆瓣阅读选择了一条与其他文学网站不同的运营之路,在审美取向上不刻意强调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文学性成为选择文本的惟 一标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新世纪网络文学研究”论坛课程也专门研讨了“网络文学的中短篇小说热”。可见,“中短篇小说”正逐渐成为网络文学的新热点。在 这一现象背后更值得挖掘和梳理的是,从曾经的榕树下到天涯,网络文学在草根、全民、自由写作的1.0时代,其实已培育出一些中短篇“精品力作”,但当盛大 等资本进驻网络文学后,以商业类型为主的小说进入繁荣甚至泡沫化的2.0时代,中短篇小说及其他文学的“网络形态”由于不符合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而 被压制,甚至被全面遗忘。事实上,“中短篇小说”及其他网络文学形态,无论在创作者的心态还是阅读者的接受心理、评论者的评价体系来看,都是网络文学界和 传统文学界中“最不具差异”者,也是最容易相互沟通和融合的。
  在2014年网络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复兴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意外”畅销,部分故事已被卖出影视版权。它使网络 文学意识到,真正最有生产力的并不一定是长篇小说,还有可能是博客体、论坛体、微信体等带有“语体实验”性质的微文本。在这个层面上,言语即生产力,它们 代表着最新、最前沿、最先锋的“语言”和“文学”实验样式。这些实验正逐渐被网络文学中的商业类型小说、非虚构等长篇文本所吸收和消化,并在“经典化”和 “主流化”的过程中,被影视剧等吸纳为“畅销元素”,这就是网络言语生产力对大众文化的渗透和侵袭。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其实即是在“微博阵营上用 新语体来讲的中短篇故事”,它还代表着一个风向——不只是动辄几百万字的类型小说才可以影视化、游戏化,简单、简短的小故事同样也可以。以往网络文学越写 越长,有作者意愿和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原因,而豆瓣运营方式、张嘉佳的个人成功等现象,使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单纯靠量取胜,只会消耗自己 的名声,在作品质量和输出价值观方面若不加强和改进,最终让自己的“大神”形象土崩瓦解。
  如今,网络文学的读者将不仅仅是面对那些内容注水稀释,开启断点续传功能、打怪升级式模式写法,让读者什么时候都能中断、什么时候都能毫无障碍 地再进入,以愉悦打发闲散时间的文本。网络文学的实践说明碎片、通俗也可以走向精致和审美。豆瓣阅读的审稿流程放在网络时代可谓保守,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慢 和保守,使它发布的内容、质量都能得到更好的把控和引导。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除了靠勤奋地码字来维持人气、凝聚粉丝之外,在商业市场和个人表达之间 的不断平衡、博弈、探索,不断挑战文学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新的选择。例如,猫腻的小说一直有着两者兼具、不可或缺的气质,而这样的作家随着机制 的成熟会越来越多。在信息时代,只有那些无法被复制、粘贴的作品,其价值才会水涨船高——比如秘密、原创的点子、活力以及完整性等,而未来网络文学的生长 点也正在于此。
  网络文学作为新世纪的新文学,一直与我们这个时代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它的不断“进化”、“分层”和“演变”最终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然而,网 络文学固然拥有市场,同时也面临挑战。特别是在“4G时代”,如果手机下载一部电影只要几秒钟,那谁还来读网络小说?所以,网络文学应向动漫、影视等多种 娱乐载体进军,发挥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此外,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越来越必要,只有向市场提供精品,才能让文学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进军说”虽是 事实,却着眼于网络文学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而非网络文学本身,并不利于网络文学的全面发展。如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性日益为人所识,网络文学与其他文 化艺术门类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也一直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6:13:51 | 只看该作者
新观察·年度综述
  2014年理论批评:

  构建“说真话、讲道理”的文学生态

  □李云雷
  2014年,文学批评一方面对最新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做出及时的分析与评判,一方面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述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对最新发表的重要作品的关注以及青年批评家的成长等问题,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讨论。

  2014年,中国文学批评持续前行,一方面对最新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做出及时的分析与评判,一方面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习近平总书 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 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包含着丰富的含义,为今后文学批评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文艺报》专门开辟专栏,刊发了张炯的《坚定人民文艺的光辉历史 导向》、白烨的《“为人民”:创作的中心与文艺的轴心》、徐贵祥的《引领时代风气 彰显信仰之美》、郭文斌的《一次关于中华民族的“护生”行动》、梁鸿鹰的《铸造灵魂 评论有责》、施战军的《努力促进更多精品力作涌现》等一批学习体会文章。《解放军报》连续刊发三篇评论员文章《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不能当市 场的奴隶》《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其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 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 自觉行为,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自2014年1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共同开设《文学观象》栏目,吸引了学者、作家的广泛参与。