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找回密码
 必须实名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拓展与制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46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9:1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拓展与制约-

朱以撒

当代刻字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部分书法家在文化冲突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在这个空间寄托自己的审美情趣的一种要求。晚近十年来,刻字艺术的发展,不仅使一部分书法家具备了刻字艺术的能力,同时也更进一步地丰富了自身,其最醒目的特征就是把书法的主题深度以及刻字特有的广度结合在一起,走出古代刻字的单一。要用新的语言,借用新的素材、实验新的技巧,丰富刻字内在的生机。正因为这种变化,我们在看到与过去刻字上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二者在精神内涵上还是有深刻的差别的。
可以这么认为,一名优秀的刻字艺术家,应该是以扎实的书法功底为基础的,否则,就是一种欠缺。同时,他又必须比纯粹的书法家更需要具有装饰方面的、色彩方面的、美术学方面的、工艺美学方面的知识和手段。刻字创作不仅仅在于寻求与书法艺术的共同点,从更深的一层看,要越过书法艺术去凸现自身的独特本质。因此,刻字艺术家应该是一位有思想的多面手,他的思想在创作中起着取舍、扬弃、存真的作用。
十多年来的发展,刻字的艺术语言一直不定位、不定时、不定义,所产生的空间美学张力是让人抚、视可感的。刻字的材料来源很广,大凡物质材料,都可以作为刻字材质。取材的广泛,就是使刻字语言的外表和内涵产生无定的原因。譬如同样一个词组,运用不同的材料,视觉意象肯定是差异的,再加之装饰、色泽的铺陈,形成不同的表达气氛,不同输出的语言环境,唤起欣赏者不同的美感。可以说,刻字艺术家都在这种表现效果上面下了大工夫,使得物物互依互显。这种追求的风气似乎是越来越盛了,甚至在某方面,是为了遮掩作者自身功力的不足而有意为之。寻找一种与人生命素质更相适应的表层形式,这并没有过错。问题在于不重视自身书法创作力量的增强,反而寄希望于物的补救,显然是舍本逐末。在一些刻字作品里,暴露了书法创作能力的单薄,极大地限制了书法语言涵义的伸张。如果是书写能力严重不足的作者转过来从事刻字艺术,仍然无法藏拙,因为任何构成,都是它现实的指向与需求,从表达力度到内在的价值,决不会因为进入刻字领域就化短处为长处。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刻字创作过程中的综合性,书写、刻凿、色泽、加工装饰等等系列,最终要做到个别相加之和大于整体,肯定是“强强相加”。yishujia.findart.com.cn
每一种形式的发展都是需要相对制约。刻字艺术的语言有自己的应用范围,它形成了语言的应用场。刻字同样也强调表现性,表现作者自身与从不同的特殊感受。有时,以奇制胜的心理,使刻字语言超越了它生存的“场”。刻字艺术,顾名思义,是“刻”的艺术。书法是它的基础,书法完成之后,刻艺成了主要。可以这么认为,既然是刻,就要讲究刻的艺术,讲究刻的技法,讲究刻的秩序,或者说凿刻境界,是洗练简明还是精工细腻,让欣赏者看到凿刻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凿刻后不同于书迹的新鲜感。我们相信,没有一件作品的凿刻是一次性的,刻字语言的产生,都是在反反复复地修改中完成的。这种重复,使语言的外形起了变化,语言的涵义也在变化。语言都太完整,没有残缺或未完成状态。过分雕饰是刻字过程中的一个大忌。雕饰可以救漏,使粗糙成为精致,但也失去了那些初始美态的、未尽未足的美感。大多数的刻字作品过于完整了,甚至还有多余的操作,“画蛇添足”造成繁琐。这种“技术性在操作”,充满机械的力量、纯粹客体状态。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没有一件作品是这种客观状态的,额外附加的。因为书法创作针对过程而言,一件作品只属于一次,是一次性的,又是美中不足的一件作品吸引我们,让我们积极地去进入联想、补充,有时正是那些突兀的、奇怪的甚至不完善的“残缺”处。倘若反复折磨、砥砺,鲜活感衰退。有一些刻字作品正由于频繁地反复,充满了老化、陈旧的气味,而市俗气更明显了。在开拓新的审美空间的追求下,又回到有如旧时刻字的场景里,并不是刻字艺术的本意。如果仅仅满足于技术操作的熟悉、招数,也未必就能增强刻字艺术语言的生命力。yishujia.findart.com.cn