该栏目就我国当前文学发展中的重要 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辨析,刊出了《文学不能“虚无”历史》《文学,请回归生活》《重塑文学的“真”》《文学是民众的文学》 《文学关乎世道人心》《文学遭遇低俗》《时代巨变中的文学命运——在法兰克福大学文学院的讨论》等20多篇文章,直面当前文学创作中的深层问题,在文学界 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揭晓,孟繁华的《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鲁枢元的《陶渊明的幽灵》、程德培的《谁也管不住说 话这张嘴》、张新颖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贺绍俊的《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 等5部著作获得理论批评奖,不仅代表了近年来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准,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开辟了不同的路径。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2014年,关于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讨论持续升温,这既显示了当代评论家的自信与自觉,也展示了这一命题的价值与阐释力。雷达在《从“乡 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对“作为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想象与建构,乡土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履历。在表现城市化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和各 种价值断裂时,乡土文学正在积极书写、建构和谐社会中新的道德、信仰和美学新秩序。”张颐武在《中国故事:命运与梦想》中指出,“中国故事是当下全球和中 国本身所关切的。一方面中国30年来的变化使得中国故事有了更为重要的含义。另一方面,当下中国本身也需要对自己的故事进行叙述、阐释和理解。中国故事一 方面当然是对于中国的想象和表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现实本身,所呈现的丰富和复杂的情境。”霍俊明在《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与“本土现实”》中强调如何 “将日常生活转化为文学”,他认为,“文学的现实感所要求的是作家一定程度上重新发现‘现实’的能力,甚至是超拔于‘现实’的能力。所以,处理正在发生的 ‘现实’对于作家而言无异于一次巨大的冒险和挑战”。可以看出,“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是当前中国文学的一种新主题与新趋势。
  2014年,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得到更进一步的讨论,《文艺报》开设“文学如何表述现实”专栏,刊发了李敬泽、梁鸿鹰、李洱的《如何确立文学对现 实的有效表达》、孟繁华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与超越》等文章。王德领在《现实不仅仅是“问题小说”》中指出,“如果我们把现实定位为‘问题’的堆积地, 就永远不会写出伟大的作品,因为,现实不仅仅是问题的丛生场所,而且有它内在的逻辑和秩序,有它的丰富性和驳杂性。” 刘大先在《现实感即历史感》中认为,“任何一种现实都是在历史中的现实,它要求个体超越与战胜自己的有限性,以人格挑战神格,摆脱褊狭的历史感——这种历 史感下的叙事如同美杜莎的眼睛,让触目所及的现实僵化枯死,一方面立足大地接地气,另一方面要有飞升的愿望。”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当代文学经典化等问题,也得到了关注,吴义勤的《“经典化”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刘锡诚的《1982:“现代派”风波》、 岳雯的《不彻底的改革和理性的抒情——重读〈沉重的翅膀〉》、贺仲明的《论当前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与变异趋向——以格非〈江南三部曲〉为中心》、余夏云的 《重写现代——“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的阅读与反思》、张定浩的《爱和怜悯的小说学——以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为例》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触 及到了这些问题。
  当代文学批评的前沿问题
  2014年,最新发表的一些重要作品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陈晓明的《〈老生〉:告别20世纪的悲怆之歌》、胡平的《〈来生再见〉:战争与人的雄 奇诗篇》对贾平凹、何顿的新作做了深入分析,汪政的《价值、知识与话语》、王干的《不老叙事人的青春逆袭》、项静的《想象大地上的陨石》则分别对刘醒龙的 《蟠虺》、王蒙的《闷与狂》、宁肯的《三个三重奏》三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评析。2014年,“70后”作家的长篇写作成为文学界的一个焦点,徐勇的《全球化 进程与一代人的精神自救——评徐则臣的长篇新作〈耶路撒冷〉》、梁鸿的《“后文革”时代的忏悔与生活——读〈认罪书〉》、孟繁华、唐伟的《看到他们曾经看 到的世界——评李浩的长篇小说〈父亲简史〉》、贺绍俊的《以赏识故事的方式书写世俗人生——读东君的〈浮世三记〉》等文章,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做了及 时而深入的评析,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批评的介入能力。
  李冰在《关于报告文学的卮言散议》中分析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以及两个效益、两种价值等问题,指出,“作家要正确处理好义利关 系,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自觉做到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格调,抵制低俗 之风、逐利倾向。这不只是报告文学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学界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何建明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创作谈》中指出,“我写《南京大 屠杀全纪实》一书,最大的创作体会是:假如和平是我们永远的追求,那么牢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必定也是我们不能动摇的信仰。”李建军的《伟大中国的 美丽书写——读〈胡平的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于雪飞的《纯净的精神力量——读报告文学〈天路上的吐尔库〉》、路平的《跨越自己 向梦进军——魏锋〈春天里放飞的梦想〉读后》等文章,也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了评论。