刻字艺术给了艺术家更广阔的求美表现。运用工艺手段的种类繁多,具体落实在制作上,各各显示奇招。在我们欣赏刻字作品时,的确被各种制作手段吸引,赞叹作者在这方面运用心智而达到的创意。这些年来,书法创作上制作的风气并无削弱,刻字艺术更是明显,甚至以制作过人而自得。制作手段下遮掩了功力的不足、构思的浮浅,只满足于目欲的需要。这种追求产生的作品转移了我们注意的方向,也降低了刻字的意义。欣赏的结果是,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件作品装饰得最引人注目,而朴化的,大多印象不深。在刻字的内容更下功夫,成为重点,作者之所以下这种功夫,在于能据此吸引欣赏者,这是躁动的审美空间里取巧的做法,它的见效的确是迅速的。至于文字内容、情感内容,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内涵,自然要比制作艰难和长久,换言之,即没有显效。如果缺乏艺术素质,追逐的目标就越是外在的、形态的、视觉的,而不是内心的、隐形体验的。刻字艺术的符号媒介是语言,并且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是书法语言形成之后的再度创造。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刻字审美符号的构成的全部特殊性和复杂性,更体现了作者独到的人生体验和感受方式。书——刻两方面互为作用的结果,若相互得益,就可以获得一种富有弹性的语义空间。这样就要求作者的素养,不能仅仅止于选材、选色。一些作品出现这样的不谐——内容与形式不符、色调气氛上、语言环境里互不协调,制作上越下功夫,离要传达内在的愿望就越遥远。制作是可以传达效果的,但制作手法也不是万能的,迷醉于制作的巧妙,放任制作手法的无限进入,肯定有一些刻字的要素被冲淡或疏离,成为另一类型的作品。刻字艺术肯定有自己的系统——尽管我们认为它是一个综合体,具有一些“互相认同的质素”,在创作、欣赏中要不断地求助于其他媒介艺术表现的审美知识。围绕这个系统来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差异性是肯定存在的。刻字艺术反映在个人身上,最终也是要走向个性,这,就可能脱离刻字艺术的范畴,成为其他门类,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强化刻字艺术的语言,使刻字语言在表现中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就要求作者要潜心于对这一特征内部机制变化的勘察,逐渐地实验、拓宽。这里边也包括创作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现在,我们能从刻字作品中见出作者、见出与他人不同的鲜明风格的,仍然十分稀少。许多作者在未曾巩固的基础上,又着力于下一件刻字作品的新颖、创意,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稳定性缺乏,也可以看成刻字作者不成熟的一个方面。刻字艺术队伍大多数是青年作者,这个年龄段探索欲强,创异欲浓厚,有意识追赶时尚潮流,游离多于稳定。由于作者表现上对于方向漠视,忽此忽彼,在欣赏者眼中零散、孤立,多年来都建构不了自己的语言世界,一场展览过后,作者与作品不能在欣赏者眼里、心里形成有机联系,瞬间淡忘。从某种意义上说,刻字艺术还不是有普遍或广泛的接受者,刻字语言也未能在民间生活流通中获得活力,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刻字艺术的流行。其他艺术门类在交流中激荡、碰撞,审美价值广泛传播时,对比之下的刻字作者,更缺乏的是思考和理论上的提升。到底什么是刻字艺术?它的外延究竟可以延伸到多远?哪一些是刻字艺术的禁忌?都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些刻字作品展示的效果是暂时的,为什么暂时?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张扬了大量的外部情绪,过份、超度、强化,震撼了生理器官,也由此在短期内感到疲惫、厌倦。这也是一些刻字作品入目颇觉新颖、奇态,有咄咄逼人接受之势,细细把玩,则索然寡味了。要让放慢字作品长久地进入精神空间,产生美感,超越感官范围深入挖掘、提练,才是刻字艺术家的根本。刻字艺术是复杂类型的,它吸收了许多简洁的类型,融化为一体,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件综合型的作品。正是这样,刻字艺术的广阔空间,对于热爱刻字艺术的人来说,听掀开了一角,致力未有穷期。yishujia.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必须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admin.php?action=setting&operation=basic

GMT+8, 2024-7-9 01:03 , Processed in 0.13886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