  在散文方面,随着李零《鸟儿歌唱》、刘禾《六个字母的解法》、韩少功《革命后记》等作品的发表,关于“学者散文再崛起”的讨论也成了文学界的一 个热点,顾文豪的《真话让世界陷于尴尬》、余亮的《徐志摩的浮云和奥威尔的暧昧——评刘禾新作〈六个字母的解法〉》、陈冲的《历史不是由亲历者写成的—— 读韩少功〈革命后记〉随想》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了历史与问题的讨论。
  2014年,著名诗歌评论家陈超、打工诗人许立志自杀身亡,在诗歌界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陈福民的《诗歌不需要被原谅》、霍俊明的《陈超:用 诗歌与时间和脆弱抗争》,以及秦晓宇为许立志编选的诗集《新的一天》的序言,不仅是对两位诗人的纪念,也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可能性。
  近年来,“非虚构”的创作态势蔚为大观,而且理论上的思考与探讨也持续不断。2014年,何平的《非虚构写作:事先张扬的文学态度》、李德南的 《非虚构:面对真实还是面对文学?》、陈丹燕、张莉的《非虚构写作是一种“照相术”吗?——关于非虚构女性写作的通信》、王璐的《关于“非虚构”文学的一 些思考——兼评〈寻路中国〉》、刘昕亭的《谁的非虚构?什么样的现实?——2013年打工图书出版热分析》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论与实 践问题进行了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文学及新媒体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民日报》开设“网络文学再认识”栏目,从不同的角 度探讨评价网络文学的方法与标准,李敬泽的《网络文学:文学自觉和文化自觉》指出,“我们要放下两种傲慢与偏见,传统文学依靠思想和艺术品质对网络文学抱 有傲慢与偏见,网络文学背靠市场对传统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实际上,它们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它们都能从对方那里得到重要的支持和营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 健全的文学生态”,并探讨了构建评价体系、建立文学整体观等问题。南帆的《网络文学:庞然大物的挑战》、何向阳的《网络文学发展的系统工程》、邵燕君的 《媒介新变与“网络性”》也都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文学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新世纪文学引人注目的另一个方面,是一些新的文学类型的出现,比如科幻小说的崛起以及大陆“新武侠”的产生,黄灿的《作为宇宙的个体与作为个体 的宇宙——论〈三体〉三部曲中的张力艺术》、刘博的《与时代同步的基因科学幻想——读王晋康“新人类”系列科幻小说》、姚晓雷的《新世纪武侠:以“我”为 主的武侠新时代》、徐刚的《徐皓峰样本, 样本徐皓峰》等文章,对这些新的文学现象与作品做出了思考。
  新的力量在成长
  2014年,新的文学批评力量也在成长,吴义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第二辑收入刘涛的《瞧,这些人:“70后”作家论》、张 丽军的《“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金理的《青春梦与文学记忆》、刘大先的《文学的共和》、黄平的《大时代与小时代》、曾一果的《中国新时期小说的 “城市想象”》、傅逸尘的《英雄话语的涅槃:21世纪初年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论》、刘志荣的《此间因缘》、何同彬的《重建青年性》、李丹梦的《文学“乡土” 的地方精神》、张立群的《先锋的魅惑》、郭冰茹的《寻找一种叙述方式》等著作,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批评家各不相同的介入方式与批评风格。
  2014年,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评选揭晓,姜涛的《“历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几部长诗的阅读札记》、张炼红的《“幽魂”与“革命”:从 “李慧娘”鬼戏改编看新中国戏改实践》、杨庆祥的《历史重建及历史叙事的困境——基于〈天香〉〈古炉〉〈四书〉的观察》、王侃的《翻译和阅读的政治——漫 议“西方”、“现代”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体系的调整》、张莉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孙犁》等文章获奖。他们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介入历史、现实与文学,展示了新 一代研究者的视野与抱负。
  2014年,海峡两岸青年作家评论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作协组织的“两岸‘70后’创作互评”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黄文倩的《人在“中 途”:读张楚〈长发〉》,石晓枫的《超脱而冷峭的日常叙事——读东紫小说》,彭明伟的《田耳的欲望之翼》,李丹梦的《记忆与历史——关于吴明益的〈虎爷〉 及其他》,沈庆利的《人生与“迷藏”——读许荣哲小说》,房伟的《幽灵海洋的塞壬之歌——读郝誉翔小说》,郝敬波的《沉浸梦境与选择清醒——对伊格言小说 〈噬梦人〉的一种解读》,欧阳月姣、邵燕君的《月球·西夏:“异托邦”叙事与“游牧”美学——解读骆以军》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两岸青年作家与评论家之间 相互理解的意愿及其努力,以及新一代批评家的开阔视野。
  2014年的文学批评,面对新的现实与新的文学经验,在多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文学批评只有“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 和鉴赏作品”,只有“说真话、讲道理”,才能与时代保持血肉般的联系,才能有疼痛感与当代性,才能切入最为核心的精神命题,真正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学生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10-5 23:32 , Processed in 0.1006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